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第八章 写实主义文学思潮

•
•
•
•
•
②新写实小说继先锋小说的潮流而后起,也是对先锋 小说疏离读者大众的一种反拨。 从思想层面上看,先锋小说是反大众趣味和大众成规 的,表现出出世高蹈的姿态,为一般大众所难接受,而新 写实则表现出对世俗人生、大众趣味的亲和; 从技术层面上看,先锋小说刻意于技巧上的翻新,表 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对抗,而新写实小说则以传统的写 实为基础,表现出对大众阅读习惯的认同,甚至投其所好 地制造出在内容上“可读”的文本。 然而,经过先锋小说的熏染,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 被新写实小说所吸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在写实 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能,力图产生新 的效果。如苏童由过去的对故事、人物的着意消解到在《 妻妾成群》中关注故事、人物的新效果;叶兆言用言情小 说的笔法来写《艳歌》,而在关键地方又破坏言情小说规 范,因而在写言情小说的同时又在反言情小说等。他们的 写作是在大的写实背景中,运用自身所抱的“实验”观念 讲行新的文本试验,从中寻找写作的乐趣。
“新写实小说”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在内容上,它以“写实”相标榜,以区别于传统 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新传统”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 有显在的叛逆性。 • 二是在创作方法上,冲破了现实主义的束缚,吸收、 借鉴了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⑵、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首推出现在1989年 前后的“新写实小说”。 • 主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新闻》、《单位》、 《塔铺》、《新兵连》、《故乡》等;池莉的《太阳出世 》、《不谈爱情》、《你是一条河》、《烦恼人生》、《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方方的《风景》。 • ⑶、新写实主义还包括一些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 家作品。 •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系同根异枝,是新写实小说 家把目光转向历史题材的结果。如叶兆言的“夜泊秦准系 列”:《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月营 》,苏童的“妇女生活系列”:《红粉》、《妻妾成群》 等,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刘震云的“故乡系列”:《 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 等。这些作品除了具备新写实小说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 出对历史真实的质疑。作者多运用诸如偶然性覆盖必然性 、以静止观质询发展观、以荒诞性挑战合理性等“反史诗 性”的叙述策略,突出历史的虚构性,表现出一代人对历 史的新的感受和理解。 •
新写实小说

1、“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
(1)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 (2)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
(4)《岗上的世纪》:直接进入人的生命本 能。 2、注重女性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 《弟兄们》、《我爱比尔》
(3)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
《锦绣谷之恋》采取
现实,叩问人生,具有形而上的哲学 思考。 池莉则比较拘泥于现世,专注与对具 体实在的人之生存状况的描绘,世俗 味较浓。
(5)、语言不同
方方的语言老辣、诙谐、纵横挥洒、
粗犷而有力度。 池莉的语言轻灵含蓄,在对生活自 然情趣的描绘中透出机智、幽默。
第三节:女性小说
一、张洁
(一)、一个痛苦Fra bibliotek2、人性的勘测
人的观照,人的剖析,人的拷问。
3、母性的质疑 (1)、一个永恒的话题 冰心轻声吟颂“慈母赞”,张爱玲奋
笔勾画“恶母图”。 (2)、解构母性神话。
五、阅读与思考
1、乔以钢:《多彩
的旋律——中国女 怎样展示上海文 性文学主题研究》, 化精神的? 南开大学出版社 5、简析陆文婷、 2003年版。 秦波的形象。 2、张洁的小说艺术 风格有何变化? 6、为什么说司猗 纹是一朵“恶之 3、《小鲍庄》是如 花”? 何剖析民族文化心 理结构的?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文化背景及其特征 一.新写实小说兴起的背景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的影 响 2.对文革时期伪现实主义虚伪、做作的背 弃和对八十年代中期先锋文学脱离大众 的一种补救
二、新写实小说的命名
“新写实小说”;“新现实主义”;“现
实主义自然化” 89年第3期,江苏《钟山》杂志设立“新 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新写实小说就是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 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 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 的作品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叶兆言等
新写实小说

在最初的批评文章中,有的批评家把这种创作 倾向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期间出现的名 称还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而“新 写实小说”的概念使用最为广泛。
新写实小说之“新”
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改变了小说 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写实 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 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先锋小说的一些特质也被新写实小说所吸 纳。 首先,一些由“先锋”转向“新写实”的作家 在写实的大框架中,探究写实的多种“新”的可 能,力图产生新的效果。 其次,有些新写实作家虽然没有写过先锋小说, 但他们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因而作品中表 现出与先锋文学的亲缘关系。 再次,由于对作品观照和解读的眼光不同,即 便是从最具“生活流”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现 代主义”因素。
1989年:《一点正经也没有》《玩的就是 心跳》(获89年度最好的小说)《千万别 把我当人看》 1990年后:《你不是一个俗人》《动物凶 猛》《我是你爸爸》
王朔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朔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1)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2)大众文化兴起;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 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 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 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功能特征是:娱乐、消费、通 俗。 (大众文艺是指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 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所大量复印、供大众阅读、 消闲、欣赏需求的各种文艺制品的总和。如畅 销书、通俗小说等。)
程,由纯情幼稚的“少女式”叙事,转而关注普通 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致入微地展示普通人生活中的 卑微、琐屑、烦恼和无奈。主要作品除了“人生三 部曲”,还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汉口, 永远的浪漫》等,行文平实细琐,轻浅唠叨,构成 了池莉在艺术上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标志。 三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延续至今的都市言情期。 这时的池莉不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底层市民的生
新写实小说

2、方方《风景》(1987)
▲残酷还原生存本相——以死者 视角展示生者的生存景观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 们……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 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 感到不寒而栗。”
▲不回避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象描 写,不对生存态度和方式进行价 值评判。
七哥 人下人 人上人 二哥: 为摆脱困境而死
1、刘震云《一地鸡毛》(1991)
▲《单位》(公共空间):理想抱负、青
春个性……在单调乏味、沉闷压抑的 日常工作中委顿、流逝、磨损。 ▲《一地鸡毛》(私人空间):人生意义、 生活热情……在琐碎庸俗、烦恼厌倦 的日常生活中消解、减退、麻木。 ▲小林的梦(精神空间):上面盖着一堆 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
【3】关于“性”
◆对于“三恋”和“三垛”中大量充斥着的性描写, 曾招来尖锐的批评。如果按照一惯指导我们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认识论”去审视这些性描写,必然就 会因为这些性描写孤立于社会环境、现实关系和道 德力量而指责作品的失真或缺乏典型意义。 ◆由于中国女性历来受到更为残酷的礼教束缚和人 性压抑,在屈辱的生存环境和非人的命运摆布中, 形成中国女性卑贱的奴仆心态和畸形的性爱意识, 因而在两性关系中,“女为男用”“传宗接代”就 成了女性身份的定义
(三) 对丑的展示及批判之凌厉
大转变始于1986年。
《他有什么病》
《鱼饵》《横过马路》 《日
子》 ◆早期优雅的语言形成她的风格,但渐渐粗 糙,凌厉,最后转向尖刻、恶毒。 ◆以歇斯底里的情绪发泄。狠狠的控诉方式 挖掘人心陷入贪婪、卑污的根源。
(四)大音希声——《无字》
◆《无字》对20年前震撼文坛的成名作《爱,
大众文学之二 新写实小说

五、新写实小说的局限与走向
局限
因为新写实悬置人生理想,停止生命意义终 极价值的追求,使人陷落在一种虚无、阴暗的境 地,感受不到生活意义与价值。 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较为琐碎—让 人怀疑文学终究是什么? 新写实小说家的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导向是 审美,而是审丑,实质是让读者的审美视野、审 美趣味下移。
现实主义经典化特点
是不断选择,不断排斥的过程 是革命与政治理念不断放大,被泛化到文艺批评 理论的过程
是文学样板不断推出、引用、模仿、复制的过程
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语言构型,体现了特定权力
关系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作用
在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下,文学价值不 在文学本身而在于政治。政治介入现实 主义,使现实主义本身政治化了,也把 现实主义表现的生活政治化了。
过程
这是指在诸多艺术创作方法中,现实主义被
认为最具典范性的;在现实主义诸形态中,革命 现实主义被认为最能为某一主体群体发挥某些可
望和被指望功能的,最足以发挥和体现该功能的
作品再被当作典范、样板而选择出来,标举出来, 被理论批评家不断评论、阐释、引用,被其他作 家不断学习、借鉴、模仿,于是就有了一种生存 的直接有利条件,使得这一类艺术形态在文化方
四、新写实小说的价值
(一)对“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反拨
1. 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2. 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经典化过程、特点及作用
3. “写实”与“现实”的来源
4.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二)除幻、还原
1.现实主义经典化的含义 经典:指特别出色的为某一社会主体群体发挥
某些可望和被指望功能的事物或人工的制品,在那
“新写实”的产生背景及创作分期

长城论坛N G NG /新写实0的产生背景及创作分期贺永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写作手法开始勃兴于文坛。
新写实作家凭借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来观照社会人生,运用琐碎的手笔记录芸芸众生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
一、新写实主义顺应各方面的要求而产生首先,/文革0十年及前十七年是浪漫主义在中国风行的时期,但那时浪漫主义作品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没有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于是,上世纪70年代末,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登陆了,当时文坛上也发表了很多呼唤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章,产生了5天云山传奇6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在困难的境遇中主人公如何的英勇崇高。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主义情调开始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在作家思想中扎根。
当现实主义被作家真正地嚼烂、消化、吸收后,新的突破便产生了。
作家和读者的视线被引入了平庸而琐碎的现实生活,凡夫俗子浑浑噩噩的生活开始成为作品的主题。
于是新写实主义传播开来。
其次,新写实主义的出现顺应了人民大众世俗化的要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广大读者的目光不再像刚解放时过多地看重崇高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修养,而是把目光转向了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世俗生活。
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经济物质生活和世俗精神生活,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
因此也需要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文学产生,新写实便应时而生了。
最后,先锋小说等一批超前实验小说放弃了广大的通俗读者,仅仅成为专家们研究文学理论的范例文本。
于是普通的读者也放弃了他们,而去追求一种贴近平民百姓世俗生活的文学。
新写实有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发展更加迅速了。
二、/新写实小说0创作的两个时期(一)前期创作/新写实小说0的前期多数作品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
代表作如池莉的5烦恼人生6及与之一起构成/人生三部曲0的5不谈爱情65太阳出世6,刘震云的5一地鸡毛65官场6,方方的5风景65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65黑洞6等。
池莉的5烦恼人生6在1987年发表时曾引起极大的反响,小说描述了一名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琐碎生活。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产生背景新写实小说的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是近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文学倾向,“新写实”现象最早受到评论界比较集中的关注,是1988年秋在无锡举行的“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上。
新写实小说既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就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的的社会文化转型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一大部分作家们感觉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希望反映这种转变,但[1]又无法把握这种转变。
而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的文学风尚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和生存状况的关注,所以他们在写作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段,却又拒绝含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创作原则,作家自身的角色也就不可能完全回到传统现实主义的位置。
其次,先锋作家抢占了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风头,其它的作家不能再步其后尘。
而先锋小说远离现实生活,疏离读者,只能有沙龙化的效果。
一部分作家感觉到先锋小说的这种局限,期望克服或者避免这种局限。
所以,新写实小说实现的是双重的悖离,既悖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又悖离“前卫”、“现代”的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
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传统的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一个现象的世界。
新写实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一)新写实小说的缘起“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会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盟、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和热点。
80年代中后期发端“新写实小说”,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减褪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强烈的历史的意识,深刻的哲学意识,追求一种更为丰富的博大的文学境界,作者情感冷静而自信,零度情感介入,阅读者直接参与文本创作,作家——文本——读者共同展示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作用。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经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写实小说主题学内涵形成的背景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时期文学思潮纷涌,文学流派众多。
新写实小说在多种文学现象中脱颖而出,是有其复杂原因的。
既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首先,就社会大背景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从“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进入平稳发展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占据了社会建设的中心地位,社会从各个方面为它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伴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剧烈变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
一方面,旧价值在新的现实面前,愈来愈显得荒唐滑稽,然而新价值却并未成型。
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无所归属。
另一方面,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和复杂的文化氛围的出现,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普遍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潮流迅速蔓延,加之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其他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使得人民大众产生了一种困惑、浮躁的社会心理。
一个充满理想、激情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困惑的时代不期而至。
其次,开放的社会环境,开启了中国人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大门,西方的哲学观念、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化。
而其中二十世纪西方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当今中国作家是颇有吸引力的。
存在主义最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认识论方式必然是个人化的内心体验,顿悟和冥想,而这样的方式必然是排他性和非理性的。
处在一个物质主义开始弥漫的语境中,个人的生存问题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生存、私人空间、个体体验,这正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土壤,同时也是具有存在主义哲学倾向的新写实文学思潮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依据。
最后,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新时期呼求艺术自主的呼声愈来愈响亮,将文学从社会、历史使命、政治、教化等等要求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文学的主体性。
种种主张和宣言都在为剥离文学的附加物而努力。
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既是对文革时期文艺状况的纠正,也是对这一文学主张的张扬。
另一方面,一九八五年前后,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一是寻根思潮,一是先锋小说。
“他们一面试图在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背景上考察我们民族性格心理的来踪,一面则试图进入人的潜意识、非理性层面,表达个性的新觉悟。
这样的意图无疑扩大了人的视界,给文学注入了活力,动摇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稳定模式”。
但是,寻根思潮存在着只从超稳态的生活方式和神话原型寻找种族原型、“集体无意识”之类的情况,只有封闭的空间,却没有封闭的“时间”。
有些作品甚至演变为“图解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工具”;而先锋小说本来就不无脱离中国物质存在条件的隐疾,后来愈缺乏现实的人生体验,于是渐成无根之花,难以繁盛,于是新写实小说便在寻根派,先锋派走向衰落时应运而生。
新写实小说作为文学赶完应有尽有的新浪潮之后的“低谷”中孕育生发的一种浪潮,意在强化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各种新的审美因素和艺术手段融入到文学的创作中。
它的真正内涵和使命是完成一个历史性的综
和,即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和美学高度,把中国的历史进程、现实存在、文化形态、民族的生存境况与精神状态整体地纳入文学事业,把各种新的艺术手段和审美因素统一到自己的创作中,使新时期文学创作进入新境界。
参考书目:
[1]《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雷达
[2]《存在主义文论》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