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合集下载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
苗杰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9(013)019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CT诊断与分析.方法统计87例不同年龄组CT诊断为腰椎滑脱患者的病变征象.结果 87例中女性占79.31%,40岁以上占86.2%,L4-5椎体滑脱占96.55%,且97.7%为前滑脱,其中Ⅰ度滑脱占89.66%,合并小关节病变66.67%,椎体及椎间盘退变49.4%,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占28.74%.结论 CT诊断DS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正确的扫描方法能较好地显示DS,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总页数】2页(P646-647)
【作者】苗杰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腰椎退变性(假性)滑脱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方卫华;麦威铨
2.探讨退变性与峡部裂性两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诊断特点 [J], 祖亮;
3.探讨退变性与峡部裂性两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诊断特点 [J], 祖亮
4.腰椎退变性与峡部裂性滑脱的CT诊断价值 [J], 刘汉卿; 张健; 郭新友
5.腰椎退变性滑脱和峡部裂并腰椎滑脱的CT诊断 [J], 梁智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作者:闫福明,雷建波,周孝桥,谭天林【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原因,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对2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

结果 24例均有腰椎不稳及程度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硬化、椎小关节面粗糙、囊变、韧带损伤而导致椎管变形的影像表现。

结论通过对腰椎的CT检查,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与影像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腰椎;退变;滑脱;体层摄影术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虽然较常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放射学论述不多,为提高认识,笔者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腰椎CT片进行观察,发现多数中老年人腰椎有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改变。

本人结合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本组分析126例中老年人腰椎CT片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岁。

其中24例有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男5例,女19例,病史1天至6年,腰痛24例,占100%,单侧及双侧下肢麻木12例,占50%,间隙性跛行3例,占12.5%,放射性痛8例,占33.3%,直腿抬高实验阳性6例,占25%,患侧下肢肌肉萎缩1例,占4%,腰扭伤2例,占8.3%。

对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病例均行再次CT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2 结果前滑24例,32个CT扫描层面的表现:(1)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小关节CT征象:关节突肥大32个,占100%;椎小关节硬化32个,占100%;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28个,占8.7%;椎小关节半脱位17个,占53%;椎小关节间隙变窄26个,占81%;小关节面粗糙,其下方囊变14个,占43.7%。

(2)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体、椎间盘及椎管改变:在24例前滑32各层面中,椎间盘突出21个,占65.6%;膨出11个,占34.3%;双侧侧隐窝同时狭窄的15个,占46.8%,一侧侧隐窝狭窄12个,占37.5%,椎管变形或狭窄18个,占56%;椎体肥大或骨赘28个,占87.5%;黄韧带肥厚9个,占28%。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分析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分析

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的健康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比较。

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症主要CT表现为多元性退变、轻度前滑脱和椎管的明显狭窄。

滑脱L4的IAD为17.02mm,FJA为22.3o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T临床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能够显示多征象,小关节发育缩窄可能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症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滑脱症;CT;诊断价值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T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Jan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research objects, and 40 health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the control group. All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comprehensively. Results: The main CT manifestations of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were multiple degeneration, mildanterior spondylolisthesis and obvious stenosis of spinal canal. The IAD (17.02mm) and FJA (22.3o) of L4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T clinical analysis of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can show multiple sig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raction of facet joints may be an important causeof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Key words: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CT; Diagnostic value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其特征为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滑脱和后突。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研究进展

退行性腰椎侧凸最初被认为与代谢性骨病( 如骨质疏松
或骨软化病 ) 有关 , 柱应力发生改变 , 脊 使骨质疏松患者 的椎 体发生骨小梁微骨 折 , 陷后造成 脊柱 侧凸畸形 。有报道显 塌
神经受压以前报道大多数出现于侧弯的凹侧, 出现在凸侧的
很少 。Iu 等 最近研究 发现 L 和 L 的神经 根受压 主要是 i 。 由于椎 间孔狭 窄或椎 问孔出 口狭窄引起 , 多在腰椎侧凸的凹
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生率明显
高 于无骨 质疏松者。G u b =认为 . 退行性腰椎侧 凸 rb 等[ 2 部分 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 , 可能是长期慢性 腰背痛致活动减少 而 引起 的废用 性骨质疏 松 , 因此 目前关 于 D I S和骨质 疏松 的
关系还在争论 。
有 学者认为 人体衰老诱 发退行性 肌无力导致 脊柱受 力失衡
和脊柱后凸畸形, 反复的扭转负荷产生并加重椎体后方结构
的旋转畸形导致出现退行性旋 转侧 凸 。 ] 2 腰椎退行性侧 凸的诊断与分型 腰椎退 行性侧凸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 , 或者是下肢神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病因病理学、 诊断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
种已经存在的畸形可合并脊柱继发退行性变和脊柱失衡, 出 现临床症状, 这类侧凸其主弯通常位于胸段、 上胸段或胸腰
段。
究,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椎间隙高度差异大于 2 或椎体边缘 0
骨赘增生大 于 5m 时, m 发生退行性 腰椎 侧 凸的风 险较大 , 并认为非 对称性 的椎 问盘退变导致 了脊柱 f凸的发生 。 — 9 1 I j Mu
进行综述 。
1 退行性 腰椎侧 凸发 生的病 因病理 学基础
经根性疼痛, 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侧凸角度大于 l。退行性 0。

CT对于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CT对于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检查 ,T操作 人员若对滑脱 缺乏警觉 , C 仍
按常规椎 间盘扫 描方案 , 有可能导致误诊
资料 与 方 法 20 0 3年 7月 ~ 0 7年 5月 因腰 腿 疼 2o
或漏诊 , 们认 为 , 申请 椎 间盘 C 我 凡 T扫 描者均应仔 细观察其定位像 , 如有可疑的
征像 , 则在制定扫描计划时务必包括上下 两个椎体并 进 行螺 旋扫 描 , 以利 于 M R P
例。
讨 论
矢状位重组 , 确定滑脱程度 ; 其次 , 操作人 员应熟悉腰 椎退 变性 滑脱症 ( S 的 C D) T
特征 , 一旦在扫 描过程 中发 现上述 C T征
经痛 5 3例 , 直腿 抬高试验 阳性 4 9例 ,I J 4 及 k 棘 突压痛 、 叩击 痛 2 3例 , 单侧 肢体
面粗 糙 硬 化 增 生 , 缘 骨 赘 , 关 节 突 稍 边 下 向前 移位 ; 双侧 上下关 节突增 生和肥 大 ,
关节 腔真 空症 2 4例 , 可伴小关节脱位 、 半
结 果 :6例 均 显 示 腰 椎 前 滑 脱 , 布 以 5 分

脱位。所有病 例均显示椎管 前后径狭窄 。 ③椎间孔变形变窄 : 上下关节突构成椎 问 孔后壁的主要 部分 , 全部病历均显示两侧
硬 膜 囊 拉 长 变 形 。腰 椎 退 变 性 滑 脱 表 现 为相应水平椎 管变偏 , 前后 径变窄 , 椎管

要 目 的 : 讨 腰 椎 退 变 性 滑 脱 探
( s 的临床 C D) T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
回 顾 性 分析 腰 椎 退 变 性 滑 脱 病 例 5 6例 。
麻木无力 2 O例 , 间歇性跛 行 6例。小关 节均为双侧受 累 , 滑脱程度按 M yr 腰椎 ee— dn 法 : 度 4 ig I 4例 , Ⅱ度 1 2例 , 无 峡 部 均

腰椎滑脱症的CT诊断

腰椎滑脱症的CT诊断

腰椎滑脱症的CT诊断发布时间:2021-08-20T08:49:43.41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何光杰[导读] 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治疗,如X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等。

四川省古蔺县人民医院四川古蔺 646500腰椎滑脱症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比较常见于女性当中,且发病率随着年龄上升不断上升,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最早的症状主要是大腿疼痛、腰痛等,在劳累之后会加重这些症状,但休息后能自行缓解。

腰椎滑脱症可能是因劳损、外部创伤等因素发生,也可能是因先天发育不良而发生,患者可能出现部分滑脱,也可能出现全部滑脱,主要表现在于坐骨神经异常、间歇性跛行等。

腰椎滑脱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人们应该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发生后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治疗,如X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等。

一、腰椎滑脱症概述分型:腰椎滑脱症可分为多种症型,第一种是先天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原因在于峡部先天发育异常,不能承受上半身重力;第二种是峡部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在于峡部不正常引起腰椎滑脱,这一类型又可分为峡部分离类型与峡部拉长类型两种;第三种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原因在于椎间盘退变,比较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当中;第四种是创伤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原因在于骨性钩部区受到比较严重的创伤,多数患者会伴随着弓根骨折情况;第五种是病理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本身存在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关节面发生拉长或骨折情况;第六种是医源性腰椎滑脱症,主要原因在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之后,因小关节、椎板切除消除压力导致[1]。

主要症状: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症状千差万别,有些患者并不会出现显著的症状,且由于诱因不同,患者出现的症状也有一定区别。

患者的主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一般比较常见于并发腰椎管狭窄以及神经受压患者当中;腰骶部疼痛,大多数患者会伴随着尾骨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在劳累之后疼痛感会加剧,或者在患者扭伤之后出现持续性疼痛症状,弯腰、站立时疼痛严重,休息后能自行缓解。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崔媛媛【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X线平片、CT扫描以及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病例患者的X线、CT、MRI图片资料.结果:3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间盘突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影像诊断,CT可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而普通X线平片则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0(024)005【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腰椎滑脱;CT;X光片;MRI【作者】崔媛媛【作者单位】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脊椎滑脱症是指上下椎体之间移位滑脱,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椎体连同椎弓的向前或向后移位,向前者称为前滑脱,反之为后滑脱,向侧方移位者甚为少见。

此症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也可发生,Newman认为多伴有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遂命名为“退变性脊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s),是指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的脊柱滑脱,又称为“假性椎体滑脱”及“椎弓完整性脊柱滑脱症”,其发病与后天因素有关。

区别于因脊椎椎弓缺损引起的“真性脊椎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是中老年好发的一种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

笔者收集我院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比较X线、CT、MRI等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定性、定位作用。

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

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

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腰椎滑脱症综述(附图解)脊柱滑脱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

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一、腰椎滑脱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一)腰椎滑脱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异,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4.7~5%;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

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占85%;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

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 。

(二)腰椎滑脱的病因学腰椎滑脱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1.创伤性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动搬运工。

2. 先天性遗传因素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

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

行走以后由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3.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

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 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39期 2010–09–24出版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September 24, 2010 Vol.14 No.39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 LKHAH7311 Department of Spinal Orthopedics, Yuhuangding Hospital,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Yantai 264000, Shandong Province, ChinaWang Jie-feng★, Master, Attending physician,Department of Spinal Orthopedics, Yuhuangding Hospital,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Yantai 264000, Shandong Province, Chinawjfdoc@ Received: 2010-04-23 Accepted: 2010-06-27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脊柱骨科,山东省烟台市264000王杰锋★,男,1975年生,山东省栖霞市人,汉族,2006年潍坊医学院毕业,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骨科的研究。

wjfdoc@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225 (2010)39-07311-04收稿日期:2010-04-23 修回日期:2010-06-27 (20100423019/WL·A)CT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变化★王杰锋,李广润,聂锋,刘洪涛Anatomic changes of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 CT analysisWang Jie-feng, Li Guang-run, Nie Feng, Liu Hong-taoAbstract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spondylolisthesis and lumbar scoliosis curvature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withpain. However, there has not been any detailed report concerning anatomic changes in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tomic changes in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METHODS: A total of 21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associated with DLS, including 9 males and 12females, aged 65 years (range 54-72 years),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examined by CT. Coronal reconstruction CT was used tomeasure the vertebral translation. Vertebral rotation was measured by the Aaro method using transaxial CT.RESULTS AND CONCLUSION: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was most commonly observed at the lower-end vertebra. Thecephalad-slipped vertebra rotated toward the convex side of the main curve, whereas the caudal vertebra rotated toward theconcave side of the main curve. The Cobb angle averaged 25°. Mean lateral translation and vertebral rotation were 6.5 mm and6.7°,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teral translation and vertebral rotation (r s=0.63; P < 0.01).Wang JF, Li GR, Nie F, Liu HT.Anatomic changes of lateral spondylolisthesis associated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ACT analysis.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39): 7311-7314.[ ]摘要背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椎体侧方滑脱与腰椎侧凸曲线变化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关于椎体侧方滑脱解剖学变化的详细报道。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凸所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改变。

方法: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4~72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检查。

通过腰椎冠状面重建CT图像测量椎体侧方滑脱距离,采用Aaro法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椎体旋转角度。

结果与结论:椎体侧方滑脱在远端终椎非常多见,滑脱部位上端椎体向主弧曲线的凸面旋转,而下端椎体则向主弧曲线的凹面旋转。

Cobb角平均值为25°,椎体侧方滑脱距离及旋转角度平均值分别为6.5 mm、6.7°,椎体侧方滑脱距离(X)与椎体旋转角度(Y)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 s=0.63;P < 0.01)。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椎体侧方滑脱;CT检查;解剖学;Cobb角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9.022王杰锋,李广润,聂锋,刘洪涛.CT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9):7311-7314. [http://www.crte ]0 引言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定义为在冠状面上腰椎畸形角度Cobb超过10°。

腰椎侧凸的原发病因现在并不完全清楚,但是一旦畸形明显加重,在病变部位必将出现病理形态学和病理力学的改变[1]。

患者正位X射线平片中观察到的相邻椎体间的侧方滑脱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X射线征象。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椎体侧方滑脱与腰椎侧凸曲线变化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关于椎体侧方滑脱解剖学变化的详细报道。

本实验利用CT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凸导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改变,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机制的认识。

1 对象和方法设计:前瞻性、连贯序列研究。

时间及地点:病例来自2002-03/2009-05烟台毓璜顶医院。

对象: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4~72岁,平均65岁。

纳入标准: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成人患者,伴有经常复发的或持续性腿痛。

排除标准:因外伤、肿瘤或其他非退行性因素所致的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检查。

CT检查适用于至少经3个月积极保守治疗无效,且伴有经常复发的或持续性腿痛的患者。

王杰锋,等. CT 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变化P .O. Box 1200, Shenya ng 110004 7312www.CRTER .org技术路线:实验参数测量:采用Cobb 法经腰椎正位X 射线平片测量腰椎侧凸角度。

一般可以通过测量X 射线平片中相邻椎体同一侧缘间的平移距离来判断椎体侧方滑脱程度[2],椎体向侧方移位超过3 mm 即可被定义为椎体侧方滑脱。

但对于本组患者,因其大部分椎体硬化变形,采用X 射线平片来判断椎体侧方滑脱程度有困难,所以实验采用腰椎冠状面重建CT 图像来测量椎体间移位距离,见图1。

实验利用轴位CT 图像测量椎体旋转角度,测量方法采用Aaro 法[3]:即通过椎孔后壁中点的纵轴线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椎体旋转角,见图2。

为了准确诊断神经根性疼痛,本试验对3例患有可疑椎体侧方滑脱造成的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实行选择性神经根造影[4]。

Cobb 角测量方法:Cobb 法测量脊柱侧凸角度包括3个步骤:①确定近端终椎。

②确定远端终椎。

③分别经近端终椎上缘连线、远端终椎下缘连线做垂线,两垂线夹角的偏向角即为脊柱侧凸角(见图3)。

如果终椎边缘模糊,则可以用椎体两侧椎弓根连线代替。

终椎即为向曲线凹面倾斜程度最大的椎体,一般情况下,远端终椎下一椎间隙或近端终椎上一椎间隙,其凹面侧间隙要比凸面侧宽;而在曲线范围内,通常是凸面侧椎间隙宽,凹面侧椎间隙窄。

主要观察指标:Cobb 角、椎体侧方滑脱距离、旋转角度。

设计、实施、评估者:实验设计为第一作者,干预实施为第一、二、三作者,评估为第一、四作者,经过正规培训,采用盲法评估。

统计学分析:由第一作者采用SPSS 13.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椎体侧方滑脱距离(X)与椎体旋转角度(Y)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纳入患者2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

2.2 测量结果 14例患者腰椎侧凸顶角突向左侧,7例患者突向右侧,侧凸曲线始于T 10~L 2,远端延至L 3~L 5,12例患者远端终椎为L 3,6例为L 4,3例为L 5。

Cobb 角平均25°(14°~45°),1例患者在L 2~L 3发生滑脱,12例在L 3~L 4,8例在L 4~L 5,21例患者中有16例在远端终椎出现滑脱。

相邻椎体侧方滑脱距离平均6.5 mm(3~ 11 mm),旋转角度平均6.7°(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