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合集下载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及特点第一代:20世纪初到30年代初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

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有反封建倾向,多为舞台形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第二代:20-50年代,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吴永刚、汤晓丹、沈浮、郑君里、桑弧等人。

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善用长镜头。

他们拍出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民族风格的影片,是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

第三代:50年代起参加电影工作的导演,水华、谢晋、谢铁骊谢添、凌子风、崔嵬等人。

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风格,讲究戏剧结构,善用蒙太奇手法,较少使用长镜头。

第四代:70年代末,吴贻弓、吴天明、谢飞、滕文骥、张暖忻、郑洞天、黄蜀芹。

主张用新观念去改造电影,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8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的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

他们追求表现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有很强的主观性、抒情性、象征性和寓言色彩。

(如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第六代:张元、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王全安、路学长等人,受开放多元的社会影响,特点不一。

或偏注于写实或走商业路线。

无法归入派系的导演:姜文、顾长卫、冯小刚、高群书、宁浩、陆川。

导演及代表作一代,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孤儿救母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二代,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南国之春》孙瑜:《大路》《野玫瑰》吴永刚:《神女》、《巴山夜雨》袁牧之:《马路天使》、《风云儿女》沈浮:《万家灯火》、《北国江南》费穆:《小城之春》桑弧:《太太万岁》、《祝福》三代,郑君里:《林则徐》谢晋:《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水华:《白毛女》、《林家铺子》崔嵬:《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凌子风:《中华儿女》、《骆驼祥子》、《红旗谱》、《边城》谢铁骊:《早春二月》、《暴风骤雨》四代,谢飞:《本命年》张暖忻:《沙鸥》、《青春祭》吴贻弓:《城南旧事》五代,陈凯歌:《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菊豆》黄建新:《背靠背,脸对脸》、《求求你,表扬我》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未归入派系,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冯小刚:《甲方乙方》等贺岁电影,《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高群书:《风声》、《神探亨特张》陆川:《可可西里》中古电影的第一: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

就创作风格而言,第四代导演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导演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处处都力求标新立异。

中国电影的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之间,无论从镜像话语风格还是电影反映的内容上讲,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创作指导思想上来看:第四代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

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因此这也构成了第四代电影的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第五代导演则更多地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新浪潮中寻找灵感,因此也有人说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他们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都推崇备至,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都有明显的叛逆特征。

同时“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随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其‘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解构理念,给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以思想的启迪。

”对与经常改编文学作品的第五代来说,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影片创作。

从创作内容上来看: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一方面有大量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反映真实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后者的数量并不算很多。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代表人物:
张石川郑正秋
其他人物:
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
张郑成就:
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
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
特点:
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
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吴永刚《神女》
5桑弧《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
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
娄烨《苏州河》
张扬《落叶归根》《洗澡》
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之作《黄土地》,今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 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旳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 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种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旳 导演生涯。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包广云机制084590110815310年浩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而第六代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多来源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历,由于他们经历了知青生活,经历了十年的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各种思潮冲击,他们通过电影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反思。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现状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第五代导演是主体意识强化和自觉的一代,追寻和构建历史性的和大写的人的主题形象,一直是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支柱。

他们执着与民主振兴,深刻的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理性。

第五代导演的题材大多与历史有关联,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好的乡村文化痼疾的一种思考,对民族,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感慨。

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电影通过对女主角嫁给一个地主之后的生活和命运变化的描写来见证乡村文化中不好的一面,见证了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不容乐观。

在《红高粱》中见证了热情,野性和血的洗礼后而长大成人的我的爹爹豆官,都是一些代表了未来,寄托了导演理想的符号。

而第六代导演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表达生存的孤单,焦虑,凸显自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
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

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

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的《晚钟》(1988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例子: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张艺谋《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大体上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即使叙述个人的事情,其象征隐喻的内涵又使之超越了个体。

即使是90年代后陈凯歌拍出的《霸王别姬》,影片也是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3)第六代导演:
(1)背景: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2)代表导演: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3)创作风格: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

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

“第六代导演”却以他们异与先辈的导演创作,风格迥异的颠覆了老一代的电影规律,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他们关注社会百姓人生冷暖,表达小人物内心情感和终极关怀的人文主题。

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具有新的纪实美学特征。

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更加写实,注重考察当代都市普通人、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和审美特征】
陈凯歌代表作:《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审美特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代表作:《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审美特征: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吴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南京大屠杀》。

审美特征:吴子牛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在外观的严峻、粗犷中,蕴含情感的绵绵细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诚与诗情。

黄建新代表作:《黑炮事件》、《错位》、《轮回》、《五魁》、《站直罗,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等。

审美特征: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写实性,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