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最专业的建盏赏析
建窑建盏的造型文化探析

建窑建盏的造型文化探析“建窑”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民窑之一,因窑出建州、建宁府辖地而得名“建窑”,作为闽北最有特色的黑釉瓷,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碗著称,俗称“建盏”。
建盏釉色品类丰富,尤以兔毫纹、油滴、鹧鸪斑、瞿变等名贵瓷品饮誉海内外,在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曾经是黑建的鼎盛时期,后由于饮茶习惯、审美意识诸多方面的变化影响,逐渐走向衰落,以至停烧。
本文通过例子将阐述它蕴含的实用主义、文化性、科学主义及亲和性等特性 ,使他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现出来。
“建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论》中所载:建窑器出福建,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
建窑是宋代的名窑之一,遗址坐落在今福建闽北的建阳东北境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南部与建瓯市接壤。
建阳水吉因隶属于建瓯,而建瓯在唐以后曾改为“建州”、“建宁”,并成为福建闽北地区的州郡治所。
而我国唐宋时期的瓷窑,一般以所在的州、县命名,所以建窑就是当时的建州窑。
简称建窑。
建窑瓷器最早出现在晚唐、五代时期。
兴盛于两宋及元初,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以至停烧。
历史上建窑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瓷著称。
建窑,根据瓷器的颜色来分可以分为黑瓷、白瓷、青瓷三种,亦称“黑建”、“白建”、“青建”,而“盏”的称呼则在宋代就已有之。
因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碗在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所以建窑黑瓷又统称为建盏。
瓯的本义是碗,盏的本义则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说是一种小碗,建盏即指建窑黑瓷中的碗类。
在现在的闽北方言中,大而深的碗仍称为“瓯”。
建盏是宋代福建地区生产的既登大雅之堂又流行于大众的民间造物,它包含着区域内民间各阶层在特定时期所积淀的宗教、政治、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蕴涵着科学的精神。
对此进行发掘整理,并从中汲取养分,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理念,为提高当代造型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把握时代特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最全最专业建盏赏析

最全最专业的建盏赏析由于建盏可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因此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花纹,这些花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拥有审美价值的釉面花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沥悉心血,试图搜寻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研究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关于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问题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一般窑场,后改烧釉面无花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出生确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一般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然特色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响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民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拥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 年)。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充足必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浪地在朝野流传,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医生不惜重金搜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颂扬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图 1)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色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花纹,近似兔毛。
鹧鸪斑盏(图 2)是建盏珍品,产量罕见,其主要特色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近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
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特别难得,极为可贵,它的主要特色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表现出蓝、黄、紫等不同样色彩,并随赏析角度而变。
长清崮山宋墓出土建窑瓷盏赏析

AppreciatION 鉴赏55长清崮山宋墓出土建窑瓷盏赏析杨 阳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并开始饮茶的国家,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据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制作始于东晋。
黑釉瓷与青瓷同时出现于东汉时期。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建窑也是宋代名窑之一,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建窑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在整个窑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三百多年的昙花一现,从元明以后由于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瓷就开始衰落,窑火将近熄灭六百年,因此在元代以后建瓷就淡出了国人的视野。
但建盏却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主要生产一种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的小碗,俗称“建盏”。
建盏胎骨灰黑,造型凝重,朴实大方,釉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闪现赤褐色、银灰图1:瓷盏编辑|王 越AppreciatION 鉴赏56色、青蓝色等的放射状花纹,分别称为金兔毫、银兔毫、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此外还有油滴釉(曜变天目、鹧鸪斑)、酱褐色、龟裂釉等;还有装饰工艺的黑釉白斑、黑釉褐斑等,斑纹清晰,奇特自然。
作为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宋上承唐五代,下启元明清,影响至关重要。
宋人斗茶,以茶汤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为优胜。
因此,用黑盏盛茶,便于观察漂浮的茶叶白沫,而那黑亮如漆器般的建窑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像兔毛一样的纹理,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视觉感受。
正如北宋品位卓然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它厚重而又不失秀美,釉色深沉而晶莹温润,符合宋人那种恬淡典雅,柔和含蓄的风格,加上兔毫盏成品率不高,因而建盏在宋朝斗茶文化的大背景下,达到鼎盛时期。
2012年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对长清崮山发现的三座宋代石室墓进行考古发掘。
出土墓志两块,记载为北宋晚期宋氏家族夫妇合葬墓。
建盏的鉴别方法

建盏的鉴别方法建盏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收藏和鉴赏建盏时,了解其鉴别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鉴别建盏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品。
首先,我们可以从建盏的外观特征入手进行鉴别。
建盏的外观包括器型、胎体、釉色、纹饰等方面。
在鉴别建盏时,可以观察其器型是否符合传统特征,胎体是否坚实,釉色是否自然,纹饰是否精美。
这些外观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建盏的真伪和品质。
其次,建盏的声音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用手轻轻敲击建盏的胎体部分时,真品建盏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假冒伪劣品则会发出沉闷的声音。
这是因为真品建盏经过高温烧制,胎体坚实,所以敲击时声音清脆。
而假冒伪劣品往往使用劣质材料,胎体松软,所以声音沉闷。
此外,建盏的纹饰和题款也是鉴别的重要方面。
真品建盏的纹饰精美细致,题款清晰可辨,而假冒伪劣品往往纹饰粗糙,题款模糊不清。
因此,在鉴别建盏时,可以仔细观察其纹饰和题款,以此来判断其真伪。
最后,建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鉴别的重要参考。
建盏作为中国传统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鉴别建盏时,可以通过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使用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来判断其是否符合传统特征,从而鉴别其真伪和品质。
总的来说,鉴别建盏需要综合考虑其外观特征、声音、纹饰题款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建盏的真伪和品质。
希望以上介绍的建盏鉴别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品。
建盏大师李达建盏赏析

建盏大师李达建盏赏析李达是建盏油滴的代表人物 1955年生,福建省莆田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集建盏理论和实践之大家,长期致力于传统铁系釉的研究。
其作品胎骨似铁,釉色古朴典雅,枯高幽玄,静谧脱俗,釉面斑纹天然形成,富于变幻,斑纹晶莹清晰,金属感强,功力非凡。
李达禅定鹧鸪斑盏内由于建盏只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李达禅定鹧鸪斑盏底盛行于唐宋年间的建盏在中国的瓷器生产和茶文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道,并著书立说,并加以理论化,风雅皇帝宋徽宗赵佶为此还撰写了《大观茶论》。
宋朝亡国后有人将在“斗茶”中重要茶具建盏冠上以玩物丧志而使国家沦落,至此建盏才逐步衰弱直至失传。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建盏在我国瓷器生产和茶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正在研制开发建盏的烧制,建盏也将逐步恢复昔日的辉煌。
李达禅定鹧鸪斑盏壁由于建盏只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李达禅定鹧鸪斑细节。
建窑建盏的美学文化赏析

建窑建盏的美学文化赏析作者:叶双芝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了许多的优秀作品,建窑建盏当属其中优秀作品之列。
受我国当时古代文化影响,建盏出自较为出名的窑场。
建窑建盏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的时候是皇室御用茶具,这代表了当时的历史与工艺水平先进的程度。
建窑建盏的美学文化形成因素还有它的美学特征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建窑建盏;美学文化;茶文化建窑是宋代民窑之一,其生产的瓷器风格大多典雅规整,线条流畅,也称“乌泥窑”“建安窑”。
建窑建盏的初始阶段是晚唐五代时期,在两宋期间建窑达到了一种繁荣盛况。
但在元代早期之后开始有了衰落的现象,直至废止,清朝留有残余,这大概是建窑建盏所经历的真实的历史阶段。
“建盏”有一定的观赏和收藏的价值,受到了很多艺术家尤其是爱好收藏家的青睐。
“建盏”的美在于它的内涵与风格,内涵深厚,风格自然大方。
“建盏”具有整体造型美、斑纹样式美等美学特点,另外也有实用美。
其次它的美学文化与茶文化是关联的,“盏饮茶而兴,茶因盏而妙”,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样也是发源地。
两宋时期是建窑建盏的巅峰时期,在这个时期,宋人更喜欢古典的“点茶”艺术,其中“建盏”等黑釉瓷茶具受到人们喜爱。
一、建窑建盏的美学文化形成因素1.1政治经济因素建窑建盏能巅峰时期是宋代,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相对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另外宋朝的统治者也颁发并实施了一些开明的文化政策,人民生活得以改善,为当时建窑建盏在宋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基础。
因为宋朝社会的稳定,当时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加上瓷器的外观美就更受到了一些收藏家的青睐。
又由于人民日常生活的使用,对瓷器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
另一方面,因为宋朝的海外贸易比较发达,许多国家对瓷器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
在地理位置上,“建窑”位于当时重要的贸易出口——泉州。
所以对于建窑产出的建盏有了非常方便的交通运输,可以增加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往来,增加我国文化的传播,建盏这种饮茶器具也就更加地繁荣发展。
蔡龙百花盏赏析

作为建盏人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建盏大师,设计专业毕业的蔡龙有着传统的建盏师傅所缺少的美感及色彩感,从而也令他烧出来的盏与传统有所不同;他把他烧出来的盏称为“百花盏”,相信还有一般分的盏友们是还不了解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他的作品。
他潜心研修,而他所制作的产品“百花盏”具有胎骨似铁、变幻的釉面色彩,立体的层次感,盏上花晶体朵朵凸显,每一厂盏都有一朵花,每朵花都独具风格,在市场上供不应他坚持纯手工打造,求质不求量,让每一只建盏都成精品。
蔡龙烧制的百花盏其釉面晶体突出又不失玻化感,制作的建盏,花纹如各种盛开的花朵,栩栩如生,作品简洁雅致,富于内涵。
蔡龙的百花盏拿在手上,仿佛一朵盛开的铁莲花,十分耀眼。
详情可登录武夷建盏官网进行了解。
藏于北京故宫馆的4只老盏

藏于北京故宫馆的4只老盏这段时间回味看了央视的《国家宝藏》,深深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啊,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智慧的结晶,宝贝数不胜数。
并不是所有宝贝都距离我们这么遥远,有的宝贝在生活中就可以拥有,想要欣赏到建盏之中文物级别的,当然要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看啦。
接下来就带大家欣赏一下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个建窑老盏。
一、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的撇口盏,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壁斜直,圈足小,胎体为铁黑色,盏内满釉,盏腹下部的垂流不规则。
口沿呈酱色,口沿往下的部分黑褐相间,接近盏内中心部分为纯黑色。
釉中有黑褐色条状结晶,也称“兔毫”。
二、建窑黑釉兔毫盏宋代的敛口盏,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底圈足,通体黑釉,口沿呈现出黄褐色,露胎处呈现出黑色。
盏外壁有釉滴珠。
釉中有放射状黄褐色条纹结晶,也是兔毫盏。
这种器型为宋代典型的建阳窑产。
裴春元建盏价格三、建窑系福清窑黑釉兔毫盏宋代敞口盏,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里外兼施黑釉,口沿失釉呈酱色,盏外壁有釉滴珠。
裴春元建盏价格此盏产自建窑系福清窑口东张窑。
福清窑是建窑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窑口,地处于福建福清的东张镇,所以名为东张窑。
东张窑一直以抢占市场,追求利益的为目的,一直仿制建窑各种受到市场欢迎的黑釉盏,并且还生产建窑没有的产品,增加利益增长点。
不过东张窑的产品工艺较草率,质量不高。
早期模仿还下工夫,产品有粗有静,但为了追求利益开始大量生产,控制成本,质量下滑。
古时,市场的流通程度不如现代,商品的优劣无法太讲究,所以数量能带来利益,尽管质量不高。
东张窑一度给建窑其他窑口形成极大压力。
四、建窑系黑釉兔毫盏宋代撇口盏,高7.5cm,口18cm,底径5cm。
盏壁有明显弧度,圈足浅,满釉至足底,口沿呈棕色,外壁口沿比内壁口沿明显。
虽然它的造型不似常见的建盏,但仍属于建阳窑类茶盏。
从造型上去判断这个盏,它可能产自于武夷山的遇林亭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最专业的建盏赏析由于建盏只是一个茶碗,器型小且简单,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术难度不大;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为了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釉面斑纹,古今中外的陶艺家呕心沥血,试图寻找最合适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确的烧成方法,经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问世的优秀作品极少。
因此,建盏艺术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关于建盏名贵品种与名称问题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酱釉器的普通窑场,后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釉,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与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斗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书法家)总结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
书中载:“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
《茶录》问世后,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地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文坛巨匠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建窑的名贵品种有兔毫、鹧鸪斑(即建窑油滴)、曜变(即毫变)。
兔毫盏(图1)是建窑主打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
鹧鸪斑盏(图2)是建盏珍品,产量稀少,其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
它也像水面上飘浮的油珠,被日本称为油滴。
曜变盏(图3)是建窑的特异产品,非常难得,极为珍贵,它的主要特征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阳光照射下会呈现出蓝、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度而变。
建盏之所以受到茶家青睐,其魅力主要在于釉面斑纹。
如果没有斑纹,则只是普通的黑釉盏,即使坯质再好,釉色再黑,建盏也不会有太大特色。
建盏的制作工艺就是围绕着斑纹进行,建窑的兴衰和它留给后人的许多难解之迷,都隐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斑纹之中。
建盏的釉面斑纹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现代有些涉足者见到斑纹有点异样的,就凭感觉起一个名称,致使建盏品名越来越多。
例如,图4所示的建盏,有专家发表的文章中就有三种名称:鹧鸪斑,铁锈斑,毫变盏。
另有一本鉴赏书还出现“类鹧鸪斑曜变”等等许多新名,其实鹧鸪斑与曜变是两个不同品种,鹧鸪斑之名来自中国,曜变之名出于日本,把不同品种且异域的名称交叉组合,似为不妥。
识别建盏的釉面斑纹,不能简单地认为毫变盏就是釉面条纹特殊的建盏,并因此把粗条纹的铁锈斑盏或条纹色彩有些特别的兔毫盏,甚至把有脱釉缺陷的兔毫盏(图5)都当成毫变盏。
笔者认为,中国宋代所称的“毫变”、“异毫”与日本所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
正确理解“毫变”这个名称,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1)毫变盏是建窑宝物中国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
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
又君谟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
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祝穆是南宋歙州人,徙建宁府崇安,幼孤尝从侨居建阳的姑父朱熹学习。
崇安建阳均近建窑,着意收集南宋名迹的他对建盏的情况当非常了解。
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极难得且价格昂贵,非宝莫属。
日本古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文献是《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这本书是足利将军的朋友们对他收藏的唐物(东山御物)进行评鉴的记录。
在这本书中被高度评价的唐物,是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是以优美和稀少作为选择标准。
而且在所谓唐物庄严的世界,只有将军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书中记载的建盏有关情况如下。
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
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
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从中日两国古代有关记载,毫变和曜变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2)要深入理解“毫变”的含义建窑的主打产品(占98%以上)是兔毫盏,“毫变”隐义是主打产品的变异品种,也就是建窑的变异品种,这里的“毫”相当“窑”,因此,“毫变”与“窑变”同义。
而“曜变”是从“窑变”过渡来的,所以中国宋代记载的“毫变”、“异毫”与日本称的“曜变”是同一品种。
现在“窑变”这个名称也被滥用了,窑变原指窑中之宝,现在把说不清的釉色都称窑变,反正好歹都是窑里变出来的。
(3)要考虑与社会沟通毫变盏与兔毫盏的特征要有明显区别。
如果是兔毫盏中的某一种,就很难与社会沟通,因为条纹的变异程度难以界定。
“毫色异者”不单指毫纹的形状变异或色彩变异,而是指两者都变。
所以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曜变。
笔者在《陶瓷学报》98年2期发表的《论鹧鸪斑建盏》一文中对鹧鸪斑等名称问题作过详细论述,本文的重点是鉴赏,对名称问题不再赘述,但希望通过鉴赏进一步认识建盏名称。
真正认识建盏斑纹,不能只观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
斑纹的本质包括构成斑纹的物质和形成过程。
兔毫、鹧鸪斑、曜变属于铁钙系结晶釉,其釉面斑纹是釉料在高温阶段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后,铁氧化物在釉表面层析晶产生的,构成斑纹的物质是铁氧化物的结晶体,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痕迹。
这些建盏制作工艺难度大,艺术品位高。
而黑釉白斑盏(图6)斑点的物质是后加的白瓷釉,不是氧化铁晶体,斑点的形成是靠人工装饰的,制作工艺难度小。
还有铁锈斑盏(图4),虽然斑纹是由氧化铁晶体构成,但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后两者斑纹的外表很艳丽,但艺术效果显得单调呆板,谈不上奇妙自然,其本质与兔毫、鹧鸪斑、曜变不同,它们不能反映建盏独具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称不上建盏珍品。
建窑还有许多纯黑釉盏和杂色釉盏,这些建盏大都是烧兔毫、鹧鸪斑、曜变时留下的失败的作品,没有多少惊奇之处,也无法把它们和宝物划等号。
建盏烧制技术难度问题《收藏家》2005年2期发表笔者写的《宋代油滴茶盏鉴赏》一文,文中详细介绍了建窑油滴和华北油滴(图7)的区别,并对两种油滴烧制难度以及审美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文中提到,判断一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可以从坯、釉、窑温和窑中气氛这四个制瓷因素的制约程度考虑,这就需要了解制瓷过程中四个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有多大。
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时不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可以大量生产。
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
不同斑纹的建盏烧制难度也差别很大,下面我们从四个制瓷因素入手,来分析建盏斑纹形成的技术难度问题。
(1)坯的制约建盏的坯体材料是采用一些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的有色粘土配制,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缩大,耐火度也不高。
用这种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盏,在干燥阶段就很容易变型或开裂。
而氧化铁是助熔剂和发泡剂,在高温还原阶段不仅降低坯体耐火度,还易使坯体起泡,实际上这种坯泥只适宜制陶。
由于建盏斑纹须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形成,坯体在这种条件下,极易产生变型、起泡等缺陷,宋代建盏坯中含有粗颗粒石英,虽然对克服这些缺陷有帮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颗粒凸起的毛病。
如果采用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粘土,或采用瓷土加氧化铁制坯,虽可提高耐火度,但烧出的釉面斑纹效果不佳。
这表明坯体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对釉面斑纹有重大影响。
南宋时期福建其它窑口兔毫效果不好,与坯铁含量低有直接关系。
中外陶艺家为解决建盏坯体材料耗尽精力。
西班牙陶艺家杜阿尔多·库尼先生研究建窑黑瓷四十多年,他给笔者来信中写到:“我们所有研究建窑技术的人,都在一个问题上卡了壳,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原料其耐火性能都达不到宋代陶工烧制出精美的建盏珍品所必需的极其困难的条件——极高的烧成温度和最大的还原气氛的要求。
”笔者研究建盏工艺二十余年,的确就在福建也找不到满意的泥料,坯体原料难以确定。
其实,宋代人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建盏坯的问题,成山的废品给窑匠带来的心里创痛是巨大且无奈的。
现代有些人避开黑坯,使用白坯,斑纹效果与宋代差距太大。
宋代建盏中有些坯的外观呈褐色,是由于后期氧化所致,坯体内部还是黑的。
(2)釉的制约建盏釉层厚且流动性大。
施厚釉是釉色的需要,釉色包括釉的底色和釉面斑纹。
釉层太薄,釉不黑,釉薄处呈酱色。
再则,釉层薄,兔毫斑纹短,不流畅。
油滴(即鹧鸪斑)斑点也不大.,所以施厚釉是必要条件。
但是,高温厚釉给建盏带来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
一是釉厚干燥收缩大,易使釉层开裂,与坯粘不紧,烧时易缩釉或脱釉。
二是建盏在1300℃高温烧成,此时釉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釉层从上到下逐渐加厚,釉层厚度上下不均,对斑纹的形成影响很大。
就兔毫来说,兔毫的斑纹好比水中的鱼草,在水浅处鱼草会被顶出水面,在水深处就沉在水中。
所以兔毫斑纹一般在碗上部很密集并突出釉面,在下部较稀疏,沉在釉中,似隐似现(图8)。
斑纹的浮沉程度不同,所受的氧化程度就不同,使得斑纹的形态和色彩都有所不同。
斑纹形态和色彩的变化,从审美角度看似是好事,但实际变化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
往往是上部斑纹过密,下部斑纹过稀或无斑纹。
或者是碗上部斑纹都变灰色了,下部斑纹还不能析出(图9)。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记载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指得是银色的兔毫,从上到下,流畅通达的为上品。
釉流动性大给建盏带来的另一劫难是,只要釉层过厚,或烧成温度过高,或烧成时间过长,釉就流下粘底。
现代其它结晶釉流动性也大,但烧花瓶釉粘底可以打磨掉,不会报废。
建盏器形碗外下部露胎,从技术上就是给下垂的釉留些空间。
若下垂的釉恰到好处聚成滴珠状(图10),就有欲坠非坠之玄妙美感。
建盏特征是:碗口几乎没有釉遮盖,釉色不黑又很干涩,碗外靠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
建盏釉的配方也难以确定,因为四个制瓷因素对斑纹效果的影响很大。
而窑中各处温度与气氛有差别,导致配方很难适应,使制作者耗费大量精力也难适从。
就是现代每窑仅烧数件作品,配方也要经常变,因为坯变或其它因素些许改变,配方要跟着变。
所以最难且最贵的配方其实是难稳定的配方。
(3)温度的制约建盏烧成温度高且范围窄。
如上所述,烧成温度高易使建盏坯起泡、变形。
釉下垂粘底。
而烧华北油滴因温度低(约1240℃),用黑坯就不成问题,即使釉厚也少有聚釉现象,更不易流下粘底。
因为釉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
建盏烧成温度高,是釉面斑纹的需要。
温度过低,斑纹稀少,甚至无斑纹,所以建窑鼎盛时期许多黑釉盏是烧兔毫、油滴、曜变时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头造成的,而不是刻意烧制的。
如果窑温过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釉的底色被遮盖,也就成了褐色(图11),釉的底色仍是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