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崭新的一代电影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视角,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包括现实主义、历史反思、人文关怀等。
他们更倾向于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现象与人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见到更多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深度挖掘。
2. 鲜明的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镜头和深邃的色彩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电影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3. 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等。
他们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四、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风格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概述“第六代”导演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影坛的一批导演。
这一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和人道主义。
三、电影创作特点(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起伏,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观赏性。
(三)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第六代”导演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
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
四、代表作品分析本部分将选取“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五、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平台。
他们的作品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群体在近年来崭露头角,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引领了电影界的新潮流。
本文将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活跃在电影界的一批导演。
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在电影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这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等。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1. 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变革对人们的影响。
他们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2. 独特的叙事风格:第六代导演在叙事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深度。
3. 强调情感表达:在电影中,第六代导演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能够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4. 多样化的题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家庭、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 拓展了电影市场:他们的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拓展了电影市场,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引领了电影审美潮流: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审美上具有独特性,引领了电影审美的新潮流。
五、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通过电影为观众呈现更加真实的社会现象。
2. 拓展电影题材:第六代导演将进一步拓展电影题材,涉及更多领域,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
3. 强化电影技术: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六代导演将更加注重电影技术的运用,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观赏性。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如今的大银幕热潮,“第六代”导演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赞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多元的艺术表达、深沉的社会洞察等特点,不仅塑造了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审美认知和价值观塑造。
本文将从艺术表达、创作特点和社会影响力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二、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的艺术表达(一)深刻的人文情怀“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普通人,从平凡中挖掘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真谛。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二)多元的艺术表达“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尝试了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实验性叙事、非线性结构、多角度呈现等,使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冲击力。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一)现实主义与批判精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以电影为载体传递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二)创新性的电影语言“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语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叙事手法,尝试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角度呈现等手法,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同时,他们还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推向新的高度。
四、社会影响力及作用(一)对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人文情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也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也激发了更多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二)对观众审美认知的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多元的艺术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自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导演的代际更迭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逐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界定与特点“第六代”导演主要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人,他们在创作上更注重对生活、社会的深入思考与剖析。
这些导演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电影语言的探索,重视画面美学的运用,同时也擅长于对人文关怀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1. 艺术表现: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将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题材广泛,涵盖了都市、农村、历史、战争等多个领域。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3.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不拘一格,他们既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也尝试了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新颖的叙事手法,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纠葛。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影响及社会意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们的作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观影的乐趣,也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思考这个社会。
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手法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五、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人性深处的情感纠葛。
同时,他们也将继续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第六代导演也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他们承载着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导演。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群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人物,他们的电影创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启迪。
本文将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及对中国电影的意义。
“第六代”导演出现在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时期,正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他们出身于80年代,是中国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一代导演的创作注重真实和生活感,他们尝试将电影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观察“普通人”和“底层生活”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他们的电影常常以纪实风格为主,采用手持摄像机和真实场景拍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身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真实与深度。
另一个“第六代”导演的特点是在创作中表现对主题的关注。
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失落的青年和孤独的城市人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情感的迷失和困境。
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描绘往往是冷酷和荒凉的,将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冲突推向高潮。
语言的缺失和沟通的隔阂成为他们作品中的共同主题,通过这些关注,他们试图引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反思个体在当代中国的处境。
电影创作是“第六代”导演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与上一代导演相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表达和创意的呈现,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社会和情感的理解。
他们表达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他们的作品成功地传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深度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引发了对中国电影的思考,提出了关于电影表达方式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他们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第六代”电影中的保守倾向电影是以影像为手段的叙事,在传达知识、情感、价值和信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修辞方式具有叙事的共性,也有其特性。
本文试图从读者反应和叙事修辞中倚重的价值体系两者的关联,把握“第六代”电影的文本现象。
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上有一篇影片,是关于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虽然这部影片在第五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好评,评审团历史上第一次授予主演廖琴以评委会特别奖,以表彰她精湛的表演。
这篇文章还是认为《哭泣的女人》是一部让人感到恶心的影片,理由是女主角竟然能够在情人的怀里为丈夫哭泣,而在监狱里又向劳教干部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丈夫死后还能继续哭丧职业,收取大把的钞票,总之,作者在这部影片里根本看不到社会和人性美丽的一丝一毫,便认为影片虚假造作,不符合现实。
无独有偶,上的另一则评论,关于张元的《回家过年》,认为张元这部影片是招安之作,文章对两人回家时一路上遇到的好人好事尤其感到不满,比如除夕夜机动车的司机怎么可能把车费从三元降到二元呢?没这么好的人,更别说有女警官这样的好心人,放着年饭不吃陪着犯人回家的,“这部影片对于生活的粉饰以及对于人性卖好一面的表现已经到了不顾现实,不求真实的地步。
”(注:《砖之看<回家过年>》银海。
)这种声音我们听到的也许比前者更多一些,很多“第六代”导演在体制内拍片时都会受到如此的诘难。
这两个例子虽然是观众观赏影片时当下感受的两个极端,他们一边已经厌倦了高大全式的好人,一边也不喜欢一无是处的所谓坏人,尤其当这个人是影片的主人公时,但却说明了电影的叙事修辞都在这一点上遭遇了失败。
导演总是希望观众能认同自己的人物,反过来说,很少有编导会把自己的主人公故意设置成一个令人恶心的人物,可爱的人物总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然后进而认同编导所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念。
于是问题就从这里产生,首先编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其次什么样的人物是可爱的?前一个问题比较明确,编导都想在影片中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剩下的问题是这个价值观念的表达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
后一个问题需要观众和编导共同完成,这样问题就更为复杂,观众和编导能达成共识吗?如果能,那么是在什么基础上?还有,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呢。
实际上,这正是影片的修辞策略和修辞目的所要研究的。
那么“第六代”导演试图通过影片传达什么样的知识、情感、价值或信仰呢? “不同于某些后现代论者乐观而武断想像,在笔者看来,现有的‘第六代’作品多少带有某种现代主义、间或可以称之为“新启蒙”的文化特征。
”(注:《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银海,戴锦华。
)而现代主义在艺术上表现的首要特征就是一种焦虑,否定当下的社会生活,同时也无法提供新的价值信仰标准,人们在苦苦寻找、彷徨。
“第六代”导演的早期作品中的确明显存在着这样的倾向。
在初期的《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长大成人》等影片中,“第六代”导演用摇滚这一烦躁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无方向的冲动。
而且在“第六代”的影片中可以找出这样一些粗俗的段落,这些段落对很多观众的触动就像《哭泣的女人》对那位观众的触动一样,让人很不舒服。
比如,《小山回家》的前半段,小山和朋友一起喝酒时有一大段对话充满了饭桌上的粗俗言词。
在《极度寒冷》里则有吃肥皂这样“令人恶心”的长长的段落,在《十七岁的单车》里殴打的段落。
这些段落的含义虽然千差万别,但是特点是浓墨重彩,超过了一般叙事的长度,几乎让人们感到导演是否有嗜痂之癖。
粗俗,意味着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随地大小便,说脏话,打架斗殴……都是不文明的表现,正是这些敏感段落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显示出日常生活的另一种形式,这是导演的一种姿态,对影片人物的一种修辞,“第六代”的导演正是从这里对当下社会实施他们的现代主义的艺术策略。
“现代艺术触到了普通公民的一个或好几个痛处,而这些痛处是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
一个普通公民越是对现代艺术感到恼羞成怒,也就越是暴露出现代艺术涉及到他本人以及他的文明。
”(注:《非理性的人》P43,[美]威廉·巴雷特著,杨照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2月。
)以上冲击当下社会的原始冲动的直接表现,让人联想起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传统的现代主义试图以审美对生活的证明来代替宗教或道德,不仅创造艺术;还要真正成为艺术——仅仅这一点即为人超越自我的努力提供了意义。
但是回到艺术本身来看,就像尼采表露的那样,这种寻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现代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
”(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P98,[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第六代”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多么远,在冲击当下社会的同时,他们试图重建,张元认为,“我们这一代不应该是垮掉的一代,这一代应该在寻找中站立起来,真正完善自己”。
(注:《张元访谈录》郑向虹,转引自《雾中风景》,《雾中风景:初读第六代》银海,戴锦华。
)在后期作品中,他们试图以不同的姿态冲击同时也重建某些价值标准。
与此同时,他们还希望重建影片的魅力,获取更多的观众。
分析张元的《回家过年》、贾樟柯的《小武》、娄烨的《苏州河》、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章明的《巫山云雨》、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等作品,我们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涉案题材上。
除了商业性考虑之外,罪犯应该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主流电影通过这样的边缘人物的毁灭或归顺,重建当下的社会秩序。
而“第六代”导演显然是想利用他们去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这样必然导致与主流电影截然相反的叙事修辞策略。
回归传统的修辞策略好莱坞经典编剧法则之一,主人公是否值得人同情。
假如有人像反感《哭泣的女人》那样反感导演的作品,那导演的一切努力在这个人身上就完全白费了,怎样建立值得人同情的人物呢?策略一用传统美德修饰罪犯。
《巫山云雨》的麦强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旅馆老板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强奸犯,他和女主人公陈青素不相识,居然听信同伴的玩笑,把她当作妓女和她发生了关系。
这是影片中最强烈的动作,电影试图用这个动作去打破沉闷的小城气氛,让人们有所期待。
而整体故事则是围绕这一动作究竟是否属于犯罪这一悬念而展开。
这一动作本来可以成为一次对整个社会道德层面上对性的压制的挑战,但最终变成了一次浪漫的一见钟情。
在一开始麦强就被塑造为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他拒绝了真正的妓女的诱惑,从窗口落荒而逃。
普通观众一定会被他遵守传统道德的贞节行为而打动,从心理上认同这个人物。
而影片始终没有展现他和陈青的戏剧性的第一次,避免了去塑造麦强内心渴望性释放的过程,因为性本身整个社会都羞于谈起。
在《小武》中,如何让一个偷了那么多人,害得那么多家庭落入绝境的小偷让人产生同情心,以至于观众最后看到他被铐在路边时,不会拍手称快,反而为他扼腕叹息呢?首先,他是一个重义气的人,仁义礼智信,他不忘兄弟情。
其次他是个浪漫的依然相信爱情的人。
第三,他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总之,他是集传统美德为一身的人,同时也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人。
这样的人观众能不同情吗?观众能不对警察把他铐在路边展览示众这个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思吗?在影片中意识形态始终以冷漠的广播伴随着传统道德的楷模小武,毫无个性的警察的表现尽量让观众感情的天平向小武倾斜,这样的叙事策略是非常明显的。
《过年回家》里的女主人公的罪犯也被描述为本质淳朴、只是一时义愤冲动的过失杀人,而被害者却是内心冷漠,良知泯灭的极端功利主义者。
这就为以后主人公被家庭接受,被观众接受做好了铺垫。
在《苏州河》中,马达本来就不愿意参与绑架行动。
《扁担姑娘》里的高平对同乡扁担东子的关照。
走得最远的《十七岁的单车》里的城里人阿健在殴打阿桂时并不是主谋,而他自己也受到了其他学生的排挤。
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里,越出社会规范的主人公的道德品质都向传统看齐,犯罪不是过失,就是被描述成出于无奈。
他们在传统中寻找资源,完成对人物的修辞,以引起观众的同情。
策略二用纯洁修饰风尘女子在《苏州河》里,马达跟随美美回到河边住所,美美对他说“我不是你要找的那种人。
”在《扁担姑娘》里,阮红因高平给她钱而谴责他“你用钱买我”。
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
策略三用浪漫的爱情超越世俗王全安的《月蚀》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对一位女子的痴心。
在这个女子死后,他又碰上了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子,这个女子的男友却爱上世俗的和秘书有着暧昧关系的小老板。
马达对牡丹的执着寻找成为《苏州河》里最主要的动作,结尾也给观众以两人殉情而死的感觉。
《巫山云雨》中的结尾,陈青不承认麦强是强奸,麦强游过了长江,和陈青拥抱在了一起,他们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
策略四用淳朴的农村对抗妖魔般的城市在王小帅的影片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在《扁担姑娘》里的小东,在《十七岁单车》里的阿桂,都代表着来自农村的原始的淳朴品性,他们木讷寡言,以此和城市形成鲜明的反差。
《巫山云雨》中的麦强干脆就住在信号台上,几乎和人间隔绝了来往。
只有在《小武》中,贾樟柯没有给中国的农村以怀旧的光环。
“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他们大多是重现当代城市生活和远离灾变传奇的身边日常经历。
”(注:《在夹缝中长大——中国大陆新生代的电影世界》,尹鸿,银海。
)这也许是“第六代”之所以成为一代的最显著的标志。
农村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出现在“第六代”电影作品中。
而城市本身却都是以一种令人可怖的形象出现,毫无亲和力。
在《小武》里的汾阳,到处是即将被拆毁的房屋。
在《苏州河》的片头,城市的河流被剪辑地支离破碎。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第六代”的电影作品中,城市是被妖魔化了,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想像。
这些修辞策略具有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
但是这并不表明,“第六代”的价值观建立在怀旧的传统价值观念上。
在冲击被金钱所污染的当下社会时,他们在用真诚的心灵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想重新建立生活的意义。
这使他们的影片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新主流电影甚至与以张杨、施润玖、霍建起、陆川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商业电影相区别,让观众咀嚼生活在悲观苦涩中。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事呈现出茫然和断裂的状态。
叙事的茫然和断裂对当下社会强烈的否定性感受使“第六代”电影人必须对此作出批判,这是他们的原始冲动。
而在电影观念上他们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那取得了一些理论经验和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行为。
但是毕竟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同样是现代化的方案,但西方是宗教信仰和以工具理性为依托、以科学崇拜为核心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
而全球化趋势中转型期的中国则以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为特征,现代化本身带来了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