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综合作品论述哈姆雷特悲剧实质与原因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探讨了复仇、爱情、家族关系以及个人认识和行动的道德困境等多个主题。
《哈姆雷特》的悲剧实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内心冲突与犹豫不决:主人公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死和母亲与叔父的婚姻,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
他犹豫不决,无法迅速行动,这种矛盾与犹豫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 外在干扰与阴谋:剧中有多个角色在进行复仇与权谋的计划,他们通过欺骗、暗杀等手段,不断向哈姆雷特施加压力。
这些外在干扰也加剧了哈姆雷特的困境。
3. 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哈姆雷特身上显现了多个人性的弱点,如犹豫不决、怀疑、嫉妒等。
这些弱点使得他在面对复仇时陷入困境,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4. 命运与悲剧的注定:无论哈姆雷特的选择如何,似乎都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多次提到命运的力量与牵引,这也使得悲剧的产生显得不可避免。
总之,哈姆雷特悲剧的实质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内心的困惑与犹豫,也包括外在的阴谋与干扰,以及人性的弱点与命运的力量。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这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的原因一、主观原因祥子的自身性格和思想存在着很多弱点与局限。
如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没有人缘,贪图享受,意志不坚定、损人利己等。
“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这些小生产者所固有的狭隘性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
二、客观原因①首先,小说写的“逃匪”“侦探”等的欺压,都映现出二三十年代那个动荡的社会背景,军阀混战,特务横行,压迫者的压迫,使得祥子的悲剧有了社会批判的内涵。
是这个失去公平和公正、腐败混乱的社会,活活地将人变成了非人,因为社会的黑暗,毁坏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②其次,现代城市文明对美好人性的腐蚀。
老舍写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里的地狱指的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如虎妞的病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身的病态行为等等。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结果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吞没,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老舍对城市中欲(财产贪欲、情欲)的反感和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嫌恶,主要出于道德的审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③在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中,虎妞的诱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虎妞假装怀孕,祥子虽然讨厌虎妞又老又丑,但他的朴实决定了他不得不与她结婚,祥子象一只无知无识的蠢笨动物,毫无戒备就落入虎妞布下的猎网之中,这场婚姻,不仅使祥子失去了自由,使他再不能挥汗拉车,而且从根本上摧毁了祥子的自尊——虎妞用她的具有浓重市侩色彩的眼光对待祥子,使他由一个要强的男子汉沦为寄人篱下的小丈夫,在虎妞面前,祥子感觉自己“不是人,只是一块肉”,失去自尊的婚姻,是祥子后来堕落的开端。
④小福子的死,摧毁了他最后的一现希望,是导致他真正堕落的直接原因。
悲剧原因写一篇作文

悲剧原因写一篇作文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呀》
嘿,你们知道吗,有时候悲剧的产生啊,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
就拿我上次赶火车的事儿来说吧。
那次啊,我要去另一个城市办事,那火车可不等人呐。
我提前收拾得好好的,还特意早早出门。
我觉得吧,这次肯定没问题,时间很充裕呢。
到了火车站,我就慢悠悠地在那晃荡,还时不时瞅瞅周围,心里想着这车站人还真不少。
然后呢,我突然想起来好像忘记买瓶水了,就跑去小商店买水。
买完水我又晃悠着走回来,嘴里哼着小曲儿。
等我再看时间的时候,傻眼了,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天哪,火车要开了!我撒腿就跑,背着包拖着行李,那场面,简直狼狈极了。
我心里那个急呀,边跑边想,哎呀,我咋就这么磨蹭呢,早知道不来买水了。
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检票口,那闸机无情地关上了,工作人员摆摆手说车已经走啦。
那一刻,我感觉天都要塌了,我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火车离我远去,我只能在那欲哭无泪。
这可好了,行程全耽误了,还得重新买票,又得多花钱又得浪费时间。
你说我这不就是自己作的嘛,磨蹭磨蹭的,悲剧就这么产生了。
所以呀,很多悲剧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就像我赶火车这事儿,要是我不那么磨蹭,稍稍有点时间观念,也就不会有这悲剧啦。
以后啊,我可得长点心,不能再这么马虎大意了,不然悲剧还会找上我呀!哎呀呀。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它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人物和事件。
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雷雨》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 封建制度的压迫:《雷雨》发生在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压迫。
男女不平等、家族权威至高无上等封建观念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权力和金钱,这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压迫使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1. 家庭关系的复杂:周、鲁两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 家长制的权威:周朴园作为家庭的长者,对家庭成员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这使得家庭成员在压迫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原因1. 人物性格的缺陷: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周萍的懦弱无能、鲁侍萍的放纵等,这些缺陷使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2. 爱情的盲目: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爱情中盲目追求,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这导致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悲剧。
3. 自我救赎的无力:在面对家庭矛盾和自身困境时,剧中的许多人物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摆脱困境,但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救赎,最终走向悲剧。
结束语:综上所述,《雷雨》中的悲剧产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复杂、家长制的权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物性格的缺陷、爱情的盲目以及自我救赎的无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对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探讨:一、社会制度的压迫祥子的悲剧命运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封建残余仍然存在。
祥子作为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财产的底层劳动者,受到了社会制度的严重压迫。
他努力工作,但是无法摆脱贫困和悲惨的命运。
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无法避免的悲剧。
二、人际关系的冷漠在小说中,祥子周围的人际关系非常冷漠。
他被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人关心他的生死存亡。
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使祥子在面对困境时缺乏支持和帮助,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三、个人性格的局限祥子的性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自尊、固执,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自私。
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在面对挫折时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从而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四、对命运的无奈接受祥子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选择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积极寻求改变。
这种消极的态度使他在遭受打击时容易陷入绝望,从而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综上所述,祥子的悲剧命运是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个人性格以及命运无奈接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导致了祥子在面对困境时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老舍先生通过祥子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和社会制度的残酷性。
祥子的悲剧命运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寻求改变的机会,而不是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人际关系的温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减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探寻悲剧原因

探寻悲剧原因
悲剧是一种文学和戏剧形式,它揭示了人类命运中的不幸和不可避免的遭遇。
探寻悲剧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性。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原因,从人性、命运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人性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性中存在着欲望、嫉妒、贪婪等各种负面情感和动机,这些负面情感和动机往往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角色奥赛罗就是一个被嫉妒和欲望驱使的人。
他相信了心怀恶念的奸臣的谎言,因此误杀了自己的妻子。
奥赛罗的可怕行为就是由他人性中的负面情感和动机所导致的,这使得他最终陷入了悲剧的深渊。
命运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命运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不可控制和不可避免的事件和情况。
这些事件和情况往往超出了一个人的能力和控制范围,使得人们无法幸免于悲剧的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哈姆雷特就是一个被命运所困扰的人。
他面对的是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再婚,这些事件使得他陷入了痛苦和绝望中。
尽管哈姆雷特努力寻求正义和真相,但他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他陷入了悲剧的命运之中。
社会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社会可以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往往会导致人们遭遇悲惨的命运。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一个被社会环境所困扰的人。
他的财产被掠夺,被迫流亡荒岛。
鲁滨逊在孤岛上度过了长达28年的孤独生活,这是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对他的惩罚。
探寻悲剧原因作文600字

探寻悲剧原因在琳琅满目的戏剧作品中,悲剧是其中最能扣人心弦、动人肺腑的剧目。
席勒认为:“使我们获得无上的道德快乐的诗艺,必须利用混合的感情、需要通过痛苦来使我们快乐。
悲剧特别能做到这一点。
”的确,悲剧证明了人类灵魂对苦难和不幸的胜利,是深度和成熟、调和的经验和反思的睿智的绝对尺度。
通过观看或阅读悲剧,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生命的力量得到肯定,人格得以提升。
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我们不由得要思考一个问题,即悲剧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代先哲们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悲剧矛盾的产生既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悲剧人物所生活的外部环境的因素。
一、悲剧产生的内部原因(一)主人公的过失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堪称是悲剧学说的开创者,他提出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他认为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引发悲剧,即悲剧中的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
他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对悲剧人物作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人物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邪恶的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种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通过亚里土多德的理论我们得出,悲剧主人公是不好也不坏的人,所以他们会犯错误,但因为他们比一般的人还是要好一些,所以他们的错误,不完全是他们主观故意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不知情的。
比如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杀死自己的父亲,之后又娶了自己的生母,这都是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做的。
(二)主人公性格上的特点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悲剧主人公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完成了伟大的事,并没有主观能动性,可是我们分析很多悲剧作品并不是这样的,悲剧主人公往往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伤逝》爱情悲剧根源再探
2006-06-01 10:18 【大中小】【我要纠错】
鲁迅名篇《伤逝》展示了子君、涓生在特定时代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关于这悲剧的根源,多年来人们作出了种种不同的揭示。
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囿于个人小家庭的狭隘爱情,这种狭隘性使得他们不能把个人的解放和全民族的解放统一起来,从而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而不能投身于变革社会的革命洪流之中。
不能改变扼杀爱情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爱情自然也就难有美满的结局。
此说着眼于社会环境及其改造,揭示了悲剧根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方面。
这一结论流露出这样一种偏颇,即似乎没有完满理想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幸福美满的爱情,不成为改革社会的斗士就不配享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另一种意见以为缺乏物质财富的困顿是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
这固然指出了爱情与物质财富的紧密联系,但它亦并非决定性的一面。
虽然家庭的性质和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影响家庭的唯一因素。
倘若如是,则幸福美满的爱情就应仅为富商大贾的专利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性格的歧异及冲突,源自涓生的自私虚伪和子君的平庸怯懦,这种注重二人自身性格的眼光显然较之上述两种社会学角度的揭示更为切近悲剧根源的实质。
因为它是从当事人内部来探寻原因的。
但是这种归诸于性格缺陷的简单结论又尚欠深入,它难以解释二人当初何以又会热烈地相爱,难以解释二人性格在同居前后的不同及其变化,因而亦是差强人意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真正根源呢?
爱情观!正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压迫和金钱困扰的冲击下,终于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
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
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盖着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特有的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
正是这一爱情观使得他以真挚热烈之情开始的自由恋爱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这一古老的男人风流勾当的变种。
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
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的实质。
子君把爱视为生活的全部,是目的而非手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身上,这种折射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老妇道观的爱情观念,使得她这样一个实践自由恋爱的新女性亦难免逃脱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涓生的爱情观是浪漫的,子君的爱情观是实在的,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二人心态行为的不同。
涓生爱子君不可不谓真诚热烈-一时不见则惶惶不可终日,仅仅一见心中便极大地快慰。
但浪漫的,为生活要求点缀的爱情观则使他难有应具的坚强和勇敢,“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狠裹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而实在的,为生活找归宿的爱情观则使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对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实在的爱情观使子君易于满足,同居后她每每反复回味涓生真诚求爱的情景并陶醉于被爱的幸福之中。
而浪漫的爱情观则使涓生难免失望,那含泪下跪,使子君幸福陶醉的真挚求爱得逞之后,涓生带有悔意地以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
他自白:“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寻求爱情点缀生活的涓生不无他意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而视爱情为归宿的子君却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泼起来”,“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这种满足使她最终难免趋于平庸,和官太太为油鸡和“阿随”而无谓地争吵了,这无疑会使他们间的思想感情难以沟通,最终出现差距及至隔膜。
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还决定了他们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造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最后结局。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
面对这种外来的打击,涓生是乐观而又坚强的,甚至反而还有一种终于脱出了牢笼的轻松,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翼。
涓生不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看作生活的目的或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而亦就并不太在意或是并不太惧怕这一切的失去。
而子君则不然,由于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因而面对外来的打击,在自由恋爱的追求中曾经大无畏的她胆怯了,虽然她也说:“那算什么。
哼,我们干新的。
”可那声音“却只是浮浮的”。
由于其特定爱情观的作用,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仅不能焕发出原来就难有的自信与刚强,而且更显出了其本来就有的虚伪和自私,他以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似乎子君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要离开子君,便可以摆脱窘境,有所作为。
他清醒而不乏勇气地认识到:“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孤身奋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面对生活的困境他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同时冷酷地认为子君“应该决然舍去”,尽管他已经考虑到,子君可能会因此而死去。
在涓生看来,这时的子君已然是自己的包袱,他不愿再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地抛弃她,于是怀念起自己在会馆时的独身生活,并勾起了一连串的抱怨,抱怨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抱怨子君及阿随、油鸡使自己不能安心做事,抱怨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打断自己的构思,其实,这不过是他为自己欲抛弃子君而寻找的借口,充分暴露了他的卑怯与自私。
面对生活的压迫,曾持一种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在理想破灭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便是生活,明白了“人必须活声,爱才有所附丽”的浅显而现实的道理。
而曾持一种具在的、渗透着传统妇女心态的爱情观的子君,面对生活的变故及由之而来的其爱情理想物质基础的失去,则胆怯而不知所措,甚至于求助于温习往事和索求温存的自欺。
随着生活压迫的加深,她终于“失掉了往常麻木似的镇静……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这种忧疑,正流露了在理想破灭后子君面对生活的恐惧和茫然。
如果说,爱情观的不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存在差异和隔膜,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长久地相爱,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的话,那么,社会的压迫和金钱的困扰则加剧了这种差异和隔膜,并导致他们思想情感的分歧乃至冲突,最终使他们的分离成为事实。
在知道彼此已不相爱亦难再相爱的情况下,涓生希望能冷酷而自私地撇下子君在生活的道路上奋身孤往;而失去了作为人生和目的归宿的爱和家庭的子君,则不得不向旧势力屈服,回到旧家庭中,并且随着作为其生命支柱的爱的失去,她的生命亦随之很快地结束了。
他们轰轰烈烈充满生机的开始,最终却为凄凄切切的悲剧结局,他们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因为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外因诱发了他们悲剧的爱情,而他们不同的爱情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情感、心态及行为方式,则作为内因决定性地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此,他们的悲剧更是他们自身的悲剧。
在爱情理想的追求过程中,涓生从浪漫走向实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则从果决刚强走向平庸懦弱,从希望到满足进而走向失望和绝望。
在与生活所作的悲剧性抗争中,子君是弱者和牺牲品,而涓生则作为一个强者终于站起来,“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去,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作我的前导……”。
不能说他一定会成功,至少,他还没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