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喘息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常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出现。由于儿童的特殊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喘息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在很多儿童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支气管炎、肺炎中,都可表现为以喘息为主的临床特征。数据表明,约34%的儿童在3周岁之前出现过至少1次喘息,有近一半儿童在6岁前会出现喘息[1]。

为了更规范地管理儿童喘息性疾病及其用药,专家组广泛参阅相关文献,依据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汲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外防治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常用药物的种类、药学特性、安全性等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制定了《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简称指南)。该指南尽可能贴近临床、贴近基层,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较为实用和规范的指导和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指南对诊疗机构配备儿童用药、保证药物可及性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本指南共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1)儿童喘息性疾病概述;(2)儿童喘息性疾病常用药物;(3)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4)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合理用药。介绍了常见的儿童喘息性疾病种类,列举了5类常用于儿童喘息性疾病治疗的药物,提出了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并重点介绍了5种常见儿童喘息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治疗原则、临床建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由于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治指南在国内为首次提出,针对喘息发生的机制、儿童喘息性疾病临床用药的高级别临床循证依据目前仍然存在不足,尚待临床专家、同道们进一步努力。专家组将在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收集更多的证据,计划每2年对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1 儿童喘息性疾病概述

儿童喘息临床表现为呼吸过程中发出的持续、粗糙、高调的声音,是由气体通过狭窄气道形成湍流产生。引起儿童喘息的原因包括哮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气管及支气管发育异常和异物、呼吸系统一些少见疾病,也包括呼吸系统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特别是血管环畸形和胃肠道疾病等。本指南主要涵盖儿童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等,其中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最为常见。

学龄前儿童喘息的表型有多种分类,目前被大家熟知和广泛认可的是Tucson儿童呼吸研究的分类:早期一过性喘息、早期起病的持续喘息、迟发性喘息[1]。

1.1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与成人比较,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早期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气道管腔狭小,肺泡数量少,整个肺脏含血多而含气少,黏膜纤毛清除能力差、呼吸代偿能力不足等,使年幼儿童容易发生气道阻塞和出现喘息[2,3,4]。

儿童气管和支气管腔较成人狭窄,气管软骨发育尚未完善,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层平滑肌相对薄弱,婴幼儿时期的细支气管壁平滑肌稀疏,同时,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对气道的支撑作用弱,故在疾病状态下,气道易于塌陷,影响通气功能。此外,新生儿肺泡数量较少,至3岁时才接近成人,也是儿童容易发生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呼吸道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易于发生感染,出现黏膜充血、水肿,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但其纤毛运动能力差,故易发生黏液阻塞,导致喘息、咳嗽等症状。

与喘息发生和治疗相关的呼吸系统的受体主要有2类,即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5]。β2受体广泛分布于自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上,且密度随气道直径的缩小而逐渐增加,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松弛气道平滑肌,扩张气道。气道上皮细胞亦存在较高水平β2受体,激活后可促进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增加黏液纤毛清除能力,促进排痰[6]。此外,在肺泡壁也有β2受体分布,与肺血管内皮和平滑肌上的β受体共同作用,促进肺泡内液体的吸收和转运,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上的β2受体激活则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降低肺泡张力,使肺泡扩张,改善气体交换[7]。因此,β2受体对远端气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更为重要。

胆碱能受体主要是M受体,包括M1、M2和M3,主要分布于大气道,并随气道直径的变小而逐渐减少,终末细支气管几乎无M受体。3种受体在气道的分布有所不同,M1受体则主要分布于小气道平滑肌,在黏膜下腺体亦有分布。M2受体主要分布于大气道内的胆碱能神经节,起自身负反馈调节作用。M3受体分布于各级支气管平滑肌及黏膜下腺体,发

挥主要作用。M1和M3受体激动时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被抗胆碱能药物阻滞后则表现为舒张气道平滑肌和减少黏液分泌[6]。

由于以上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的特点,在疾病状态下,气道黏膜肿胀、气道平滑肌收缩、分泌物增加等,容易发生气道堵塞,但因其咳嗽反射弱、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低,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和分泌物,受体介导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能也相对弱,同时,儿童各项呼吸肺功能储备低,容易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等[4]。

1.2 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的患儿中,婴幼儿的第一次喘息,往往以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起病,其中50%~70%的患儿可发生反复喘息,进而发展成为哮喘。病毒感染是引起早期喘息的重要原因,而在哮喘患儿中,病毒感染往往是引起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因之一[8]。

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挛和气道重塑。

1.2.1 气道炎症

气道炎症是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也是哮喘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这些炎症细胞活化后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 4、白细胞介素-13等,募集、活化其他效应细胞,刺激炎性介质的二次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促使气道炎症的加重和持续[8,9]。多种因素可以激发这一过程,如变应原暴露、呼吸道病毒感染等[10,11,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