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范文
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巴金先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家庭在重庆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们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让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性格软弱、缺乏主见的知识分子,他曾经有过革命理想和教育抱负,但是在现实的压力下,他逐渐变得消极、怯懦、退缩。
他在工作上受到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嘲笑,他在家庭中受到妻子和母亲的争吵和指责,他在社会中受到战争和贫困的困扰。
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和无力,他对自己的妻子感到疑惑和无奈,他对自己的母亲感到愧疚和不忍。
他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他最终在寒夜中默默地死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或遗物。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美丽、聪明、独立的知识女性,她追求个性解放和现代生活,她不满足于丈夫的平庸和贫穷,她不忍受婆婆的刁难和干涉。
她希望能够过上有尊严、有光明、有娱乐的生活,她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理解、支持、尊重。
然而,在旧社会的环境下,她的愿望难以实现,她只能在外面寻找一些安慰和刺激。
她与陈主任发生了暧昧关系,她与母亲发生了冲突,她与丈夫产生了隔阂。
她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但是却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只能在寒夜中孤独地徘徊。
小说中还有一些配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文宣的母亲是一个传统、保守、固执的老人,她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依赖感,她对儿媳有着敌意和偏见,她对家庭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她与树生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新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汪文宣和树生的儿子小宣是一个可怜而可爱的孩子,他在战乱中失去了父亲,被母亲遗弃,在学校受到欺凌,在社会上没有依靠。
他的童年没有快乐,只有苦难,他的心灵没有阳光,只有阴影。
他是旧社会的牺牲品,也是新社会的希望。
《寒夜》是一部悲剧小说,它展现了旧社会的寒冷和黑暗,也展现了人们的温暖和光明。
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都受到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他们都在寒夜中寻求一些温暖,但是都没有找到真正的幸福。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曾树生恋、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景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的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悲惨生活现状。
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寒夜”一词有凄凉、悲苦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二是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环境。
他的生活就像“寒夜”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只有彻骨寒冷的漫漫长夜。
一、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二、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巴金寒夜读后感800字

巴金寒夜读后感800字-读后感大全《寒夜》是巴金先生在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描绘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中底层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的悲剧作品。
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名小职员,上大学时学的是教育学,曾梦想以教育救国,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到亦官亦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
在现实的压迫下,只能变成一个苟且偷生、委曲求全、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底层小人物。
巴金先生笔下的汪文宣充满了矛盾,在家庭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和传统与现代中来回挣扎,人格分裂使他的精神极度痛苦,在精神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最终走向灭亡。
巴金先生在《谈〈寒夜〉》中提到:“汪文宣,这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
可是他在旧社会里工作了这么些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对汪文宣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情,或批判、或谴责、或同情和怜悯。
汪文宣于我而言,更像是“无用的好人”,他没有伤害他人的恶毒心理,甚至没有跟着妻子做囤积生意发国难财,但毫无用处,在那样动荡的抗战年代,懦弱的性格和患肺病的身体使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毫无作为,家庭矛盾的不断激化,知识分子的自尊和现实的苦难,使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矛盾,他自觉或不自觉地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最终在抗战胜利锣鼓喧天的寒夜里咳尽最后一口血。
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这样繁荣昌盛的时代,不必如同汪文宣那样灭亡于物质匮乏和精神绝望中,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真正出色的作家,无论写了多么黑暗的苦难,字里行间依旧会渗透出追求光明的执著和赤子之心,巴金先生写汪文宣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理想破灭、社会压迫、妻子出走和患病身亡,那样压抑痛苦的黑暗现实,化作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同情与怜悯,飘向汪文宣单薄冰冷的尸骨,但这样的黑暗并非为了黑暗,相反,我们应该透过那样的苦难去坚定信仰,追求光明的出路。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
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
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
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
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
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
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
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
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
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
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由于战乱,由于日常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他的这个美好的愿望只能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却最终也不能变为现实。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
“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
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
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
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
”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
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
”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
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
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
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
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
“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
”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
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
”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
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
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他不仅对家人是那样的善良,在邻居面前也是一样,他是个大好人,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他们又是外地人,逃命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汪先生,你是本地人,你要照顾我们啊!”张太太用惊恐、焦急的声调央求他,可是汪文宣心里想:“你还找我,我们自己一家人都没有办法!”这是他家的实际情况,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是很爽快的答应道:“好,我一定帮忙。
”汪文宣就是这样的一类人,有知识有文化,心地善良,充满着爱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工作认真,任劳任怨。
但是汪文宣并没有让自己的家庭好起来,当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是与汪文宣自身也有着很大的关联。
3、汪文宣胆小、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特别是在长期的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下讨生活,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就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公司中同事们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并拿出一千元祝贺,他看到这上面的数字很吃惊,他踌躇了一下,一个同事轻蔑地在他旁边咳嗽一下,他惶恐地立刻拿出笔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后,他感到浑身都不舒服,因为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不情愿地这样做,为了他在同事面前不失面子,不笑他太抠,但他最终还是…………其实这时的汪文宣不仅仅是怕同事笑他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也考虑到以后在单位里的工作,虽然薪金很少,但是这毕竟是他生活的来源,如果这条路断了,他的生活怎么办,所以他为了与周主任处好关系还是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是他的薪金的确是少的可怜。
在公司中,他是工作最买力的,但他还经常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歧视,吴科长用严厉的目光扫他一眼,使他就不敢偷懒片刻,当然这有汪文宣的老实能干,但更能看出其懦弱的一面,后来连头也不敢抬起来,当他生病时没有人同情(除锺老外),他咳嗽很厉害,工作期间他到痰盂的地方吐了两次痰,吴科长不高兴地咳嗽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偏偏他咳嗽出痰来,他只好咽到肚子里,后来,同事们写字签名要求他辞职,最后,吴科长和周主任派锺老送来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裁掉他。
汪文宣只能在心里气愤,不敢在他的同事和领导面前有丝毫的反抗。
此时的汪文宣的锐气已经被苦难的生活一天天吞噬,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懦弱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
二、环境对汪文宣悲剧性格形成的影响作者塑造汪文宣这一悲剧形象成功的原因,用一句话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在他身上,也绝不会发生有历史性影响的事件,但是汪文宣形象正是当时旧社会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缩影,下面笔者从环境方面分析环境对汪文宣悲剧性格形成的影响。
1、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2、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后来,公司换了领导,在唯一一个对他好的同事老锺的帮助下,他才算又重新回到公司工作,可是同事们却又送来了一股刺人的寒风——为了避免受到感染,他们集体署名写信要他推出公司,不然则当以非常手段对付。
他们的做法不是一点也不能理解的,但是也未免太过分了,他们不是采取积极的手段去尽量改变这种压抑的环境,而是变得自私,没有人情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汪文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去讨得上司和同事的欢心,面对生活的艰辛,病痛的折磨,他只能默默地进行忍耐,当唯一对他好的同事老锺也突然患病去世时,他的心也越来越凉,想冰一样,仿佛从老锺身上看到自己死亡上的结局,看透了自己的命运,他托着病身在公司中拼命地挣扎,而这种挣扎是毫无意义的,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病重工作,工作病重,他已步入了这择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这点讲;汪文宣的悲剧就存在很大的必然性。
3、从家庭环境方面汪文宣所在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冷酷的,但作者塑造汪文宣这一悲剧形象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作方面,更主要的是通过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向读者展示了汪文宣的悲剧性格。
汪文宣在公司中“寒夜”刺骨,可是在家庭中也犹如冰窖,他曾经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可被无情的战火给毁灭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困的生活和疾病的折磨。
妻子曾树生年轻漂亮,充满活力,但残酷的现实生活又逼得她不得不靠自己的姿色在一个资本家银行里充当“花瓶”,赚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对于这一切,汪文宣虽然不满,但是却又毫无办法,她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妻子也深深爱着他,但是,自从母亲被接回来后,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母亲看不惯儿媳的所作所为,总以为他始终要抛弃这个贫困的家庭而远走高飞,总以为儿子会因此上当受骗,于是常常对儿媳眉冷对,恶语相加,即便是儿媳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他也以为是故作姿态,给以无端的指责。
这使本来心灵受伤的曾树生忍无可忍,反唇相讥,在婆媳之间无休止的斗争中,汪文宣身外两难境地,他孝顺母亲,也深爱着妻子,他很想消除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可是他束手无策,无所失从,他无奈地在母亲面前为妻子解脱、辩解;无奈地求妻子原谅母亲,忍让母亲,可是事与愿违,母亲怪他心中只有妻子,被妻子迷惑而执迷不悟;妻子也埋怨他心中只有母亲,从来不顾及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