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上册《简单事物中的规律》优秀教学案例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AB排列和AABB排列有什么区别吗?”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或校园里的简单事物,发现并记录下来至少三个有规律的现象,尝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
b.这些规律有什么作用?
c.你们能举一个例子,说明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鼓励他们用画图、表演等方式展示规律。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建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简单事物中的规律,如AB排列、AABB排列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通过引入校园内外的具体场景,如教室里的书本排列、操场上的跳房子图案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规律。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创设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100》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100的含义,掌握100以内的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和数数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100以内的数进行简单加减运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100,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
4.培养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2.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究的精神,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克服挫折的信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数,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例如,通过设计“快乐超市”活动,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运用100以内的数进行计算和描述;或者利用“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现比赛中的数字100。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简单加减运算:以小熊捡果子的故事为背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生活中的100,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
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教学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
(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
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小结
1.课堂作业:
a.根据课本练习,完成序数排序和描述任务。
b.结合生活实际,用序数词描述一个场景,并画出来。
2.家庭作业:
a.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序数应用,并进行记录。
b.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序数的概念和作用。
3.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案例分析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序数应用,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适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4.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本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此外,案例中还体现了以下亮点:
1.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序数,提高学习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中,《第几》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基础的数数能力培养,也是序数概念建立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序数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应用能力。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案例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如排队、比赛等,引导他们感受“第几”的概念。同时,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用序数进行描述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的紧密结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案例教学要求:1、能娴熟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育同学依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娴熟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预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1、第一题:先观测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同学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同学独立尝试练习,争论沟通“□+□=5”和“□-□=1”这两个算式,鼓舞同学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同学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同学独立填空,最末引导同学发觉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1〕引导同学观测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沟通。
〔3〕反馈争论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教学内容:猜数游戏 P32教学要求: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育同学有条理地思索问题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会“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预备:小豆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猜数游戏1、拿出各自预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沟通。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测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状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1、连一连。
依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
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一年级数学上册《可爱的企鹅》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教师们常常会运用生活化的场景和趣味性的主题来设计课程。《可爱的企鹅》这一教学案例,便是以一年级学生喜爱的动物——企鹅为载体,结合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本案例围绕企鹅的特性,将数学中的分类、排序、比较等基本概念融入其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以企鹅为主题,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企鹅的肚子是白色的,而背部是黑色的?”“企鹅们站在一起,我们可以怎么比较它们的高度呢?”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5.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极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角是谁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企鹅”。
3.教师展示各种企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企鹅的特点,如羽毛颜色、身材、生活习性等。
4.引导学生思考:“企鹅们站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高度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
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减》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布置书面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连减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连减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3.布置反思作业: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连减运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针对连减运算,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连减?”“连减运算有什么规律?”“如何运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等。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连减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连减运算,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如“小组探究连减的规律”“互相出题、解题”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
4.定期组织反思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连减过程中的成长,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连减运算的兴趣。以“小明的生日聚会”为例,讲述小明在生日聚会上收到多个礼物,但需要分给朋友们的故事。通过这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小明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连减运算,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概念。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但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
案例描述: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了3个,那么小明现在还有几个苹果?解决方法: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小明起初有5个苹果,吃了3个之后还剩下2个。
这样,学生可以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即5-3=2,同时也理解了减法就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
通过给予实际物品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案例二:认识基本形状小红是一年级的学生,她在认识基本形状的学习中遇到了困难。
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基本形状。
案例描述:小红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形状各异的物体,她用手指着一个四边形的草坪问:“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解决方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形状,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描述不同形状。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告诉小红,“这是一个四边形,因为它有四个边和四个角”。
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基本形状。
案例三:认识数字和数量小刚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对数字和数量的概念感到困惑,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他理解。
案例描述:小刚在课上问:“老师,什么是数字?什么是数量?”解决方法:老师可以给小刚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比如让小刚从1数到10,并让他用手指或者其他物品来表示数量。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1到10的数字,同时也明白了每个数字代表一种数量。
此外,老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结合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概念。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准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通过“实践活动”这个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就有很多丰富而有趣的数学问题,并能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3.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口头表达水平和思维水平;
4.使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准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相对应的数学问题,并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学教情分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10以内数的加减法,就其含义、思想与方法等,必须由他们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所以,教学中,一方面,我有意识地把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力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到数学的价值,并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愉悦坏境中学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我从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出发,把体育锻炼课与数学课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锻炼中、游戏中去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发现问题的难易水准不做硬性规定,对学习有困难的
学生,允许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而且教师和同组同学应对他们给予具体的协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在计算方法上会出现差异性,这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媒体资源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的课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体育活动的照片,第二部分是教学插图。
所以,课前,我专门收集了学生体育活动的照片,又提供了相对应的教学插图课件,这为我的教学展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教具准备:课件、毽球、跳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观察图片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导入:我知道大家都喜欢体育锻炼,瞧!这些孩子都在做什么运动。
(课件出示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的一些照片)。
接着,再出示课件插图:这是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在上体育活动课,请你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实行哪些体育运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准确得出我想要的答案吗?(教师首先出示下面几个问题供学生解决。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尝试回答,若有困难,就分小组讨论,并分别汇报。
)
1.跳绳的比跑步的少几人?(10-3=7)
2.做操的和爬肋木的同学一共有几个?(4+3=7)
3.3个同学跳绳,又跑来1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3+1=4)
4.前面跑着3个同学,后面跟着7个同学,一共有多少同学在跑步?(3+7=10)
1.左边树上有5只小鸟,右边树上有4只小鸟,左边比右边多几只小鸟?(5-4=1)
2.花坛里,左边有8朵花,右边有2朵花,一共有几朵花?(8+2=10)(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的方法,找到体育锻炼与数学的联系,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并通过得出我想要的答案,使学生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实践活动——小组活动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导语:我们的校园十分美丽,我们的锻炼项目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平日里自己活动的图片,里面有多少个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到校园里重复图片上的活动情景:将教室6个组的同学分成两部分,3.个小组的同学实行不同的体育锻炼活动,另3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实行观察,并将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在纸条上,作为课堂上交流的题目。
(设计意图:一是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的角色,并为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铺路:二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察、累计、分析水平。
)
(三)讨论汇报——互助合作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分别以活动小组和观察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并将各自找到的数学问题一一列举出来,请其他小组加以解决。
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数学问题最多,计算方法准确。
计算结果准确,对获胜小组实行奖励。
(设计意图:采用分组活动和观察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团队意识,养成观察、发现、交流的习惯。
同时,以评比的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
(四)课堂小结——总结交流以巩固数学知识
1.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本节课实行点评,并全面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小结,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问题罗列水平和是非判断水平,又能更好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
课后反思——优点:
1.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学生自己的活动图片和教学插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从情境图和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方法。
2.通过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体育锻炼乃止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实践活动做了铺垫。
3.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并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4.整个课堂学生表现活跃,积极性较高,思维反应快。
达到了预期效果。
缺点:
1.在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学生组部分学生只顾活动,对自身的任务抛掷脑后。
2.观察组的部分学生也有只顾看热闹,对其中存有的数学问题发现不齐全,有的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在这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更加对他们明确任务,仔细分工,并有意识地协助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