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征18个压痛点
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进展

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进展作者:王洁晶唐晓颇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年第02期【摘要】通过归纳近10年来运用针刺疗法、灸法及针灸特色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操作方法及疗效观察,发现中医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效果较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值得推广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针刺;灸法;综述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全身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特殊部位压痛,伴有疲劳、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胃肠道刺激、关节肿胀和麻木感等症状的慢性疼痛性、非关节性风湿病。
该病多见于女性,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实验室检查大致无异常,并可与其他风湿病并存。
目前该病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及药物[1-2],临床上多用抗抑郁药、肌松药及镇痛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副作用较大,理疗、柔性训练、强化肌肉、认知疗法等非药物治疗亦可改善症状,近几年有不少研究者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症状改善明显。
通过中国知网(CNKI)总库,以“纤维肌痛综合征”为检索词,在“全文”检索2004年到2013年10年间的593篇文章中,选取关键词中含“纤维肌痛综合征”,部分论述以“经络学”理论为主,且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诊断标准选取研究对象,符合“针刺”及“艾灸”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其中30篇论文基本符合要求,现从中医针灸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1 中医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根据FS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周痹”范畴。
《灵枢·周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体现了该病全身疼痛,且痛点固定的特点。
又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指出其病因病机。
徐妍等[3]将其归为“肌痹”。
《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
”这种表现亦与FS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性。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FM)是一种慢性疾病,以身体广泛性疼痛和高敏感度为特征。
该病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神经系统异常活动和其它生理、心理因素有关。
本文将介绍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
一、临床特征1. 广泛性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全身范围内广泛性的慢性疼痛,常常表现为持续至少三个月以上的肌肉酸胀感、刺痛或针刺感。
这些疼痛可能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并可由轻微压力或运动引发或加重。
2. 高敏感度:患者对于外界刺激(例如触摸、声音、光线)的敏感度明显增加。
他们可能对轻微触碰甚至衣物触碰产生过度反应,容易感到过敏或不适。
3. 疲劳和睡眠障碍:大多数患者常感到疲劳,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此外,他们还可能经历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浅睡眠和非刷新性的夜间醒来。
4. 心理症状: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过大等心理症状。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5. 其它相关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问题(如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障碍和集中力不足)等其它相关症状。
二、诊断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Fibromyalgia”。
根据该标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疼痛指数评分:患者需自评身体上特定区域的局部持久性或广泛性疼痛。
根据VAS(Visual Analog Scale)或NRS(Numeric Rating Scale)等评分工具,纤维肌痛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VAS评分≥7分或NRS评分≥4分。
2. 痛觉过敏点计数:医生通过触诊患者身体18个特定的痛觉点,记录其中疼痛反应的阳性点数。
在纤维肌痛诊断中,需满足以下条件:至少11个痛觉点阳性。
(整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a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分类标准a1、广泛性分布的疼痛史定义:出现以下情况认为疼痛是广泛分布的:左半身的疼痛、右半身的疼痛、腰部以上的疼痛、以及腰部以下的疼痛。
另外,必须存在中轴骨骼的疼痛(颈髓或上胸部或胸髓或下背部)。
在这个定义中,肩部和臀部的疼痛包括在其各自所在半身的疼痛中。
“下背部”疼痛认为是下节段疼痛。
2、触诊时18个压痛点中有11个点疼痛定义:触诊时,在以下18个压痛点中必须有至少11个点疼痛:后枕部: 双侧的枕下肌肉附着处。
下颈部: 双侧,C5-C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
斜方肌:双侧,上缘的中点。
冈上肌:双侧,起点处,肩胛上近中线处。
第二肋:双侧,与第二肋软骨连接处,正位于连接处外侧上缘。
肱骨外上髁侧面:双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厘米处。
臀肌:双侧,臀部外上相限臀肌前皱褶处。
大转子:双侧,转子粗隆后方。
膝部:双侧,中间的脂肪垫关节皱褶线近端。
a为了分类的需要,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患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综合征。
广泛分布的疼痛必须持续至少3个月。
有第二种临床疾病时并不能除外纤维肌痛的诊断。
触诊时的力量应在4kg左右。
认为某个压痛点是“阳性”时,必须确认这个点压之有疼痛。
“压痛”不等于“疼痛”。
摘自:Wolfe F, Smythe HA, Yunus MB, et a l.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bromyalgia. Report of t he multicenter criteria committee. Arthritis Rheum 1990;33:160-172,with permission of the American Colle ge of Rheumatology.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a标准定义1、晨僵关节及关节周围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才能最大程度的改善。
纤维肌痛

流行病学
纤维肌痛是慢性疼痛的常见原因,也是20-55岁女性全身性肌肉骨骼 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在美国和在其他国家,纤维肌痛患病率为2%-3%,并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
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
纤维肌痛综合征的18个压痛点
辅助检查
纤维肌痛不会造成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急性期反应物测定、血 生化检测)或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 (一)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无客观异常,部分患者可存在激素水平紊乱; (二)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fMRI) 可出现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等激活反应异常; (三)评估量表 纤维肌痛影响问卷(FI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Beck抑郁量表(BDI)等
纤维肌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与睡眠障碍、神经内分泌变化、免疫紊乱、部分氨基酸浓度改变及心理因素有关; 由于机械性牵拉、挤压、P物质、缓激肽、钾离子等化学刺激及缺血性肌肉收缩刺激神
经末梢引起肌肉疼痛;
纤维肌痛的临床表现
症状 — 纤维肌痛的核心症状是广泛性疼痛、疲乏和睡眠障碍,持续时间至少3个月,且 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纤维肌痛的主要表现是CWP,也称为多位点疼痛(multisite pain, MSP). 疲乏和睡眠障碍–中至重度持续性疲乏和睡眠障碍是纤维肌痛的核心特征. 认知障碍–大部分的患者存在认知障碍。 精神症状–30%-50%的纤维肌痛患者在诊断时存在抑郁和/或焦虑. 头痛–50%以上的纤维肌痛患者有头痛,包括偏头痛和肌性(紧张)头痛. 感觉异常–患者也常诉有感觉异常,包括麻木、麻刺感、灼烧感或爬行或蠕动感,尤其是 在双臂和双腿。
重视临床症状,识别纤维肌痛综合征

重视临床症状,识别纤维肌痛综合征
患者常诉关节疼痛,但无
明显客观体征,常伴有晨僵,活动后逐渐
约30%以上患者可出现肠
激惹综合征,部分患者有虚弱、盗汗、体
质量波动以及口干、眼干等表现,也有部
分患者出现膀胱刺激症状、雷诺现象、不
宁腿综合征等。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
多种联合药物治疗为主,辅以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需要考虑纤维肌痛综合征疾病的发病机制。
社区医院即可对纤维肌痛进行诊断和治疗,只有在诊断不明确、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出现重大共患精神问题的情况下才进行专科转诊。
2012年《加拿大国家纤维肌痛综合征诊疗管理指南》药物治疗推荐: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广泛用于纤维肌痛综合
发布年份
282019.12 No.35。
医学专题纤维肌痛综合征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三环类抗抑郁药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末梢对NE和5-HT的重吸收,使突 触间隙内二者含量增加,抑制痛觉传导,缓解疼痛,并调 节睡眠,改善情绪
响生活
是否有总体躯体症状
0=无; 1=轻微症状, 2=中等量症状; 3=大量症状
上述3个症状的积分加躯体症状积分(总分0-12分)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可能的躯体(qūtǐ)症状
肌痛,肠易激综合征,疲乏/累,思维或记忆问题,
肌无力,头痛,腹部痛/痛性痉挛,眩晕,失眠,抑 郁,便秘,上腹部痛,恶心,神经质,胸痛,视物模 糊,发热,腹泻,口干,瘙痒,哮鸣,雷诺现象,荨 麻疹/风团,耳鸣,呕吐,胃灼热,口腔溃疡,没有味
“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诊断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这样会使患 者整天想着自己是个病人,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阴影”
---美国风湿性疾病数据库主任
Frederick Wolfe
第六页,共三十六页。
WHY NOT?
主观症状为主:全身广泛性疼痛以及明显躯体不适,常伴有疲劳、
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按摩、推拿等 通过三步推拿法配合教育指导、体育锻炼治疗 FMS,疗效满意
局部痛点封闭,低、中频电疗法等
Guo XJ,et al. Zhongguo Zhen Jiu;2003;23:653-655. Guo Y, et al. Zhongguo Zhen Jiu;2005;25:98-100.
房敏等. 按摩(ànmó)与导引;2006,22:27-28
缺乏特异性、客观指标
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疾病认知: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FM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关节性的软组织慢性疼痛性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慢性广泛的、对称的肌肉骨骼疼痛、常常是致残的肌肉骨骼疼痛和无力,伴有多个对称性广泛分布的压痛点。
可伴有晨僵及全身性疲劳、焦虑、忧郁、恐惧等精神症状、睡眠障碍或长期失眠、夜间肌阵挛、磨牙、晨僵、枕部跳痛、头昏眼花、认知缺陷以及短暂的记忆缺失等。
另外,还会有麻木感、刺痛感、手足感觉异常,胃肠症状和膀胱障碍也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FMS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但在25~45岁的年龄段,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七倍。
FMS可以导致个体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其程度可与风湿性关节炎相比。
1990年美国风湿病大学(ACR)结合慢性广泛性疼痛(CWP)的概念确立了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的分类标准。
症状观察与护理:目前FMS患者不能获得及时正确的诊断给患者带来了持续的痛苦和精神压力,现有的措施还无法完全控制所有症状,但是通过充分治疗后会有明显的改善。
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于2007年出版了一系列FMS的治疗程序。
他们强调对FMS患者的疼痛、躯体功能和心理社会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同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的和非药物相结合的干预措施。
经过与患者沟通,根据疼痛强度、身体功能和相关症状如抑郁、疲劳、睡眠障碍等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治疗方案。
1.心理护理:护士应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态度和蔼、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患者疼痛剧烈时可通过分散注意力、暗示疗法、松弛疗法使患者疼痛减轻。
通过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使患者了解此病不会危及生命、造成关节畸形和破坏,让患者接受疾病的事实,处理好疾病和工作、生活的关系;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不是根治,而是尽量减少不良影响,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以纠正患者不正确的就医观念和就医行。
2.疼痛护理:患者主诉下腰痛,向臀部和下肢放射。
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8

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纤维肌痛症的分类标准》[1]及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症的诊断标准》[2]。
1.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年关于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 FM)的分类标准。
(1)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全身性疼痛,即分布于躯体两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前胸、胸椎或下背部)等部位的广泛性疼痛。
(2)用拇指按压(按压力约为4kg/cm2,使得检查者拇指指甲变白,恒定压力几秒钟,同时使用相同方法按压前额中部、前臂中部、手指中节指骨、膝关节内外侧等部位,排除“伪痛”)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部位疼痛。
这18个(9对)压痛点的部位是:枕骨下肌肉附着点处两侧;两侧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7颈椎横突间隙前面的两侧;两侧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的起始部;两侧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两侧第2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的外上缘;两侧臀部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襞处;两侧大转子后方;两侧膝内侧脂肪垫关节皱褶线的内侧。
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者,可诊断为纤维肌痛症。
如继发于各种风湿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诊断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症,否则诊断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症。
2.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16年修订的2010/2011版纤维肌痛*:不包括在全身疼痛范围内。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纤维肌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肝郁气滞证:肌肉疼痛,焦虑易怒,胸胁胀闷,寐差多梦,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加重,或纳呆嗳气或腹痛腹泻,疲乏无力,便溏,或疼痛夜甚,胸胁刺痛,月经不调,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暗淡,舌苔白或腻,脉弦细。
2.寒湿痹阻证:肌肉酸胀、疼痛、僵硬,四肢萎弱无力,每遇寒肢端发凉变色疼痛,无汗,或面浮肢肿,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或舌有齿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