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悲剧的原因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作者:张雪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造成主人公艾丽米的悲剧入手,来深刻剖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经过主观的折射,透视出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崩溃,却评借惯性在南方社会继续产生影响。
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梗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浓缩了福克纳一生短篇创作的精华,它是福克纳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篇。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这场战争最终以南方战败告终,然而南方的很多种植园主还是保留着旧思想、旧观念,艾米丽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对艾米丽的控制欲很强,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虚荣心,不顾艾米丽的个人权利,拒绝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年轻男性,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
当艾米丽父亲去世后,万念俱灰、毫无依靠的艾米丽不顾老套的思想,很快就喜欢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
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挣脱旧制度的牢笼和枷锁,当她发现赫默根本就没打算和她白头到老、共度余生时,用砒霜毒死了他,她认为这样做可以圆了她的爱情幸福之梦,也能够堵住悠悠之口保住自己的名声。
从那以后,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几十年,直到她走到生命的终点。
后来,镇上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二、造成艾米丽个人悲剧的原因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去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旨在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南方妇女的悲惨命运。
1. 引言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五十年代以来,福克纳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中研究、解释得最频繁、最精细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成了一个无穷探究其多层意义的文本。
福克纳一生除写作十九部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
这些短篇小说以虚构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感人至深的主题、深邃的道德寓意以及小说文体与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他笔下源源不断诞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小说中,《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这个系列清正廉洁小说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通过描写爱米丽·格里逊这位旧南方贵族小姐的悲剧一生,深刻反映了美国南北双方新旧秩序的激烈斗争和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
他们留恋昔日的辉煌荣耀,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因而极力维护那腐朽败落、已在逝去的旧传统和旧德育。
由于自身传统的限制和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现实,导致了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
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复杂的集合体,这是造成许多人物悲剧的根源。
在福克纳人物身上总是有许多的矛盾,而女性人物身上的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得错综复杂。
在她们身上,不仅存在着个人和自我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和环境、女人和作为南方女人之间的冲突。
她们性格中所具有的这种多重人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而爱米丽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复杂人格、多重身份、身处矛盾困境中的极为典型的矛盾性人物。
爱默生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剧人生的原因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2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3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4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5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6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7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9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10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隐含意义11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12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13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4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15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16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7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8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19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20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21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22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23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film The Treatment (Gua Sha)24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25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26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27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28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2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30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31 基于合作原则的金凯瑞式美国幽默分析32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33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34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35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36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3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38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39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40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41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42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43 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 ocabulary4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45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46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性格分析47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48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49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50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51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52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53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54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55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56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57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58 从目的论角度看公司网页误译59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60 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61 中外教师教学体态语的意义差异研究62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63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64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65 从亚历克斯•哈利《根》看非裔美国人寻根史66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67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68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69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70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71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72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73 英文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74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75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76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77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78 从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看麦康伯的死亡79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80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81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82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83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84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86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87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88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89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90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91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92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93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94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95 论英语新课标下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96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97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98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99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00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101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02 《钗头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03 从爱默生的《论自然》看超验主义104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105 从家庭伦理关系视角解读《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106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07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108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109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110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111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112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13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11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115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116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117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18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19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120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121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22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1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4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125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2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127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 ctory Speech128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129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130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131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132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33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134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135 《简•爱》的女性主义解读136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37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138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13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140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1 《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性格的显现及其对主人公言语行为的影响142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143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144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45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146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147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148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49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50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151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52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153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54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155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爱尔兰移民的民族文化因素分析156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157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158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159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60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61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6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163 An Image of Eternal Charm—An Interpretation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164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65 美剧《摩登家庭》中的冲突话语分析166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167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168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69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170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171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172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173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74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175 从英语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谈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口语176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177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178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79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180 美国影视剧中的俚语翻译181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182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83 英语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184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迁移185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186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87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188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189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9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91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192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历程的研究193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194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195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196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197 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比较研究: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19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199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200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
不会绽放的玫瑰花

不会绽放的玫瑰花——浅析《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讲述了美国没落南方贵族艾米丽小姐的悲剧人生,留给了大家无限的沉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这篇小说历来有多种解读,本文将从家庭、社会现实及爱情来分析造成艾米丽人生悲剧的原因。
艾米丽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之中,她和她父亲一样执拗、顽固、自恃清高,不愿接受新的进步文明,在时代的变更之际,他们苦苦挣扎着,但新事物的发展必定取代落后的旧事物,艾米丽,一个一直活在过去世界的人,注定是牺牲品。
我们不难看出艾米丽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主义者,他不单单是以一个父亲的形象保护艾米丽更是在占有、摧残艾米丽的性格,他把艾米丽牢牢地保护、禁锢在阴森、高耸的旧式房子里,手拿长鞭冷漠地双手抱胸,时刻准备赶走一切前来迎亲的男子。
我们一定对这个画面印象尤为深刻:“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门恰好嵌住了俩人的身体。
”正是艾米丽父亲更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制度思想使得他赶跑一切男子,而艾米丽作为落末家族的最后继承人,乖巧温顺地在父亲的庇护在活着,当然,她也继承了父亲的脾气。
艾米丽习惯了父亲安排她所有的一切,父亲就是她的全部,父亲扮演着亦父甚至是亦情人的角色。
在艾米丽父亲死后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不承认父亲的死,她一连三天守着尸体不让下葬,父亲就是她的一切,她想在留住父亲的尸体前提下继续保留这个精神支柱,实则是不可能的。
在法律和武力的威力下,她终于垮了,眼看着父亲被埋了。
然而艾米丽的父亲在活着的时候占有着她的一切,死后更是抢走了她的一切,艾米丽没有了精神支柱,她妄想守住父亲的死尸也归于破灭,但是她无处安置的灵魂急切地要找个依靠,一个父亲的替代品,已恢复赖以生存的安全感,这使得她不顾身份,不顾世俗的眼光,饮鸩止渴般地投入到一场不现实的爱情中。
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必然性【摘要】艾米丽悲剧性的人生并不是她自己造成的,而是具有必然性的。
这与她的身份,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父亲的呵护使她自童年时代就与外界隔离开来;父亲死后,她极力想抓住一段恋情以走向幸福生活,终因对方并不适合自己而致关系破裂;镇上人时时对她的关注、评论、谣言和干涉使她感到恐惧,最终退缩到自己的房子里不再出来。
【关键词】艾米丽;悲剧;必然性威廉·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美国旧世界向新世界的过渡时期,生活在南部一个小镇上的艾米丽女士的简单故事。
南北战争后,美国南部突然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那里的人们在文化、传统、风俗等方面感受到强烈的冲突和矛盾。
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多数人都努力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做出改变以跟上时代的主流。
然而,作为生活在那个环境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一员,艾米丽也充满热忱而又孤注一掷地努力挣扎想要过一种新的生活,最终却失败了,受挫后逃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中。
艾米丽的悲惨生活令人同情,故事产生的效果也意义深远。
虽然艾米丽个性坚强,但很多因素是艾米丽所不能控制的,所以她注定要过一种扭曲的生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只要她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她的悲惨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偶然的。
她正是命运的恶魔所选中的对象,就像一朵美丽的玫瑰被折断而后又无情地撕碎花瓣。
并且,她被选中并非毫无理由,而是有足够的理由:她出身于贵族家庭,为父亲的专制所控制;渴望嫁给一个和她并不合适的男人;最致命的是,她生活在镇上人的阴影里,也就是故事里被称为“我们”的那些人。
一、无从摆脱父亲造成的与外界的隔离格里尔生家作为一个贵族家庭,过去常有一种优越感,尽管南北战争后他们的身份降低了,他们仍希望保持原有地位的声望。
而艾米丽,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最后继承人,被她的父亲格里尔生先生视为掌上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对于她的母亲只字未提。
我们可以知道,艾米丽缺少母亲的关心和呵护,这对一个女孩来说是非常重要、影响重大而又不可替代的。
探究《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的压 制
在福克纳 生活 的年代 ,教徒们奉行新 教思想 ,而新 女 的一 个典范 , 她 是人们 心中筑起 的一座丰碑 ,只要她 教 思想则竖立 了上帝 的权 威 ,这样就压制 了人们最初 的 还没倒 ,就代表南方文 明还没有完全被北方文明所替代。
体 现在 三个方面 : 南方贵 族沉浸在 旧传统 之中及 爱米莉 里拿着 一根 马鞭 , ” 文 中爱米莉小 姐父亲叉 开 的双 脚、
父 亲对 她的压制、传 统体制下 的婚姻 观及 爱米莉 的爱情 手 中的马鞭 这些强势 的动作便是 父亲 带有父权主义 思想
悲剧和爱米里小姐个人的性格悲剧。
的体 现 , 手 中的马鞭也是 他富有权 力 的象征 。更与后来 描 写瘦 弱的爱米莉小 姐形成对 比 ,他 赶走了所有 向爱米 莉小姐 求婚 的男子 ,觉得所有人都配不 上他 的女儿 。而
【 关键词】爱米莉 旧南方 爱情悲剧 传统思想
献给 艾米丽 的玫瑰》是福克纳 的最著名 的一 篇短 爱米莉 小姐始终都 受到强势父亲 的控 制 ,慢慢 的也 失去 篇 小说 , 它形 象生动 地 向我 们展现 了一个南方 没落贵 族 了 自己选 择 的机会 。爱米 莉在父亲 “ 自私 的保护下失 艾米丽 小姐悲剧 性 的一 生 。对于 这部 小说 的研究 , 很 多 去 了 自由恋爱 的机会 ,她 渴望和所有平凡 的女人一样有 学 者研究造 成艾米丽 小姐一生悲剧 的原 因,他们认 为 ,
作文教学研究
2 0 1 5年第 3期
造成主人公悲居 哟 原因
辽宁 李
【 摘
洋
要】威廉福克纳是美 国南 方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 的维 护 旧时代 的等级观 念 , 以至于 爱米莉 小姐 甚至在 父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悲剧根源解读

《 献 给艾米丽 的玫瑰花 》 被 誉 为福 克纳 最著 名 的短 篇小 说 , 作
存种 族 , 所以有性欲” n 。但是她 又 是美 国南 方 的 “ 淑女 ” , 她必 须得 清心 寡欲 ,必 须遵守南方 贵族 的 道德守 则 , 必须得维 护 自己的“ 淑 女” 形象 , 必须 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 自己高 贵优 雅 的形 象 。于 是 , 在 艾 米 丽 的 父 亲 “ 手持 马鞭 ” 将 所有追 求她 的年轻 男 子 赶 出 去 之 后 ,艾 米 丽 逐 渐 成 为“ 大 龄剩 女 ” , 再 加 上 后 期 她 的 家 道 中 落 ,更 没 有 寻 找 一 个 能 门 当户对 的 “ 绅 士 ” 做 丈 夫 的 可 能
完全 不符合她高 贵出身 和“ 淑女 ”
气 质 的 。艾 米 丽 虽 然 勇 敢 的 突 破
一
了传统 的 “ 淑女 ” 规范, 不 惜 背 上 个“ 堕落” 的恶名 。但是却 无法
将 自己心 中根深 蒂 固存在 的 “ 女 人应当找一个 丈夫 、 适应 家庭 、 生 儿育女 ” 的传统 “ 妇道 观” 抵抗 , 终 将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作 为 自己 人 生 的 终 极 目标 。 最 终 , 当她 与 荷 默 ・ 伯 隆交往 一年 多 ,发现 她不仅不能
人 。艾米丽与荷默 ・ 伯 隆的交 往出 于 自愿 ,但是艾 米丽却 一厢情 愿 想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他 们 公 然 一 起 驾 车出游 , 在大家 的眼 中 , 如 果 不 是 未婚夫妇 , 那必 然是道德 败坏 。
荷默 ・ 伯 隆 只 是 把 艾 米 丽 当 做 满 足 其 虚 荣 心 的 工 具 ,他 与 艾 米 丽 的 恋 爱 只 是 出 于 对 南 方 贵族 淑 女 的 掠 夺 性 的 占有 。 这 种 不 对 等 的 交往 , 最终使得 艾米丽 人格扭 曲 , 不仅毒 死 了昔 日的爱人 ,而且还 长 时间的 占有 他的尸体 。艾米 丽 “ 乖 决疯 狂 的根 源在 于 她 的骄傲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Khost,2008
The first The second
fight The third
The three fights in “A rose for Emily”
The first fight: cut short hair. The second fight: fell in love with “Homer”.(against
New York, 6 May in 1912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e second wav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ideas and
action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beginning in the 1960s. The second wave campaigned for legal and social equality for women.
From a view of Feminism to analyze the tragic reasons of Emily
Oppression under patriarchy(父权制度下的家长压迫
) Scapegoat of southern tradition(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eg: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e third wave is a continuation of, and a reaction to,
the perceived failures of second-wave feminism, beginning in the 1990s.
The Reasons of Emily’s Tragedy
From a view of Feminism
What is the “Feminism ”?
Feminism is a range of movements and ideologies
that share a common goal: to define, establish, and achieve equ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personal, and social rights for women. This includes seeking to establish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i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 feminist advocates or supports the rights and equality of women.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western feminist movemen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waves". The first wave comprised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s of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promoting women's right to vote.
town people, the priest , the two female cousins) The third fight: begin to give lessons in china-painting .(about forty)
feminism
The three fight
Failure
details Advantages logic persuasive
Disadvantages: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