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朝鲜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大代表,由于历史原因,朝鲜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一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今我们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朝鲜族舞蹈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朝鲜族舞蹈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历经多次演变,朝鲜族舞蹈在艺术技巧、风格特点、舞蹈形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它以优美的姿态、富于感情的肢体语言以及独特的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强烈的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
二、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保护与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对于朝鲜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的自我认同,对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的一大重要课题。
2. 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在朝鲜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组建了专业的舞蹈团队,编辑和出版了相关的舞蹈教材和资料,还有加强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研究等方面。
但是,在实际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员减少等等。
3. 建议与对策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针对性的重点措施,比如:(1)加强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以及表现形式,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2)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宣传。
可建立朝鲜族舞蹈团队,进行演出和比赛,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开设有关课程,面向青少年对朝鲜族舞蹈文化进行普及和传承。
(3)加强朝鲜族舞蹈团队员工的培训,同时培育和选拔更多的朝鲜族舞蹈人才,以确保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朝鲜族舞蹈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保护与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事关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民族团结的加强。
我们应该付诸行动,通过多种方法保护和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弘扬和传承这个文化珍品。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鉴赏常识之——朝鲜族舞蹈我国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等地区。
其民间舞蹈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外来舞蹈,主要有农乐舞,舞蹈分'持手'、'杂色'两类,'持手'指手持各种乐器边演奏边舞蹈;'杂色'指各类舞蹈角色。
二是延边地区的舞蹈,主要有:'顶罐舞'、'沙帽舞'、'背架舞'、'汗衫舞'、'手巾舞'、'阳伞舞'、'碟子舞'、'弓舞'、'扇子舞'。
三是群众自娱性舞蹈,多为即兴发挥的舞蹈。
主要有'快吉那庆庆那内'、'嗡嗨呀'、'嗬尔拉哩'等。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
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
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舞姿优美典雅,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因为朝鲜族历来受汉族的儒家“中庸”思想严重,“礼”学这潜意识的体现出,朝鲜族舞蹈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
“对称”关系更是朝鲜舞蹈中的重要体现。
从动作上看,朝鲜族舞蹈动作多是圆形的。
手臂是圆形的,身体是圆形的,路线也是圆形运动,因此不管是静态造型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体现出这种完美的对称方式。
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划圆手”。
即是由小臂带动经手腕到指尖的划圆动作。
又如“翻摊扛手”:双手交替做扛顶手时,两只手运动路线是对称的,一只手顶起后向下落,另一只手抽起向上,顶起的手油手心向上转至手心向下,而抽起的手则手心向下转至手心向上,最后落于横开手位时已经变化为一阴一阳相互平衡的状态。
从舞蹈形态角度看,朝鲜舞蹈在形态上体现为围、柠、含、曲、圆,主要的动作部位在上肢,而上肢的基本形态由主要体现在手臂、手位上。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朝鲜民族是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
朝鲜族的古典舞蹈在古朝鲜、秽貊、扶余、新罗、百济、高句丽及三韩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朝鲜族民间舞蹈则与农耕劳作、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迄今流传于辽宁各地城乡的《农乐舞》,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实际上是融合多种舞蹈(如《象帽》、《手鼓舞》、《长鼓舞》等)为一炉,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舞蹈品种。
其他舞蹈有反映勇士精神的《刀舞》,筵宴中跳的自娱性即兴舞蹈《手帕舞》、《碟舞》、《顶瓶舞》、反映男女爱情的《春香传》、《樵夫和村女》,反映宗教和祭祀生活的《僧舞》、《巫堂》等以及《扇子舞》等。
《农乐舞》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
每年五月播种之后,“以牺牲祭天,并歌舞达旦”。
“数十人排成一行,左右踏步,有高有低,手足并用,舞姿轻快,长短强弱,节奏动听”。
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
《丰铮》是流行最广的《农乐舞》,是在插秧或锄草时跳的。
那时,先把“农者天下之本”的大旗插在中央场地上,旗杆顶上挂有野鸡头以求吉利。
在出工之前,要到这里欢快地跳一场《农乐舞》,然后以互助的形式轮流到各家田地里干活。
《僧舞》,僧舞是佛教影响下产生的有代表性的朝鲜民间鼓舞之一。
据传说: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诵读经时,有五色彩云笼罩。
其弟子迦叶见到此景,便击鼓起舞以示庆贺。
后人模仿迦叶的动作编排了《僧舞》。
因此,僧舞作为佛教界的法舞,具有威严的宗教色彩。
另一种传说是朝鲜李氏王朝的著名诗人兼舞蹈家黄真伊,为了戏弄伪装的智足禅师,戴着高帽,身着长衫,腰系红带,编排了僧舞。
也有破戒僧为了排遣苦闷创造僧舞之说,还有起源于戴假面的路葬舞之说。
总之,现在流行至今的僧舞,是把佛教意识与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的〈鼓舞〉。
《刀舞》又称〈剑舞〉或〈剑器舞〉。
公元4世纪时已在古朝鲜民族中广为流传。
从公元4世纪出土的墓葬壁画中就可以看到挥舞长刀的舞姿。
统一朝鲜的新罗歌舞中便有剑舞。
朝鲜舞ppt课件

朝鲜舞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日本等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舞蹈风格。如今,朝鲜舞已经成为世界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赞誉。
风格特点
01
动作
朝鲜舞的动作优美、细腻,注重身体的线条美和动态美。其动作组合丰
富多变,强调身体的起伏、旋转和柔韧性。
02
节奏
朝鲜舞的节奏感强烈,以鼓点为主要节奏,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配合。舞
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朝鲜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发展,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经验。
培养新一代舞蹈人才
重视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扎实技艺的新一代 舞蹈人才,为朝鲜舞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紧密结合,使舞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03
表情
朝鲜舞的表情丰富多样,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表达
出深沉的情感和意境。演员的表演要充满激情和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感
受到舞蹈所传达的情感。
舞蹈种类
传统舞
传统舞是朝鲜舞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包括宫廷舞、民俗舞 等。这些舞蹈在古代是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具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技巧
运用丰富的舞蹈动作和组合,通过变化节奏、速度和幅度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舞蹈风 格和表现力。
演绎要求与技巧
要求
准确把握舞蹈的主题和情感,通过舞蹈 动作和表情等手段,生动地表现人物性 格和情节发展。
VS
技巧
运用细腻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变化,注重舞 蹈动作的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通过与音 乐和舞台效果的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舞台 氛围。
包括身体姿态、步伐、手势等,都得 到了完整的传承和保护。
论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

论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朝鲜民族舞蹈是朝鲜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朝鲜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朝鲜民族舞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朝鲜民族舞蹈的创作和演绎。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体现在舞蹈主题和内容上。
朝鲜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特点在朝鲜民族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作品通常以自然景物、动物、农耕生活等为主要主题,它们取材于朝鲜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朝鲜传统舞蹈《蜜蜂》以蜜蜂采蜜的过程为主题,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蜜蜂的活泼、勤劳和聪明。
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朝鲜民族舞蹈与自然和人类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舞蹈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上。
朝鲜民族文化强调人的内在情感的表达和细腻感受的传达。
在朝鲜民族舞蹈中,舞蹈者通过舞姿、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朝鲜民族舞蹈在表演技巧和艺术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富有感染力。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还可见于舞蹈音乐的创作和使用。
朝鲜民族文化重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注重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协调和统一。
在朝鲜民族舞蹈中,舞蹈音乐往往是由传统乐器进行演奏,如笛子、琴、鼓等。
这些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很好地配合舞蹈动作的表演,使整个舞蹈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
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使得朝鲜民族舞蹈在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注重与舞蹈形式的融合。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还表现在舞蹈的服饰和道具上。
朝鲜民族文化强调朴素、质朴和实用,注重舞蹈服饰和道具的材料和样式与舞蹈内容和主题相匹配。
在朝鲜民族舞蹈中,舞者们通常穿着朝鲜传统服装,如长袍、长裙等,这些服饰的材料和颜色往往与舞蹈的情感和氛围相呼应。
舞蹈道具也是朝鲜民族文化的产物,如蓖麻叶扇、香包等,它们在舞蹈中起到了补充、烘托、丰富舞蹈表现形式的作用。
【民族文化】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

【民族⽂化】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 在众多民族的舞蹈⾥,朝鲜族⽂化中的⼑舞最让⼈⽿⽬⼀新。
这是由于他们以前是封建社会,那种⼑光剑影时代,⼑是他们守卫家园的利器。
⼑也逐渐变成了⼀种舞蹈,⼀种⽂化,来表现他们的勇猛,⼤⽓的民族⽓概。
下⾯就随店铺⼩编⼀起了解⼀下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吧。
【民族⽂化】朝鲜族⼑舞的艺术变迁 朝鲜⼈⾃⼗⼋世纪中叶由中朝边境陆续迁⼊我国,逐渐在东北三省定居扎根,成为我国众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朝鲜民众在迁移的同时,把原先的朝鲜⽂化与中国民族⽂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朝鲜族⽂化,其中朝鲜族代表性舞蹈“⼑舞”,尤为出众。
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浪漫潇洒的风格,使⼑舞更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概的典型性。
近⽇,笔者作为⼀名在⼤学从事⾳乐教学的教师,前往延边朝鲜族⾃治州对吉林地区朝鲜族⼑舞进⾏了深⼊研究。
极具特⾊的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集歌舞乐为⼀体,有欢歌有热舞。
朝鲜民族不仅民谣形式多样,舞蹈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在19世纪50年代最盛⾏的顶⽔舞,即舞者头顶⽔罐,闻歌起舞,其基本步伐有:挫垫步、踏波步、碎步等。
长⿎舞即是敲击长⿎,边⿎边舞,这种舞蹈形式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朝鲜⼈民最喜爱的⼀种舞蹈形式,具有不分性别与年龄,不挑剔地点,易学与掌握,极具参与性等特点。
扇⼦舞也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朝鲜族原始的传统巫术,后来逐渐演变成⼀种舞蹈的形式,它多⽤来展⽰体态轻盈、动作优美的⽩鹤或者是鸟类,现今逐渐演变成为中⽼年⼈晨昏时候锻炼⾝体的⼀种⽅式。
还有⼀种就是在欢庆新年或者是欢庆丰收时,以传统舞蹈为内容进⾏的群众性的表演⽅式,是朝鲜⽂化与中国古⽼⽂化相结合的产物。
⼑舞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朝鲜族⼑舞是朝鲜民族⼀种独特的民俗民间舞蹈,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由剑舞演变⽽来的,所以也称之为剑舞或者是剑器舞。
与剑舞所不同的是,剑舞所使⽤的道具是长剑,⽽⼑舞所使⽤的道具是双⼑。
论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

论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朝鲜民族舞蹈作为朝鲜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朝鲜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朝鲜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为朝鲜民族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朝鲜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
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舞者们常常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习俗等方面寻找创作灵感。
朝鲜民族舞蹈《车阳舞》就是根据朝鲜半岛独特的龟峰山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进行创作的,舞蹈的动作和形象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朝鲜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成为了朝鲜民族舞蹈创作的重要基石。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造型和动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民族舞蹈注重以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宣扬民族精神,舞者通过舞姿、手势、步法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艺术表达。
在造型方面,朝鲜民族舞蹈追求优美流畅的线条,舞者们通过身体的曲线、扭动、伸展等方式来展示舞蹈的美感。
在动作风格方面,朝鲜民族舞蹈强调节奏感和表情感,舞蹈中的动作动作时而婉转、时而激昂,时而柔美、时而矫健,能够准确传达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特点都与朝鲜民族文化强调的温和、婉约、典雅等特质相契合。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的服饰、音乐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民族舞蹈在舞台上以及节庆活动中都离不开精美的服饰和优美的音乐。
朝鲜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服饰成为了朝鲜民族舞蹈服饰的重要参照物,舞者们常常穿着传统的韩服或者民族服装来表演舞蹈。
朝鲜民族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也经常被应用到舞蹈创作中,为舞蹈增添了浓厚的民族色彩。
朝鲜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受到了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
舞蹈《阿里郎》是朝鲜民族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它是通过故事情节、舞蹈动作、角色塑造等多种表演形式来展现整个舞蹈作品。
朝鲜民族文化对朝鲜民族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鲜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造型和动作风格中体现了朝鲜民族文化的特点,服饰、音乐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受到了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基础训练朝鲜族舞蹈PPT课件

四、 动作短句及组合训练
• 第十九个八拍: 做第十七个八拍的反向动作。 • 第二十个八拍:1—4 拍, 立脚掌, 右手到头顶上方, 左手与肩膀同高;5 拍, 绕手 腕;6—8 拍, 右手平行于耳朵落下, 左手伸直收到侧面起右脚。 • 第二十一个八拍:1—4 拍,右手向斜前落后向上推, 左手向下推;5 拍, 抛手;6 拍, 转体;7—8 拍, 面向1 点方向,回到基本体态位置。
四、 动作短句及组合训练
第二十二个八拍: 做第二十一个八拍的反向动作。 第二十三个八拍: 做第二十一个八拍的动作,5—8 拍, 慢起身, 双脚
踮起, 双手打开到双七位手,往6 点方向回撩, 身体和头也同时拧到6 点方向。 第二十四个八拍:1—4 拍,迅速打开到斜七位委婉手,保持舞姿;5—8 拍,保持舞姿,呼吸提沉一次。 第二十五个八拍:1—4 拍, 保持舞姿, 慢慢提气, 顺势将身体提到最 高点, 半脚尖踮起;5 拍, 快速将身体深蹲至大八字位;6—8 拍, 保持 大八字位深蹲状态。
第八章 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
学习目标
1. 掌握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型、脚位和基本姿态; 2. 能够规范而流畅地完成民族民间舞动作组合。
第八节 朝鲜族舞蹈
一、 朝鲜族舞蹈简介
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 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假面舞是戴假面表演的男性舞蹈。 长鼓舞是身挎长鼓表演的道具舞蹈, 男女均可表演。
2) 斜下手 动作要求: 双手于体侧25°, 手心向上垂手。 3) 斜上手 动作要求: 双手于头侧伸长, 手心向下垂手。 4) 横手 动作要求: 双手于体侧抬平, 手心向下垂手。 5) 扛手 动作要求: 双手于头的两侧屈肘, 肘部在正旁, 十指伸长, 手心向上(图8-128)。
三、 基本动作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民间舞蹈及作品表演赏析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朝鲜族舞蹈的风格多样,兼具秀雅、柔美、潇洒和刚柔并济。
在朝鲜舞重音乐和舞蹈的联系非常密切,其中的韵律节奏感强劲。
朝鲜族舞蹈通常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含蓄的美,这类舞蹈的表现形式就是松弛有度、含胸收肩、收肩提臀、气息缓缓下沉。
这种体态上的特征和表现出的形象能够反映出朝鲜人民的独特性格:温柔小意却又柔中带刚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在朝鲜民间舞蹈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就是它对气息的运用,在朝鲜族的舞蹈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对气息的运用。
它的韵律、动作、内在美的完美融合,都是要经过专有的律动节奏来和它保持一致来实现对艺术的升华。
在朝鲜族舞蹈中,呼吸应贯彻全身并带动身体,用心里的感悟来做肢体上的动作,好比寻常可见的舞蹈的气息和“古格里”鼓点节奏的相互配合。
“古格里”的表现形式是深情含蓄的,呼吸均匀节奏缓慢,用气息来带动膝部的动作并贯彻到全身,在有极强连贯性的同时还保证了舞蹈的流畅和延续性。
呼吸的运用会有一个有力的起点在它做“起法儿”时,在这之后,它的连续性就会越来越缓慢。
比如,朝鲜族的舞蹈在做动作时大多数在做下肢屈伸动作的时候就配合呼吸来完成;在做准备时,吸半口气半蹲着再用膝盖配合吸气,使气息能够向上延展开,使呼吸瞬停。
而这种停顿往往是朝鲜舞中的故意设定,在这个间歇的瞬间把后半口气慢慢的吸入,然后膝盖再跟着伸展开。
在这呼吸的过程里能够体现出动和静、刚和柔表现出的强烈对比。
也正是因为这从刚到柔,从动到静的过程,蕴含了朝鲜舞中令人神往的刚中带柔,动静结合的娇媚性情。
朝鲜舞的律动是朝鲜民族对姿态和内在的完美融合,通过对固有的律动方式和对气息运作的升华的结果,表现出朝鲜族人民对鹤神韵风姿的崇敬。
在朝鲜族人民心中,鹤代表的就是单纯善良和长寿,这种心理在受到长期的升华和艺术上的美化后就产生了舞蹈里最基本的步伐,也就是“鹤步”,而飘逸柔美的“鹤步”恰恰也是形成秀雅柔美兼具潇洒风格的基石。
(三)作品表演欣赏1.《长鼓舞》《长鼓舞》由李仁顺老师改编,崔三明老师作曲,崔美善老师首演。
是一种由朝鲜女子独舞的朝鲜族舞蹈。
主要表现出朝鲜族女子的高雅、柔美、温柔、含蓄的气质。
舞蹈演出中出现的长鼓起源发展于宋代,随后辗转落于朝鲜半岛,最初,它只是作为一个打击乐器存在由男主手持表演,直到20世纪后,渐渐的成为了舞蹈中女子使用的道具,在传统的农乐舞中抽身以独立自主的表演形式存在。
《长鼓舞》可以分为三段表演,首先是普通雕塑的女性形象,透漏出生命的气息;手臂时而柔若无骨,时而骨骼分明,形象和气息律动节奏保持一致。
律动的节奏均匀又轻缓,舞蹈者用气息来带动身体去把朝鲜族的韵味和舞姿完美融合,这表现出来朝鲜女性外表柔弱,内在坚韧的性情。
舞蹈的第二段中表现出的情绪十分欢快,音乐的节奏适中,“总在抖动的双臂和飞速运转的双脚就是动作的着力点”,舞蹈的路径和一个大的圆圈还有八字线路为主,着重关注气息的稳定连贯和动作与力量的交织顿挫,舞蹈的动作体现出来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主要特点。
最后一段用的是豪放欢快的快餐,在舞蹈里还交织着双鼓点。
在舞蹈中把与击鼓速度相当的步伐和一些技巧与舞蹈中表现的内涵融合起来。
崔美善的表演风格被很多人评论为:高雅、精致、柔美,他的舞蹈就好像是雕塑稀品。
在崔美善的舞蹈里,人们能够看到东方女人性格上的含蓄和深情,也能看到东方各个国家舞蹈都具备的曲线美。
2.《残春》《残春》为朝鲜族的男性独舞,第一次公开演出是于晓雪在1988年的北京国际俱乐部剧院举办,孙龙奎和李玲作为编导,张静一和杜国政担任舞美制作,音乐选用韩国的民间歌曲。
在1988年曾荣获由文化部举办的新人新作奖;在1994年荣获第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剧目奖;1995年荣获全国第三届舞蹈比赛的演员表演一等奖;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经典作品奖。
在无声的环境里,漆黑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正在完背屈膝的男子背影,伴随着锣声响起,男子沉沉的摔落在舞台上,开始对过往青春的追念……作品音乐的选择是采用了一个对古代朝鲜王朝兴衰更替能够反映出来的朝鲜族民歌,其曲调凄婉哀怨,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就能感到伤感。
编剧通过音乐来表达了自己对逝去青春美好回忆的追思以及对时光飞逝,生命易逝的感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悟。
这个作品要表达的含义发人深省。
作品中的动作设计用到了朝鲜族男性在传统舞蹈里的拍胸舞和萨尔扑里等等动作,有一部分的动作做了夸张的处理,同时,表演者的表演特点,给朝鲜舞中一部分传统动作审美带来了冲击,比如:收缩体态等动作用了非常夸张的动作形态把对痛苦的体会,奋力挣扎的姿态表现出来,进一步使观众的视觉效果得到增强。
编剧在舞台的空间结构上冲破了传统的审美结构理念不再只在二度空间上进行表演,灵活运用一度、三度空间互补,就是把跳跃的动作和地面的动作融合在一起,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得到爆发。
这种冲破传统理念的创作手段,是一个极大的创新在当时的创作实践背景下。
舞者在对作品进行表达时,应做到跌宕起伏,动中有静,错落有致。
在动作处理上,既强调朝鲜族原型动作的发展、变形、再创造,又格外强调用呼吸体现心境的做法。
通过用长短有制的呼吸控制动作时间来实现,强调大起大落、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多节奏处理模式。
该作品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剧场化民间舞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学院派民间舞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五、傣族民间舞蹈及作品表演赏析傣族是通过跨国家来定居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并散居临沧、澜沧等30多个县。
傣族多居住在山川秀丽、物产富饶、土地肥沃的坪坝地区,这些地区适宜于农作物生产,傣族居住的西双版纳赋有天南谷仓的称号,这一地区还以森林茂密,到处长满奇花异草的绮丽风光而著称。
傣族舞是傣族人民最钟爱的舞蹈也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在傣族地区十分盛行。
傣族的各种节日,虽然每个地方的表现形式都大不相同,但是基本都和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在一些傣族聚居区,如德宏、西双版纳等,主要节日有傣历新年、关门、开门节等,人们大多称傣历新年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非常喜欢水,爱干净,炎热的天气下、在水田上要进行长时间的劳作,这更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
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古越人的遗风、孔雀与象的意境、水文化的特征。
动律安详、舒缓——傣族的人民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万物皆有灵性这样的观念都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大自然十分亲切,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人与人之间相处交流融洽。
因为古时候百越人对水有深厚的感情这才出现了舞姿造型“三道弯”;“一顺边”也是在高原上的劳作生活中产生。
它的风格特色:“一顺边”和“三道弯”完美融合后,能在傣族专有的平缓安逸的节奏律动中表现出来,作为民族审美意趣与舞蹈者心理活动具像化存在。
傣族从事农业生产,过安定的农耕生活,其民间舞均有恬静、优雅、细腻的特点。
地处中外交通的陆、海通道上,得以广泛吸收中原与外来文化,民间舞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
(一)傣族民间舞蹈分类傣族舞蹈大概可分成以下三类:表演性舞蹈、自娱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
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嘎光舞、象脚鼓舞、孔雀舞、跳龙舞等。
1.嘎光舞在傣语里“嘎”是跳或舞;“光”指鼓,也有集拢之意,“嘎光”也就是指围绕着鼓跳舞。
嘎光是傣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曾在20多个县里流传,每到逢年过节,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就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
嘎光舞是男女老少都能跳的舞蹈,嘎光舞的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特点突出,舞者在半蹲S的姿态上做屈伸颤动的动作,舞者手臂保持三道弯的后轮翻腕,手脚同时做一边顺的动作,上身随手臂左右摆动。
这一舞蹈反映了傣族人民庆祝丰收,祝愿生活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2.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临沧、西双版纳、思茅、云南德宏等地区盛行,是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男子自娱性舞蹈。
象脚鼓的形状似大象的脚,是傣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可以说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
象脚鼓有大小之分,大的多用来伴奏,舞者身上斜挎大鼓,用指、拳、掌、肘、脚、头击打鼓心与鼓边,轻敲重打出各种“鼓语”,同时不停变换姿态,形成多种舞姿造型。
小鼓则用于鼓舞,表演时鼓尾系着孔雀翎饰物,舞者的舞姿与鼓声和摆动的尾饰融合在一起。
傣族还有赛鼓的风俗,每逢节日或劳动闲暇时,青年们就以灵巧敏捷、风趣幽默的象脚鼓舞互相竞技比赛,象脚鼓舞也成了显示青年人活力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3.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的特色最为鲜明,流传于孟连、西双版纳等地区。
在德宏傣语中孔雀舞被称为“嘎洛拥”,在西双版纳傣语中孔雀舞被称为“凡喃若”。
“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拥”和“喃若”都是“孔雀”之意。
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应佩戴面具和宝塔金冠,身负孔雀架子,以鼓、镲等乐器伴奏,表演还可以分为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
不同地方的孔雀舞跳法也大不相同,表演者的技艺不同表现出的舞蹈风格自然也不同。
在繁闹的节日或事修功德的佛会开始时,在广场上就会出现孔雀舞表演。
4.跳龙舞跳龙舞是傣族宗教祭祀舞蹈,一般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舞蹈时,男舞者手持带环的铁圈,女舞者手持羊皮单面鼓舞蹈,舞蹈有时是集体舞,有时是两人对舞,舞蹈没有情节变化,是一种情绪性的舞蹈。
舞蹈动作简单,动作幅度小。
傣族还有以武术性质为主的舞蹈,这类舞蹈产生的年代过于久远。
曾经傣族的成年男人,在平常是农奴,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必须是士兵,必然就要学一些舞刀弄枪的技艺,用来参与战斗或是防身。
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机智勇敢,但是,现在他们时常练习的刀枪棍棒早已经和其他民族的路数融合,比如拳可以分成好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说:本地拳、外地拳、泰拳等等,在表演的时候还经常用鼓等乐器来做伴奏,也就发展成了偏向舞蹈化性质的武术。
(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傣族民间舞蹈保持着古代乐舞遗风,有即兴表演的自娱性舞蹈。
在表演的过程中,鼓是最重要的伴奏乐器,根据鼓手敲鼓的轻重、缓急来拍打出不同的节奏,使民间舞蹈的民族色彩更为浓郁。
傣族天气潮湿炎热,属于亚热带的气候,人们喜静不喜动。
因此舞蹈节拍多为2/4拍,节奏连续不断,动作平缓平稳,节奏多有重复且有规律性,跳跃性的动作非常少甚至没有,有一些佛教文化的因素存在。
傣族喜欢水,爱干净,用来表现出水的延展性,膝部平稳均匀的伸缩,小幅度的颤动,表现出平缓的律动,舞者温柔秀美。
“一顺边”与“三道弯”的造型对为橫线式或向后方。
傣族人民十分喜欢孔雀的华丽和柔美,这也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舞蹈具有优美、朴实、灵活、矫健、感情内在含蓄的特点。
傣族舞蹈主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及身体和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灵敏运用,加上提起、收腹、提胸和头部的巧妙配合使其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