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巴金《寒夜》读后感:在寒夜中寻求温暖

巴金《寒夜》读后感:在寒夜中寻求温暖《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
这是最终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它和《激流三部曲》、《憩园》并列,是作家一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
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家庭的悲剧,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后的一年间。
这个悲剧故事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常见的“小人小事”,作者真实地典型地加以揭示,却又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病态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喊。
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他曾经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老好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在《寒夜》中,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心里呐喊着“不公平”;他明明疑惑妻子与陈主任的关系,却没有勇气去询问质疑妻子,还妥协地把妻子“推”了出去;他明知道妻子与母亲的不合,却不敢站任何一方。
最后他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负,同僚的讥笑,他声也不吭。
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
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他只能一味地劝说,一味地妥协,却不能狠下心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
被一个女人深爱是幸福的,被两个女人同事深爱着是痛苦的,汪文宣是无计可施的。
纵然汪文宣给我们的形象一直是社会底层的“弱者”,但从树生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以前不仅有才,也有抱负,他曾经立志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是黑暗的社会让他开始变得怯懦,他只能委屈自己求得妻子与母亲的同情安慰,那是他寒夜中追求的唯一一点温暖。
在寒夜和噩梦中爬向死亡--试论巴金《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内蕴

一
理 想 与与 现 今 这种 摧 残 人精 神 的 工作 形 成 巨大 反 差 , 内
心 的落 差 也 使他 的心 理 极其 不 平 衡 ,当残 酷 的 现 实最 后 都 化成 他 心 中 的噩 梦 时 ,他 以往 雄 厚 的精 气 神 也 荡然 无 存 ,他 最后 成 为 一 个 只 能忍 气吞 声 ,惶 惶 不 可 终 日 的社 会 “ 零 余者 ” 。 2 、处 在婆 媳不和 的夹 缝 间左 右为难 “ 在 家 庭矛 盾 纠 葛 中,汪 文 宣 孝顺 母 亲 ,关 心 妻 子 ,
现 当代文 学
在寒夜和噩梦 中爬 向死亡
— —
试论 巴金 《 寒夜》 中汪文宣人生悲剧 内蕴
范静霞 辽 宁 大 学文 学 院
摘 要 : 巴金 的 《 寒 夜》 展 示 了在 黑暗 社会 中痛 苦 挣扎 的 小人 物 的 悲剧人 生 ,主人 公汪 文 宣在寒 气逼人 的黑夜 和 连 续 的 的噩梦 中痛 苦着 ,受 尽黑 暗社 会 恶势 力的残 酷折 磨 , 同时 自身卑 怯懦 弱 的性格 也是 导致他 人 生悲剧 重要 的 因素 。 《 寒 夜》 中汪文 宣 的痛苦 的 心路 历程 和 悲惨命运 具有 典 型深 刻 的 时代 特 点 ,他 身上 折射 着抗 战 时期 民族 的兴 衰 、人 生的 荣 辱、 知识分 子命 运 的沉浮 ,因而具 有悠 远的 文学 意味 。 关键 词 :巴金 ;悲剧 ;汪 文宣 ;寒 夜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寒夜》读后感《寒夜》读后感1《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思想主题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显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视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绘的不再是大家庭里轰轰烈烈的的重大变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几个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说里从头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吴科长可恨,却不能反抗。
他看见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里虽疑惑,但他却没有勇气去询问妻子。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社会的黑暗,权力者和资本家们对普通大众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亲不能调和的矛盾以及无止尽的争吵所带给他的痛苦。
在公司里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吴科长的白眼与压迫,遭受同事的嘲笑与冷落。
在家里他要尽力调和妻子与母亲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成不可调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着恐惧与无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亲之间选择一个,但这两个女人都是她这一生之中最爱的人,他无法抉择,内心更加的自责,在重重的压力下他最终患上肺病,当妻子选择去兰州离他而去时,他更加没有了活下的勇气,他认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终他在抗战胜利的那个夜晚悲惨的死去。
社会的压迫和家庭的压力使他患病,社会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仅有才,也有抱负,其实他的理想很简单只是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他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在压迫下他变成了一个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现了病态,甚至连他主任随意的一个咳嗽,他都以为这是不怀好意的,而充满着恐惧。
他用责备,委屈自己来换取妻子和母亲的同情与安慰。
正是他的软弱可欺,成为了上司和同事欺负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软弱到了极点,但在小说中从树生的信中可以了解到汪文宣原来不是这样怯弱的人,在结婚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宣是生不逢时,他是在这个黑暗社会下的压迫,而不自觉变成的可怜的“弱者”。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景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的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悲惨生活现状。
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寒夜”一词有凄凉、悲苦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二是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环境。
他的生活就像“寒夜”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只有彻骨寒冷的漫漫长夜。
一、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二、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
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
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
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
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
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
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
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
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
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新学院学生学 年 论 文论文题目: 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 所属学科: 现 当 代 文 学 所属学年: 2009——2010学年 班 级: 2009 级 3 班 学 号: 090103035 学生姓名: 唐 德 银 指导教师: 罗 勇 论文成绩:2010年6月18日宜宾学院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Y写作纲要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四,没能逃出的家庭伦理汪文宣悲剧原因浅析学生:唐德银学号:090103035 班级:09级3班指导老师:罗永摘要:《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
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
但是,被家庭伦理束缚的一家人终究没有能逃出悲剧命运的结局。
那么主人公汪文宣又是怎样在那残酷的命运下残喘的呢?他的母亲,他的老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女人,到底在他的悲剧命运中又有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汪文宣那注定的悲剧结局和不可避免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研究,特别是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原因。
关键词:汪文宣、悲剧命运、汪母、曾树生、引言汪文宣是一个教育系毕业的怀有教育育人伟大理想的热血大学毕业生。
但是日本的侵略把他的梦想击碎了,把他的热血冷却了,也把他逼进了痛苦的深渊。
三十四岁的汪文宣只能在一个图书印刷厂当校对,面临的是讨厌和刻薄的上司,冷酷无情的同事,微薄的薪水。
曾经真心相爱的妻子为了生计和追寻自己的享乐在大川银行作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他给汪文宣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越来越少的爱情和越来越多的为难(婆媳问题越发尖锐,根本不可能和解,夹在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之间,汪文宣的为难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汪母对汪文宣一如既往的爱,也让汪文宣变得越来越依赖和软弱。
汪母和树生之间的矛盾,让汪文宣变得更加痛苦。
在他患了肺病时,他的妻子也终究是丢下他去了兰州,这已经预示着悲剧的结局了,死神早就在向他招手了。
他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都在一天天增加,直至他的死亡。
更悲哀的是,在抗战胜利时,大家都认为有希望了的时候,母亲也高兴的尖叫着“抗战胜利了!我们不再吃苦了!”而汪文宣却在这一刻冷静的想到:你完了,我也完了。
的确,在爆竹声声庆祝胜利的时候,他的生命也结束了。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也就在这样无可避免的产生了。
一,曾树生之于汪文宣曾树生是汪文宣深刻爱恋的女人。
他们曾经是同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同样怀有办学校的远大理想,他们年轻是真心相爱,可以在没有婚礼的情况下在一起组建家庭生育孩子。
但是到后来,他们的爱情就开始走样了。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在大学时与汪文宣建立了爱情,并按照新的方式与汪文宣结合。
然而,后来拮据的生活使她难以得到物质的满足,她对这种生活难以忍受,于是她厌倦了这个家庭中的粗茶淡饭,而经常在外与朋友饮酒共餐。
虽然,她作为一个学教育的大学生而给人到银行作“花瓶”,的确很无奈。
不过,她对于这种生活渐渐习以为常了,并且每次回家都满面春风,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
曾树生这时追求的是物质的满足,是能和她共进咖啡厅、共进舞厅的有钱有势的人。
汪文宣当然是无法满足她了。
所以她给汪文宣的是高高在上的同情和怜悯,而缺少真正的理解,而使仍爱着他的汪文宣为此遭到心理上巨大的打击。
曾树生交男朋友,寻外遇,却没有想到汪文宣的难堪,这也给了汪文宣不小的打击和伤害。
那日江边雾的气味是,“那种窒息人的、烂人肺腑似的气味”。
曾树生对汪文宣已没有了以前的爱情。
虽然,她不曾爽快地接受陈主任的爱情,用她自己的话说也曾为了改善同汪文宣的关系“费了不少心血”的,但是,她终究是不能忍受家庭的贫穷,婆婆的保守严厉,丈夫的无能懦弱,所以她要在外面寻求满足。
追求她喜欢的热闹生活。
他对汪文宣的爱,也就越来越淡泊了,而很爱妻子的汪文宣知道自己无能给她想要的生活,也不能阻止妻子的追求,他也就只能自己一个人舔舐心灵的伤痛,他向着悲剧又迈进了一步。
曾树生虽然没有了以前对丈夫的爱,但是面对生活了十多年的丈夫,曾经的爱人,患病无能的家人,她还是有着深深的同情和不忍。
所以她决定留下与汪文宣共渡难关,但是,此时缠绕她心头的是什么?是“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文宣的病,一部分就是因为心理的烦闷和痛苦,曾树生与汪母的争吵,曾树生的外遇,这都是重要的原因。
面对着这么想追求想要生活的妻子,很爱她的文宣舍得看到妻子的不快乐和痛苦吗?当然舍不得,所以,尽管自己真的很需要妻子的陪伴,他还是竭力怂恿妻子离开。
虽然很不舍很不舍,但是在汪文宣的爱情里面是:妻子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所以,他宁愿自己更痛的挨日子,也不要妻子留下来给于他最想要的陪伴。
所以,曾树生走了,却给汪文宣留下了浓浓的思念,深深的苦闷和伤痛。
曾树生的离开也带走了汪文宣的爱情的灵魂,留下的也只是一个病重的躯壳。
此时的汪文宣可以说是已经迈进了悲剧的坟墓而不可挽回了。
在汪文宣病重的时候,曾树生飞离了他,在汪文宣病危的时候,她抛离了他。
她给汪文宣的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痛苦。
当曾树生到了兰州以后,她还是来信说要求离婚了。
汪文宣终究是答应了,但是不管病得多严重,他还是坚持给树生写信,哪怕她提出了离婚,只因不想让树生担心,他不说自己快死了,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让树生安心。
最后当自己快死了,还在惦念着树生的。
当母亲在埋怨树生,说她不值得时,文宣只是挣扎这写出“我愿她幸福”这五个字,这短短的五个字,它的含义是汪文宣用尽力气挣扎着写完的,是汪文宣用尽办法维护的,是汪文宣用尽一生呵护的,是汪文宣用自己的幸福换取的。
虽然树生最后面临的也是“寒夜”,但文宣已经没有生命再成全她,维护她了。
面对自己爱的女人,汪文宣终究是选择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从而注定汪文宣被悲剧埋葬,因为曾树生,汪文宣带着痛苦和思念走进了坟墓。
对树生的爱耗尽了文宣的精力和生命,曾树生在汪文宣的悲剧结局中要负很大的责任。
如果曾树生能忍一忍,熬一熬,那么,汪文宣的悲剧是否会缓一缓呢?但是现实就是现实,曾树生的追求和无法忍受,汪文宣自我毁灭性的成全,汪文宣的毁灭也就更加深刻了。
曾树生,她和汪文宣的母亲同样是自私的女人。
[1]汪文宣的悲剧,汪文宣的死亡,曾树生是一个很大的推力!二,汪母,寡妇对儿子的“爱”汪母是爱儿子的,很爱很爱的那种。
五十三岁的汪母,应该是出生在光绪皇帝的时代。
她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她在清朝也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吧。
但是她却为了儿子自己学会了很多的家务。
汪母把儿子的家务打理得很好,回家就有饭吃,衣服脏了就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换。
在儿子生病了就急着给他找大夫,为了替儿子节约钱在大冬天的也舍不得把衣服给洗衣大娘洗,自己一双手被冻得严重也没有怨言。
在后来医药费不够的时候她还卖掉了自己最珍爱的也是自己唯一一件首饰,就为了让生病的文宣能够吃得营养一点,能有鸡汤可以喝,她自己一个老母亲却没有舍得喝。
在汪文宣病重的时候她像一个老妈子似的照顾他,而且有的连老妈子都不愿做的事情她也自己坚持做。
为了儿子,她最后居然做到背弃自己的信仰,让儿子去看西医,去医院检查身体。
汪母对儿子是爱的,而且很爱。
但是,在汪母的精心呵护下,汪文宣一样不可能避免命运的悲剧。
岂知汪母的爱,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汪文宣的悲剧结局。
汪母是个早年守节的寡妇,她的这样的身世和地位,决定了对儿子的特殊情感及表达方式。
在汪母眼里,汪文宣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哪怕汪文宣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因此,汪母在生活中对儿子百般周到的照顾,无微不至的过分的关心爱护,事无巨细的干涉过问,呵护备至,甚至像是把儿子当作私有物般的“占有”,这使汪文宣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更加依赖别人,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原因。
哪怕结婚,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
反而更加怯弱无用。
他对母亲依然很依赖,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当树生在朋友家暂住,汪文宣很想跟妻子道歉接她回家,但是汪文宣更希望母亲能给他支持,母亲能开口叫他把妻子请回来,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呢?在汪母的教育之下,汪文宣也就变成一个缺乏独立人格的不成熟的“孩子”。
本来应该是家庭支柱的男人,却在母亲过度的保护之下变得软弱无能,反而得靠自己的老婆来帮忙撑住这个家,而且成为两个女人的战场而无能为力。
封建的汪母,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信仰和封建传统。
她只相信传统的中医,她不信外来的西医,认为中国的这些文化始终是先进有用的。
因而,在汪文宣患肺病的时候找来一个自己相信的老中医来为儿子看病,相信中医的话儿子只要吃几副中药就可以好了,根本不同意树生让文宣去医院看西医。
汪母这种顽固的坚持,反而把汪文宣更加推进了悲剧的进程。
那个传统的妇女,她是信命的,她觉得自己和文宣、小宣都是命苦的人,面对现实的残酷,她也只能发出不平的呼喊:“我们没有偷人,抢人、杀人、害人,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活?”不过,汪母如果不在汪文宣和曾树生的爱情中从中作梗,对儿媳妇不要那么针锋相对,汪文宣的悲剧是否会延缓或者变得不一样呢?不过,一切已经没有如果了。
一个母亲只满足于对儿子的单向慈爱,而毫不顾及儿子的个性发展和其余感情发展时,这样的母爱就变得自私、狭隘、专断了。
虽然汪母对儿子有生养之恩,扶助之情,可是她那偏执的母爱加上她那坚守的封建理念,对汪文宣的悲剧结局也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汪母的过分干涉和保护,让文宣性格软弱,生活能力也很低;汪母的过分执着,耽误了文宣的病情治疗,促成了他的死亡;汪母对儿媳的过分苛刻,他们无法和解的矛盾,让文宣两面为难,被逼入了绝境的悲伤。
汪母,这个很爱儿子的人,最终是鞭策汪文宣走想死亡的悲剧了。
三,两个女人之间求残喘汪母虽然是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不过,那个时候女子的教育就没有那么先进了,他们的思想也就更落后了。
她学的是《四书》、《五经》、《女子闺训》之类的古书。
所以她的知书达理是针对那个封建时代的家规庭训和封建礼教。
她不可能具有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先进的思想。
她与曾树生是两个时代的女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
汪母会用他的封建礼教和家规庭训去约束和管教曾树生。
所以她会因为曾树生与儿子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自由结合成夫妻而看不惯,与曾树生争吵是会骂她是儿子的“姘头”并且提到自己是明媒正娶的“拿花轿接来的”汪母不喜欢儿媳妇,所以在她闹矛盾离家出走后她是高兴的,甚至不同意儿子把她接回来希望儿子就此跟她断绝关系、离婚更好,她吸取那个给儿子另外娶个更好的,娶个听话的,符合自己要求的。
可是汪母自私的没有为儿子考虑,她不去想儿子有多爱曾树生,不去想儿子有多伤心难过。
甚至骂汪文宣“真没出息,跟自己老婆吵架,就像丢了魂一样”。
看到树生在外结交男人,搞交际活动,打扮得漂亮些,就对她鄙视,说她不守妇道,做花瓶不要脸,更甚至,动怒叫她滚出去。
婆媳问题十分紧张,甚至恶化到相互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