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材料作文立意技巧例谈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初中语文作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是决定作文主题和内容的基础。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审题立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关于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一、审题:审题是作文的关键,要求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
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类型:要看清楚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确定要写的文章类型。
2.关键词:关键词是题目中最重要的词语,通常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作文的主题。
3.主题思想:通过审题,学生要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明确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二、立意:审题之后,学生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作文的立意,也就是明确作文的核心内容和论述观点。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有了正确的立意,作文才有深度和内涵。
在立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以下思维方法进行:1. 对比分析: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的对比分析,找出矛盾和争议,确定立意的独特性和深度。
2. 观点选择:根据审题,确定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选择合适的论述观点,明确立意的方向。
3. 素材引用: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素材,找到合适的例子和论据,为立意提供支撑和论证。
三、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1. 主题思考:审题立意时,学生要站在整个文章的高度上思考,确定主题思想,明确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2. 概括提炼:审题立意是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学生要对题目进行概括,提炼出作文的中心思想,明确立意的方向。
3. 开放思维:审题立意需要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表面的字面意思,要有多角度和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4. 文思泉涌:审题立意时,学生要善于联想和发散思维,挖掘出丰富而有深度的主题思想,为作文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文学情感。
四、举例说明以一篇题目为例:“假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该题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可以如下: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和中心思想。
立意:通过对比分析、观点选择和素材引用确定立意的方向,明确作文的中心内容和论述观点。
浅谈初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及能力培养的策略

浅谈初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及能力培养的策略作文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新材料作文更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何审题立意,如何培养学生在新材料作文中的表达能力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审题立意方法和能力培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审题立意方法1. 理解文章主旨,认真审题在进行新材料作文时,学生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时候他们对于文章的主旨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审题时往往会偏离主题。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对学生后续的写作非常重要。
2. 分析素材,灵活运用新材料作文往往会给出一些素材,如图表、数据、材料等,学生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素材分析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对素材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3. 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审题时,学生要学会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入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点并进行立意。
教师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审题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写作创新能力。
二、能力培养策略1. 写作训练,注重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
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机会,并及时进行修改和指导。
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课外阅读,拓展视野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学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优秀作品,并在阅读后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3. 综合能力培养,注重整体提升新材料作文不仅仅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新材料作文能力时,要注重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训练。
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

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1. 引言材料作文是指在写作过程中给定一些材料或观点供作文的依据和参考。
在这种形式的作文中,理解和运用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提炼材料的立意并展开自己的观点也是一项关键的技巧。
本文将会探讨如何运用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
2. 仔细阅读材料在进行材料作文之前,第一步是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
通过仔细阅读,可以确保理解材料的主题和内容。
同时,还需要关注材料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通过全面理解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立意的方向。
3. 辨析材料观点在进行材料作文时,需要辨析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通常会提供不同的观点或论据,而我们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观点作为立意的基础。
辨析观点的关键是判断其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与自身观点的契合度。
选取合适的观点作为立意的基础能够使作文更加有力和有说服力。
4. 建立自己的观点在选择了材料中的观点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自己的观点。
这个观点可以是对材料中观点的进一步补充、批驳或者拓展。
该观点应该与材料中的观点有所关联,并能够为作文提供独到的见解。
5. 运用材料作为论据材料作为论据是支撑我们立意的重要依据。
在作文中,我们可以引用材料中的具体例子、统计数据或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
通过运用材料作为论据,可以增加作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然而,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避免简单的重复,应该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读和分析。
6. 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除了运用材料作为论据,我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补充。
通过结合自身的知识,可以为作文增添新的维度和观点。
例如,在讨论某一社会问题时,我们可以引用自身的经历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支持立意。
这样能够使作文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7. 举例说明立意技巧为了更好地阐述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题目为“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所提供的材料包括对粮食浪费的描述、数据统计以及相关专家的观点。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例如专家对粮食资源的稀缺性的强调,作为立意的基础。
初中作文审题立意的9种方法

审题立意的9种方法1.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解析]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3.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第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材料中哪一句是关键句?“其人自护其短”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2.提炼中心最保险,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是“提炼中心法”,这种方法,在材料作文中,最保险。
如果用这种方法,应该怎么来审材料呢?分三步走:第一步:提炼中心:人物+事件+结果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工作小组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工作小组一线指挥员,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政委周腊合周腊合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农喀什河上游天气条件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理环境复杂、在没任何食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中考作文复习专题10:立意精准,精妙得当-2023年中考作文速胜攻略与满分范文精选

2023年中考作文速胜攻略
满分秘籍揭秘
作文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 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二是要正确。即要思想感情健康。 三是要力求新颖、深刻、有创意。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 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 尝辄止,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2023年中考作文速胜攻略
满分秘籍揭秘
立意的方法:
1、从生活中提炼:讲究多角度。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文章主题的“母本”。问
题是,同样的生活事件和现象,有人见了却无动于衷,有人见了就开 动脑筋进行思考和提炼。而聪明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到不 同的认识,即不同的立意。
如:翻过这一页。可以有很多种立意,如可以写从书中得到的一 些思考;也可以写困难、挫折;也可以写时光与憧憬等等
2023年中考作文速胜攻略
满分秘籍揭秘
2.以小见大 有的话题作文,题引材料非常具体,话题范围很小,学生如果囿于一景一物
或一事一理之中,思维难以发散,同样无从下笔。此时,就应该放开手脚,从大 处着眼,小中见大,拓开思路。
如有这样一个话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突然,在前面独自跑着 的孩子被绊倒了,摔倒在地上,大声哭着。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走上前要拉 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让他自己爬起来。”请以“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话题作文。
2023年中考作文速胜攻略
满分秘籍揭秘
3.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话题作文,话题比较抽象,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此时,可以利用添加因素的方法,对 话题加以限制,从一个小的、具体的角度谈论话题。
浅谈初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及能力培养的策略

浅谈初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及能力培养的策略初中新材料作文是中考考试中的一道重要题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思辨能力。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一题型,下面从审题立意方法和能力培养的策略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审题立意方法1.仔细分析材料初中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都涉及某个现实问题或社会事件,需要考生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透彻理解材料的意义。
考生要仔细分析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这些要素能够为考生构思文章提供有力的参考。
2.把握命题意图初中新材料作文是考验考生综合思辨能力的一道题目,因此,考生应该把握命题人出题意图,因为命题人出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在审题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把握命题人所关注的问题,要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在写作时迎刃而解。
3.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初中新材料作文的题目一般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关键词,考生需要从题目中抓住关键词,确定文章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重点突出、深入分析。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使用网上查找的新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选取重要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合理运用。
二、能力培养的策略1.积极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同学们可以读一些经典作品或报刊杂志,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读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实情况,积累人生经验,提高认知能力。
同时还可以学习写作技巧,如构思、写作结构、论证方法等,这样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综合思辨能力。
2.多思考,多讨论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可以多思考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和新材料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研究问题、讨论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辩论、演讲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积累文化知识,拓展视野学生应该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如科学、人文、艺术等,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和修养。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近年来材料一直是中考的热点,预计未来的中考作文中,材料作文仍呈递增趋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欢迎大家参考!【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一:如何写材料作文呢?1.审题:材料作文审题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弄清题意,二是要明确要求,可采用下列步骤:(1)读懂材料:针对不同类型材料的不同意蕴,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抓住材料的中心。
(2)看清要求:材料作文的耍求是考生作文应遵循的法则,如果对相关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会给审题和作文带来影响。
要同读材料一样,逐字逐条细细品味,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据此作文。
(3)选好角度:一要选择自己最易写的、最好把握的、有话可说的、有事可写的、有情可抒的角度人手。
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二要注意求异创新,因为大家写的都是同一材料,如何避免“落俗”,就要靠求异创新,写别人没写出来的旨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精心布局:材料相同、所拟的题目也大体相似,要“新”就得靠“新”的思路,“新”的结构,根据所定的文体,来安排作文的结构。
(5)注意语体:相同的材料可以写出不同体裁的文章。
在表达时,一定要根据所写的文体运用得体的语言加以表达,力求明晰畅达,自然得体。
2.运用材料写作(1)利用材料,引出观点,阐明观点。
读懂材料,看清要求是审题不可缺少的两大环节。
读懂材料后,注意提炼观点,选好角度,恰当联系实际。
选角度,一是宁小勿大,避免空谈。
二是要新,能吸引人。
三是针对性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社会实际。
(2)围绕材料,叙写相似经历。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是发人深省的事例,里面总有一点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撞开我们的情感的闸门;写作时可围绕这一点叙写相似经历,写出自己对观点的和事件中所表现的情感。
例如:如北京海淀区中考作文:也许沈从文《端午日》中那赛龙舟的场面曾让你激动过,也许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中那乡土气息浓郁的年俗曾令你向往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材料作文立意技巧例谈材料作文就是给写作者提供有关写作材料,让写作者根据材料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类型。
目前我省不少地区的中考作文频频出现材料作文,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关注。
但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和中考阅卷的情况来看,我们有很多考生面对材料不知从何处下手,有不少考生由于不能正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如何突破材料作文?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正确地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
正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即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明确材料作文要写什么,也就是立意。
只有立意正确了,才能根据作文要求进行符合题意的写作。
材料作文的材料类型多种多样,在此,笔者根据仅以文字材料为例,浅谈几种初中生常用的立意技巧。
一、摘取中心法。
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
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如材料作文例1: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
②选择适合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二、内容归纳法。
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
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如材料作文例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上述材料虽有2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2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
由此去探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的作文来。
三、比较分析法。
它是通过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行为以及结果等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从而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如例3: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20世纪70年代的一场拳击赛中,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菲雷泽展开激烈对决。
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经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让他轰然倒地。
”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使菲雷泽认为阿里保持着常有的体力,于是在最后一刻,菲雷泽放弃了。
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
这时保住了拳王称号的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
菲雷泽见此情景后悔莫及。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只要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阿里已经精疲力竭,然而,此时的阿里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血战到底的气势没有气馁,而菲雷泽在激烈对决的最后紧要关头选择了放弃)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材料体现的是放弃、自信与成功(失败)的关系,从此角度去立意,如“永不放弃就是成功”或“没有自信就是失败”等等,必能切合材料的主旨。
四、意义提炼法。
即通过对材料内容所彰显的意义来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等进行分析、提炼,从而让材料的主旨凸现出来。
如例4:请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文后要求作文。
一位长须及腹的著名老画家,活了半个多世纪也没有因为长须带来烦恼。
有一天,一位好奇的陌生人突然问他,老先生你睡觉时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由于他平时对胡须安放一事从不在意,以至于他一时语塞,只好承诺说,待我晚上睡觉时清楚可再告诉你。
乃至当晚就寝,他对平常熟视无睹的胡子投入极大关注,起先,将胡子放在被子上好象不舒服,后来放在被子里也不自然,折腾了一个晚上连觉都没有睡好,反反复复还是解决不了胡子的安放问题。
结果到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什么画也画不成了。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在上述材料中,描述了一位著名的老画家因为极大关注长须的安放问题,弄得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影响了正常工作。
从材料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作文出题者对材料中的老画家的无作为是持贬义态度的。
究其原因,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提炼出“过分关注小节或太关注别人的看法都是不妥的”等方面的主旨。
五、寓意透视法。
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
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透视法。
如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就很容易了。
再如例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了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这则材料也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寓意内隐。
我们从狐狸行为的意义上分析,表面看狐狸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但从生活的实质上揣摩,狐狸吃过葡萄与没吃过葡萄却有天壤之别,也就是拥有了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它有赖于生命的真实经历,它能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这是没有尝试过的人体验和拥有的。
从体验这个方面去立意,毫无疑问是紧扣材料主旨的。
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有很多,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分析材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理解,但无论采用哪种角度或方法,只要我们抓住材料的重点、立足材料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意义,从中剖析利弊,阐述因果,从而正确地把握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很难的事。
近年来,随着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落实,材料作文在中考中悄然升温,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靓丽风景。
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完成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从审题立意上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去确定文章的主旨,材料对考生的审题立意起着很大的限制或暗示作用,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
从取材上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对考生作文立意起着限制作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考生的取材。
作者行文时必须顾及材料,材料或为作者的议论提供论据(如读后感),或为作者的记叙创设情境(如续写、片段描写等),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兼顾材料的语言风格,不能违背原材料另起炉灶,造成与原材料的风格不一。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相比,在审题、构思等方面都有特别的难度。
那么,该如何突破难点,在写作中考材料作文时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紧抓审题“三部曲”其一,反复阅读,整体把握。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命题作文的审题有所不同,考生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而是几十字甚至几百字的文字材料或内涵丰富的图画材料;所推敲的不再是词语的结构与内涵,而是故事、警句或画面本身的思想内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
所以审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读懂内容。
审读的内容,一是材料,二是作文要求。
材料,是供运用、分析、引申、借鉴的依据,对材料了解不全面就容易步入写作误区;作文要求,是对作文内容、主题、体裁、篇幅等方面的限定,考生应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
读懂材料,是为了执行要求;明确要求,是为了进一步吃透材料。
从材料到要求,从要求到材料,反复阅读,吃深吃透,是审题的第一步。
如2007年湖北宜昌的中考作文题: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这道作文题材料虽短,却极富文采和文化底蕴,拓宽了考生的写作思路,暗示了考生立意的方向,括号中的翻译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难度,能迅速激发考生的写作激情。
首先,反复品读材料可知,材料所引用的4句论语中的名句,前一句从正面暗示,后三句则从反面强调:无论处世、赏花、读书,还是立志、交友等,人生所有的追求都要追求高品位,追求高品质。
读不懂这段材料,就有可能把立意定在吃上。
这样,不但立意不高,而且还有偏题的危险。
其次,推敲作文要求:“选一角度,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即构思时应尽量展开联想的翅膀,如读书,要读有品味的经典之作;立志,要志当存高远;生活,要追求乐观向上;交友,要与君子相交,等等。
由此选择一个角度,大写特写如何讲究品位,如何注重生活质量,文章就一定不会跑题。
其二,抓住关键,仔细推敲。
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善于抓住其关键。
如对于梗概片段型材料,关键是要选准扩充或续写的角度,然后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贯注其中,使之与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以故事、寓言、典型事迹等为主要构成的情节型材料,关键是要理清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并且紧扣结局寻根究底,深入探索材料的内蕴。
对于名言警句型材料,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其哲理,然后考虑如何评析,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典型事例来阐释,来印证。
对于图画型材料,关键是要弄清画面的内容,如以人物为主体的画面,应该从观察人物的衣着、身份、年龄、动作、神态等入手,弄清人物以及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将画面内容与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二者的关联点中把握画面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