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 气候的形成因素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高中地理课件  气候的形成因素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干燥
湿 干燥
(1)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副高或信风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单一控制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交替控制
极地高气压带或极地东风— 极地气候; 副高与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 植树造林——绿洲效应 ✓ 修建大型水库——湖泊效应 ✓ 城市建设——热岛效应 ✓ 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人造尘埃——阳伞效应 ✓ 人为释放热量——火炉效应
4.人类活动
(1)影响大气温度
问题: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向大气释放废热? • 使用空调 • 使用家庭炉具 • 使用汽车 • 开办工厂
较湿润。 海陆位置
(4)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地形
(5)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是终年不冻港。
北大西洋暖流
几处特殊气候
四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 了热带雨林气候,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再加上地形的抬 升,加强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判2.若断N依位据于是太平洋中,等 由中温 等国线 温大南 线陆东凸 的部一 分盛侧 布行判N为断东陆该南地图风区域风为北半球,N处海
判断依据是
洋等温线南凸说明低于同纬度大陆气温,应为北 半球夏季,中国大陆东部盛行东南风
20℃
25℃
M
N
(2)地形地势(气温和降水)
❖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山地阳坡热量多,阴坡热量少。 ❖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如世界雨极),背风坡降水稀少

第四节+气候形成的下垫面

第四节+气候形成的下垫面

四,冰雪覆盖与气候
(一)世界冰雪覆盖概况
雪线: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
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冰雪覆盖对气候的影响 1,冰雪覆盖的辐射特性 2,冰雪覆盖的热力特性 3,冰雪覆盖的水分特性 4,冰雪覆盖与环流
*南极冰雪状况与我国梅雨有密切关系. * 冰雪面积和厚度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高低.
第四节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一 海洋的气候学特征
1,海洋的热力状况 2,海洋的动力状况 3,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二 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与气温 2,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 3,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一)概述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 海洋比热(4186.8 J/kg )约为空气比热(718 /kg ) 的六倍.
五,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Rg+LE+ P +A = 0
Rg = (S+D) (1-r) – F0

(二)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 1,厄尔尼诺 2,南方涛动 3,沃克环流
三,地形与气候
(一)地形对辐射状况的影响 (二)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2,热力作用 (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1,促进降水的形成 2,影响降水的分布 (四)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植被或植被稀疏
非洲大陆气候类型以赤道 自然地理景 自然地理景观分布规律与 为轴南北对称,其自然地 观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一致 理景观也以赤道为轴南北
对称
自然地理景 观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植被也会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自然地
变化,导致自然地理景观 理景观的变化
的变化
2.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植被(生态系统)物质流 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 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1)~(2)题。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形成的影响
因素。(综合思维)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2.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对自然地理
景观形成的影响。(综合思维)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
2.大气环流 (1)作用: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 交换,调整了全球的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不同的大气环流形成不同的 气候 。
(3)地形 ①温度: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 低。 ②降水: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 降水 。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 干燥 的天气。
(4)其他因素:如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 不同,造成热量差异。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影―响→大气 温度 (2)改变大气成分→大气的热力性质和 气候 发生变化 (3)改变下垫面性质→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
(1)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
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第四章第四节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第四章第四节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为什么增温0.5℃就算异常了呢?
• 海水的比热大、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因此广阔 的大洋通常被视为大气的重要热库。100米深的海 水温度变化0.1℃所用的热量,足以使上面5000米 厚度的大气层温度提高6℃。
• 赤道太平洋水域占全球海域1/4,因此那里的海温 异常变暖,立即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强度与方向。
东南信风
正常年份的大气和海洋
上升暖气流 水面洋流和信风
下降暖气流 南美洲
冷水流上升
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分布型
厄尔尼诺年份
当厄尔尼诺出现的时候,就 会出现一系列的海—气反常 现象,如东太平洋信风减弱 甚至消失,东太平洋赤道以 南的冷水区消失,西太平洋 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扩散。
厄尔尼诺年份
除了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甚至会在赤道附近出现西风 气流,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 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 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
• 我国海洋性气候地区面积少(仅为沿海区域或大水域 沿岸),大部分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和控制(面积 大)。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 (一)概述 • (二)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
(一)概述
• 1.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边界面上的热量、动量、物质等的交换以及 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
• 2.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给大气提供热量和水汽:热量影响气温分布,驱动 大气运动,水汽产生相变,生成云雨;
SOI=P东—P西。
SOI(南方涛动指数)
恩索
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 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即SOI为高值,涛动愈 强。涛动弱时,则SOI降低,SOI从高值下降到最低 值时,厄尔尼诺达到鼎盛。

ch4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part2

ch4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part2
在气旋控制的海区内,风围绕气旋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由风引起的海水输送是向外的,结果在气旋中心,表层较轻的 海水被输向气旋边缘海区,次表层较重的海水,便上升到海面。 由表层海水的向外辐散,在气旋中心就会产生上升流。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天气·气候
3、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海洋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 的70%太阳辐射,其中85%贮存在海洋表层,这些 能量又以长波辐射、潜热和显热交换形式输送给大 气。 •海洋既是大气巨大的热量贮存库,又是大气温度的 调节器。海水热容量是大气的3000倍,具有较大的 热力学惯性(加热慢冷却也慢)。其存储的热量对季风 与海陆风的形成、对能量的输送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天气·气候
大陆上除了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雾日较多外,一 般大陆内部都是雾少霾多。
陆地雾与海上雾有很大差异:陆地雾以辐射冷却雾 为主,盛行于冬季晴夜和清晨,近午时因日照强而蒸 发消散;海面雾以平流冷却雾为主,春夏出现频率最 大,正午日照虽强也不能消散,只有当风向改变,风 力增强,使气流上下扰动时才被吹散。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天气·气候
从湿度场的分布来看,总体上讲,距海越近湿度越 大,距海越远湿度越小。当然,还会受到地面干湿状 况、河流湖泊、季风等的影响。
无论在那一个高度层,每年从12月到次年2月,由 于受冬季风影响,亚非大陆是北半球上比湿最小的地 区,比大西洋、太平洋小,也比北美大陆小; 6~9月 盛夏季节,东亚、南亚一带是北半球湿度最大的地区 (夏季风的影响),而太平洋却为相对干区,4、5月 份和9月份则是转换月,这与海陆蒸发作用的年变化 密切关联。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天气·气候

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对⽓候的影响下垫⾯对⽓候的影响——⾼三复习课探究教学设计昌吉州第⼀中学廖军⼀、教学⽬标:1、掌握下垫⾯的概念2、掌握地形、地势对⽓候的影响3、掌握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对⽓候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识:地形、地势、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对⽓候的影响2、难点知识:下垫⾯的定义三、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案例法、对⽐法、讲授法四、探究教学过程(课前热⾝)投影:⽓候分布规律模式图情况,为下⾯将要进⾏的教学内容服务。

教师:请同学分别就填表的情况做解答,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承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候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地带性因素如太阳辐射、⼤⽓环流的共同影响;太阳辐射直接影响某⼀⽓候的温度⽽⼤⽓环流直接影响着⽓候的⽔分。

除这两⼤因素的影响外,⽓候在形成过程中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投影:下垫⾯对⽓候的影响投影:下垫⾯的定义------包围在地球外部的⼀层⽓体总称为⼤⽓或⼤⽓圈。

⼤⽓圈以地球的⽔陆表⾯为其下界,称为⼤⽓层的下垫⾯。

它包括地形、地质、⼟壤和植被等,是影响⽓候的重要因素之⼀。

教师:讲解阐述(⽬的)帮助学⽣学习了解什么是下垫⾯探究活动1投影:世界⽓候类型分布图探究问题:同为⾚道地区。

为什么东⾮⾼原上形成了热带草原⽓候,没有形成热带⾬林⽓候?(学⽣4-5⼈⼀组,讨论分析)教师引导提⽰:热带⾬林⽓候的分布范围是多少?学⽣⼩结:同为⾚道地区的东⾮⾼原,由于地势较⾼,受地势和海拔的影响,⽓温和降⽔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热带草原⽓候,⽽没有形成热带⾬林⽓候,说明地势会影响⽓候的形成。

教师点评探究问题2投影:第⼀张图⽚是热带⾬林景观,第2张图⽚是热带草原景观(请同学们判断回答)展⽰问题: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你能看见斑马吗?学⽣思考并讨论总结: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看不见斑马。

师追问:其原因是什么呢?学⽣:因为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是热带⾬林⽓候,⽽斑马⽣活在热带草原⽓候地区。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候形成的下垫⾯因素 下垫⾯也是影响⽓候的主要因素之⼀,店铺⼩编在此整理了⽓候形成的下垫⾯因素,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影响⽓候形成的下垫⾯因素 ⼤⽓的下垫⾯指地球表⾯,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原、⼭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下垫⾯的性质和形状,对⼤⽓的热量、⽔份、⼲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1、海陆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 1)因热⼒性质不同,陆地⽐海洋⽓温的年较差和⽇较差都要⼤。

2)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热状况存在差异。

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底部有加热作⽤,形成降⽔;寒流有冷却作⽤,降⽔偏少,但易形成雾。

3、地形的影响:海拔⾼的地区⽐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也有很⼤影响。

4、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地表物质组成(岩⽯、⼟壤、⽔⾯、冰雪和植被)不同,对太阳辐射的放射率也不同,从⽽直接影响到地表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进⽽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

亚热带季风⽓候的形成原因 亚热带季风⽓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候,⼤部分亚热带季风⽓候在北回归线北部,主要由海陆热⼒性质差异造成⼜由于地处沿海⼀带,夏季受海陆⽓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

冬季处于⼤陆⾼压南伸的前⽅,⾼空⼜有南⽀急流通过,故⽓旋过境频繁,云⾬较多,降⽔量约占全年的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的北退,梅⾬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期⼀般延续20—30天,梅⾬降⽔量约占本区六、七两⽉总降⽔量的70%;九、⼗⽉间沿海⼀带还有台风⾬;可见亚热带季风⽓候的降⽔量⽐温带季风⽓候要丰富得多,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量可达1000mm以上,迎风⼭地如牯(gǔ)岭更可达2529mm。

亚热带季风⽓候。

出现在北纬22°~35°亚热带⼤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团和极地⼤陆⽓团交替控制和互相⾓逐交绥的地带。

气候学简介

气候学简介
降水丰沛,全年分配均匀(曾母暗沙) 热带气候带 位置: 10°N、S~23°27′N、S 气候特点:温度高,温度年较差较大,降水量 大,降水集中于夏半年, 一年可分为热、雨、 凉三季.(海南岛)
副热带气候带 位置: 23°27′N、S~ 33°N、S
气候特点:温度年较差、日较差大
大陆西岸: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加州,) 大陆东岸:盛行东南风,气候湿润 (长江及以南) 暖温带气候带 位置:33°N、S~ 45°N、S 气候特点: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国家)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黄海流域及三北大部)
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之间气压变化
的负相关现象。
ENSO 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的合称。 南方涛动指数(SOI) 通常用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岛和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岛的 海平面气压差来表示南方涛动的振动和位相指数(SOI)。
洋流 潮流:潮汐作用引起 成因
生物圈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地球物理因子、下垫面、大气环流、人
类活动。
一、辐射因素
辐射差额(地球收入辐射能量与支出辐射能量之差)的影响因子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云量、海拔高度、地形 辐射差额的变化 辐射差额呈带状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辐射差额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辐射差额的分布对中国气候分布的影响(统计结果) 年总辐射差额最大的地区为海南岛,最小的地区为川黔地区 ① R(辐射差额) 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体)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湿润多雨,富有海洋性(我国东部) 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富有大陆性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干燥少雨,富有大陆性 冬季温暖湿润多雨,富有海洋性 (欧洲南部) 草原气候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
第三节地形与气候
第四节冰雪覆盖与气候
第五节局地地面特性与气候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章 1、海洋的气候学特性:
(1)、海洋的热力状况 (2)、海洋的动力状况 (3)、海洋在气候形成的作用
2、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与气温 (2)、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 (3)、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海水垂直温度
0
10
20
200m
800m
深 1000m 度
2000m
3000m
30 溫度
斜温层
200-800米深以內 的海水。 成因:阳光已无法到 达,水温随深度下 降明显。 低纬度地区较明显
4000m
海水温度变化-垂直温度
海水垂直温度
0
10
20
200m
800m
深 1000m 度
2000m
30 溫度
对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也有明显的影响。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与气温
(1)冬季海洋上水温比气温高,海洋是大气的热源,大陆是 冷源。夏季,海洋上水温比气温低,海洋是大气的冷源,大 陆是热源。
(2)全球而言,北半球海洋面积比南半球小,冬季平均气温 北半球(8.1℃)比南半球(9.7℃)低,夏季平均气温北半 球(22.4℃)比南半球(17.1℃)高。
3、秋温高于春温。
3、春温高于秋温。
降 1、降水量大。 水 2、全年分配均匀。
3、年际变率小。
其 他 1、湿度大,云量多。 现 2、雾日多,多平流雾。 象 3、日照百分率小。
4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
1、降水量小。 2、主要集中在夏季。 3、年际变率大 。 4、对流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1、湿度小,云量少。 2、雾日少,多辐射雾。 3、日照百分率大。 4、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1、年较差、日较差都比较小。冬暖夏凉,冬 1、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比
气 季比同纬度大陆上暖;夏季比同纬度大陆上 较大。冬冷夏热。
温 凉。
2、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提
2、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对落后,在温 前,在温带地区,最热、最
带地区最热月出现在8月,最冷月出现在2月。 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也是空气运动的边界面,对气候形成的 影响非常显著。在下垫面的差异中,最 显著的就是海陆差异,这种差异通过热 力和动力作用影响大气,改变大气中的 水、热状况,影响环流的性质、强弱, 最后形成了海陆间的气候差异。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四 章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教学目标]
1.掌握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 2.掌握种类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
[教学要点]
1.影响气候的下垫面因素及其特性; 2.各类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主要影响及后果是重点也
是点。

四 章
第四章 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
第一节海陆分布与气候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
气温日 气温年




气温最 高月
气温最 春温—秋温
低月
(4月、10月 )
年降水 分配
云量
大陆 性


7月
1月
正值 不均匀 较少
海洋 性


8月
2月
负值
均匀 较多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3)气候大陆度:是用于表达各地气候的大陆性 (海洋性)程度的指标。
大陆度的计算公式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 完善的大陆度公式。
深水层
800米深以下的海 水。 特性:水温隨深度 的变化很不明显
3000m
4000m
海水温度变化-垂直温度
海水垂直温度
温度(゚C)
温度(゚C)






(m)
(m)
(m)
低纬度
中纬度
溫度(゚C)
高纬度
2.海洋的动力状况
当气流右侧为陆岸时
当气流左侧陆岸时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离岸风 向岸风

一、海洋的气候学特性
1.海洋的热力状况
海洋温度的水平分布 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低纬西部高于东部
中高纬度东部高于西部
全球平均海温(17.4℃)高于气 温(14.3℃)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0—100m)温度垂直变化很小 斜温层(100—1500m)温度陡降,垂
直变化很大 深水层(1500m)以下海温垂直变化
(3)高纬度大陆平均气温较低(因为冬季降温显著),低纬 度大陆平均气温较高(因为夏季增温显著)。
(4)海陆温差因纬度和季节而异。
结果:由于海陆温度时空分布不均匀,产生了气压梯度力, 形成周期性季风和海陆风,影响天气和气候。
全球1月和7月气温(℃)距平图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章 2.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 (1)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郑克尔大陆度公式:K=A/sinΦ
式中K为大陆度;A为气温年较差;Φ为当地纬度。
气流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沿岸气流辐合,海水下 沉,大气层结不稳定,沿岸地区多雨,内陆地 区少雨
沿岸气流辐散,海水涌升,大气层结稳定,沿岸地 区少雨,内陆地区多雨
表面海水辐散,深层海水涌升,海面降温
表面海水辐合下沉
表水随风离岸,深层海水涌升,海面降温
表水向岸辐合,表面海水下沉。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3.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和水分的供应地。
(2)海洋在维持地球大气高、低纬度间的能量平衡 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3)海洋是大气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又是大气温度 的调节器。
(4)海洋对缓解CO2产生的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 (5)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上有重要作用,
(2)对云、雾的影响
(3)对降水的影响

四 第一节 海陆分布与气候
章 3.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1)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
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其总的特点 是:温和、多云、湿润。
(2)大陆性气候:指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 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的气候。
很小 海洋增暖期,海水把热量传入深层
海洋减温期,深层热量上传


西



海水温度变化-垂直温度
海水垂直溫度
0
10
20
200m
800m
深 1000m 度
2000m
3000m
30 溫度
混合層
200米深以內的海 水。 成因:由于海流和波 浪的作用而使温度 混合均勻。 特性:光合作用最 旺盛
4000m
海水温度变化-垂直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