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合集下载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摘要:淡色花岗岩是一类高铝高硅碱的酸性侵入岩,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富Rh,亏损Th, Ba, Sr,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一般具有Eu负异常,同位素指示其岩桨明显的陆壳来源。

淡色花岗岩主要发育于陆壳碰撞加厚带,由逆冲折返的俯冲板片变沉积岩部分经过脱水熔融产生。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大陆碰撞;脱水熔融淡色花岗岩在造山带演化、青藏高原深部地质作用和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中至关重要,对回答碰撞造山过程与岩浆作用的关系,检验造山带花岗岩成因理论,探讨岩石圈深部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淡色花岗岩常被赋予特有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意义而备受关注。

1淡色花岗岩分布目前研究最充分、分布最广泛的淡色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它呈不连续的带状沿高喜马拉雅带分布,该带由十数个形状各异体积不等的淡色花岗岩侵人体组成,研究较多的岩体包括: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境内,中国定结和印度境内的,以及不丹境内的一些小岩体,此外低喜马拉雅困和北喜马拉雅也有淡色花岗岩出露。

2淡色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淡色花岗岩的典型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等,常见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错石,独居石等,暗色矿物很少见,故称为淡色花岗岩。

淡色花岗岩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是:主量元素含量稳定;微量元素在不同岩体间有较大变化,;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LREE轻度至中度富集,一般具有Eu负异常,且淡色花岗岩源区具有鲜明的上陆壳特征,它的源岩可能是变沉积岩或古老的S型花岗岩。

3淡色花岗岩分类和不同类型间地化特征对比3.1岩石学分类依据矿物组合的不同,淡色花岗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二云母或黑云母型、电气石型和石榴子石型。

(1)二云母或黑云母型。

其矿物组合是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等。

很多学者称之为黑云母型而不是二云母型。

天然淡色花岗岩样品除电气石型外,多数含大致等量的黑云母和白云母,因此称为二云母型更为合适,真正缺乏白云母的黑云母型只是少数。

花岗岩是怎么形成的

花岗岩是怎么形成的

花岗岩是怎么形成的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很多人都好奇花岗岩的形成原因。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花岗岩的相关知识。

形成花岗岩的原因花岗岩与玄武岩同属岩浆岩,不同是在岩浆喷发的时候,花岗岩是地下部分,在高压下形成,质地比喷出地表后形成的玄武岩严密的多,因此很坚硬。

黄山正是地下花岗岩在地壳变动过程中露出地表后形成的。

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丛集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

花岗岩峰林显得极为雄伟壮观。

如黄山切割深达500-1000 米,形成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0 多座。

当流水沿花岗岩体中近于直立的剪切裂隙冲刷下切时,形成近于直立的沟壑,沟壑越来越深,形成两壁夹峙,向上看蓝天如一线,这就是一线天。

花岗岩是不易溶解的岩石[3] ,因此不能形成在石灰岩地区常见的溶洞。

但雨水沿花岗岩体内断裂冲刷,断裂上盘岩块的崩塌,能形成不规则的堆洞。

另外,石蛋地貌发育的地区,石蛋间的空隙也可以构成岩洞。

如黄山的水帘洞、莲花洞、鳌鱼洞。

“自古名山多聚泉”,泉是花岗岩山地的重要旅游景观。

如黄山的温泉和骊山的温泉。

花岗岩一般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

因此,从花岗岩中流出的泉水一般均含有少量的对人体有害的具放射性的氡气,这些泉水可饮可浴,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水资源。

中国的花岗岩地貌大多出现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山高水高,所以在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或较为发育的山岳地区,一般都有瀑布出现。

如黄山的人字瀑、百丈泉。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

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是10%~50%。

长石含量约总量之2/3,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

不同品种的矿物成份不尽相同,还可能有含辉石和角闪石。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花岗岩作为特定地质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点应该记录下它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情况。

这样,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地表上大量出露的花岗岩获得其形成构造背景信息的话,那将对我们反演构造演化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

即使对一些已知构造环境的花岗岩来说,其源区继承性和熔融分异都会影响最终形成的花岗岩的物质成分,导致与构造环境之间对应性的丢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是软流圈或岩石圈地幔的热输入到地壳引起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幔可以从派生热流、释放挥发性流体、和地幔来源物质的混合,直到地幔的部分熔融等多种形式参与花岗岩的形成;地幔同地壳相互作用也可以是底侵(underplating)、拆沉(delamination)或俯冲等多种形式。

所以,花岗岩形成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大地构造演化某一阶段与壳幔相互作用的联系。

此外,人们也认识到花岗岩是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之一,它们的成分变化除受构造环境影响以外,还受以下主要因素制约:①不同的源岩成分;②不同的熔融条件;③基性和酸性组分之间的化学和物理反应;④地壳混染;⑤岩浆演化机理等。

基于上述考虑,花岗岩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研究,仍然是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前沿,但新一代的构造环境分类不仅要考虑源岩和经典的板块构造动力学类型,而且应该在软流圈或岩石圈地幔的热输入到地壳更宽的范围和时间演化上去认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应该强调的是,花岗岩是多种地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产物,但是,总体上受软流圈或岩石圈地幔的热输入引起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控制尤其重要,因此,应该把区域性花岗岩成因与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三维结构与演化、软流圈上涌以及岩浆源区、局部熔融条件以及岩浆演化机理等相结合。

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框架,并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以及热流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

在运用综合方法来讨论花岗岩形成构造背景时,我们在讨论花岗岩物质来源的同时,还应更多地考虑花岗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花岗岩发育土壤地球化学

花岗岩发育土壤地球化学

花岗岩发育土壤地球化学
花岗岩是一种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火成岩,其地
球化学特征对土壤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花岗岩中的矿物组
成决定了土壤的基本成分。

其中的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在风化
过程中会分解成细小颗粒,形成土壤的颗粒结构。

其次,花岗岩中
富含的硅、铝、钾等元素也会对土壤的化学性质产生影响。

这些元
素在花岗岩风化后会释放出来,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

此外,花岗岩的结构和密度也会影响土壤的渗透性和通气性,从而影
响土壤的水分和气体交换。

另外,花岗岩的颗粒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土壤的质地和排水性能。

花岗岩颗粒的不规则形状和较大的颗粒大小会使得土壤更容易
形成疏松的结构,有利于水分渗透和植物根系的生长。

然而,花岗
岩颗粒也可能导致土壤的排水性能较差,容易出现积水现象。

因此,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在排水性能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地球化学受到岩石成分、矿物组成、元素释放、结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可能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上呈
现出特定的特征,对于土壤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石地球化学一些原理

岩石地球化学一些原理

花岗岩研究一、花岗岩的系列划分根据花岗岩化学成分划分为准铝(metaluminous)、过铝(peraluminous)和过碱性nous)和亚碱性(peralkaline)的成分分类。

由于花岗岩通常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一般岩浆岩中的拉斑、钙碱性和碱性系列的划分在花岗岩研究中并不经常被采用。

所以花岗岩的系列划分时只用投K2O-SiO2 和ANK-ACNK就可以了。

碱性-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这些系列的划分,是因为通过大量数据证明,这些划分对岩石成因等方面有一些指示意义。

例如:钙碱性花岗岩石是岛弧岩浆活动产物,碱性和过碱性与板内背景有关,过铝质花岗岩石(ACNK要大于1.1)是沉积岩深熔作用形成,尤其是大陆碰撞时期。

二、花岗岩的成因分类MlSAMlsA(即M、I、S和A型)是目前最常用的花岗岩成因分类方案。

其英文分别是I(infraerustal或igneous)、s(supraerustal或sedimentary)、A(alkaline,anorogenie 和anhydrous)和M(mantle derived)。

分类依据: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划分,及火成岩、沉积岩、碱性岩和有地幔参与成分的源区。

A型特征及成因A型:岩石学和实验岩石学(Clemensetal.,1986;patino Douce,1997)证据表明,A型花岗岩形成温度高,而且部分A型花岗岩形成压力还很低(即较浅部的中上地壳)。

因此,正常的I或者S型花岗岩经分异作用是形成不了A型花岗岩的。

A型花岗岩都表现出低Sr、Eu和富集Nb、Zr等元素的特点,反映其源区存在斜长石的残留(形成的压力较低),因此它也不可能是慢源岩浆分异而来(在极端情况下,慢源岩浆的强烈结晶分异可能会产生有限的低Sr、Eu的碱性岩石,但此时应与大规模的镁铁质岩石伴生),或来源于镁铁质源岩的部分熔融。

A型花岗岩的最重要之处是,如果浅部地壳能够发生高温部分熔融,显然暗示其深部存在热异常,而这大多只会在拉张情况下出现。

西藏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

西藏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

西藏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林鑫;王艺云;孟展;唐攀;丁帅【期刊名称】《岩石矿物学杂志》【年(卷),期】2016(035)003【摘要】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是西藏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74.20%~74.52%)、贫铁(Fe2O3含量为0.04%~0.20%,FeO含量为0.40%~0.58%)、贫镁(MgO含量为0.06%~0.14%)、钙碱性(σ为2.15~2.32)、强过铝质(A/CNK为1.11~1.15)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为47.24×10-6~57.59×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为39.85×10-6~49.23×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为6.91×10-6~8.68×10-6),有明显负Eu异常(0.49~0.80);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中新世(21 Ma),属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晚阶段峰值期(24~12Ma)产物.锆石εHf(t)值为负值,且变化较大(-3.92~-17.64),说明其岩浆源区为壳源,以变泥质岩为主,可能存在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初始岩浆结晶温度应不超过675~702℃,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板片快速折返过程中发生减压熔融而形成的产物.【总页数】16页(P391-406)【作者】林彬;唐菊兴;郑文宝;冷秋锋;林鑫;王艺云;孟展;唐攀;丁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成都 610213;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相关文献】1.西藏东喜马拉雅错那地区亚马荣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J], 石卿尚;黄春梅;雷杭山;齐宁远;佟鑫;赵志丹2.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郭素淑;李曙光3.内蒙古海拉尔北部八大关地区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J], 李研;王建;孙德有;陈德兵;韩志滨;崔家瑞4.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的约束 [J], 黄春梅;李光明;张志;梁维;黄勇;张林奎;付建刚5.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虎头崖矿床Ⅵ矿带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J], 姚磊;吕志成;于晓飞;庞振山;蔡煜琦;刘鹏;刘长城;王凤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

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

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的报告,600字
报告题目: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吉林省中部地区
本报告主要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以便深入了解当地风化作用及其产生的环境地质意义。

根据现有研究,吉林省中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是五大类:水、氧、碱地、碱溶液以及其它杂质。

首先,水分元素含量较高,对矿物成分影响较大,例如地层卤水的存在,会给矿物析出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氧化作用会使地表反应性元素,如Pb、Cd、Cu等显著
增加。

同时,氧化作用可以使风化岩体的结构得到重组,并
可能造成岩石颜色的变化。

碱地和碱溶液是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风化的两个主要环境因子。

碱地作用会使沉积物中硫酸根和碳酸根等指标元素含量发生变化,而碱溶液作用则会使特定族群元素,比如F、Cl、NO3等,显著增加。

此外,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的风化还会受到其它杂质的影响。

例如植物碳、粉尘以及人造和自然材料,都可能对岩石的孔隙结构带来表面强度和吸附性的变化,影响风化过程。

综上所述,吉林省中部地区的花岗质岩石风化地球化学特征以
水、氧、碱地及碱溶液四大类最为显著,但其它杂质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由于地层水温、地表反应性元素活度、碱地及碱溶液作用等环境因子对花岗质岩石风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强调这些环境因子的影响及其在地质意义方面的深入研究。

赣中早古生代贵溪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

赣中早古生代贵溪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

赣中早古生代贵溪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的约束宋振韬;洪文涛;赵子豪【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24(59)2【摘要】本文对赣中贵溪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探讨了其成因类型、源区性质、熔融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贵溪花岗岩岩性为白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8±5 Ma。

全岩主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贵溪花岗岩表现为高硅、高钾、贫镁、贫钙和强过铝质的特征。

贵溪花岗岩LREE/HREE 为7.35~10.4,(La/Yb)N为8.08~15.0,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特点,且相对富集Rb、Th、U和K,亏损Sr、Ba、Ta、Nb。

相对较高的全岩Nb/Ta、Zr/Hf、K/Rb和Eu/Eu~*值以及较低的TE1,3值,说明贵溪花岗岩并非高分异花岗岩。

较低的Zr+Nb+Ce+Y(<200×10^(-6))和Ga/Al值(<2.5)、高的A/CNK值(>1.2)以及富铝矿物白云母的出现和镁铁质暗色矿物的缺失说明贵溪花岗岩在岩石成因类型上应属于S型花岗岩。

富集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_(Nd)(t)=-11)、高的Rb/Sr比值(>2)、中等的轻稀土饱和温度和锆饱和温度(699℃~794℃)以及贫钛(<0.2%)的特征,说明贵溪花岗岩的源区为古老变沉积岩,其形成于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

贵溪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而非俯冲环境,华南早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应为陆内造山作用。

【总页数】17页(P420-436)【作者】宋振韬;洪文涛;赵子豪【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P597【相关文献】1.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成因: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的约束2.北秦岭五朵山I-S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来自锆石U-Pb 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3.藏南错那洞中新世早期淡色花岗岩岩石成因:全岩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约束4.东昆仑沟里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来自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约束5.华南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成因研究--以赣中南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发表时间:2018-07-12T09:45:03.553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月下作者:王兴企
[导读] 淡色花岗岩是一类高铝高硅碱的酸性侵入岩,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富Rh,亏损Th, Ba, Sr,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一般具有Eu负异常,同位素指示其岩桨明显的陆壳来源。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要:淡色花岗岩是一类高铝高硅碱的酸性侵入岩,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富Rh,亏损Th, Ba, Sr,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一般具有Eu负异常,同位素指示其岩桨明显的陆壳来源。

淡色花岗岩主要发育于陆壳碰撞加厚带,由逆冲折返的俯冲板片变沉积岩部分经过脱水熔融产生。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大陆碰撞;脱水熔融
淡色花岗岩在造山带演化、青藏高原深部地质作用和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中至关重要,对回答碰撞造山过程与岩浆作用的关系,检验造山带花岗岩成因理论,探讨岩石圈深部动力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淡色花岗岩常被赋予特有的岩石大地构造学意义而备受关注。

1淡色花岗岩分布
目前研究最充分、分布最广泛的淡色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它呈不连续的带状沿高喜马拉雅带分布,该带由十数个形状各异体积不等的淡色花岗岩侵人体组成,研究较多的岩体包括: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境内,中国定结和印度境内的,以及不丹境内的一些小岩体,此外低喜马拉雅困和北喜马拉雅也有淡色花岗岩出露。

2淡色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淡色花岗岩的典型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等,常见副矿物包括磷灰石,错石,独居石等,暗色矿物很少见,故称为淡色花岗岩。

淡色花岗岩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是:主量元素含量稳定;微量元素在不同岩体间有较大变化,;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LREE 轻度至中度富集,一般具有Eu负异常,且淡色花岗岩源区具有鲜明的上陆壳特征,它的源岩可能是变沉积岩或古老的S型花岗岩。

3淡色花岗岩分类和不同类型间地化特征对比
3.1岩石学分类
依据矿物组合的不同,淡色花岗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二云母或黑云母型、电气石型和石榴子石型。

(1)二云母或黑云母型。

其矿物组合是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等。

很多学者称之为黑云母型而不是二云母型。

天然淡色花岗岩样品除电气石型外,多数含大致等量的黑云母和白云母,因此称为二云母型更为合适,真正缺乏白云母的黑云母型只是少数。

(2)电气石型。

其矿物组合是电气石、白云母、黑云母等。

尽管二云母型中也可含少量细粒电气石,但通常情况下,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中却总是缺失黑云母,这可能是受矿物结晶环境中Ti和B相对含量控制。

二云母型与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经常相伴产出,前者形成大的岩体,后者则多以岩墙形式发育于二云母型外围或切割二云母型。

二云母型与电气石型构成了淡色花岗岩的主体。

(3)石榴子石型。

除大量报道的二云母型和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淡色花岗岩类型一石榴子石型淡色花岗岩。

虽然石榴子石也是喜马拉雅电气石型中常会出现的矿物,但与二云母型和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形成机制也有区别。

3.2不同淡色花岗岩类型间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2.1黑云母一二云母型与电气石型间的对比
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淡色花岗岩不仅具有非常相似的矿物组合,几种主要矿物所占的比例也十分稳定,因而给出非常一致的主量元素组成。

同一地区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氧化物含量表现出有限的变化,一般来说,二云母型淡色花岗岩在组成上较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更为基性。

淡色花岗岩微量元素含量的共同特征是在微量元素Ba、Sr、Ti的负异常和Pb的正异常,Nb则由于La的富集程度很低而不显示明显负异常。

淡色花岗岩稀土总量较一般花岗岩低。

3.2.2石榴子石型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石榴子石型与二云母型的主要地球化学差异表现明显高和较低的轻重稀土分异。

虽然石榴子石型也具有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相似的较低。

本文解释为独居石的分离结晶产物,认为石榴子石型淡色花岗岩的低REE丰度和低分异特征很可能是下地壳高级变质岩中独居石或褐帘石等富LREE矿物对REE分配控制的结果,这类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作为残留相存在必然引起岩石LREE亏损,从而降低REE丰度和轻重稀土分异。

3.2.3淡色体与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差异
石榴子石淡色体和电气石淡色体,矿物及主量元素组成分别与石榴子石型和电气石型淡色花岗岩相似,Sr-O同位素也在多数淡色花岗岩范围内,但淡色体的K2O远大于Na2O,,微量元素上更与石榴子石型和电气石型显示出差别。

因而具有比石榴子石型低的多的Rb/Sr,Rb/Ba 和非常高的Sr/Y,解释为源区有石榴子石+角闪石士斜长石做残留相。

虽然也是LREE富集型,却无Eu异常或仅有弱的负异常。

4淡色花岗岩成因
4.1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
4.1.1高Rb/Sr,Rb/Ba和低Sr含量
淡色花岗岩普遍具有高Rb/Sr,这不仅取决于高Rb含量,更依赖于强烈的Sr亏损。

研究表明,在有自由流体参与的地壳深熔过程中,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反应产生的熔体Rb/Sr仅>1.5,电气石型所具有的高Rb/Sr应该产生于缺乏流体的白云母脱水熔融叫,这种熔融使得熔体较其变泥质岩源岩富Rb,亏损Ba,Sr。

4.1.2Sr,Eu负异常
Sr,Eu在钾长石中的分配系数与斜长石相似,均远远高于其他矿物。

熔融实验证明,变泥质岩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因此,淡色花岗岩源区残留相中有钾长石是产生Sr,Eu负异常的一个原因。

也有观点认为无需钾长石分离结晶或做残留相,独居石和磷灰石分解进人熔体就可形成淡色花岗岩Eu的负异常,这也可能是某些具较高P2O5含量的电气石型样品Eu负异常的部分原因。

此外,本文认为淡色花岗岩的Sr含量
低可能与源岩为变泥质岩有关,由于风化一沉积分异,Sr,Ca大部分都进人碳酸盐岩,导致泥质沉积岩Sr,Ca含量低。

4.1.3Th和REE亏损
质量平衡计算表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REE含量不可能由缺乏REE的源岩反应矿物得来,而必须是来自富REE副矿物的分解。

长英质岩石中,独居石、褐帘石是Th和LREE的主要赋存矿物。

4.1.4TiO2和B
变泥质岩中白云母和电气石是主要的含B矿物,黑云母则是主要的含Ti矿物。

电气石型相对其他类型的淡色花岗岩高B低TiO2,表明源岩部分熔融时发生分解的是白云母;二云母型的形成则有黑云母的参加。

4.2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
全球已发现的淡色花岗岩中最为著名的是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带的淡色花岗岩,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淡色花岗岩是大陆晚碰撞阶段,俯冲陆壳内逆冲构造带局部高温/低压变质条件下陆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5淡色花岗岩研究展望以往对淡色花岗岩的详细工作主要局限在高喜马拉雅带等少数几个地区,因此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几种岩石类型虽然有一定代表性,但未必涵盖了自然界产出的所有淡色花岗岩。

因此,本文研究的花岗岩很可能代表了一类可指示陆壳深俯冲的特殊的淡色花岗岩新类型,它对认识华北和华南大陆板块的碰撞,及陆壳俯冲过程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宏飞,HarrisN,ParrishR,等.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J]习.地球科学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0(3):275-2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