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合集下载

龙门土地规划

龙门土地规划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区总体规划情况来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门分局办公室日期:2018-8-16 17:52:07(一)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1、规划期限:2008—2020年。

近期为2008-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园区以龙门石窟景区为核心,包括周边龙门、郜庄、张沟、寺沟、魏湾、郭寨、东草店、西草店等八个行政村庄用地,规划总用地范围31.7平方公里。

(二)规划定位与目标1、规划定位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和龙门风景名胜区保护为核心,以龙门原生原真文化的展示、体验、弘扬为特色,以发展龙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2、规划目标1)保护生态环境,整合自然资源,保护历史遗迹和地方文化特色,科学规划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形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

2)在游人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控制限度内,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潜能,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内,积极开展多种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及地方经济增长。

3)统筹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与风景协调发展,加强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园区由国内著名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4)通过发展旅游业及相关文化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

3、总体规划布局1)规划布局结构空间发展模式园区以龙门石窟景区为核心,采取北延、南伸、西展、东合的空间发展模式。

北延、南伸:南北向以龙门石窟景区为核心,沿伊河及两侧向南、向北两个方向延伸,扩展核心游览区范围,使龙门自然与佛教文化相融,深化佛教内涵。

西展:挖掘园区伊河以西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景区向西扩展,规划文化产业和度假旅游项目。

东合:结合园区伊河以东的村庄的环境用地条件,整合东部景观和资源,规划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项目。

总体布局结构根据园区的空间用地条件、发展模式及资源分布,形成“一带两翼”的总体布局结构。

宜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宜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宜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宜阳县人民政府二○○九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县域概况 (2)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4)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6)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15)第一节指导思想 (15)第二节规划原则 (15)第三章规划目标 (17)第一节区域与县城发展定位 (17)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18)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2)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2)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7)第三节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35)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38)第一节耕地保护 (38)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 (40)第三节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 (44)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 (46)第一节生态建设工程 (46)第二节生态用地布局与调控 (47)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50)第一节城镇用地 (50)第二节新农村用地 (54)第三节产业集聚区用地 (60)第四节重点项目用地 (61)第五节旅游用地 (64)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66)第一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 (66)第二节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 (67)第三节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69)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 (73)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73)第二节分区管制规则 (76)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 (79)第一节乡(镇)规划控制目标 (7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管制 (8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83)第一节规划实施的制度措施 (83)第二节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84)第三节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86)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措施 (88)前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河南省“中部崛起”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更好地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宜阳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规划》、《宜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宜阳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宜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洛阳历史文化轴线的研究报告

洛阳历史文化轴线的研究报告

洛阳历史文化轴线的研究报告洛阳城市地理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伊洛冲积平原边缘、黄河南岸,是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交通中枢。

北依邙山,南望伊阙:西控函谷,东有虎牢:四面群山环绕,中为冲积平原。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自占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居天下之中”,首古有“九州腹地,士省通衢"之称。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自然形式,都非常优越。

黄河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摇篮,洛阳又居黄河流域的中心位置,这在洛阳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从大范围来看,洛阳当中原地区的中心:周围山河环抱,自古以来,就受到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高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四周皆有险可守,这也是洛阳城市在古代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二有利因素。

洛阳自古以来交通便利,运输十分快捷。

洛阳河流纵横,因而有舟楫之利。

它北至幽燕,南至江淮,西对关陇,东对黄河下游平原,道路远近,相差无几,对四方来说,洛阳有居中御外之便。

因此,在船运车载的古代,适中的地理位置,既便于在政治上、军事上控制全国,也便于各地输入贡赋,所以是建立国都的理想地方。

所以洛阳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越今天的洛阳是陇海与焦枝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之处,郑西高铁穿城而过。

再加上连霍高速、二广高速、郑少洛高速、宁洛高速等数条高速的交汇贯通洛阳可称得上是国内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这些对于洛阳这个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2-2020)规划设计说明书一、项目概况洛阳城市概况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118°08′-112°59′,北纬33°39'-35°05'之间。

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169公里。

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万人,占全省的%,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5人/平方公里)。

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

洛阳老城历史变迁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

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794年历史。

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2km2。

据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载:“金初仍宋制。

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

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

”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

另据1989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

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处,城开四门: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

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

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

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2.11.03•【字号】•【施行日期】1992.11.03•【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2年10月9日洛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2年11月3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县以下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

市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各区、郊区、吉利区、龙门风景名胜区、汉魏城遗址,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县以下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由县、镇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各项建设,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各类房屋建筑,市政管线、架空杆线、铁路、道路、桥梁、人防、防洪、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渠水系、水源井、围墙、停车场、堆料场等建设工程和一切构筑物,以及城市雕塑、广告设施等。

第四条城市规划实行合理发展,健全功能,提高整体素质的方针。

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保护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城市风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城市各项建设必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城市各项建设要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城市质量,不得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

第五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应依据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步实施。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建筑学103班小组成员杨冬钱行张岩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城市勘察资料:洛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地质多发区。

结合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

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洛宁—洛阳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栾川、嵩县、汝阳、洛宁、新安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

城市测量资料:洛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北西南东分别被邙山、崤山、熊耳山、嵩箕山所环绕,盆地面积1300km2。

研究区西起新安——宜阳,东至巩义黑石关、北起孟津,南接伊川。

行政区划主要隶属于洛阳市区及偃师、巩义、新安、孟津、宜阳、伊川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2°15′~112°57′,北纬34°32′~34°47′,总面积2000 km2。

重点研究区为伊洛河河谷平原西部区,面积约400km2。

研究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干线,在区内交汇。

连霍高速公路、310、207国道交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见研究区位置图(图2-1)图2-1 研究区位置图气象资料:洛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

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545.98mm,降水时空变化较大,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451.7mm。

河南洛阳市总体规划(中规院)

河南洛阳市总体规划(中规院)
偃师市 孟津县 新安县 栾川县 嵩县 汝阳县 宜阳县 洛宁县 伊川县 市区
2% 2%
11% 8% 0% 1% 1% 0%
62%
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所有制构成
设备制造业, 13% 其他, 26% 电力、煤炭, 24% 石化工业, 19% 设备制造业 电力、煤炭 铝工业 石化工业 其他
31% 45%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其他
2005年,中部六省的GDP占全国的1/5,利用外 资仅占全国的7%左右。
10 9 8 7 6 5 4 3 2 1 0 洛阳市 郑州市 河南省 全国 1 1.362409091 0.850870415 外贸依存度 实际利用外资/ GDP 9.038225849
应转换发展思路!
全市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布
市性质与职能、城市规模)
四、遗址保护与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空间演变、空间发展策略)
五、用地空间规划布局(保护、伊南、远景、方案、交通、专项)
4
一、问题判断与技术路线
背景、现状-城市特色/城市建设/资源/经济
问题1.洛阳区域影响力不足,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新
时期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 —— —— ——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交通地位 在豫西地区影响力
调研报告
确定工作思路 规划研究(纲要) 规划方案
专题研究报告(初稿) 规划说明书(草稿) 汇报简本
下一步工作打算—— 确定方案并全面深入 (征求领导及部门意见 与省建设厅沟通 纲要阶段(汇报、纲要成果编制、预审、评审) 成果阶段(征求各部门意见、完善深入、编制成果)
修改完善)
2
工作框架
认知 ·分析 ·判断
文物古迹分布集中、等级高、类型多、时间跨度 广、内容丰富。偃师,7.8平方公里,市区,约 300平方公里。

洛阳市伊滨区给水厂净水工艺设计

洛阳市伊滨区给水厂净水工艺设计

洛阳市伊滨区给水厂净水工艺设计摘要根据《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洛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伊滨区是“以伊洛河水系为纽带,以产业集中集聚集合发展为支撑,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生态环保、健康文明的新城区”为发展定位,是未来10年洛阳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根据该区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块新建一座给水厂,给水厂水源取自附近的一个大型水库,供水量约为2万m3/d,满足每人每天综合生活用水,采用常规净水工艺,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城市管网,给水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一级标准。

关键词:给水厂,设计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Design of water purification the offshore area water supply plant inLuoyang City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uoyang city master plan (2008 - 2020)" and "Luoyang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Plan", the offshore area is "to the Yiluohe River as the link, with the industry gathering collection development as the support, to promote city, production integr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althy and civilized city" as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Luoyang City,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10 yea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s lives, need in flat land a new waterworks, waterworks water from a large near the reservoir, water supply of about 20000 m3/d per person per day, to meet the comprehensive living water, using conventional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the raw water,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filtration, disinfection, city pipe network water quality, to meet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at the national level.Keywords: waterworks; design process; coagulation; filtration; sterilization目录第一章概述 (5)1.1 设计依据 (5)1.2 设计规范 (5)1.3 设计原则 (6)1.4 水量水质资料 (7)1.5 地质资料 (8)1.6 用地资料 (8)1.7 毕业设计的要求 (9)第二章工艺流程的选择与确定 (10)2.1 工艺流程选择的原则 (10)2.2 厂址选择 (10)2.3 工艺方案的对比 (10)2.4 净水工艺的确定 (15)2.5 工艺说明 (16)第三章单体构筑物计算 (17)3.1 混合反应 (17)3.2 网格絮凝池 (19)3.3 斜管沉淀池 (23)3.4 普通快滤池 (26)3.5 消毒 (28)3.6 清水池 (30)3.7 配水池计算 (32)3.8 二级泵房 (32)第四章附属设备的选择 (33)4.1 起重设备 (33)4.2 排水设备 (33)4.3 通风设备 (33)4.4 引水设备 (33)4.5 计量设备 (34)第五章给水处理厂的总体布置 (35)5.1平面布置 (35)5.2 高程布置 (37)第六章劳动定员 (40)6.1 定员原则 (40)6.2 污水厂人数定员 (40)第七章附属构筑物尺寸 (41)结论 (42)谢辞 (43)参考文献 (44)第一章概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用水和排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内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于2008年4月18日至21日经建设部专家审查组审查通过,成果于2009年6月8日至10日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审查。

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市委市政府政府政务公开的要求,以公开透明、依法行政、规范高效、连接公正、强化监督为原则,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公开、公正、民主、高效、廉洁、规范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维护全社会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运行,促进洛阳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欢迎社会各界对本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总则规划年限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 15209平方公里。

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总目标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总体思路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

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

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

“三区”——东北部城镇密集区,是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地带,洛阳未来经济增长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带。

中西部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西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区,应减少人口总量。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至2010年,市域总人口为680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水平48%;至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740万人,城镇人口480万,城镇化水平65%。

城镇体系总体发展策略尊重自然生态格局,正视城镇发展条件的差别,实施分区城镇化战略,保护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市域北部城镇密集地区。

提升中心城市的产业能级,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城镇职能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强化重点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完善综合型城镇的职能,提升专业型城镇的产业结构,形成主业突出、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分为四级六类。

一级城镇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即中心城区(含吉利)。

二级城镇为县域中心城市,包括重点县域中心城市(偃师、孟津、栾川),和一般县域中心城市(新安、伊川、宜阳、汝阳、洛宁、嵩县)。

三级城镇为具有跨镇域影响力的城镇,包括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的卫星镇以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

第四级为影响力在本行政区范围的乡镇。

市域空间管制适建区包括城镇、集镇以及独立工矿点的规划建设用地及发展备用地;限建区包括矿产资源开采区、一般农田、裸岩及荒草地、有林地、生态廊道;禁建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文保单位的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古墓葬区和大遗址保护区。

城镇建设标准市域各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应符合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镇职能结构中的一级城市(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二级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三级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四级城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新农村建设目标合理规划村庄布局,近期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村庄布局合理、中心村服务功能完善的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远期改造农村传统产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效产业,建设拥有现代文明生活及自身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目标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中心城市与其他各重点城镇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

协调城镇的关系,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强化区内的联系,使本地区城镇发展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和经济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使该地区成为快速提升洛阳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职能的重点地域。

市域环境保护目标实行流域、区域综合治理。

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于Ⅱ级,饮用水源水质和环境噪声等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市域旅游发展目标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旅游城市,有较强吸引力的中国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地区的休闲度假胜地。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发展目标在健全基础服务体系、实现提供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完善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优良的现代化城镇基础服务综合体系。

市域公路网规划目标中心城区与周边重要城镇之间的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与南部山区重要城镇之间的单程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目标统筹安排供水、节水、再生水回用、雨洪水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等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类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节水型城市为目标。

给水工程规划目标规划期内各城市和乡镇生活饮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排水工程规划目标完成合流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分流制排水系统。

供电工程规划目标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规划网架。

保证供电质量,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

供电工程规划目标建立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的规划网架。

保证供电质量,满足各类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

通信工程规划目标完善网络结构和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数字洛阳;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的广播电视网络体系;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方便迅速的邮政服务网络。

燃气工程规划目标近期城镇居民生活气化率达到90%,全市气化率达到80%以上。

远期全市居民生活气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管道输送。

环卫规划目标以各县城中心城区为中心,集中设置垃圾填埋场,宜阳设置两处垃圾填埋场,其余县城中心城区均设置一处垃圾填埋场。

四、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能源生产基地,著名旅游城市,科研开发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城市规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82万人。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至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99平方米;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94.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8.3平方米。

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南侧的龙门山-香山和北侧的邙山、黄河构成城市的南北自然生态屏障,周山-洛河-伊洛河间的大型生态绿色开敞空间自西向东贯穿城市中部,涧河、瀍河等南北向绿色通廊将东西向带形绿色空间串接,形成网络状的城市山水格局,中心城区、孟津、偃师等城镇组团分布于其中。

城市空间结构1、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红山、涧西、高新、洛龙、伊南五处产业区沿交通走廊环绕城市西南外围布局,生活区围绕在伊洛河和隋唐城遗址生态绿核周围,形成由内向外“绿心-生活-生产-绿环”层状分布的城市功能结构。

2、分片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结构各片区、组团的功能结构相对完整,组团与片区之间通过快速交通走廊连接;规划“一主两副”的复合型城市中心;以线性、枝状绿地为主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3、“五区一团”的城市分区结构“五区”由洛河北岸的涧东分区、道北分区、涧西-高新分区和洛南分区、伊南分区组成;“一团”为黄河沿岸的飞地吉利组团。

黄河与邙山位于“一团”与“五区”之间,布置大范围生态隔离区。

五个分区之间由河流水系与基础设施走廊分隔,形成分区间隔离带。

分区规划建设指引根据“五区一团”的中心城区分区结构和各区片特点,分别提出规划对策及建设控制要求,指导下一步城市分区规划。

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工程地质评价、地形地貌、遗址保护、地下水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对城区用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

管制范围为规划区范围。

居住用地与住房发展规划重点整合居住用地布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涧西新中心的建设带动涧西居住用地改造和发展;综合治理老城、瀍河居住环境;加强洛南新区服务设施的建设。

统筹安排城市外围村庄用地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市级公共设施体系,注重区级和社区级设施的配置,与城市发展结构相协调,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多级化、多中心发展。

工业用地布局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七个工业区,除瀍东工业区主要沿城市西南外环呈“L”型布置,北部为吉利工业区。

规划专用货运通道联系各工业组团。

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47.3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73 %,人均工业用地16.44平方米。

地均工业增加值不低于25亿元/平方公里。

绿地规划目标继承城市“山水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道水系,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