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1.张艺谋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
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
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
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电影作品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悲剧的重复艺术家的审美情怀色彩的运用美学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电影分类反思类电影。
《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纪实类电影。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小说类电影。
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纯爱类电影。
影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张艺谋与《活着》张是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摄影技术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它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富贵(葛优饰)悲惨的一生。
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被批斗吓到的兄弟。
表现的是人在命运以及历史面前的渺小和悲凉。
陈凯歌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讲的是演霸王的段小楼(张丰毅)与演虞姬的程蝶衣(张国荣)因为对戏的不同理解,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最后,程蝶衣自尽而死。
影片对于故事,角色,演员,情感,内涵,光影,剪辑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将纯艺术依恋的人生悲剧体现到极致。
田壮壮与《蓝风筝》本片以“儿子”铁头的视角,追忆了1953年至1967年大陆几次政治运动中的三位父亲(爸爸、叔叔和继父)及母亲陈树娟(吕丽萍)的形象。
几度生离死别,坎坷遭际,却始终是平静的述说,以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但是这种平静背后,却是人难以与命运抗争的哀叹,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蓝风筝》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
从以上三位导演的代表作,不难看出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他们善于从自己经历的时代以及他们上一代的时代中汲取力量,通过对于历史的思考,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们永恒的主题——命运与抗争。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

浅谈四代导演与五代导演区别“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
就创作风格而言,第四代导演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导演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处处都力求标新立异。
中国电影的第四代与第五代电影之间,无论从镜像话语风格还是电影反映的内容上讲,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创作指导思想上来看:第四代导演对于电影和戏剧的关系重新定位,并且重新发掘了巴赞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创作特征。
他们反对虚假,追求真实,大力宣扬克拉考尔“物质现实的影像复原”和巴赞反对过多剪辑推崇长镜头的纪实美学风格。
在影片的创作上更多地从民族本身和生活本身出发,去从朴实的生活场景中发掘内在的精神价值。
因此这也构成了第四代电影的平实和伤感的一面。
第五代导演则更多地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革新浪潮中寻找灵感,因此也有人说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在电影学院的学习期间,他们反复观摩了戈达尔等人的新浪潮影片,对于那种新的构图和剪辑以及叙事上的技巧以及镜头的调度都推崇备至,因此他们所创作的电影都有明显的叛逆特征。
同时“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随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其‘无系统,无中心的绝对自由’的解构理念,给新历史小说作家们以思想的启迪。
”对与经常改编文学作品的第五代来说,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影片创作。
从创作内容上来看: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一方面有大量反映历史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反映真实生活情感的影片,但是后者的数量并不算很多。
第五代导演介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北京电影学院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
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
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
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xx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
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
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
……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
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
”(李陀文《话说黄土地》)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所谓“第五代导演”指的是1982届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一批导演。
这批导演是从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走出来的一代。
他们中大部分在少年时代曾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十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迎来了进入电影学院接受专业学习的机会,并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中国新时期电影最壮观、最辉煌、最令人扬眉吐气的风景无疑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总是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面对内容繁多的电影题材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演绎。
他们对通过影片来探索民族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强烈渴望。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都曾经饱尝生活的艰辛,经历过十年浩劫哪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在冲破长期的个性压抑和思想禁锢的状态下,向社会、向人生发出心中的呐喊。
因而普遍怀有焦虑、寻根、反思意识,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人文色彩。
“带着变革时代的新鲜印记,被历史地浮现到银幕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
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
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
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
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
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
……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
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
”(李陀文《话说黄土地》)
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打破了全景构图、传统的电影用光。
要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要么是大顶光和逆光,大俯大仰的角度,要么纹丝不动,仿佛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的固定镜头,长镜头,要么物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而人反而被挤到了一角,以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
艺术上大胆创新,超过思想的创新,对电影本性,形式技巧,超过对思想,现实的思考,因为教学上注重影像造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不像过去重人物的刻画,要鲜明。
对历史的重新表述既体现在象征似的神话构架上,也表现在原生空间和言语体系上。
“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反思内核和现代电影语态之表里合一,构成了80年代国际电影思潮中特定的东方形态,就中国电影传统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少有的先例的反传统标本。
同时,形成了某种导向性的东西,似乎只有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视觉造型和表意功能的影片才叫电影,才叫艺术。
(倪震语)他们也有他们的毛病,容易搞得片面,所以许多作品的光彩或者只在一部分内容上,或者只在一部分技巧上,“从电影语言的发展、电影艺术的历史推进来看,新时期电影语言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观众的视觉经验和欣赏习惯,但是,在电影语言探索与观众原有的视觉经验的遭遇中,双方两败俱伤。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405页“新时期大众观影心理变迁”张卫文)
1983—1984年是影像美学电影自觉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始于一九七九年,于一九八三年达到高潮。
第二阶段始于八三、八四年间,于一九八五年趋于成熟。
新时期电影的复苏与变革首先表现在对电影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和反拨。
(“杨远婴:《艺术美学文选》)
二:对文学价值的开掘
一方面,第五代导演在提升了自己电影作品的地位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中国作家的地位,一些作家因为“触电”,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又掀起了观众重新回头看小说的热潮,也带动了小说作品的销售量,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在和著名导演的合作中,作家也尝到了甜头,于是出现了几个当红的作家放弃自己的创作,同时为一位导演创作一个指定题材的现象。
在和一些优秀的作家合作的过程中,导演当然获益非浅,他们是明智的,有实力的作家的加盟,弥补了他们剧作上的缺陷,加强了对一部作家思想、艺术价值的判断力,也使他们的作品保证了起码的厚度。
但随着很多剧情文学家进入电影编剧行列,文学进入电影,文学的作用被过度地夸大后,也可能会伤害了电影本身。
因为当电影的手段变成了不是为电影本身语言表述方式做努力,而是在解释翻译,更多的是在稀释文学作品的时候,电影语言本身就变得苍白了,甚至电影也变得苍白了。
这样,八十年代末期到今天为止,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部电影是否优秀,文学作品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局面不改变的话,电影本身的可能性就被削弱了,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情。
三:对人生的认识,认识上的创新。
这一代导演着力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反思,使新中国电影达到少有的内涵深度。
在电影形态和文化品味上改变了中国电影几十年一贯的面貌,中国银幕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电影,摆脱说教宣传,不迎合低级趣味,适应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精神,应合了社会活跃求变阶层的心灵律动,某种意义上成为时代精神的电影代言人。
《一个和八个》是根据诗人郭小川的同名叙事诗改编而成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王金蒙冤被捕,和八个土匪、逃兵一起押往别处,在途中历尽艰险,仍不失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王金的执著也感化
了那些人渣,在生死关头,这些人终于站了起来,像一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向侵略者发起了致命的一击,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一个和八个》是新时期电影中第一部诠释战争中的人性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一开始似乎和所有的同类电影一样,把叙述的重心落在八路军干部王金身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那一大群犯人似乎变成了影片的主角,这在以前同类影片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突破旧有的叙事框架的勇气和能力。
吴子牛的作品体现了悲剧似的人生感受,他影片中最醒目的符号都是苦难。
1988年拍摄的《晚钟》(吴子牛、王一飞编剧吴子牛导演),1945年秋,侵略者宣布投降,一个八路军的排长和四个士兵,在山谷里发现有日军把守的弹药库,而守卫的日军并不知道他们的天皇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断粮多日,日本兵已经奄奄一息,八路军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在八路军的行为的感召下,日军完全失去了对抗的能力。
此片在金鸡奖的评奖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仅是艺术观的分歧,而且涉及到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人道主义的立场问题,影片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但影片把战争模糊化,抽象化,多少带有从主观意念出发的痕迹,概念大于形象的生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