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当代课后思考题答案-新

马克思主义当代课后思考题答案-新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思考题第二讲当代发展问题1.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认识当代发展问题的思想前提与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认识当代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以及重大问题,具有哪些当代意义与价值?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

当代发展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极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把握当代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指引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发展理论,它是把握发展概念基本内涵的理论基础,也是认识当代发展理念、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之中。

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课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头等重大的事情,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建设在内的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使中国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

2.人类发展的实践,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要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有利环境与条件。

针对当代发展的重大问题,谈谈如何理解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历史根据?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作者: 郁建兴[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杭州31002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43-55页
主题词: 国家理论;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沉寂以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战后实现了复兴,获得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

考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命运、新发展和新议程,可以验证它的当代解释力,推动它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建和新生。

我们需要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构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阐发作为政治之终结的国家消亡、人类解放及其条件,阐发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式,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制形式,阐发作为社会关系再生产关键环节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思想;同时需要认真借鉴和整合社会科学的新理论,积极回应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结构带来的巨大变革,积极参与当前的重大理论争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

第19卷第1期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Vol.19,No.1 2021 年 2 月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ang Municipal Committee Feb.,202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研究及时代启示何燕(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问题的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走向了成熟。

他们深受黑格尔国 家学说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的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鲜明特色的国家理论。

“国家理 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正是这样一种既有丰富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理论创造,成为了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

国家理论自产生以来,便注定是贯通古今的关键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解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国家理论;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21)01-0002-04马克思恩格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批判和 超越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 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独特的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观和价 值观上的伟大创造,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 初步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新生地。

_、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形成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 思恩格斯的一部经典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关 于国家理论的阐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历史 条件和现实情况科学发展形成的。

纵观马克思恩格 斯的国家理论,除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与自身的 理性精神,更多来自于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一)洛克国家观思想国家理论的萌芽,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 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对国家问题的探索开始呈现某 种形态。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通过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以及重大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其社会发展理论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尤其当现代社会的发展陷入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纠结当中时,很多学者都回归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对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观点给予深入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论证社会合理发展的逻辑和理论。

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陈先达教授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它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学说面向当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上所说的:“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无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当代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相关概念界定1、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与停滞,倒退相对立;是人们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手段,全面深刻地改革自己生产环境从而导致自己提升的集体行为,社会发展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

从其涵盖的范围来看,可以对之进行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是指研究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广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去历程以及向后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研究。

根据这种理解,发展理论包括了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文化学、发展哲学、未来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内容。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和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斗争的继续和深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存在。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过程。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考察。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就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通过革命手段实现的。

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解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了发展。

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1. 理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拓展上。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如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的提出。

2. 实践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上。

苏联、中国、古巴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教训。

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的展望主要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上。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和时代意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深入认识,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路径连续性的整体思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我国的治理现代化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发展历史,借鉴各国治理经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探索而来,既具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科学性,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民族性,还具备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能政府集中管理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变了国家工业空白的状况,逐步解决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以行政命令为主,管理方式相对单一,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调控体制,具有显著的全能性特征。

必须辩证地看待全能型政府集中管理体制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实践要求和时代意义张翠吉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治理成为当代政党和政府获取、巩固与维护政权需要回答的关键议题,是各国思考、规划和建设本国发展道路需要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当代世界反思、总结和探索人类整体命运需要回答的基本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和方法。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我国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1-0015-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研究”(19JJD710005)。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内在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即工具主义国家观和自主性国家观,然而,后一观点往往被许多学者所忽视。

西方马克思主义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沿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路对国家自主性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

国家自主性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知识视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为分析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46-05国家自主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自主性现象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理论阐释。

而后,阿尔都塞、葛兰西、普朗查斯、密利本德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自主性的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拓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新近发展,为解释当代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自主性的观察与思考密利本德指出,一些学者根据马克思有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很容易把政治解释为完全“被决定的”和“有条件的”活动,更有甚者把政治解释为主要地具有派生、从属和“副现象”的性质,“把这一点推到极致,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变成‘经济决定主义’,从而使政治失掉任何性质的自主性”。

[1]9事实上,尽管无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对自主性”这样一个概念,但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国家的相对自主性的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

”[1]79马克思与恩格斯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对“国家自主性”进行理论阐述的:1.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的自主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强调的一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作者:陈丽芬于春洋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当代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最初抽象宏观的叙事方式转向对个案国家及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实体性研究,关注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具有强烈现实解释力。

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析表明,全球化并未改变民族国家的阶级属性;全球文化同质化并未削弱民族国家自身文化的本土化与民族性;跨国组织与超国家集团的发展并未改变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民族国家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现实解释力;民族国家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2-0074-06一、马克思国家理论述要正如鲍伯·杰索普(Bob Jessop)所认为的那样,其实马克思本人“并未提出一种与《资本论》的严密和见识相媲美的对于资产阶级国家的系统分析。

马克思有关国家的讨论,是由一系列不系统的、碎片化的偶发事件的评论、报刊文章、当代历史分析,以及哲学思考所组成”[1]。

然而,如果因此而认为马克思没有关于国家的理论就显得过分武断了,因为“他持续关注国家问题。

……在他的著作里面,那些围绕国家问题而展开的经典论述显然已经指出了方向”[2]。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理论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而国家理论也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而,马克思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经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国家消亡路径等问题。

纵观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马克思国家理论揭示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正如前文所言,马克思对于国家起源与本质的讨论是在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家庭与国家的关系,认为是市民社会和家庭决定了国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3]69在初步批判了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这样的结论:市民社会与国家已然彻底分裂,而黑格尔所谓的国家理想主义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也仅仅只能算是“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建立起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4]罢了。

总之,这一原则是清除了关于“市民社会”的自由主义神话后创造的新神话。

进而,马克思在重新阐述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认为的国家的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3]132,而所谓“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5]274。

另一方面,洞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国家理论之中,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归纳起来,马克思至少从三个方面陈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一,国家由市民社会所决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思想,提出了与之截然对立的观点,认为国家由市民社会所决定。

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分别给出了理由,从主体角度看,国家是由那些生活在市民社会中的一个又一个个体成员来组成的;从客体角度看,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又要以市民社会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市民社会与国家既对立又统一。

从对立的方面来看,尽管国家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但是被它所坚守的只是和统治阶级与生俱来的特殊利益,它无力也不愿体现市民社会的普遍利益。

然而,国家的存在又不仅只是一个行使权力的机构,更是一个承担公共职能的机构——与此相联系,国家也要致力于为市民社会提供服务,而不能只满足于和停留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层面;从统一的方面来看,国家得以存在是以市民社会作为前提和基础的,而国家的性质也最终由市民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其三,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国家向社会的回归。

国家向社会回归的条件是阶级社会性质的祛除,只有通过祛除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进而祛除阶级之后,国家才会回归于社会,实现两者的真正统一。

在马克思那里,这个国家与社会高度统一的社会被命名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5]294。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就国家的消亡以及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国家消亡路径、国家的职能及国家公共职能的异化、国家与意识形态、国家的类型及作用、作为过渡时期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进行了阐析,受本文篇幅及研究主旨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对于国家有着诸多论述,列宁、葛兰西、托洛茨基、卢森堡等人也在事实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陷入沉寂,没有取得什么实际进展。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才发生了改观,“由于在战后取得很大成功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坍塌,人们的目光重新被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所吸引,并且引发了西方国家理论的若干次复兴”[6]。

在这些复兴之中,至少包括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战后国家理论的“第一次复兴”,70年代后期及至80年代初期出现的“使国家回到注意中心”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理论复兴浪潮,以及80年代兴起的以“没有国家的国家理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的国家理论复兴。

而上述国家理论复兴的共性之一在于,“历次国家理论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都是马克思国家理论。

……当代国家理论复兴中的那些代表人物往往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受到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的”[7]。

21世纪以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家尤其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问题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2002年,鲁伯特(Mark Rupert)和史密斯(Hazel Smith)合作推出了一部论文集《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而杰索普的专著《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也恰逢同年出版。

以这两部著作的出版为契机,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影响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并且日益显现出它在全球化时代的独特理论魅力。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的序言里,两位编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恰逢自由资本主义获得遍及全球的崇拜之际,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各样的解释者的思想传统复兴正在被国际关系研究所见证。

”[8]这部论文集的作者们①在书中着重研讨了历史文化的不同背景与多种政治运动之间冲突的多维性,多样社会关系在全球化过程之中的表现、全球化时代的阶级政治,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的国家功能与形式的变迁等等,提出了诸如“时至今日,民族国家已在事实上成为了实施全球资本主义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9];“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始终没有理由相信那些‘超国家’的主权会替代‘地域国家’,更无法想象被这些‘超国家’政治实体所建构出来的民族国家业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经济空间会被必然取缔,走向消亡”;“民族国家并没有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被边缘化和走向‘萎缩’,充其量只是它的一些传统功能发生了转向”[10]等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观点主张。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一书中,杰索普承认技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济决定论有所差别的是,他否认了技术、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最终决定性。

事实上,杰索普在考察作为调节对象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时,在继续接受传统经济学概念的基础上,也引入和接受了其他一系列概念,并且综合运用这些概念深入分析了国家、政治、生活世界以及市民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杰索普运用他早在20年前出版的专著《资本主义国家》(1982)中所提出的“策略关系方法”对于国家概念进行了全新理解:“国家是社会性嵌入的、策略性选择的和社会合法化的组织、制度以及社会力量。

它是围绕着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所做出集体决定而联合到一起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的整体” [11]。

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杰索普“为我们重新思考国家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理论参照和具有当代水准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样本”[12]。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比较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19世纪中叶前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时代,当代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构成了现今时代最为重要的经验事实和典型特征。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复兴及其在新世纪以来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意味着这一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现实解释力。

而且,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复兴也是与该理论现实解释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的。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复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经典马克思国家理论抽象而宏观的讨论方式相比,更多是转向了对于作为个案的不同国家及其国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研究、实体性研究。

这一转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家发展现实需要息息相关,也与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也因此得以彰显。

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问题,还可以在这一理论复兴进程中的激烈论争中寻求启示。

杰索普曾经深刻分析和系统梳理了这一复兴进程及其论争,之后他总结到:“所有这些论争和探讨都在以下方面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把国家从它在社会内部曾经拥有的至高位置上驱逐下来,而只是将它当作一种与其他秩序并列存在的制度性秩序来加以分析。

……简而言之,我们普遍认为国家是一个局部的、不稳定的、突现出来的体系,它与其他体系相互依赖,共存于复杂的社会秩序之中。

”[13]进而,杰索普概括了当代国家理论研究的五个重要论题,即“各种统治机制及与之相关的明确表达随着政府而兴起;有关领土权、空间、规模,以及国家的论争点;民族国家在所谓的地区化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未来;国家所具有的弱点或者相对实力;以及国家状态(或者国家身份)的历史可变性”[13]。

可以发现,这五个重要议题都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现实紧密相关。

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和介入性分析,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

这一特征也提升了该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依然拥有强大的解释力”[10]。

尤其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二十世纪以来所发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构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挑战,然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却总是能在这些挑战中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新的发展。

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我们分析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关照,“它是揭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历史命运的重要分析工具”[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