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胜任力研究及发展
教师胜任力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秉持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信念,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现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方面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3.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教学方面1. 认真钻研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同事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工作方面1. 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 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3. 积极配合班主任和学校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个人成长方面1.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比赛,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1. 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2.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与支持,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此汇报!敬请领导、同事们批评指正!汇报人:[姓名][年份]年[月份]月[日期]日第2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作为一名教师,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状况调查表

农村中小学教师状况调查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和待遇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以下是调查报告的详细内容。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中国省市的所农村中小学作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主要涵盖了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待遇及职业发展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教师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比%,男性教师占比%。
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在岁至岁之间,其中-岁的教师占比%,-岁的教师占比%。
在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的教师占比%,大专学历的教师占比%,中专及以下的教师占比%。
2、工作状况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周课时数在节以上的教师占比%。
在课程安排上,语数英等主要科目的教师比例较高,而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师比例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很多教师需要承担接送学生的任务。
3、待遇及职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月收入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元至元之间,占比%。
教师的福利待遇一般,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和住房补贴等方面。
在职业发展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缺乏专业培训和提升机会。
四、结论及建议1、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工作。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2、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会,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3、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学的支持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村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效率。
4、增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国内全球胜任力研究综述

国内全球胜任力研究综述ZHANG Rong;CHANG Lidan【摘要】: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global competenc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estern countries take the lead in the research on global competence .China is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oncept of other countries and is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competenc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generally shows a trend of catching up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China’s glo-bal competenc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it is found that China’s global competence research have mor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annual quantity and research themes .It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e concept and dimensions of glo-bal competence ,train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However ,the research field is relatively narrow .The research scope is small ,and the depth is relatively shallow .In the presenttrain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 ,such as the problem of qualified teachers ,the selection of the global topics and so on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xtensively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global competence unde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China’s global competence research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operability of practice fo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and cultivation of globalcompetence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摘要]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深入,全球胜任力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西方国家率先对全球胜任力进行研究,我国紧随其后,从借鉴他国理念开始,逐渐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胜任力教育过渡,总体上呈追赶趋势.通过梳理近年我国全球胜任力相关研究的文献,发现我国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在年度数量、研究主题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和维度的确定,培养方式以及评估策略的探析,研究领域较窄、范围较小、程度较浅,在目前的培养中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师资问题、全球性课题的选用问题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下全面广泛地推动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仍具有难度,面向未来,我国全球胜任力研究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整理与完善理论体系,注重实践的可操作性,进而深化对全球胜任力的研究与培养.【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全球胜任力;学生素养;全球素养;胜任力培养【作者】ZHANG Rong;CHANG Lidan【作者单位】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PISA测试对于“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重视,各国对“全球胜任力”这一主题的研究如火如荼。
小学班主任胜任力与培养策略研究

-006-2021年第14期(总第266期)理论探索LILUN TANSUO引 言班主任在小学日常教学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着日常教学工作,还是班级联系的纽带,也肩负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任。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对其学习和生活的教导,往往会对其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一、研究意义目前,小学班主任的选聘大多是主课教师,而且更偏向于选择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家长也普遍认为,语、数、英等学科教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固有的思维倾向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否适合?年轻班主任虽然在精力和朝气上相较于其他年龄层次的教师有一定的优势,更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但是与老教师相比,其阅历和经验相对欠缺。
所以,班主任的选聘是一个应综合考虑的问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从胜任力层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剖析,为建立健全班主任科学选聘机制提供参考。
二、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c Clelland 教授提出,后经不断完善,目前心理学领域普遍认为,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特定岗位表现出来的能够与普通人有所区分的特殊的潜质。
所以,班主任的胜任力可以定义为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所能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是班级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其能否胜任班主任的关键[1]。
班主任胜任力中的一些素质具有显性特征,通常是教师个人外在的特性和能力,另一些素质具有隐性特征,需要经过后天开发和培养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如沟通技巧、职业精神等[2]。
班主任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
当前,大多数小学班主任在这些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在管理能力上,虽然每个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尽相同,但是随着班主任工作经历的不断丰富,教师在管理能力方面也能获得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班主任除要具备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技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路径研究王璐 王晓琳 晏双生【摘要】自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高等教育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加速高校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教学挑战,如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困扰、学生群体数字胜任力的提升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青年学生“铸魂育人”的使命,因此数字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数字化教学,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自身数字胜任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胜任力|数字技术随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明确思政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以及提升路径。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2006年,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发布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首次提出“数字胜任力”一词,其定义为“自信和批判性地使用 ICT 进行工作、学习、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能力”[1]。
“数字胜任力”首次提出距今不过十几年,在初期,数字胜任力用来形容数字时代的公民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后来专家学者逐渐将数字胜任力引入到不同的领域,用以定义不同行业人群的综合能力与特质。
在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仍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目前学界对于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概念认识尚未形成统一,但大致可以得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是一套能够促进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和实现优质教学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与数字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个人特质等。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的必然性(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
然而,面对数字教育的浪潮,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构建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研究,以促进数字教育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数字胜任力的概念数字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数字化环境下,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和信息工具进行学习、教学、沟通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包括三个层面: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学习与教学能力以及数字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二、数字胜任力模型的构建1.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基础。
这包括教师对常用的数字工具和技术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如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等。
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够熟练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数字学习与教学能力数字学习与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能够有效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和教学的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设计和开展数字课程的能力,了解如何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以及如何评估学生在数字环境中的学习表现。
3.数字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数字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将数字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数字化教学策略。
教师需要了解数字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数字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以及数字化教学的实践案例,才能够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三、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用研究1.培训与提升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培训,或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26770203_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小学实践

16EDUCATOR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小学实践文 | 本刊记者 周丽近年来,随着“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提出,面向未来全球化人才需求,探索既立足本国实际,又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国际学校之外,中国的一些公立中小学同样意识到“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它们回应时代的召唤,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载体,从学科渗透、课程构建、活动创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范式与实践路径。
早在“全球胜任力”概念提出以前,以“脚印丈量世界,阅读绽放未来”为校训,以“培养专注自己、关怀他人、理解世界的小公民”为目标的深圳市福田区东海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东海实小”),便在顶层设计上十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学校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建设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写入本校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并把“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列入每学期的教学计划。
培养全球胜任力,并不意味着要开设一门叫作“全球胜任力”的新课程,而是将这个目标融入学校所有课程。
基于这一理念,东海实小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作为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一大抓手,并将之融入所有课程。
根据PISA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的界定,学校主要围绕四种能力的培养构建和实施相关课程——一是理解与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的能力。
东海实小将阅读作为这一培养目标的发力点,在学校开展了全学科阅读,并开设了一门“图书馆课程”。
以英语学科为例,在小学1—6年级,英语阅读课一共要带领学生阅读144本书,每本书都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增进国际理解,思考事物的普遍性和全球性。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校还拓展了全学科的PBL主题项目式学习,1—6年级的主题分别为“世界各地动物的家”“地球上的植物”“不一样的运动”“水资源保护”“地球村与宇宙”“形形色色的村庄”。
以六年级“形形色色的村庄”为例,围绕世界各地的村庄有何历史文化、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 、存在哪些差异及其差异如何形成等问题,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团队,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确定PBL研究方案,自主探索,完成探究报告。
高校劳动经济学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收稿时间]2023-06-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以《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221002362130346);广州软件学院第三批校级“一师一优课”建设项目(20221014)。
[作者简介]李仁仁(1984—),女,广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2023年11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阶形态。
文章以劳动经济学教学为例,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获取22位高校劳动经济学教师的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出包含“双线混融”教学理念与素养、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双线混融”教学组织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角色特质5个维度、13项胜任素质要素、35个胜任力指标的高校劳动经济学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模型。
经检验,各胜任素质要素指标差异系数介于0.13~0.28之间,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适用性。
研究结果建议教师应与时俱进,从观念转变到方法创新提升“双线混融”能力;高校应完善资源配套,从环境设计到制度实施推动师资建设;企业应加强产教融合,从校企交流到协同育人加大合作力度。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模型[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1-0024-07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当下,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高质量教学与人才输出的重要保障。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在学习新模式。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到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
线上线下融通共生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本质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层交互、融合共生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1 6
中 国 教 师 胜 任 力 研 究 及 发 展
张 佳 洁 ,
( 1 . 南京审计学院 心理咨询 中心 , 南京 2 1 0 0 2 9 ; 2 .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南京 2 1 0 0 9 5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 中小学校长任职能力或应具备 的素质 已有诸 多实证研究。 由于素质概念 与胜任 力概 念的界定 不 同, 研究方法不 同 , 所
作者都 提出了更新 、 更高的要求 , 即具有胜任力 , 指 能把在工 作 中绩效优异者和表现平平 者 区分开来 的个体 潜在 的心理 特征。教师胜任 力作 为教师培养 、 甄选 、 培训 、 选拔 的重要指 标, 也成为 当代教育学 、 心理学 、 人力资源管理 学等学科领域
( 2 0 0 4 ) 认为 , 教 师胜 任力 是指 教 师知 道的 ( 知识) 、 能做 的
拔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 教育界也将 学校 管理者胜任力 的研
究作为重点。 ( 一) 校长胜任力模 型建构研究
( 技能 ) 、 信仰的( 价 值观 ) 的具 体 内容【 4 j 。国内外 学者均认
2 0 1 3年 1 1月 第3 2卷 第 1 1 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m ̄ o f H e i bn  ̄ i a n g C o t r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NO V. 201 3
V0 1 . 3 2 No . 1 1
同: 教师胜任力 的定义应该包括与成功实施 教学相关 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国外学 者重视教 师的性格特征 ; 国内学者则重
视教师的专业价值观 , 即个人 品德 、 职业道德 。
教育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建 构沿袭经典建模思路 , 即确定 效标样本 , 对绩优样本 组进行行 为事 件访 谈 、 对访谈 资料进
摘
要: 胜任力的理论研 究和 实际应 用作为 2 1世纪一个重要 的发展 工作体 系, 在后知 识经济 时代教 育S - 作领
域 中的使 用越 来越 多。基 于此, 以二十年来 中国教育领域胜任力研 究为视 角 , 深入探 讨校长胜任 力的模型建构 , 教
师胜任 力的模 型建构, 教师胜任力与绩效 、 影响 因素的研 究现状 , 提 出了胜任 力研 究趋势及局 限, 以期 完善教师胜任
( 三) 教师胜 任力与其 相关因素的研究
校长进行深度访谈 , 并 对访谈 内容进 行 编码分 析后 , 确立 了 中小学校长胜任特征的基准模型 。引入胜任力之前 , 国内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 2 0
作者简介 : 张佳洁 ( 1 9 7 9一 ) , 女, 江苏 南京人 , 南京农业大学博 士研究生 , 南京审计学 院心理咨询 中心 教师 , 从 事教师胜任 力模型构建 、 教育经济水平 统计 分析。
力研 究工作提供理论 支持 。
关键 词 : 胜任力 ; 胜 任 力模 型 ; 教师胜任 力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5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0 3 5— 0 2
教育作 为人 才培养 的主力军 , 在 当前 的经济 形势下 , 也 面临很多挑战和创新。后经济 时代 对教 育管理 者和 教育工
、
中国教育领域 胜任 力模 型建构的研 究
进入 2 0世纪 9 0年代 以后 , 工商界管理 者胜任力模 型研 究 的影响不断延伸 , 在 教育管 理研究 领域 , 为 了找到 学校管
理者胜任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行为表现 , 为 了给学校管理者选
的教学技 巧及 教 学 态度 的综合 j 。北京 师 范大 学 曾晓东
行编码 , 编制胜任力词 典 , 根 据胜 任力 词典 和团体 焦点访谈 等方法确定胜任力要素 , 编制 胜任 力问卷 , 选 择适 当样本初
王昱等 ( 2 0 0 6 ) 以高校教师为研 究对象 , 通过行为事件访
谈法和文献查阅法收集 有关条 目, 编制高校教师胜任特征 问
卷 。得 出高校教师胜 任特 征的七个 结构维 度 : 创新 能力、 获
的研 究 热 点 。
一
以这些研究结果与胜 任力研 究有相 似也有 区别 。胜 任力研
究更突出动 态性 、 情境性 。
( 二) 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 教育领 域胜 任力 的研 究与管理领域研究相同 , 最初集 中 于管理层 、 校长 、 高校教师 , 近年来向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领域 扩展。关 于 教师 胜 任 力 的定 义 也 从 胜 任 力 中分 化 出来。 D i n e —k e E .H . ( 2 0 0 4 ) 提出 , 教师胜任力( t e a c h i n g c o m p e t e n - t i e s ) 是指教师的人格 特征 、 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
取信息的能力 、 人 际理解力 、 责任心 、 思维能力 、 关系建立 、 成
测后 , 修 订胜任力模型 。 李丽娜( 2 0 0 6 ) 使用行 为事件访 谈法对 中学校 长进行 胜 任力的研究 , 认为 中学校长胜任特 征由成就 导 向、 影 响力 、 关 系建 立、 团队领 导 、 自信 心 、 培养 他人 、 逻辑 思维 能力 、 灵 活
性、 组织 承诺 等 9项组成 … 。赵利 娟 ( 2 0 0 7 ) 通过 对 中小 学
就导 向 J 。韩曼 茹 ( 2 0 0 4 ) 对 中学班 主任进行 胜任 力研究 , 所建构的胜任力模型包括 4 个 方面的胜 任力——教育能力 、 态度情感 、 心理特征 、 动机维 度 J 。徐建 平等 ( 2 0 0 6 ) 运用行 为事件访谈技术构建 了 中小学 教师胜 任力模型 。模型包 括 1 1 项鉴别性胜任特征和 1 1 项基准性胜任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