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案例分析:英伊石油公司案
国际公法案例

按国际法,只要美国法院判决赔偿生效,辽宁省政府在美国和在欧共体所有的资产(美国与欧共体之间有相互执行司法判决的协定)只要是省政府直属的,无论是合资公司、海外投资,还是海外的直接存款,就可能被扣。
分析:该案应如何处理?
行政性行为与商业性行为的判定以行为性质为准(该行为是否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性机构所能做到的),辅以行为目的
三、常见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在美国享有豁免权?为什么?
2、美国1976年的《国有主权豁免法》是否适用湖广铁路债券案?为什么?
3、为什么说湖?
四、参考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享有豁免权。这是因为,国家主权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完全独立和平等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对另一个国家行使管辖的权利,一个国家的法院没有经过国家同意,不能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诉讼对象的案件。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可非议地享有司法豁免权。
2000年4月11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初审法院根据本国的“万国管辖权法”,对刚果外交部长努道姆巴西发出国际逮捕令,指控其犯有反人类罪,要求发现该人的相关国家予以拘留并将其引渡给比利时。2002年10月17日,刚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认为比利时的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和一国不得在另一国领土上行使权力的原则以及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的外交部长所享有的外交豁免原则,要求国际法院裁定撤销比利时的逮捕令。
案例五:英伊石油公司案——国有化

案例五:英伊石油公司案——国有化案情介绍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一家私有公司——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1951年3月至5月间,伊朗议会颁布若干法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的原则,并规定了有关程序。
这些法律的实施引起了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间的争端。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并以行使外交保护权的名义,于1951年5月26日以单方申请的形式在国际法院对伊朗提起诉讼。
英国政府主张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有管辖权的主要依据是英、伊双方曾发表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和属于声明范围的伊朗与第三国及与英国缔结的若干协定。
伊朗政府对国际法院对该争端的管辖权提出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根据伊朗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声明的文本,法院的管辖权限于有关在该声明发表后伊朗缔结的条约的争端。
1951年7月5日,在法院对争端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应英国政府的请求,法院发布临时保全措施。
1952年7月22日,法院以9票赞成,5票反对,作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的最终判决,同时宣布终止此前发布的保全措施。
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只能建立在争端当事国同意的基础上。
在本案中,为各当事国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所作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即英国1940年2月28目的声明和伊朗1930年10月所作、1932年9月19目所批准的声明,由于法院只能在双方声明相吻合的范围内具有管辖权,因此法院管辖权必须由接受管辖范围更具有限制性的声明来决定,在此为伊朗的声明。
根据伊朗政府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法院仅对有关伊朗所接受的条约或协定的适用问题的争端具有管辖权。
伊朗声称,根据声明的措辞,法院的管辖权限于声明批准之后伊朗所缔结的条约,而英国主张伊朗在声明之前所缔结的条约也属法院管辖权的范围。
法院认为,它的管辖权不能建立在对伊朗声明纯语法性的解释上,它的解释只能来自于以自然的合理的方式阅读声明文本,并充分考虑伊朗声明时的意图,这样做的结果是法院得出结论:只有伊朗声明批准后伊朗所缔结的条约属于法院管辖权的范围。
国际法案例:国际法的性质:英伊石油公司案

【国际法的性质】英伊石油公司案一、本案的主要案情: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英伊石油公司”(一家私有公司)签订一项协定,授予该公司在伊朗境内特许区域内开采和加工石油的特许权。
协议有效期为60年,协议同时规定,在协议有效期内,非因特殊情况和经过仲裁庭裁决,不得废除协议。
1951年3月,伊朗议会颁布法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取消了“英伊石油公司”的特许权,此举引起了英伊石油公司与伊朗政府间的争端。
公司要求以仲裁方式解决其余伊朗政府之间的争议,但被伊朗政府拒绝。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1951年5月16日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判决并宣告伊朗政府有义务将争端提交仲裁庭裁决,或国际法院判决伊朗实行国有化法律违反了国际法。
英国政府主张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有管辖的主要依据是英、伊双方曾发表的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和属于声明范围的伊朗与第三国及与英国缔结的若干协定。
伊朗政府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对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没有管辖权。
1952年7月22日,法院以九票赞成,五票反对,作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的最终判决。
二、案件分析与启示本案国际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最终可以归结到1933年得特许权协议是否属于条约这个问题上。
在国际法院看来,1933年协议只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外国法人之间的一项特许权合同”,而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所以,国际法院认为对本案没有管辖权。
这个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国际法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它说明了国际法主要是国家间法律。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4条第1款的规定,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的当事方必须是国家。
如果本案中英国的诉讼请求成立——1933年得特许权协议具有条约和国内法上合同的双重属性,则意味着国际法院受理了一个政府和个人之间合同纠纷案件,同时也就意味着个人成为国际法院诉讼的主体。
这一点与《国际法院规约》的规定是矛盾的。
案件表明:个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
英伊石油公司案(条约法)

英伊石油公司案
英国诉伊朗
国际法院,1952年
【案情】
1933年4月29日,伊朗(当时为“波斯”)与英国的“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特许权协议。
协议授予英伊石油公司在一个明确的特许区域开采和加工石油的专属权利。
有效期是60年密,即到1993年。
协议规定,在协议有效期内,非因特殊情况,和经过仲裁法庭裁军,协议不能废除。
1951年3月4日,伊朗过会和参议员通过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法律,因而取消了英伊石油公司的特许权。
英伊石油公司要求仲裁,但被伊朗政府拒绝。
英国政府于1951年5月16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请求国际法院声明伊朗政府有义务将伊朗与英伊石油公司的争端提交仲裁解决,或请求国际法院宣布伊朗实行国有化法律违反国际法和违反伊朗根据1933年协议所承担的义务。
1951年6月22日,英国政府请求国际法院采取临时保全措施。
伊朗政府提出反对主张,否认国际法院对此案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于1951年7月5日以命令指示临时保全措施,并于1952年7月22日对国际法院的管辖权问题做出判决。
英伊石油案分析

英伊石油案分析案情回顾:1933年4月,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1951年3月到5月间,伊朗议会颁布若干法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的原则,并规定了有关程序。
这些法律的实施引起了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间的争端。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并以行使外交保护权的名义,于1951年5月26日以单方申请的形式在国际法院对伊朗提起诉讼。
英国政府主张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有管辖的主要依据是英、伊双方曾发表的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和属于声明范围的伊朗与第三国及与英国缔结的若干协定。
伊朗政府对国际法院对该争端的管辖权提出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根据伊朗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声明的文本,法院的管辖权限于有关在该声明发表后伊朗缔结的条约的争端。
随后,法院以九票赞成,五票反对,作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的最终判决。
该案例从国际法院有无管辖权,外资企业国有化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判决分析(一)特许协议对于特许协议的争论在于它是条约还是契约。
根据案件介绍(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一家私有公司一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该特许协议为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签订。
根据国际条约的概念,条约必须是由国际法主体缔结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争取独立民族之间等),自然人,法人与国际条约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无论内容多么重要都不能算作条约,只能是契约。
)因此,本案中,伊朗和英伊石油公司之间为契约关系。
此外,即便该公司是英国全资国有公司也不应当认定为条约。
全资国有公司任然有独立法人地位,其对外贸易交往通常都是以其法人地位进行,并不代表已过政府,不能成为条约主体。
(二)英伊两国强制管辖声明对于该声明的争议主要在于该声明是否能够适用于声明之前的条约。
从条约单纯的文本来看,并不能表明声明的适用范围。
但是,本案中,国际法院认为辖权不能建筑在对伊朗声明纯语法性的解释上。
国开作业国际公法-形考任务3(20分)56参考(含答案)

题目:认为一国对其境内的外国人所负的责任以该国对本国人所负的责任为限,这是外国人待遇标准理论中的()主义。
选项A:平行主义选项B:世界主义选项C:主观标准主义选项D:客观标准主义答案:主观标准主义题目:国家依法赋予出生国籍的原则之一是()。
选项A:归化选项B:领土交换选项C:申请加入选项D:出生地主义答案:出生地主义题目:外交关系法体系中最重要的公约是()选项A: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选项B: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选项C:哈瓦那外交官公约选项D:特别使团公约答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题目:当某一国际条约与联合国宪章发生冲突时,通常的原则是()。
选项A:该条约优先选项B: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联合国宪章优先选项C:视情况而定,由当事国协商解决选项D:联合国宪章优先答案: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联合国宪章优先题目:外交团是()方面的团体。
选项A:外交礼仪选项B:领事选项C:私人选项D:外交使团答案:外交礼仪题目: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全面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文件是()。
选项A:《禁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选项B:《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选项C:《世界人权宣言》选项D:《禁止和惩治种族隔离罪公约》答案:《世界人权宣言》题目:根据1969年条约法公约和1986年条约法公约,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以书面缔结并受()支配的国际协议。
选项A:国际法选项B:缔约国国家元首个人意志选项C:国际私法选项D:缔约国国内法答案:国际法题目:批准是()的一种方式。
选项A:表示同意受条约的拘束选项B:条约的审查选项C:条约的认证选项D:条约约文拟定答案:表示同意受条约的拘束题目:领事馆是()选项A:临时使团选项B:全权外交代表机关选项C:使馆的组成部分选项D:执行领事职务的机关答案:执行领事职务的机关题目:关于国籍丧失,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选项A:中国公民定居国外,经申请批准可以退出中国国籍选项B:中国公民如属外国人的近亲属,可经申请批准退出中国国籍选项C:国家公务员和退伍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选项D: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答案:国家公务员和退伍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题目:我国缔约权由()行使。
国际法律责任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由英国石油公司(BP)运营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此次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墨西哥政府随后对英国石油公司提出了国际法律责任追究。
二、案例分析1. 国际法律责任的依据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法上的责任主要包括违反国际条约、违反国际习惯、违反国际责任制度等。
在本案中,英国石油公司作为跨国公司,其行为违反了以下国际法律责任的依据:(1)违反国际条约: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签订了《墨西哥湾地区环境保护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国在墨西哥湾地区的环境保护义务。
英国石油公司作为该地区的石油开采企业,应遵守相关环保规定,但其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导致石油泄漏,违反了该协定。
(2)违反国际习惯: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国际社会形成了许多习惯规则,如防止海洋污染的义务等。
英国石油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这些国际习惯。
(3)违反国际责任制度:根据国际责任制度,跨国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等。
英国石油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这些国际责任制度。
2. 英国石油公司的法律责任(1)赔偿损失: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英国石油公司应承担因石油泄漏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损害和受害者赔偿等责任。
墨西哥政府要求英国石油公司支付巨额赔偿金,以弥补因石油泄漏事件造成的损失。
(2)修复环境:英国石油公司应承担修复因石油泄漏事件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
这包括清除泄漏的原油、恢复受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等。
(3)改善环保措施:英国石油公司应改进其在墨西哥湾地区的环保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包括提高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等。
3. 墨西哥政府的法律责任(1)调查处理:墨西哥政府应依法对石油泄漏事件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六):英伊石油公司案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六):英伊石油公司案一、本案的主要案情:1933年4月,伊朗政府(当时称波斯)与英国一家私有公司一英伊石油公司签订一项协定,授予后者在伊朗境内开采石油的特许权。
1951年3月到5月间,伊朗议会颁布若干法律,宣布对其境内的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的原则,并规定了有关程序。
这些法律的实施引起了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间的争端。
英国政府支持该英国公司的主张,并以行使外交保护权的名义,于1951年5月26日以单方申请的形式在国际法院对伊朗提起诉讼。
英国政府主张国际法院对该争端有管辖的主要依据是英、伊双方曾发表的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和属于声明范围的伊朗与第三国及与英国缔结的若干协定。
伊朗政府对国际法院对该争端的管辖权提出反对意见,其主要理由是,根据伊朗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声明的文本,法院的管辖权限于有关在该声明发表后伊朗缔结的条约的争端。
1951年7月5日,在法院对争端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还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应英国政府的请求,法院发布临时保全措施。
1952年7月22日,法院以九票赞成,五票反对,作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的最终判决。
同时宣布终止此前发布的保全措施。
国际法院的判决中指出,法院的管辖权只能建立在争端当事国同意的基础上;在本案中,为各当事国根据法院规约第36条2款所作的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即英国1940年2月28日的声明和伊朗1930年10所作、1932年9月19日所批准的声明。
由于法院只能在双方声明相吻合的范围内具有管辖权,因此法院管辖权必须由接受管辖范围更具限制性的声明来决定;在此,为伊朗的声明。
根据伊朗政府接受法院强制管辖权的声明,法院仅对有关伊朗接受的条约或协定的适用问题的争端具有管辖权。
伊朗声称,根据声明的措词,法院的管辖权限于声明批准之后伊朗所缔结的条约,而英国主张伊朗在声明之前所缔结的条约也属法院管辖权的范围。
法院认为,它的管辖权不能建筑在对伊朗声明纯语法性的解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英伊石油公司案国际公法案例分析:英伊石油公司案
1、国际法院认定这种特许权协定不构成国际法上条约的法律与事实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条约法公约,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签订的协议,非国际法主体间订立的协议不能构成条约.本案中,伊朗政府只是与英国的一个公司(英伊石油公司)签订的协议,而不是和英国政府签订的协议,故该特许协定不能构成国际法上的条约.事实上,该特许协定不过是一国政府与一个外国法人之间的一个租让合同,英国政府不是合同的当事人,它不能构成英,伊两国政府的联系.
2、一国政府与一外国公司签定的合作开采其自然资源的协定的法律性质是什么,这种协定应受何种法律调整,为什么,
答:一国政府与一外国公司签定的合作开采其自然资源的协定的法律性质是合同(租让合同).因为本案中缔约双方是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谈判及交换对价,根据国家缔约方立法确定其权利义务关系,并经国家缔约方政府依法定程序审批成立的,因此本合同具有国内法上合同的性质,应属国内法调整。
3、一国政府是否有权变更或废除它与一外国公司鉴定的合作开采其自然资源的协定,该国政府是否对其为公共目的的单方废除这种协定行为承担国际责任, 答:对与一外国公司鉴定的合作开采其自然资源的协定~一国政府无权变更或废除。
对其为公共目的的单方废除这种协定行为~该国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