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风格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影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张艺谋与《活着》张是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摄影技术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它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富贵(葛优饰)悲惨的一生。
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被批斗吓到的兄弟。
表现的是人在命运以及历史面前的渺小和悲凉。
陈凯歌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讲的是演霸王的段小楼(张丰毅)与演虞姬的程蝶衣(张国荣)因为对戏的不同理解,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最后,程蝶衣自尽而死。
影片对于故事,角色,演员,情感,内涵,光影,剪辑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将纯艺术依恋的人生悲剧体现到极致。
田壮壮与《蓝风筝》本片以“儿子”铁头的视角,追忆了1953年至1967年大陆几次政治运动中的三位父亲(爸爸、叔叔和继父)及母亲陈树娟(吕丽萍)的形象。
几度生离死别,坎坷遭际,却始终是平静的述说,以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但是这种平静背后,却是人难以与命运抗争的哀叹,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蓝风筝》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
从以上三位导演的代表作,不难看出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他们善于从自己经历的时代以及他们上一代的时代中汲取力量,通过对于历史的思考,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们永恒的主题——命运与抗争。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
就创作风格而言,第四代导演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导演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处处都力求标新立异。
中国电影的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之间,无论从镜像话语风格还是电影反映的内容上讲,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创作指导思想上来看:第四代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
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因此这也构成了第四代电影的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第五代导演则更多地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新浪潮中寻找灵感,因此也有人说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他们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都推崇备至,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都有明显的叛逆特征。
同时“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随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其‘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解构理念,给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以思想的启迪。
”对与经常改编文学作品的第五代来说,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影片创作。
从创作内容上来看: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一方面有大量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反映真实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后者的数量并不算很多。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中国第五代导演转型研究-张艺谋案列浅析

02
03
转型中期:继续探索商业片,如《满城尽带黄金 甲》、《金陵十三钗》等,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塑 造
转型后期:回归现实主义,如《归来》、《一秒 钟》等,注重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
04
05
转型总结:张艺谋的转型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 创新的过程,从早期注重现实主义和民族特色, 到转型初期尝试商业片,再到转型中期继续探索 商业片,最后回归现实主义,注重社会问题和人 性探讨。
市场需求: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市场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观众喜好,创作出符合市场 需求的电影作品。
创新思维: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创新思维, 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让观众感受到电 影的独特魅力。
团队合作: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团队合作, 通过与优秀的演员、编剧、摄影师等合 作,共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第五代导演转 型的未来展望
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技术进步:电影技术的发展,为导演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市场需求: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不断变化,需要导演不断创新和转型 个人追求:导演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题材
张艺谋的导演 生涯
张艺谋的早期作品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年,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 电影节银狮奖
《菊豆》:1990年,获得第 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 奖提名
《红高粱》:1987年,获得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 奖
《秋菊打官司》:1992年, 获得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
节金狮奖
《活着》:1994年,获得第 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
不断探索和创新
勇于尝试:张艺谋不断尝试新的电影题材和表现形式 创新思维:张艺谋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理念 国际视野: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 团队合作:张艺谋善于与优秀的团队合作,共同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
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
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
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所谓“第五代导演”指的是1982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导演。
这批导演是从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走出来的一代。
他们中大部分在少年时代曾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迎来了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学习的机会,并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总是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演绎。
他们对通过影片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强烈渴望。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都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十年浩劫哪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在冲破长期的个性压抑和思想禁锢的状态下,向社会、向人生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带着变革时代的新鲜印记,被历史地浮现到银幕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一)悲剧情节(二)女性视角(三)命运抗争(四)文化反思总结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2.冯小刚冯小刚擅长商业片,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
他将喜剧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电影中,为中国电影产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范式。
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电影类型、电影产业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构建上。
作为中国内地的“贺岁片之父”,他让“贺岁片”这一在特殊档期上映的电影类型走入大众的视野,从而丰富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概念。
作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冯小刚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冯小刚对于百姓生活和各阶层的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他对都市大众生活的喜剧化书写,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的把握都显得从容自如。
在具有冯氏幽默印记的电影作品中,冯小刚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他擅长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其作品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
在语言风格方面,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获得观众的认可。
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冯小刚是一位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
他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因而他在制作商业片的时候有着不乏现实关注的维度和取向。
他从充满调侃但略带粗陋的处理开始,进而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电影作品中发掘时代的本质,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他在娱乐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双轨并进的道路。
主要代表作品导演电影▪手机( 2003)▪永失我爱( 1995)▪甲方乙方( 1997)▪不见不散( 1998)▪没完没了( 1999)▪一声叹息( 2000)▪大腕( 2001)▪天下无贼( 2004)▪夜宴( 2006)▪集结号( 2007)▪非诚勿扰( 2008)▪风声( 2009)▪唐山大地震( 2010)▪非诚勿扰2 ( 2010)▪温故1942 ( 2012)出演电影▪冤家父子( 1996)▪甲方乙方( 1997)▪让子弹飞( 2010)▪苏乞儿( 2009)▪建国大业( 2009)▪爸爸( 1996)▪童梦奇缘( 2005)▪谁说我不在乎( 2001)▪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最爱( 2010)▪破事儿( 2007)▪功夫( 2004)导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1994)▪情殇( 1995)▪一地鸡毛( 1995)风格特点一,富有讽刺意味二,富有京味三,商业气息重四,非常幽默五,重点突出,卖点十足。
六,电影成本大都不高,所以收益大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应该说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
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
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
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
(3)沉重却不失深刻的主题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
在贺岁片戏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
(4)京味儿语言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像早期的欧美喜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语言来叙述,叙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经的表出,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
3.陈凯歌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是一个承载了中国电影文化特质的极富个性的导演,读书的嗜好带给他丰富的学识,不断的思考让他的思想变得宏大深邃,文革期间的特殊经历强化了他对社会和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的电影虽然有晦涩难懂的缺陷,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
他的电影大多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有着极高的文化品格[52]。
他在电影《黄土地》中将目光投向在黄土地上生活的平凡人,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层关怀与挖掘。
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他将纯粹个人的艺术风格做到了对通俗的折衷,在第五代电影浪潮走向没落的时刻,他以适时的变化完成了风格的交替。
陈凯歌的电影创作具有哲理性以及开拓性的特点。
他的电影充满了思辨色彩,在传统的故事层面上加了象征或隐喻,展示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的延续性和变革性。
他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思索已经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这也使得其作品对现实的审视跃入较高的哲理层次。
因此,陈凯歌更像一个哲人,他的电影是优美和崇高兼优的艺术精品。
此外,陈凯歌还对电影语言的开拓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他的第一部作品《黄土地》中,他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这是中国电影冲破理论框架,把重心放到表现力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主要代表作品风格特点一借助寓言故事表达象征意味二将历史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相融合三表现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一〉生死道场历史见证〈二〉命运无常爱生万相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及风格1.贾樟柯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
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主要代表作品贾樟柯电影纪实风格的体现(一)现实的故事结构(二)多种方式的叙事模式1. 散文化的剧作结构2.段落式的平行结构(三)独特的视觉语言(四)真实嘈杂的音响语言1.流行音乐他采用镜头内部发声即有声源音乐,而很少用声画分离即无声源音乐的配乐方式2.现场同期声3.广播、电视和方言(五)本质而真实的演员表演纪实风格的影响及启示贾樟柯的影片关注民生现实,讲述小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更显生活的本色和中国本土的原色。
贾樟柯以纪实性的风格向观众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们生活的真实环境,让我们在看清楚电影中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理性地加以反思和评判。
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审美美学坚持废墟美学、粗糙美学和工地情怀的独立片第一,在审美趣味上,贾樟柯电影作品抛弃了“第五代”导演热衷的宏大叙事下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挣扎,更注重当下性和现实感,以普通人的生活展现时间流逝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一种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的困境。
贾樟柯游刃有余地展现这种困境的能力得益于他的个人身份和成长经历。
第二,在影像特征方面,贾樟柯偏爱用长镜头、同期录音、实景拍摄等手段来表现纪实风格。
非职业演员和方言的使用也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共同烘托了整个电影的氛围。
第三,在对贾樟柯电影作品的接受和认同方面,虽然对贾樟柯电影将来的发展前景看法不一,但对贾樟柯的创作才能普遍给予肯定,对贾樟柯在“第六代”导演中所处的支柱地位亦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