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作者:张雪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造成主人公艾丽米的悲剧入手,来深刻剖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经过主观的折射,透视出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崩溃,却评借惯性在南方社会继续产生影响。
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梗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浓缩了福克纳一生短篇创作的精华,它是福克纳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篇。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这场战争最终以南方战败告终,然而南方的很多种植园主还是保留着旧思想、旧观念,艾米丽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对艾米丽的控制欲很强,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虚荣心,不顾艾米丽的个人权利,拒绝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年轻男性,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
当艾米丽父亲去世后,万念俱灰、毫无依靠的艾米丽不顾老套的思想,很快就喜欢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
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挣脱旧制度的牢笼和枷锁,当她发现赫默根本就没打算和她白头到老、共度余生时,用砒霜毒死了他,她认为这样做可以圆了她的爱情幸福之梦,也能够堵住悠悠之口保住自己的名声。
从那以后,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几十年,直到她走到生命的终点。
后来,镇上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二、造成艾米丽个人悲剧的原因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去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旨在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南方妇女的悲惨命运。
1. 引言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五十年代以来,福克纳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中研究、解释得最频繁、最精细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成了一个无穷探究其多层意义的文本。
福克纳一生除写作十九部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
这些短篇小说以虚构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感人至深的主题、深邃的道德寓意以及小说文体与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他笔下源源不断诞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小说中,《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这个系列清正廉洁小说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通过描写爱米丽·格里逊这位旧南方贵族小姐的悲剧一生,深刻反映了美国南北双方新旧秩序的激烈斗争和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
他们留恋昔日的辉煌荣耀,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因而极力维护那腐朽败落、已在逝去的旧传统和旧德育。
由于自身传统的限制和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现实,导致了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
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复杂的集合体,这是造成许多人物悲剧的根源。
在福克纳人物身上总是有许多的矛盾,而女性人物身上的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得错综复杂。
在她们身上,不仅存在着个人和自我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和环境、女人和作为南方女人之间的冲突。
她们性格中所具有的这种多重人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而爱米丽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复杂人格、多重身份、身处矛盾困境中的极为典型的矛盾性人物。
爱默生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
丽的玫瑰》
姜海燕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独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探析造
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
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总页数】1页(P78)
【作者】姜海燕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J], 石子娟
2.艾米丽:一朵在沉默压抑中飘逝的玫瑰——权力话语理论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解读 [J], 彭俊广
3.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J], 朱晓丽
4.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J], 张文珍
5.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J], 宋梅珠; 姚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
性解读
魏娟娟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7)001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爱米丽悲惨的一生.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归纳为三个方面:南方社会以父亲为首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和统治;清教思想下的妇女观和贵族观的束缚使女性不能享有正常的权利;重重压力下爱米丽反抗的不彻底性.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爱米丽的希望彻底毁灭,最终杀害自己最爱的人,取得女性主体地位.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魏娟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对《伤逝》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季源;季海洋
2.娜西萨与爱米丽:传统的眷恋与反叛--试比较《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与《献给爱
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两位女性 [J], 赵蔓芳;陈利文
3.以女性主义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J], 李玲玲
4.现代伦理话语下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新解读 [J], 薛瑞东
5.塑型·冲突·赎罪——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人生 [J], 苑丽娟;宫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2020.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它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惨痛的时代变迁、家事衰落、父亲亡逝后,开始勇敢地尝试摆脱家族束缚,砸碎精神枷锁,并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另类”爱情,甚至不惜以杀掉爱人,并与爱人尸体同床共枕为代价,来完成梦想婚姻的故事。
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这篇小说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抗争觉醒与女性主义、象征与隐喻。
关键词:父权制;抗争;女性主义;象征隐喻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宋梅珠,姚静(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宋梅珠(1981-),女,辽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和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福克纳和莫言的小说伦理批评”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
他写作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以其家乡为原型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因此,其作品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一共创作了125篇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绚烂壮美的美国南方兴衰史,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第一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勾勒了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反映了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抗争与毁灭,与此同时也深刻体现出艾米丽悲剧命运的象征意义。
一、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美国内战摧毁了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度,随之而来的便是南方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彻底崩塌。
战后,南方贵族彻底丧失了过去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伪装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顽固地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尊贵的身份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描写了南方没落的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
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森是南方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坚定地维护着南方传统的等级和尊严。
艾米丽从小丧母,作为家中独女整日与父为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及叙述角度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及叙述角度解读作者:马海旭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其悲剧的成因;另外,对于作者采用“我们”的叙述角度,进行叙述者可靠性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悲剧原因叙述者可靠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93-01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深刻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悲剧的成因需要进行分析,此外,还需解读作为叙述者的“我们”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进一步探寻作品主题和作者真正意图。
一、造成艾米丽悲剧的原因(一)艾米丽与整个镇的冲突这篇小说中的南方不再是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它被在南方人眼中粗鲁野蛮的北方人,和大型机器、各种新兴事物所充斥。
大多镇民正在学习接受所有的变化,但艾米丽小姐根本不配合。
除了她的黑人男仆,没有人可以进入她的房子,更别提说服她改变自我融入时代。
即使镇民挑衅闯入她家,也会因为她无法抗拒的冷漠和骄傲而退却。
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这所房子,“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
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
只有艾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车泵。
”在过去,这所房子是镇上的骄傲,但现在却成了碍眼之物。
艾米丽小姐也是同样,当她年轻可爱时,青年们都以能追求她为豪。
但现在,她40多岁,“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尸体,肿胀发白。
”最可怕的是,她倔强的性格和不愿接受变化的心态将自己和社会完全隔离。
从文中可以看出,镇民对艾米丽小姐并不友好,“格里尔生家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
”(二)艾米丽周围的病态社会表面上看,艾米丽小姐太古怪了。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悲剧根源解读

《 献 给艾米丽 的玫瑰花 》 被 誉 为福 克纳 最著 名 的短 篇小 说 , 作
存种 族 , 所以有性欲” n 。但是她 又 是美 国南 方 的 “ 淑女 ” , 她必 须得 清心 寡欲 ,必 须遵守南方 贵族 的 道德守 则 , 必须得维 护 自己的“ 淑 女” 形象 , 必须 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 自己高 贵优 雅 的形 象 。于 是 , 在 艾 米 丽 的 父 亲 “ 手持 马鞭 ” 将 所有追 求她 的年轻 男 子 赶 出 去 之 后 ,艾 米 丽 逐 渐 成 为“ 大 龄剩 女 ” , 再 加 上 后 期 她 的 家 道 中 落 ,更 没 有 寻 找 一 个 能 门 当户对 的 “ 绅 士 ” 做 丈 夫 的 可 能
完全 不符合她高 贵出身 和“ 淑女 ”
气 质 的 。艾 米 丽 虽 然 勇 敢 的 突 破
一
了传统 的 “ 淑女 ” 规范, 不 惜 背 上 个“ 堕落” 的恶名 。但是却 无法
将 自己心 中根深 蒂 固存在 的 “ 女 人应当找一个 丈夫 、 适应 家庭 、 生 儿育女 ” 的传统 “ 妇道 观” 抵抗 , 终 将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作 为 自己 人 生 的 终 极 目标 。 最 终 , 当她 与 荷 默 ・ 伯 隆交往 一年 多 ,发现 她不仅不能
人 。艾米丽与荷默 ・ 伯 隆的交 往出 于 自愿 ,但是艾 米丽却 一厢情 愿 想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他 们 公 然 一 起 驾 车出游 , 在大家 的眼 中 , 如 果 不 是 未婚夫妇 , 那必 然是道德 败坏 。
荷默 ・ 伯 隆 只 是 把 艾 米 丽 当 做 满 足 其 虚 荣 心 的 工 具 ,他 与 艾 米 丽 的 恋 爱 只 是 出 于 对 南 方 贵族 淑 女 的 掠 夺 性 的 占有 。 这 种 不 对 等 的 交往 , 最终使得 艾米丽 人格扭 曲 , 不仅毒 死 了昔 日的爱人 ,而且还 长 时间的 占有 他的尸体 。艾米 丽 “ 乖 决疯 狂 的根 源在 于 她 的骄傲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本文重点探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这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著作,《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以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南方的种植园遭到了北方工业的强烈冲击为社会背景,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将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带来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形象的刻画更是到位,她在经历了挣扎与无奈、错爱和背叛之后,心理逐渐的扭曲,甚至于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歧途。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其深刻的文笔,阐述了南北交替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重重,采用独特的表达技巧,为读者阐述了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主要写作短篇小说而闻名是小说领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大部分作品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特殊的时间顺序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福克纳擅长写长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的影响力同样深刻,凭借着精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用鲜明的主题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属于福克纳的经典作品之一,精确地语言使得全文悬念迭起,这是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面对艾米丽的一生,那种悲凉、凄婉的感觉在福克纳的笔下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小说的名字充满了韵味,但是在整个作品中,玫瑰也只是出现了两次而已,通过引人深思的刻画,让人对整篇小说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其中的内涵。
整部小说并未提及玫瑰花,但是艾米丽的生存和毁灭就如同玫瑰花凋谢与绽放的过程,唯美的题目却隐藏着一个悲伤地结局,虽然这是艾米丽自己的选择,但是也是一种故事发展的注定结果,当一切都选择尘埃落定,即使是死仿佛也是艾米丽最欣慰的结束方式,因为那样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
一、社会道德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艾米丽的成长美国的南北战争对于南方经济原本依赖的奴隶制的摧残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南方的经济制度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贵族逐渐的趋向衰败没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成因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艾米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导致这种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艾米丽;悲剧命运;原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0-01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很多小说来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这些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变迁时期南方贵族的衰落,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摩擦,以及新旧价值观的矛盾。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格里尔逊家族中艾米丽小姐一生的悲剧经历。
这篇文章,格调灰暗,结尾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对艾米丽的人生悲剧感到震惊,同时也不禁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
二、导致艾米丽人生悲剧的原因
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性的,这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来分析。
(一)家庭原因——父权制的压迫
在父权制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只能服从父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米丽的父亲对她一生的影响。
对于艾
米丽和父亲的关系,镇上人心中有这样的一幅画:“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
艾米丽“身段苗条、身着白衣”表明了她的柔弱和纯洁。
站在父亲背后说明她一直受父亲的保护和制约。
而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体现了他的地位,他是家里不可动摇的权威。
“背对艾米丽”表明他并不关心艾米丽本人的意愿,用自己的方式决定女儿的命运。
“手执一根马鞭”仿佛准备随时赶走那些接近他女儿的人,于是艾米丽在父亲的这种“保护”下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艾米丽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这也为她以后的人性扭曲埋下了伏笔。
(二)社会原因——南方旧传统道德观的牺牲品
从社会层面来看,艾米莉的人生悲剧是南方贵族旧文化传统和道德观的牺牲品,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最终走向毁灭。
艾米丽生活于南北战争结束不久的美国南方。
一方面,南方人已经意识到战争前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南方人又为了留住昔日的美好回忆,竭尽全力去维护南方的旧价值观和传统风俗习惯并小心呵护那些曾经十分显赫的没落贵族的子弟。
艾米丽就是这些子弟的代表。
在杰弗逊镇镇民的眼中,艾米丽是旧南方的象征,是南方贵族的“纪念碑”,代表着传统和责任。
但是,杰弗逊镇的人
只把她视为一尊“神像”,可以供养和观瞻但绝不能交流。
不管她愿不愿意,从她一出生,“格里尔逊”就是人们评判她的标签,她活在一个沉重的枷锁之中。
“神像”的特殊地位使她长期处于言语和行动的自我抑制状态: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更没有人设身处地为她考虑。
艾米莉的一切未实现的愿望慢慢转化成了痛苦和悲伤,孤单和寂寞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独自承受。
(三)个人原因——孤僻、固执、扭曲的性格所致
不可否认,除了社会和他人的因素之外,艾米丽的悲剧也应该从其自身探究原因。
在福克纳的笔下,艾米丽不是柔弱的女子,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
她无视客观情况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采取强硬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殊不知却于事无补,带来的只有悲剧。
艾米丽拒绝与外界接触,不与他人沟通,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房子里度过。
她被父亲关在家里,禁止自由恋爱,任何欲求都会被认为是堕落或腐化。
当艾米丽终于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那些守旧的老人们却为“可怜的艾米丽”叹息。
艾米丽一方面深受心理折磨,但另一方面却不顾一切的去付出。
最后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她仍然固执地坚持自我。
艾米丽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荣耀、真爱,杀死了荷默并把尸体留在身边。
她选择了荒谬、极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激情和渴望,最后只能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三、结论
福克纳极为关注美国南方女性的命运,刻画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
象。
艾米丽便是这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是南方传统道德观和强大父权制的牺牲品。
艾米丽的人生悲剧不仅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原因,而且她自身的那种古怪、固执、扭曲的性格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通过塑造爱米莉这一悲惨的南方淑女形象,福克纳赋予哥特式风格小说以丰富的社会内涵,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陶洁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