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合集下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作者:张雪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造成主人公艾丽米的悲剧入手,来深刻剖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经过主观的折射,透视出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崩溃,却评借惯性在南方社会继续产生影响。

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梗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浓缩了福克纳一生短篇创作的精华,它是福克纳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篇。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这场战争最终以南方战败告终,然而南方的很多种植园主还是保留着旧思想、旧观念,艾米丽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对艾米丽的控制欲很强,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虚荣心,不顾艾米丽的个人权利,拒绝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年轻男性,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

当艾米丽父亲去世后,万念俱灰、毫无依靠的艾米丽不顾老套的思想,很快就喜欢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

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挣脱旧制度的牢笼和枷锁,当她发现赫默根本就没打算和她白头到老、共度余生时,用砒霜毒死了他,她认为这样做可以圆了她的爱情幸福之梦,也能够堵住悠悠之口保住自己的名声。

从那以后,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几十年,直到她走到生命的终点。

后来,镇上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二、造成艾米丽个人悲剧的原因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去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谢骄阳 武汉理工大学摘 要: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替罪羊”的形象从传统思想和社会政治双重压制迫害角度下浅析探究。

通过对其“替罪羊”形象的分析,本文指出艾米丽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式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南北战争后旧南方文化的衰败与挣扎,也让人们深思当新旧秩序更迭,历史变迁,人类应当如何面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挖掘出福克纳在作品背后企图阐释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替罪羊形象;传统思想;政治文化作者简介:谢骄阳(1993.8-),女,安徽阜阳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35-01一、替罪羊原型“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

在英文《圣经》十二章中这个词具体描写到了被用于献祭的羊。

在赎罪节,犹太大祭司把两只手放在一只活山羊头上,向它忏悔以色列孩子们的罪过,这样就把他们的罪恶转移到羊头上,然后叫一个健康的男人把它赶到荒野,使之永不返回,以免带回罪恶。

这只羊就叫做替罪羊。

不难看出,替罪羊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是承担罪责,为他者受过。

而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替罪羊”形象逐渐在文学创作与分析中慢慢演化,成熟并确立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符号供读者欣赏和探究,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传统思想: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与旧南方社会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坚持有着绝对的联系。

甚至可以理解为艾米丽是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而帮助她彻底沦为这一悲剧式人物的推手则是其父亲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思想。

身为传统的南方社会贵族家庭中的孩子,年少时期的艾米丽就深受父亲的约束和管理,“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及《黄色墙纸》中主人公疯癫的原因【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是两部描写主人公疯癫的著名文学作品。

主人公们在孤立和压抑的环境中受到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加上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的影响,导致心理变态因素在其疯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人公最终经历心理崩溃和疯狂行为。

变态心理学认为主人公的疯癫源于对现实的逃避和压抑,深层次原因可能是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忧虑。

我们应该反思主人公疯癫背后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困境,从中得到启示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黄色墙纸》、疯癫、孤立、压抑、社会期待、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心理变态、心理崩溃、疯狂行为、变态心理学、深层次原因、反思、启示1. 引言1.1 介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分别描写了主人公在心理上的疯狂和疯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独特女孩的故事,她过度幻想和病态妄想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艾米丽因为过于幻想、病态地崇拜一朵玫瑰而导致她的疯狂。

而《黄色墙纸》则描写了一个女主人公在被囚禁在一间有着黄色墙纸的房间中逐渐陷入疯狂的过程。

这两部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癫症状,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了心理变态因素在疯狂中的作用,引发了人们对于主人公疯狂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心理崩溃和疯癫的原因,以及变态心理学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1.2 简述主人公的疯癫症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都展现出了明显的疯癫症状。

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们表现出了严重的精神错乱和行为异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疯狂行为和思维错乱,常常让人感到不安和胆寒。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疯癫表现在对爱情的极端迷恋和执着。

他将玫瑰花视为唯一的爱情象征,无法割舍。

这种病态的爱情观念和行为举止,突显了主人公的精神问题。

寻求精神家园的没落贵族——《欲望号街车》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主人公比较

寻求精神家园的没落贵族——《欲望号街车》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主人公比较

寻求精神家园的没落贵族——《欲望号街车》和《献给艾米
丽的一朵玫瑰》女主人公比较

董亮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9)003
【摘 要】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和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
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女主人公布兰奇和艾米丽都以悲剧性收场。两者都是没落贵
族,均身处变革时代却保守顽固,拒绝接受新事物,最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两者都有家庭的种种不幸,但对现实采取了不同的规避方法,生活在昔日南方贵族
的精神家园中。

【总页数】3页(P57-59)
【作 者】董亮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和淑女道德观的崩溃r——探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
米丽悲剧性格的象征意义 [J], 袁敏敏
2.美国短篇小说传统的传承--《白衣老处女》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比
较 [J], 李洁平;李敏
3.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从存在主义女权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J],
丁洁
4.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J], 林玉蓉
5.《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J],
贺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地分析威廉姆·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

主人公艾米莉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本文分析了主人公艾米莉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爱人的悲剧人生,她饱受南方的婚姻制度以及父权制的压迫,最后处于一种精神变态、心灵扭曲的状态。

同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南方社会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南方的传统和文明也逐渐走向衰落,而艾米莉则试图保护这种衰落的文明。

【关键词】悲剧南方文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这一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剧人生展开的。

艾米莉出生在一个南方的贵族家庭,父亲蛮横粗暴,限制艾米莉的自由和活动,赶走了艾米莉的追求者,剥夺了艾米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使艾米莉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到了30岁都没有结婚。

在父亲去世之后,艾米莉爱上了一个叫荷马·巴伦的北方男子。

荷马·巴伦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子,从未打算过与艾米莉结婚安定下来。

艾米莉在知道这之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因此,最后她将自己的爱人毒死,以此方式来永远地留住自己的爱人,并将爱人的尸体偷偷地藏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其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直到自己去世。

也正是艾米莉的去世,人们进入她的房间,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这一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艾米莉的十分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生。

艾米莉因为强势父亲的阻扰和限制,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失去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的权利。

当父亲死后,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渴望幸福,但是最后却受到了欺骗,只能用一种极端,并且在常人看来十分变态的手段将自己爱人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她守护着爱人的尸体,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一点上,爱情的悲剧已经让艾米莉成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也代表着女性的悲剧。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与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当时的文化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首先,从个人来讲,艾米莉的性格倔强,桀骜不驯,就像他的那做房子一样“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黑奴形象的分析李亚丽李广欢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在故事中,通过对一个黑奴悲惨一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当时内战后南方的社会现实。

本文以艾米丽小姐身边的黑奴托比为视角,来解读其麻木、社会地位低下、孤独、忠诚等形象,进而帮助读者加深对当时美国社会黑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的认识。

通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侧面反映美国内战后南方的社会现实。

尽管奴隶制废除了,但广大黑人的自由社会身份并未得到认同,因此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奴隶制与种族歧视依然盛行。

关键词:黑奴;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内因;外因作者简介:李亚丽(1990.12-),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__)-36--021.简介这一部分,简明介绍威廉·福克纳,他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本小说,以及这本小说的研究背景。

1.1威廉·福克纳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威廉福克纳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在他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部短篇小说,大多以南方社会历史作为他创作的源泉。

作为一个上层社会的家族,他的家族还保存着很多旧的传统。

“福克纳的大部分小说取材于该地区的白人社会地位、种族暴力、荣誉准则和传统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Wan Peide , 1986: 8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1.2《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1930年出版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感人而又可怕的故事。

福克纳描述了一幅昔日辉煌的南方和没落衰败的南方景象。

这篇小说包括五部分,小说情节围绕着南北方的斗争、昔日南方与如今南方的对比、白人与黑人的冲突而展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篇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我这心里头啊,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这故事里的艾米丽,也许,怎么说呢,她就是个被困在过去的可怜人儿。

你想想,她固执地守着那老旧的传统和家族的荣光,不愿意向前看,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死脑筋,非要钻牛角尖?我觉得吧,她那种封闭和执拗,可能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反抗。

也许她心里在呐喊:“为啥世界要变,为啥我熟悉的一切都要走?”她就这么把自己锁在了那座旧房子里,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

文中对她房子的描写,那阴森森的感觉,就好像她的内心世界,黑暗、潮湿,没有一丝阳光照进去。

这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哎呀妈呀,这得多压抑啊!可是呢,反过来想想,我们又有谁没有过想要逃避现实的时候?谁没有过紧紧抓住过去不放手的时候?这么一想,我又有点同情艾米丽了,说不定她也只是个害怕受伤的普通人罢了。

这故事到底是在批判艾米丽的固执,还是在同情她的无奈?我也说不清楚,可能两者都有吧。

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在思考中纠结,在纠结中思考。

你们说,要是艾米丽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接受新的生活,她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呢?篇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读后感读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咱先来说说艾米丽这个人物,她咋就那么轴呢?死死守着过去的规矩和传统,不肯放手。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习惯不好,可就是改不了,是不是有点像?不过话说回来,艾米丽所处的那个环境,也许真的把她给逼到了那个份上。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变得她都不认识了,她能咋办?只能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假装外面的变化不存在。

文中描述的那个旧房子,破破烂烂的,感觉就像她的心灵一样,充满了灰尘和蜘蛛网。

哎呀,我就在想,她一个人在那房子里,不孤单吗?不害怕吗?也许她害怕的不是孤单,而是面对新的世界,新的人。

这让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处在她的位置,我能有勇气去改变吗?可能,我也会犹豫,会害怕。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读后感本文由享誉世界的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创作完成。

作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叙述者之一,福克纳在现代文学技巧方面是一个成功的革新者。

他着力于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悲剧或苦难的根源,而不是悲剧或苦难本身。

他善于描写难以描述的情感:疯狂、分裂、扭曲、怪诞,以及灵魂深处不为人所知的隐秘世界。

下面通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部作品来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我从这部作品里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

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一种特殊的心里表现形式,论述了艾米丽变态心理的形成过程和背景,尤其通过收税人与艾米丽的对话,向我们传达了艾米丽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却依然自恃清高的孤僻、扭曲的心理状态。

开头描述了艾米丽的葬礼,个人觉得这种写法不仅是为了制造悬念以吸引读者这样小儿科的目的,而是为了透过葬礼上男人女人们不同的心理来表现艾米丽这不同于常人的一生,大家之所以这么好奇,就是因为艾米丽内心孤僻、扭曲,常年独居,几乎不出门,并且拒绝访客。

后文提到:“父亲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几乎都看不到她了。

”对人们而言,她就是个迷。

这也很好的表达了艾米丽的神秘感。

第二部分描述了艾米丽变态心理、变态行为的一系列表现,以及使艾米丽产生这些极度孤僻、扭曲、人格障碍等的社会重压。

福克纳通过塑造的变态的女主人公艾米丽在社会的重压之下所产生的怪诞行为,深刻的表现了南方传统压迫下心智失常的女性的悲惨遭遇,谴责了南方传统的淑女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同时也表现了南方没落贵族的腐败,在旧传统的瓦解过程中人们彷徨苦难的探索。

第三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比如哥特和恐怖效应、象征手法、叙述技巧等)丰富和深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这一部分有许多细节描写,如第一段说艾米丽的头发剪短了,像个小女孩儿,跟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有几分相似之处,这样的描写显得有些悲怆肃穆,更给人一种沉重的仿佛死亡一般压抑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南方的社会巨变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先进的工业文明逐渐向南部入侵,南部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体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经济上,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逐步瓦解,旧南方正在失去其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大量的庄园倒闭,贵族乡绅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很多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大批的劳动力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涌向城市,加速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经济上的变革直接导致了文化上心理上的改变。

正如托马斯·麦克汉尼所说的“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人都死去了。

”除去那些在南北战争中战死疆场的人,其他人所遭受的是精神死亡。

他们在转瞬之间失去了一切,包括物质财富,同时更正要的是名誉、地位、贵族头衔这些精神产物。

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因而显得迷茫、困惑,像一群歧路的羊羔,在新的环境下显得无所适从。

这一点在艾米丽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自从新宪法颁布取消了贵族的纳税的豁免权,艾米丽小姐在新市长和政府官员面前始终都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架势,她口中始终也只有一句冷冷的话,“我在杰斐逊那里无税可纳。

”时代变了,杰斐逊的时代再也回不来了,可这一切在艾米丽的眼中仿佛都是静止的,那些独立战争时期留下的老建筑的遗迹都宛如昨天般一样熟悉。

表面上看艾米丽小姐咄咄逼人,蛮不讲理,实则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凄凉。

艾米丽小姐的行为举止之所以如此的冷淡和高傲,实际上是在掩饰她受伤的心灵。

艾米丽失去了先前优越的物质基础,只能够靠着政府的接济勉强地艰难度日,这种前后巨大的反差—由一个养尊处优、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沦落到节衣缩食,清贫度日。

这种改变是她怎么也接受不了的。

此时的她只能采取戒备的态度去面度世人,外表故作坚定,其实内心已经脆弱到了极点,走在街道上,她害怕周围的人带着世俗的眼光冷嘲热讽地评论她。

当她父亲死的时候,她没有流一滴眼泪,还固执地坚持父亲没有死。

她这种反常的行为并不是冷酷无情和对亲情的漠视,而是被压抑了很久的人格的释放。

应该说父亲是给她影响最多的人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是父亲塑造了她的人格,即便是父亲死了,她仿佛觉得自己还活着父亲的影子当中。

在黑暗中一个高大的身影面无表情,手里握着皮鞭,小艾米丽面对着墙站着,低头不语。

父亲为她设置了一系列符合贵族身份的清规戒律,艾米丽在长期的熏陶和影响中也接受了这一套囚笼,她从不曾想着去打破它,似乎它们已于无形之中流淌在她的血液里。

最后,直到父亲的尸体被强行搬了出去,艾米丽的精神防线彻底垮掉了。

她并不恨自己的父亲,出于对这种南方传统文化的依赖与保持,她没有跳出也不小跳出父亲给她设置的牢笼,而是让父亲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在这样一个新旧历史的拐点上,艾米丽毅然选择了做就传统旧文化的代言人,而选择与新事物新文化相抵触,这也直接导致了她葬送自己的青春,成了历史转型的牺牲品。

二、世系家族的影响当然造成艾米丽悲剧的原因也少不了旧的封建家族宗法制和等级制度的影响。

这也正是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艾米丽生于贵族家庭,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宗法体系,从小艾米丽就接受父亲严格的训导,她严格按照一名贵族标准来行事,清高孤傲,严格与周围的劳苦大众划清界限,她不与人交流,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这就是高贵血统赋予她的全部。

事实上,贵族阶层的腐朽和没落恰恰在于他们与劳动人民的脱节。

因为只有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

与劳动人民脱节就等于与社会历史脱节,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必(下转第42页)然会遭到历史洪流的淘汰。

艾米丽性格中的败笔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家族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换种身份,艾米丽是个普通农家少女,她或许会欣然地接受历史的大流。

当然,艾米丽小姐也有那么一时想逃出这种家族清规的牢笼。

那就是在父亲死后,她遇见了生命中另一半霍默,也许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曾一时怂恿她摆脱来自家族那强大的束缚力。

艾米丽放下了铁石心肠,准备与霍默结婚。

然而好景不长,她身上那种强烈的贵族气息和旧传统让霍默无法忍受,最终选择了离开了她。

艾米丽渴望得到爱情这样美好的东西,然而这种融入血脉的世系贵族气质却无法摆脱,使之成了奢望。

三、昙花般的爱情谈到艾米丽与霍默的爱情,虽然文中作者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但它却成就了艾米丽人格悲剧中最凄美的部分。

首先两个人一个代表着南方没落贵族,另外一个则属于北方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这是两个对立的阵营,出发点和根本的价值观就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他们的爱情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注定要失败的祸种。

人们在街上看见艾米丽和霍默一起:霍默开着车叼着烟斗,而艾米丽小姐则是高高地仰起头,把眼睛瞟向一边。

艾米丽即便是在爱情中也无法犯下自己贵族阶级的身份,无法让自己心爱的人感受到爱的气息。

最后,他们的爱情注定走向了尽头。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艾米丽小姐尽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手段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用砒霜毒死了心爱之人,置于婚床之上陪着自己度过了三十载。

作者采取这种哥特式写法扣动读者心弦之余,也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

艾米丽这种变态的行为用现代科学的的眼光来解释就是人格分裂。

然而这种人格分裂和精神的极度扭曲恰恰是长期被压抑于这种教条式的枷锁之下以及南北战争后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创伤积久未愈的产物。

四、结语艾米丽小姐最终还是如同丰碑般的倒下了,随着旧南方的一切而尘埃落定。

历史前进的车轮注定无法停止,在我们静静反思历史之余,在艾米丽的墓碑旁摆上一朵凋零的玫瑰花,深情地为她唱一曲时代的挽歌。

参考文献:[1]Thomas L.McHaney.“Faulkner’s Cosmos and the In-carnation of History in Light in August.”Lothar Honnighausen and Valeria Gennaro Lerda,eds.p.324.[2]Cleanth Brooks.“Faulkner and the Muse of History.”pp. 13-14.[3]Thomas L.McHaney.p.329.(作者简介:杨巍(198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二、黑人女性形象麦卡勒斯时代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女权运动时期,女性意识较以前大大提升,尤其在女性创作上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对自我的认同,也包含女性对女性身份的认同。

麦卡勒斯对黑人的同情来源于她的早智。

随着麦卡勒斯创作才华的不断显露,她在同后的创作中就把这一切观察和追问带进其作品,并引起巨大的反响。

(一)纯粹的黑人女保姆形象美国南方种族歧视对麦卡勒斯的黑人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其它众多美国作家一样,在麦卡勒斯的笔下,黑人女性多以“黑保姆”的形象出现。

主要的黑人女性人物其作品中主要的黑人形象就是《没有指针的钟》里的维莉利和《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鲍蒂娅。

麦卡勒斯与其他白人作家的创作有所不同,其笔下黑人保姆的自我身份认同意识并没有彻底觉醒,她借这些黑人女性自我身份认同存在的危机,来表达对黑人女性地位低劣根源的深层思考。

《没有指针的钟》里黑人保姆维莉利不仅自觉地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并且安于这一劣等的黑人身份。

在维莉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种族歧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扭曲和对自我的贬损。

维莉利给舍曼一直强调“你跟我们大家一样是个黑鬼”,在自我概念上她把自己包括舍曼都划归到“黑鬼”的行列。

维莉利认同自身的种族性,但同样也认同本种族低于白人种族。

(二)双人种黑人“女保姆”形象《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鲍蒂娅是米克家的保姆,与其它黑人女性相比有难得的优越感。

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比别的黑人女孩要幸运,因为她的祖父种的地比大多数白人农场主种的地还要多。

另一方面,鲍蒂娅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黑人,她认为“我们的妈妈肤色很淡,我们俩都有不少白人亲属”,所以她认为自己不算纯有色人种。

国鲍蒂娅不承认自己的黑人种族性,意味着她排斥黑人种族而更为认同白人种族的优越性,在鲍蒂娅身上存在一种内在性种族歧视,即黑人自身对黑人的歧视。

三、结语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表现出了个人意识的苏醒,对男性的反抗和对社会的不满,深受作者个人双性恋性格的影响,有些女性形象又带有男性特征,虽说在黑人形象塑造方面未能完全完全脱离美国文学传统的黑人形象塑造的窠臼,但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自我的实现。

参考文献:[1]卡森·麦卡勒斯,陈笑黎译.心是孤独的猎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2]卡森·麦卡勒斯,金绍禹译.没有指针的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卡森·麦卡勒斯,陈黎译.金色眼睛的映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作者简介:赵星(1981-),女,陕西西安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