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合集下载

从语言看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从语言看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即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

“语用失误”不是指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文中列举分析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

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们有可能频繁接触,这在一定意义上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1992)。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交往就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

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大致采用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又有话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

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

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完全由语言引起的。

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语用学(pragmatics)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现在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并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对语用学的研究也从最初对语用学理论的引进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

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委婉语起源于避讳心理,是对禁忌的一种反应。

交往中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或者使用了委婉语,却因文化差异而使其所替不明确,从而导致其接受心理差异,轻者导致语用失误,重者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有意识地了解本族语与目的语国家的相关委婉语是非常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与委婉语语言禁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而且人们衡量禁忌的尺度也大不相同,在一个地区被认为是禁忌的事物在另一个地区则可能颇受欢迎。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应了解同一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真实内涵,以达到有效理解和运用,做到“灵犀相通”。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小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

胡文仲教授(1999)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简化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

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其中一个必备的能力即为: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的交际。

2. 委婉语的起源和定义。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源自禁忌。

由于文化、宗教、政治、习俗等方面的原因,要回避许多事物,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禁忌。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演变,语言禁忌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严格,但由禁忌发展而来的委婉语已成为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

斯托克・哈特曼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

”即用温和的、具有良性语义、不触犯他人的词语来替代那些表达残酷的或令人不快的事实的词语,或是用迂回曲折的说法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论一些可能伤害他人情感或是不雅的话题。

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明社会的产物。

二、委婉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英国文学批评家恩莱特说过:“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语言中的语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当的语用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语言行为的不适当或无效。

语用失误可以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研究。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都有一个合作的目的,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说话人应该说出真实的、相关的、明确的、完整的信息,听话人应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破坏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例子1、称呼和称谓的不当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称呼加姓氏来表示尊敬。

例如,我们会称呼老师为“张老师”,长辈为“张叔叔”或“张阿姨”。

然而,在西方国家,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在美国,称呼老师应该使用“先生”、“女士”或姓氏的缩写,而不是称呼张老师为“张先生”。

如果不知道这些规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2、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礼貌用语的误用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日本,人们通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表示感谢,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Thank you”表示感谢。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当的礼貌用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习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送别的人手中塞一些东西,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感情。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这些非语言行为的习俗用错了,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行为和交际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交际约定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发生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用过程中违反了某种交际规范或者导致了交际故障的一种言语行为。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进行浅析,探讨如何避免和处理这些失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更好开展。

一、文化背景引起的语用失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语言的使用和交际方式往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样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国,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会通过“客气”、“礼貌”的语言表达来传递自己的尊重和友好,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过分客气和谦虚反而会被认为是虚伪和不诚实的表现。

所以,当中国人使用过分客气的语言表达时,很容易造成西方人的不适。

类似的情况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比如对待称呼的用词、言语的严谨性、交际的直接性等。

这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而且有时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尴尬和误解。

二、语言虚构引起的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对所处语境的不熟悉而造成语用失误。

由于对外语习得的限制,有些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使用错误的词语或者语法结构,这样的“语言虚构”往往会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在中文中,“对不起”是用来表示道歉的词语,但是在英文中,“sorry”并不一定用于道歉,而是可以用来表示遗憾、懊悔等。

有些人在英文交际中过度使用“sorry”,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不必要的客气。

由于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不到位,在外语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语法错误或者词语搭配不当的情况,这也会成为语用失误的来源。

三、非语言交际的失误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言语交际,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行为。

身体语言、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交际元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认知和运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往往会导致非语言交际的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它经常导致沟通中断、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非故意的失误和故意的失误。

非故意的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误解和沟通中断。

而故意的失误则是指通过语用手段故意制造误解和误导对方。

这两种失误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后果都是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故意的失误最常见的情形是信仰、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没有礼貌的行为如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和财富状况是被视为不得体的。

但在其他文化中,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随口问的,而不被视为失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不经意地问出这些问题,而导致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另一个常见的非故意的失误是语言体系的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这些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并因此产生误解。

例如,俄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完全不同。

由于这种语言间的差异,人们可能会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思想。

故意的失误则更加微妙,因为它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意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故意的失误可能涉及了歧视、诽谤、攻击和威胁行为。

例如,在一些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和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同性恋者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或穿着较为“女性化”的衣服,他们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攻击。

这种歧视和攻击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2.避免使用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具有不好的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语句。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人或居民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词语是非常不得体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不仅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回顾了相关理论和研究,界定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分类。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从语言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有指导意义,也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谐共处具有积极意义。

二、语用失误的定义与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语用失误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冲突。

语用失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语言使用的形式上,是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误解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或谦逊的表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直接或冒犯。

这种失误通常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掌握不足或误解造成的。

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加复杂,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文化规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误解或忽视。

这种失误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社会距离、行为准则和期望的误解造成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或收入等私人信息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隐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友好或关心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

这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则,更需要他们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委婉语的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在语言当中的一种体现。

委婉语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

本文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对委婉语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委婉语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败的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委婉语,正确地使用它们,从而达到顺畅沟通、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委婉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委婉语,就是“采用比喻、借代、迂回、戏谑、抑己等手法来表达那些使人惹人不快、招人厌恶和恐惧的事物;用温和,婉转的说法来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

” (刘纯豹,2001:2)。

因此从委婉语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Enright (1985:29)指出:“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是一种有缺陷的交际手段”。

委婉语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形成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最终造成语用的失误。

Miller 曾经指出在交际中,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懂或者是不能解释所听到的话,交际困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

语用的失败就是“听者没有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具体的意思”。

换句话说语用的失误是听者没有明白说话者的真正的意图。

因此就会造成交流的失败(何自然,1988:22)。

1.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使用委婉语造成语用失误的现象
1.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所采取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符合该语种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说话人不懂得外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外语表达之中而产生的一些语用失误。

例如,教师每年新生入校第一节课都要纠正互相问候的称呼语,即由“Good morning, teacher 改为“Good morning,Miss/Mrs/Mr +姓”。

在这里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就是套用母语形式,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去了。

1.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双方因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

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

如果说语用语言失误是语言障碍所导致,那么,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多是属于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准则存在差异造成的。

例如一位中国游客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美国人便热情攀谈起来:A: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B:I don’t know.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讲究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朋友之间几乎无话不谈,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心,
张扬“individualism”(个性),重视“privacy”(隐私),属于个人的事不想让人知道,更不愿别人过问和干预。

在跨文化交际中,跟英美人谈及婚姻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即所谓“非自由话题”是不得体的,是社交语用的失误。

1.3禁忌语的不恰当的使用
人们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死,身体的某些部位,身体的排泄,性等这些在英语里完全避讳的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敏感的领域,甚者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

那么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肯定会出现语用的失误现象。

比如“gay”这个单词的误用,如:We have a gay party. “gay”已经变成同性恋代名词,再也没有原来快乐,轻松的意思。

那么A gay party 在也不不是描述一个高兴的快乐的聚会了,而是表示同性恋的聚会。

2.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委婉语的使用造成语用失误现象的策略分析
Yule(2000)声称“社会关系决定了大部分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交流的”,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社会的因素影响的,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的入乡随俗的话,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研究交际的策略:一是从社交语境上分析,二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1 跨文化的意识和委婉语的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语言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一个在一种文化中是合理的理性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传递着不同的语义的时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长生误解。

所以,具有跨文化的意识是比较难达到的层面。

委婉语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成功的有效的交际。

而委婉语的使用是达到成功交际的有效方式之一。

2. 2 比较英汉两种文化中委婉语使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尽管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委婉语在禁忌语方面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些相似性的。

因此两种文化中都有一些概念或者是事物是不能直接提到的。

比如对死的避讳。

如英语中“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go to a better world”等等。

汉语中也有很多‘死’的代替词“去世”,“逝世”,“故去”,“作古”,“谢世”,“与世长辞”,“见马克思”,“见上帝”,等等。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性或者是差异性更重要。

2.2.1英汉委婉语体现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为中心的,任何的个人利益都不能高于社会和集体利益的。

而西方文化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

不妨以对待“老”的态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老,敬老”的传统价值观。

称呼高龄或德高望重者,通常在其姓氏后加一
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李老”等。

称年龄大的人为“老同志,老师傅,老干部”。

与之相对的是英美文化中体现的则是“轻老”的价值观。

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老年生活意味着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同时又没有经济保障,也象征着过着孤独无依无靠的晚年生活。

因此,英美人最怕老,最忌old(老)一词。

于是在西方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关于“老”的婉称,如elderly(上了年纪), 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等等,而这些表示几乎没有出现我们经常或者是熟知的“old”这个词。

2.2.2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背景
在汉文化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人们大多数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道教的宗教思想表达的是隐居,淡泊,世外桃源的生活态度,反映在死亡上委婉语上是“仙逝、别驾、遁化、仙游”等。

佛教讲究的是生死轮回,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享受人间天堂。

他们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有“迁化、示化、圆寂、舍生、归净土”等。

西方人大部分信奉的是基督教,天主教。

他们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罪孽,以便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可以与上帝同在。

反映在死亡的委婉语上有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go to a better world 去了一个更好的世界),be in heaven(在天堂)等。

可见,由于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委婉语在表达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如果遇见西方人,和他们大谈特谈地狱轮回,那么他们会很迷惑。

如果和不太了解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整天谈论赎罪的问题,那么中国人也会莫名其妙。

因此有些文化是各自所独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