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崭新的一代电影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视角,为中国的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艺术风格以及社会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包括现实主义、历史反思、人文关怀等。
他们更倾向于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现象与人的命运。
在他们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见到更多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深度挖掘。
2. 鲜明的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们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镜头和深邃的色彩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注重电影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得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
3. 强烈的现实关怀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等。
他们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例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则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四、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影响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影坛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还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总的来说,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部具有现实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一、引言随着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多代导演,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逐渐在国内外影坛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崭露头角的导演群体,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张艺谋等知名导演。
他们受到全球化、数字化等多种文化冲击的影响,同时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这使得他们的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主题。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反映现实问题。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实面貌。
2.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多线索、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3. 影像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第六代导演注重运用现代电影技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丰富的色彩运用等手法,使影片更具艺术性。
4. 文化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深受国内观众喜爱,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2. 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叙事、影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
3. 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对后续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
五、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未来发展趋势1. 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第六代导演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电影作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2. 更加注重艺术性:第六代导演将继续注重电影的艺术性,通过精湛的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等手段,使电影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

第五、六代电影导演的沉浮作者:李晗来源:《经济》2016年第19期“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老老实实地拍‘老老实实的电影’。
”这是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宣言的终极指向。
细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变迁史,无不带着时代的烙印,其中第五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时代,第六代是衔接过去与现在的特殊时代。
《经济》记者以第五代电影导演张军钊和第六代电影导演贾樟柯为例,分析他们当时的作品特色和拍电影手法,以期对当下电影导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探索电影可以说,第五代电影导演是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成长的,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电影艺术说教式、宣传式的传统观念和固有格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一条良性的充满活力的造血之路。
这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电影作品是1983年张军钊拍的《一个和八个》,之后第五代导演风起云涌般出现。
《一个和八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指导员王金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处死的情况下,始终向囚犯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之后,战争形势突变,王金带领囚犯浴血奋战,终于突出重围。
最终囚犯们以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罪过,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
从整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特色来说,《一个和八个》的故事情节并无特殊之处,他们都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但从整个影片的构图来看,其使用的“不规则构图”是一种富有强烈电影感的艺术手段,运用这一手段,他们有的把人物推到画框的一角,有的大胆利用画外空间,只让人物在画框内露出一部分。
这种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不平衡,赋予了一种别的方法难以获得的画面动态,从而构成内在的紧张性。
这也符合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的论述:这种构图方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是它的位置,还看到了一种不安定性。
正是这种准确的题材把握、别出心裁的导演构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奇特的视觉效果,使其在电影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中国电影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视觉盛宴。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风格及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二、第六代导演概述“第六代”导演指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影坛的一批导演。
这一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现象、人性和人道主义。
三、电影创作特点(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起伏,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多元化的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
他们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手法,使电影更具张力和观赏性。
(三)艺术与商业的融合“第六代”导演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
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也能吸引观众,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
四、代表作品分析本部分将选取“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
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五、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一)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电影的艺术内涵,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思考人生的平台。
他们的作品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创新为后辈导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_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_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0: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陈旭光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是两个重要的群体。
晚近中国电影的转型从某个角度说正体现于从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0到以/第六代0电影为代表的/后新时期0的转换与变迁。
本文兼以美学艺术视角和现实历史维度,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创作异同、发展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总结历史并剖解了他们在当下市场与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状况。
本文从主体形象特点、知识分子身份意识、历史意识、国族想象与个体记忆、现实关怀、电影语言、美学风格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主体意识影像风格寓言性纪实性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0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0和/第六代导演0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0的时期¹。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第五代导演通常是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大多有过知青的经历,代表影片有5黄土地6、5一个和八个6、5盗马贼6、5猎场札撒6、5喋血黑谷6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
而第六代导演则是指9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代表影片有5周末情人6、5头发乱了6、5冬春的日子6、5巫山云雨6、5小武6、5过年回家6、5周末情人6、5北京杂种6、5苏州河6、5月蚀6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潜意识、无意识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学生姓名:左强伟学号:6100212135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2015年 6 月 16 日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
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
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
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
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
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
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
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构图。
对张艺谋《英雄》的主题、结构、人物、台词、配乐的理解英雄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例如,琴棋书画,国学哲学,老子庄子,武侠武术,历史厚重,秦朝宫殿,千军万马,山水风景。
这些东西,都可算是能体现中国恢宏气势、精细美好的历史凭借。
我不知道如何再用其它东西展示东方美,但是任何人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的力量。
就算有很多人看完英雄颇有微辞,但是无论他们再怎么不喜欢,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英雄”是很美的,很美很美的片子。
首先,有关琴棋书画,影片通过很多技巧来体现。
第一段叙事中,长空在棋馆,每一个棋子的落下都会伴着被放大的水声。
整个棋馆也都笼罩在水帘与水滴之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听见滴滴答答的声音。
这种细微的声音被放大使画面很有艺术感,充满诗意。
黑子与白子,石制的棋盘,一会儿有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一会陷入包围,难以突围,这是围棋——用黑子与白子浓缩的战争,是一种大智慧。
张艺谋将棋更加的诗意化了一番,棋子被放置在水中,棋盘周围,会溅起飘逸的水花。
琴声也在这里出现。
一个老者以古琴抚曲,作为背景音乐,可以看清老者的指法,挥指的动作,古琴的模样,琴弦的振动。
其实,琴声在很多地方也都作为了重要的背景音乐,比如打斗的场面,没有用节奏鲜明的鼓点,而用了古琴,就更加可以体现武功的逍遥美,诗意美。
就我来说,我是非常的喜欢听到古琴的声音的,每一次听到这种声音,都会有回到古代时的感觉。
会觉得,这个声音,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中国悠悠历史的一个深处传来,然后重重的撞击我的心灵。
这就是纯粹的美,剔透的美,中国诗的美,美的没有瑕疵。
再到后面,秦军破赵,漫天飞箭雨。
赵国的书馆里,无名向残剑所求的正是书法。
他们不用毛笔,而直接在沙盘上写。
残剑写字,意气风发,笔随意走。
在最后时刻,残剑用朱砂,巨笔,洒脱的写下一个“剑”字,笔走龙蛇。
导演将他的头发吹起,更加夸张的体现了这个感觉。
书法是中国一个悠久的传统,日本就受到中国这个方面的影响。
这是独一无二的,我没见过英文、拉丁文、德文、还是法文,有书法比赛的,估计那些乱七八糟的字母也没什么美感可言,所以还是说,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一点。
而我们的中国文字则不同。
我们的文字形神兼备,形态优美,加上中国人内在的东西,形成一个艺术可以让外国人自愧不如了。
我国的书法家,什么王羲之,颜真卿,都流芳百世,甚至连皇帝都喜欢名家的书法。
至于画,虽然影片里没有专门的出现,但是,镜头表现的很多山水画面就像是我们的山水画。
最后的时候,有一些长镜头反映了一些山水,远处如泼墨般的山,近处绿悠悠的水,加上倒影,闲鸟,这样的镜头,不是画,是什么?这只是一个典型,还有很多绝美的镜头,都是如诗如画的,画虽然没有具体存在,也没有出现一个什么《天王送子图》《清明上河图》,但是展示在荧幕上的东西,画意尽显。
琴棋书画说完,再说老子庄子。
老庄哲学属于道家思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哲学思想,道家也是惟一一个中国自创的宗教。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其无为,顺其自然,以及一些隐居的诗意思想都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
老子的思想体现于第一段长空与无名的决斗。
长空与无名对决,无名叫住弹琴的老者,让他继续抚琴,然后,他们的战斗在意念中完成。
里面说:“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是原理想通,都讲求大音希声之境界。
”大音希声出自于《老子》,具体哪一章我没有查,那句话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音希声什么意思呢,有很多理解,但是我理解是,声音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声音了。
那么所说的武功呢,也与此一般。
武功高到一定程度,便不需要出招,无招胜有招。
那么庄子呢?整个片子都在体现。
庄子之中正好有《说剑》《天下》两篇。
我看过说剑,就是讲庄子给一个爱剑的皇帝讲治国,剑有三种,有天子剑,诸侯剑,百姓剑。
这意思与影片最后秦王悟到的三重境界是一样的:“手中有剑,人剑合一,随意一片叶,也是利器;手中无剑,心中却有,剑气伤人;最后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用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世界。
”这正是天子剑中讲的,和平,不杀。
无名的那招“十步一杀”也出自庄子。
李白的诗里也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句子。
可见这些文化上的东西是深入的,展示的也是有效的。
谈到武侠文化,张艺谋很精彩的阐释了中国的武术精髓。
中国武术,最精髓的是与道家结合的,飘逸,灵动,潇洒并且充满了美。
武侠是一种文化。
最早在史记中出现,《游侠列传》中第一次提到侠这个词。
经过发展,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被诠释到一种文化的高度。
中学语文课本也将武侠列为必学篇目。
有很多人,比如孔庆东,像是研究《红楼梦》一样,研究武侠,研究金庸。
这说明什么?武侠已经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
武侠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浓缩的侠义与美,现在,它已经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文学毒品,而是精辟的中国文化之一了。
中国的“kongfu”也确实吸引外国人的。
在我第一次看到长空和无名的那一场战斗,我简直美得难以呼吸!会有那样的镜头,那样的水声的烘托,那样的高深境界。
剑击的声音很美,水滴的声音也很美,意念中的对决充满了武学哲理。
并且,展示中国武术,我认为导演给慢镜头是很正确的做法。
因为慢镜头可以展示出一种瞬间的力量感与节奏感,并且给观众以震撼。
这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到后来,无名为了展示剑快,那一串串呲呲的声音,书简的坍塌,充分的烘托了剑术之快。
再至后来的书法中悟剑,也是武术的一个博大的融合。
谈到本片的主旨,这明显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话题,体现的也是武侠的精髓,“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
”英雄讲的天下,这是自古已经存有的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最直接的提出过,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也提出过,仁政,爱人,苛政猛于虎,天下人的和平与稳定。
何况,到后来,秦王尽管已经明白了无名所说的不杀,和平,但是周围的那些人那些环境会强行的改变秦王。
从最后陈道明的表演,和周围那群大臣的“大王,杀,大王,杀”的烘托,我们能够看出秦王的无奈,能够理解秦王成为了一个暴君,是由于周围的环境驱使的。
对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的构思电影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状况表明一个在经济技术、国民精神文化素养上的发展,所以经济技术的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跟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民的消费,促进了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如广电总局应该鼓励电影文化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利好消息下,诸多财团投资者必然对电影业来了大量资金创立电影公司,电影公司的竞争加剧,会使我国的电影业发展有很大的进步。
其次,影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对普通大众有很大的影响,提高影视艺人的表演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杜绝使用有不良嗜好如吸毒涉黄涉黑的艺人,这样有利于表演者向好的方面发展,国家鼓励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发展,提高电影行业从业者的总体素质,不单单是导演组,幕后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提上去。
引进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加先进的设备,并鼓励国内科技公司发展,尽可能带来技术创新。
加强教育,提高教育水平,让国人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加深对剧本的了解,更加注重剧本所涉及的年代的背景,人类活动等的理解,这样不至于拍出的电影闹出笑话,不符合文化和时代背景,不符合人们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