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质联用仪工作原理

气质联用仪工作原理
气质联用仪是一种常用于化学分析的仪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该仪器由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两部
分组成,它们通过进样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相连。
在气相色谱部分,样品首先经过进样器,进入色谱柱进行分离。
色谱柱中填充了一种固定相,样品中的化合物在色谱柱中根据它们的挥发性和亲和性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分离的化合物随着惰性载气流动到质谱部分。
在质谱仪中,化合物被电子轰击或化学电离来产生离子。
这些离子根据它们的质量/电荷比(m/z)通过质谱仪的磁场进行分离,最终到达离
子检测器。
离子检测器会量化这些离子的信号,生成质谱图。
通过分析质谱图,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并确定其相对含量。
气质联用仪可以同时对样品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实现更准确和全面的化学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是一种分析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两种技术。
GC-MS在分离样品组分并确定它们的结构和相对含量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GC-MS的分离原理是利用气相色谱来将混合物中的各种化合物分离出来,并将其分离后的化合物引导到质谱分析器中进行鉴定。
质谱分析器可以对每个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分子结构鉴定和化合物含量测定,同时提供化合物的质量谱特征,使得对样品的检测更为准确。
GC-MS通常用于土壤、水、空气和食品等中化学成分和药品残留的分析,以便进行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和制药工业等领域的研究。
它还可以检测化学物质的组成,如苯、甲醛、甲苯和酚等有机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实验报告
引言
在分析化学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被广泛应用于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索GC-MS的原理和操作,并使用该技术分析某个样品的化学成分。
实验方法
1. 实验仪器:使用Agilent 7890B气相色谱仪与Agilent 5977A 质谱仪。
2. 样品制备:准备待测样品,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步骤,如提取、浓缩等。
3. 色谱条件设置:选择适当的色谱柱和流动相,设定温度程序和流速等参数。
4. GC-MS仪器设置:调整GC和MS的参数,如进样量、离子化方式、检测器温度等。
5. 样品进样:将预处理后的样品通过自动进样器或手动方式注入色谱柱。
6. 数据分析:使用GC-MS软件处理和解析得到的色谱图和质
谱图,并将化合物的峰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GC-MS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A、化合物B和化合物C。
根据质谱图的峰的相对强度和保留时间,我
们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含量。
由于待测样品的复杂性,一些
化合物的鉴定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确认。
结论
本实验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待测样品的化学成分,并
成功鉴定了其中的化合物。
GC-MS技术在化学分析中表现出了较
高的精确性和灵敏度,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一、实验目的1. 了解质谱检测器的基本组成及功能原理,学习质谱检测器的调谐方法;2. 了解色谱工作站的基本功能,掌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定性分析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 graphy, GC)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分离手段,它是以惰性气体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法,其分离原理是基于样品中的组分在两相间分配上的差异。
气相色谱法虽然可以将复杂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开,但其定性能力较差,通常只是利用组分的保留特性来定性,这在欲定性的组分完全未知或无法获得组分的标准样品时,对组分定性分析就十分困难了。
随着质谱(mass spect rometry, MS)、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定性分析手段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在线的联用技术,即将色谱法与其它定性或结构分析手段直接联机,来解决色谱定性困难的问题。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是最早实现商品化的色谱联用仪器。
目前,小型台式GC-M S已成为很多实验室的常规配置。
1.质谱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质谱系统一般由真空系统、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和计算机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工作站)等部分组成。
质谱仪的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必须在高真空状态下工作,以减少本底的干扰,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分子-离子反应。
质谱仪的高真空系统一般由机械泵和扩散泵或涡轮分子泵串联组成。
机械泵作为前级泵将真空抽到10-1-10-2Pa,然后由扩散泵或涡轮分子泵将真空度降至质谱仪工作需要的真空度10-4-10-5P a。
虽然涡轮分子泵可在十几分钟内将真空度降至工作范围,但一般仍然需要继续平衡2小时左右,充分排除真空体系内存在的诸如水分、空气等杂质以保证仪器工作正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进样系统由接口和气相色谱组成。
接口的作用是使经气相色谱分离出的各组分依次进入质谱仪的离子源。
气相色谱-质谱仪原理

气相色谱-质谱仪原理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是一种分析化学仪器,它结合了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两种分析技术。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GC-MS的原理:
1. 气相色谱(GC)原理:
气相色谱是一种基于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吸附和解吸差异的分离技术。
在气相色谱过程中,样品混合物经过色谱柱,各组分在柱中的运行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运行速度取决于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力。
吸附力弱的组分首先离开色谱柱,而吸附力强的组分最后离开。
分离后的各组分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和记录。
2. 质谱(MS)原理: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电荷-质量比)的分析方法。
在质谱过程中,样品中的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离子经过加速电场作用,形成离子束。
然后,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利用电场和磁场使离子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得到质谱图。
通过分析质谱图,可以确定样品的组成和质量。
3.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原理:
GC-MS联用仪是将气相色谱和质谱相结合的仪器。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利用气相色谱对样品混合物进行分离,然后将分离后的各组分依次引入质谱检测器。
质谱检测器测量离子荷质比,从而确定各组分的身份。
这样,GC-MS联用仪可以实现对样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无需制备标准样品。
总之,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利用气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再通过质谱检测器对分离后的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本章目录(查看详细信息,请点击左侧目录导航)第一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系统一、GC-MS系统的组成二、GC-MS联用中主要的技术问题三、GC-MS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的主要区别四、GC-MS联用仪器的分类五、一些主要的国外GC-MS 联用仪产品简介第二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一、GC-MS联用接口技术评介二、目前常用的GC-MS接口第三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中常用的衍生化方法一、一般介绍二、硅烷化衍生化三、酰化衍生化四、烷基化衍生化第四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质谱谱库和计算机检索一、常用的质谱谱库二、NIST/EPA/NIH库及其检索简介三、使用谱库检索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互联网上有关GC-MS和的信息资源第五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一、GC-MS检测环境样品中的二噁英二、GC-MS在兴奋剂检测中的应用三、GC-MS区分空间异构体四、常用于GC-MS 检测提高信噪比的方法五、GC-MS(TOF)的应用气质联用仪是分析仪器中较早实现联用技术的仪器。
自1957年霍姆斯和莫雷尔首次实现GC-MS系统的组成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以后,这一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所有联用技术中气质联用,即GC-MS发展最完善,应用最广泛。
目前从事有机物分析的实验室几乎都把GC-MS作为主要的定性确认手段之一,在很多情况下又用GC-MS进行定量分析。
另一方面,目前市售的有机质谱仪,不论是磁质谱、四极杆质谱、离子阱质谱还是飞行时间质谱(TOF),傅里叶变换质谱(FTMS)等均能和气相色谱联用。
还有一些其他的气相色谱和质谱联接的方式,如气相色谱! 燃烧炉! 同位素比质谱等。
GC-MS逐步成为分析复杂混合物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GC-MS联用仪系统一般由图11-3-1所示的各部分组成。
气相色谱仪分离样品中各组分,起着样品制备的作用;接口把气相色谱流出的各组分送入质谱仪进行检测,起着气相色谱和质谱之间适配器的作用,由于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口在形式上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简单;质谱仪对接口依次引入的各组分进行分析,成为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计算机系统交互式地控制气相色谱、接口和质谱仪,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是GC-MS的中央控制单元。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发展历史

一、引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是一种高效、高灵敏度的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化学分析领域中的重要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会从GC-MS的发展历史、原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GC-MS的发展历史1. 早期的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气相色谱仪虽然具有分离能力,但是对于分析物质的鉴定能力还不够强。
2. 质谱仪的发展与此质谱仪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析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60年代,质谱仪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分析物质的检测能力。
3. GC-MS的诞生随着气相色谱和质谱两种技术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期,GC-MS技术正式诞生。
这种联用技术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鉴定能力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当时分析化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4. GC-MS的技术改进在后续的发展历史中,GC-MS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包括增加了对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提高了灵敏度和分辨率等方面的改进。
如今,GC-MS已经成为了化学分析中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各个领域。
三、GC-MS的原理和应用1. GC-MS的原理GC-MS技术的原理是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然后再通过质谱对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进行鉴定。
这种联用技术大大增强了分析的能力和准确性。
2. GC-MS的应用领域GC-M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可以对空气、水、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在食品安全领域,GC-MS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GC-MS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毒物检测等领域。
四、对GC-MS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化学分析领域的一名研究人员,我个人非常欣赏GC-MS这种分析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通常被称为GC-MS。
它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同时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
GC-MS联用通常包括这几个步骤:
1. 通过气相色谱(GC)技术对样品进行分离
在GC过程中,样品被注入并被分为组成部分。
通常使用气体作为载体气体,使得组分在柱子中被吸附,也会在柱子中被释放或挥发。
2. 将样品送入质谱分析器
样品分离出来的成分被转移到质谱分析器中,该仪器将光谱图与已知物质的光谱比较,以确定它的组成部分和浓度。
质谱分析器通常使用的是质谱探测器,这可以在大气压下将样品转化为离子,并将它们加速和引入下一步处的仪器。
3. 离子化和质谱检测
在此过程中,离子被引入质谱分析器,质谱仪会利用离子束的分子质量和各自的占比来确定它们的组成部分。
离子会被探测器捕获并转化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处理和记录,最终生成质谱图。
使用GC-MS联用可以非常精确地分析样品,同时也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
分析。
这种技术在很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食品和饮料,环境监测,毒理学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称质谱联用,即将气相色谱仪与质谱仪通过接口组件进行连接,以气相色谱作为试样分离、制备的手段,将质谱作为气相色谱的在线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辅以相应的数据收集与控制系统构建而成的一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化工、石油、环境、农业、法医、生物医药等方面,已经成为一种获得广泛应用的成熟的常规分析技术。
1、产生背景色谱法是一种很好的分离手段,可以将复杂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分离开,但它的定性、鉴定结构的能力较差,并且气相色谱需要多种检测器来解决不同化合物响应值的差别问题;质谱对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有很强的鉴别能力,定性专属性高,可提供准确的结构信息,灵敏度高,检测快速,但质谱法的不同离子化方式和质量分析技术有其局限性,且对未知化合物进行鉴定,需要高纯度的样本,否则杂质形成的本底对样品的质谱图产生干扰,不利于质谱图的解析。
气相色谱法对组分复杂的样品能进行有效的分离,可提供纯度高的样品,正好满足了质谱鉴定的要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epetrometry , GC-MS)技术综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的优点,具有GC的高分辨率和质谱的高灵敏度、强鉴别能力。
GC-MS可同时完成待测组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组分的分离与鉴定。
2、技术原理与特点气相色谱技术是利用一定温度下不同化合物在流动相(载气)和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使不同化合物按时间先后在色谱柱中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分析的目的。
保留时间是气象色谱进行定性的依据,而色谱峰高或峰面积是定量的手段,所以气相色谱对复杂的混合物可以进行有效地定性定量分析。
其特点在于高效的分离能力和良好的灵敏度。
由于一根色谱柱不能完全分离所有化合物,以保留时间作为定性指标的方法往往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同分异构化合物或者同位素化合物的分离效果较差。
质谱技术是将汽化的样品分子在高真空的离子源内转化为带电离子,经电离、引出和聚焦后进入质量分析器,在磁场或电场作用下,按时间先后或空间位置进行质荷比(质量和电荷的比,m/z)分离,最后被离子检测器检测。
其主要特点是迁建的结构鉴定能力,能给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式及结构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所得的MS碎片图及相应强度,犹如指纹图,易与辨识,方法专属灵敏。
但质谱拘束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与要求样品是单一组分,无法满足复杂物质的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是基于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基础上,去唱不断,充分利用气象色谱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高效分离能力和质谱对化合物的准确鉴定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技术。
在GC/MS中气象色谱是质谱的杨敏预处理器,而质谱是气相色谱的检测器。
两者的联用不仅仅获得了气相色谱中保留时间、强度信息,还有质谱中质荷比和强度信息。
同时,计算机的发展提高了仪器的各种性能,如运行时间、数据收集处理、定性定量、谱库检索及故障诊断等。
因此,GC/MS联用技术的分析方法不但能使样品的分离、鉴定和定量一次快速地完成,还对于批量物质的整体和动态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组成GC/MS系统(见图)由气相色谱单元、质谱单元、计算机和接口四大件组成,其中气相色谱单元一般由载气控制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与控温系统组成;质谱单元由离子源、离子质量分析器及其扫描部件、离子检测器和真空系统组成;接口是样品组分的传输线以及气相色谱单元、质谱单元工作流量或气压的匹配器;计算机控制系统不仅用作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仪器的自动控制,而且还拓宽了质谱仪的性能。
图1GC/MS仪组成图3.1气路系统GC/MS中载气由高压气瓶(约15MPa)经减压阀减至0.2-0.5MPa,再经载气净化过滤器(除氧、除氮、除水等)和稳压阀、稳流阀及流量计到达气相色谱的进样系统。
GC/MS的气源主要来自氦气。
其优点在于化学惰性对质谱检测无干扰,且载气的扩散系数较低。
缺点是分析时间延长。
另外,载气的流速、压力和纯度(≥99.999%)对样品的分离、信号的检测和真空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配置化学电离源,GC/MS还需要甲烷、异丁烷、氨等反应气体。
对于具有GC/MS功能的质谱仪则需要氩气、氮气等碰撞气体和相应的气路系统。
3.2进样系统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和气化室。
GC/MS要求各种形态样品沸点低、热稳定性好。
在一定气化温度(最高350-425℃)下进入气化室后能有效气化,并迅速进入色谱柱,无歧视,无损失,记忆效应小。
为解决进样的歧视现象,以提高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近几年来分流/不分流进样、毛细管柱直接进样、程序升温柱头进样等毛细管进样系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些具有样品预处理功能的配件,如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器、吹扫-捕集顶空进样器、热脱附仪、裂解进样器等也相继出现。
3.3柱系统柱系统包括柱箱和色谱柱。
柱箱的控温系统范围广,可快速升温和降温。
柱温对样品在色谱柱上的柱效、保留时间和峰高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分析样品时遵循气相色谱的“相似相溶”原理,所以根据应用需要可选择不同的GC/MS专用色谱柱。
目前,多用小口径毛细管色谱柱,检测限达到10-15-10-12水平。
3.4接口接口是连接气相色谱单元和质谱单元最重要的部件。
接口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去除载气,保留样品,使色谱柱的流出物转变成粗真空态分离组分,且传输到质谱仪的离子源中。
GC/MS联用仪中接口多采用直接连接方式,即将色谱柱直接接入质谱离子源。
其作用是将待测物在载气携带下从气相色谱柱流入离子源形成带电粒子,而氦气不发生电离而被真空泵抽走。
通常,接口温度应略低于柱温,但也不应出现温度过低的“冷区”。
在GC/MS仪的发展中,接口方式还有开口分流型、喷射式分离器等。
3.5离子源离子源的作用就是将被分析物的分子电离成离子,然后进入质量分析器被分离。
目前常用的离子源有电子轰击源(electron ionization , EI)和化学电离源(chemical ionization , CI)。
①电子轰击源(EI)电子轰击源是GC/MS中应用最广泛的离子源。
主要由电离室、灯丝、离子聚焦透镜和磁极组成。
灯丝发射一定能量的电子可使进入离子化室的样品发生电离,产生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
EI的特点是稳定,电离效率高,结构简单,控温方便,所得质谱图有特征,重现性好。
因此,目前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标准质谱图都是采用电子轰击电离源得到的。
但EI只检测正离子,有时得不到分子量的信息,谱图的解析有一定难度,如醇类物质。
②化学电离源(CI)化学电离源CI结构与EI相似。
不同的是,CI源是利用反应气的离子与化合物发生分子-离子反应进行电离的一种“软”电离方法。
常用反应气有:甲烷、异丁烷和氨气。
所得质谱图简单,分子离子峰和准分子离子峰较强,其碎片离子峰很少,易得到样品分子的分子量。
特别是某些电负性较强的化合物(卤素及含氮、氧化合物)的灵敏度非常高。
同时,CI可以用于正、负离子两种检测模式,而且是负离子的CI质谱图灵敏度高于正离子的CI质谱图2-3个数量级。
但是,CI源不适于难挥发、热不稳定性或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并且CI谱图重复性不如EI谱,没有标准谱库。
得到的碎片离子少,缺乏指纹信息。
3.6质量分析器常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有气相色谱-四级杆质谱仪(GC/Q-MS)、气相色谱-离子阱串联质谱仪(GC/IT-MS-MS),气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仪(GC/TOF-MS)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GC/TOF-MS),不同生产厂家型号质量扫描范围不同,有的高达1200amu。
3.7离子检测器质谱仪常用检测器为电子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照相干板法和微通道板等。
目前四级质谱、离子阱质谱常采用电子倍增器和光电倍增管,而时间飞行质谱多采用微通道板。
其检测器灵敏度都很高。
3.8真空系统真空系统是GC/MS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低真空前级泵(机械泵)、高真空泵(扩散泵和涡轮泵较常用)、真空测量仪表和真空阀件、管路等组成。
质谱单元必须在高真空状态下工作,高真空压力达10-5-10-3Pa。
另外,高真空不仅能提供无碰撞的离子轨道和足够的平均自由程,还有利于样品的挥发,减少本底的干扰,避免在电离室内发生分子-离子反应,减少图谱的复杂性。
3.9计算机控制系统①调谐程序一般质谱仪都设有自动自动调谐程序。
通过调节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等参数,可以自动调整仪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在最佳状态,并进行质量数的校正。
所需调节的质量范围不同,采用的标准物质也不同。
通常分子量为650以内的低分辨率GC/MS仪器多采用全氟三丁胺(PFTBA)中m/z 69、219、502、614等特征离子进行质量校正。
②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混合物经过色谱柱分离之后,可能获得若干个色谱峰。
每个色谱峰进过数次扫描采集所得。
一般来说,质谱进行质量扫描的速度取决于质量分析器的类型和结构参数。
一个完整的色谱峰通常需要至少6个以上数据点,这要求质谱仪有较高的扫描速度,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次全范围的质量扫描。
与常规的GC/MS相比,飞行时间质谱仪具有更高速的质谱采集系统。
随着GC/MS解决经济技术的发展,可以一次性采集上百个组分,然后通过计算机的软件功能可完成质量校正、谱峰强度修正、谱图累加平均、元素组成、峰面积积分和定量运算等数据处理程序。
GC/MS中最常用两种检测方式为全扫描和选择离子监测工作方式。
前者是随着样品组分变化,在全扫描方式下形成的总离子流随时间变化的色谱图,称总离子流色谱图。
适合于未知化合物的全谱定性分析,且能获得结构信息;后者采用这种选择离子监测工作方式所得到的特征离子流随时间变化形成了质量离子色谱图或特征离子色谱图。
对目标化合物或目标类别化合物分析,灵敏度明显提高,非常适合复杂混合物中痕量物质的分析。
③谱图检索程序被测物在标准电离方式—电子轰击源EI 70eV 电子束轰击下,电离形成质谱图。
利用谱库检索程序可以在标准谱库中快速地进行匹配,得到相应的有机化合物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和相似度。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质谱数据库有:NIST库、NIST/EPA/NIH库、Wiley库等。
另外,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用户质谱数据库。
④诊断程序在各种分析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故障是难免的,因此采用仪器自身设置的诊断软件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在仪器调谐过程中设置和监测各种电压,或检查仪器故障部位,有助于仪器的正常运转和维修。
4、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方法4.1气相色谱部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一般采用高纯(〉99.999%)化学惰性好的氦气(电离电位24.6 e V,比一般有机物的电离电位高),其分子离子峰m/z = 4,在多数质谱的扫描质荷比下限之外,对总离子流质量色谱图和质谱图干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