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垂教》胃气不降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

大千老师讲呼吸平举开胃法师: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你有胃炎,胃口闷,不爱吃,大便腻,胃脘疼。
你有福了。
今天就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办,讲千式吃法----大块快吃之绝密行动!女的,胃怕冷,不能吃一点凉的。
后心还凉。
今天你有救了。
师:安静——准备上课。
都立正!高真:起立,老师好!师:好好,要有尊敬之心。
我要给你们上课了!都站起来了吗?坐着的,起来。
今天阳光明媚,教室里窗明几净,老师和蔼可亲,学生,神情饥渴。
师:学会站着听,是保持胃部良好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医有句话,叫脾胃为后天之本。
又,脾胃为水谷之海。
一个人脾胃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一生健康。
你们说对不对呀?乘风:脾胃为后天之本。
师:现在多少人胃不好呀!太多了吧!脾虚胃弱,啥也不敢吃,啥也吃不多,啥也不爱吃。
拉屎不是窜稀,就是拉不下来。
一个个面黄肌瘦,要不就是虚胖,都像要死的样,还口臭。
你说,谁还愿意跟你交朋友。
师:来,做个小实验——不行,这个得躺下做。
不实验了,直接讲。
静柔:上脘中脘一个大硬包。
师:吐个舌头,白苔厚的,能吓死人。
谁还跟你谈朋友!猪猪:现在小孩就有口臭,吃太多了。
师:一拥抱,腋臭又上来了。
这日子没法过了。
我发现,现在的人越来越臭了。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四个字,臭不可闻。
无论你一天洗几个澡,还是臭,无论你吃多少口香糖,还是臭。
其实你们自己也感觉到,胃那里堵,不通顺。
不通则臭。
你又反胃,又嗳气,又吐酸水。
别人看了,怎么想?这要吐我一脸酸水,我该怎么见人?事无事:俺健身后胃口大增,二便畅快。
师:打嗝,还算好呢,要是打,还打不上来。
最后憋成一个小屁。
还放不顺利,这都是肠胃堵得太厉害了,要尽快通肠胃。
而这个通,不是吃泻药,不要吃肠润茶,不要吃番泻叶。
师:其实,这都是因为,你胃和肠在肚子里盘曲过甚了,拉开,展开就好了。
也千万别信是湿气大,没那回事。
古人说,腹有千千结。
愁肠百转。
就是这个意思。
湿疹其实都是郁疹,拉开了,湿自化。
懂了吗,宝贝们!屋里有潮气,你怎么办?猪猪:开窗。
国医大师方和谦:中医看病,立法用药不离这“六字诀”

导读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看来,保胃气、存津液,应当予以重视。
首届国医大师方和谦认为,中医治病的原理,是以脾胃为本。
百病皆可因脾胃虚而生。
若脾胃受损,则使百药难以施用,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丛生。
方老在立法用药方面,尤其重视“保胃气,存津液”!我们一起看方老的详解——方师临证治病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并常告诫我们人以胃气为本。
方师说:胃这个脏器像个袋子,主腐熟消化,司新陈代谢。
所消化之物由胃入肠,故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顺。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
脾胃的升降,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记载。
《伤寒论》中“凡病,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论述也体现了人以正气为本。
邪正交争,只要正气不败,就可以扭转病情。
“人病脉不病曰生”,从脉学体系来说,也是很重视胃气的,其表现在“缓脉”上。
“缓”为脉象和缓均匀,是正气不败之象(脉弦缓、脉浮缓)。
“人有根本,脉有元气,故云不死”(《难经·十四难》);“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诊脉要重视缓脉,重视尺脉。
通过三部九候可判断预后,识别真元时,脉学理论也值得借鉴。
实际上是证有定型,脉无定体,随人而异。
1、脉无定体脉浮者病在表,可用麻黄、桂枝解表。
如张仲景所说发汗用麻黄汤;脉浮弱者,外证未解,可发汗,宜用桂枝汤;发汗后脉沉迟,桂枝新加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人的素质不同,又脉无定体,故感冒病证不都是浮脉,但均需解表药,并因人而宜。
辨证立法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灵活又机智。
2、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法用是药。
辨证需准确,稍有差错,就药不对证,使病人受损。
《伤寒论》全书共397条。
著名伤寒大家陈慎吾曾指出:《伤寒论》397条,也可作397个病人看待,也可作为一个病人看待。
冯全生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采撷

…★席婷*…吴曦…柴少竹…杨林…冯全生**(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以反酸、烧心、冯全生教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治疗以斡旋中焦气机为关键,重视制酸,临证酌情配合活血化瘀、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斡旋中焦气机;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食管抗反流的防御机制减弱,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对食管黏膜损害的疾病[1-2],可发展为食管溃疡、狭窄,且有癌变的可能性[3]。
其西医治疗的核心在于抑酸及提高食管括约肌功能,增强胃的正向蠕动[4],但不能有效根除反流,易反复发作。
冯全生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师承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擅治消化内科疾病,对反流性食管炎诊治经验丰富。
现总结其经验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症见为泛酸、烧心、嗳气、咽喉异物感、吞咽痛、胸骨后痛等,隶属于中医学“反酸”“嘈杂”“反胃”“噎膈”“胸痛”等疾病范畴。
本病多因六淫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胃的气机升降和肝胆的疏泄功能失常而致病。
冯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
食管,《难经集注》称之为“胃之系”,脾胃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RE病理改变在食管,然其病位在脾胃。
叶天士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升胃降,则气机调和;升降失调,气机逆肝亦密切相关。
2…治疗三要点2.1…以斡旋中焦气机为首要…基于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冯师提出本病治疗应以斡旋中焦气机为基本治则,辨证时必须抓住胃气上逆这一发病基础,重视胃、脾、肝三者的相互关系,强调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肝气条达,从而达到恢复中焦气机升降调和的目的,使气逆得消,诸症得缓。
冯师喜用吴茱萸、枳实、杏仁、厚朴、法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和胃之药,即可使气逆得消,又可使胃肠蠕动增强,正如“腑病以通为补”。
7节——精选推荐

7节易读 > 历史 > 中医普及学堂——轻松学中医系列134****5598|我的追书收藏 | 下载 | 去广告第7节作者: 中医普及学堂 老王笑笑说,没有就这五味药啊! 李飞仔细琢磨,普通的四君子汤加一味枳壳,而且重用。
枳壳号称宽中下气第一品。
《药性赋》上讲,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
则枳壳、枳实,又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破胸锤。
是名副其实的下气药,凡是胸腹一切反流的酸水胆汁食物,枳壳、枳实都能够宽中降下,重用就像重拳出击,往下按压。
老王说,我那儿子吃完后,老师放屁,没多久就好了。
老姜先生交代说,这种胆汁反流性胃炎叫肝胃不和。
肝苦急,只要吃饭不着急,干活不着急,开车不着急,说话不着急,四不着急做到了,这种胃炎自动都会好。
我那儿子把这四不着急听到肚子里头去,自己胆胃病好了,还把这些经验告诉广州的亲朋好友,帮他那些朋友也治好了。
在他那朋友圈里头,居然小有名气,哈哈! 李飞也笑了,因病成医,久病成良医,说得一点也没错,你如果从这种病苦中走出来,真正摆脱这种疾苦,你肯定就有对治这种疾苦的方法跟信心,因此你也能帮人。
7、小儿久病脱肛 老王说,如果只治好我的老年便秘,我还不是最佩服老姜先生。
他把我一家的问题都治好了,这是我打从心底佩服他的道理。
李飞已经收获满满,既然老王说,不单他的病,他整家的问题都解决了,那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呢? 老王叹了口气说,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我们的,是我那小孙子,七八岁了,拉大便,丨肛丨门还老是脱出来。
排完便后,还要大人帮他洗,再送回去,一年多都没有在大城市治好,真是急坏父母。
直到去年,他们一家回来,我带那小孙子到这里来。
老姜先生说这个小孩病简单,我们当时都不相信,如果简单,干嘛要治那么久? 老姜先生讲到小孩子生病多是饮食之患。
如果吃软吃暖吃缓吃少吃淡则不病。
如果吃硬吃冷吃快吃多吃肥则多病。
我那孩子在外面吃的饭是干硬的,零食又多,孩子常是吃零食不吃主食,大便硬得像羊屎,回来后我那小孙子养得病怏怏,比同龄的孩子矮了一个头,软耷耷,像没阳光的花。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

古医精辟思路:治中土脾胃的精彩案例!(含译文)杏林康青2022-09-27 05:59发表于广东原文1 万密斋治教谕熊文村子,二岁病呕吐,更数医不效,食故入口即吐出。
万视之曰∶病可治也。
问用何方?曰∶理中汤。
曰∶服多剂矣,不效奈何?曰∶如在《内经》乃阴盛格阳之病,寒因热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则效矣。
乃作一剂,取豮猪胆汁、童便各半,和药炒干,煎而服之,(即仲景白通汤入人尿、猪胆汁之法。
)吐立止。
后称渴,以汤饮之,复作吐。
万曰∶凡呕家多渴者,胃脘之津液干也,当得一二时吐止,胃气回,津液生,渴自止矣。
令将前药渣再煎服之,仍禁其饮食,半日而安。
熊问同是理中汤,前用之不效,今用之而效,何也?曰∶公子胃寒而吐,当以热药治之。
乃寒盛于中,投之热剂,两情不得,故不效也。
今以理中为治寒之主,用猪胆汁之苦寒,小便之咸寒为佐,以从其格拒之寒,药下于咽,而寒相得入于胃,阴体渐弱,阳性乃发。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故曰∶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此轩岐之秘旨,启元子之奥义,张长沙之良法也。
后王民肃子,半载呕吐不纳乳,昏睡仰卧而努其身,有作慢风之候,亦以理中末三分,用水一杯,煎至半杯,入胆汁、童便各一匙搅匀,徐徐灌之而瘥。
万密斋给教育部官员熊文村的儿子治病。
小熊年纪两岁大,得了呕吐的毛病,前后换了很多位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吃的东西入口就会吐出来。
万密斋看过他之后说:小熊的病能治的啦。
熊先生就向万密斋讨方子。
结果万医生回答说:服用理中汤。
熊先生说:哎呀您这方子,俺儿子都吃过很多了,怎么没用呢?万密斋说:您儿子这病,就是《内经》中记载的阴盛格阳的症状,这个病要用热药,但是需要有寒性的药物引导热药到达病处,针对阴盛的症状,这样才能够起效。
于是就给小熊开了一剂,其中加猪胆汁、童便各一半,和药物一同炒干,之后煎药服用。
这就是取伤寒论里白通汤加入人尿、猪胆汁的方法。
结果小熊立刻就不吐了。
后来又说口渴,喝了水之后又开始呕吐。
万密斋说:呕吐的病人口渴的,是胃脘的津液被蒸干的原因,所以服药呕吐停止之后,要等一下,胃气慢慢就会恢复,这个的时候津液就会生出,口渴自然就会停止。
【郭生白:《中药方论》6-下垂病和急腹症方论】

【郭生白:《中药方论》6-下垂病和急腹症方论】郭老治病治系统,本能医学三足鼎。
代谢免疫内分泌,大系统套小系统。
离病说药不值钱,系统思维系统观。
方系统对病系统,对准系统说药性。
方论论及方系统,须臾不离病系统。
两个系统成一统,一统之中说药性。
药不须多妙在用,妙用关键在系统。
为何言必称系统,病势存于系统中。
系统思维系统论,系统方法不对症。
郭生白中药方论之六目录一、下垂病的病机①调节自稳功能障碍导致下垂病②运动障碍导致肠道套叠粘连扭结二、下垂病的治疗思路①下垂病的疼痛叫急腹症②促使器官运动治下垂病三、两张方治急腹症和下垂病急腹症方(郭老自拟)器官下垂方(郭老自拟)一、下垂病的病机我在讲座上说过,三焦是什么玩意儿?为命门相火之用,为天地之始,游行天地之间,主升降出入,总领五脏、六腑、经络、营卫、上下、内外、左右诸气,号中清之腑,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这是个什么东西?号中清之腑,是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一个体,就是说能力功能。
升降出入,这些韧带组织它主宰着,它在调节这个,它要调节的能力要是不正常,就会出现下垂病。
下垂病包括肠扭结、肠粘连、肠套叠。
①调节自稳功能障碍导致下垂病在生理学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可使唾液腺、胃、小肠、大肠、胰腺、胆囊等组织运动增强,分泌增加。
胃肠运动增强,分泌增加,胃中食物向小肠传导加快。
小肠的运动增强对胃的传导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神经分泌功能的调节是启动胃肠等器官运动与分泌的唯一动力。
胃的功用是在蠕动与分泌中体现的,胃的慢性疾病都会在恢复功用中获得痊愈。
胃下垂及其他内脏下垂病,中医统称为“中气下陷”。
在解剖中可以看到:胃、肝、肠、肾等器官都是由一个韧带结蒂组织维系定位在胸腹腔内。
它们既可以因身体运动而发生上下左右活动,但在躯体停止活动后又不失其原位。
如胃在进餐后增加2 公斤而不下垂,在三餐未进饮食空虚时胃亦不向上。
体操运动员作前后空翻飞腾跳跃中,各器官无论如何动作,静止后皆不失其原位。
这是免疫系统中,自稳体系的调节功能的作用。
顽固性呃逆伴嗳气证治分析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2年
第 3期
名 师垂教
顽 固 性呃逆 伴嗳 气证 治 分析
董浞良 施正贤
案例 . 患者 . .0岁 . 务 2十 月 前 固 与 人 争 执 生气 后 女 6 家 出现 反复 暖气 沣呃 逆 . 自用 土 法 ( 开 水 、 耳 朵 、 喷 嚏 等 ) 喝 捏 打 毫 无 效验 . 直 能 自止 , 去 绍 兴市 人 民 医 院 内 科 求 诊 . 一 即 医 生 经 B超 检查 . 肝 、 、 、 的 病 变 . 为 胃 炎 , 予 金 奥 无 胆 脾 胃 诊 经
气逆 上 冲 . 间 呃 9 连 声 , 短 而 频 . 能 自止 . 国 胃 气 不 喉 J 匣 声 不 多
康、 胃复 安 等 药治 疗 . 无 寸 敢 . 天整 夜嗳 气 伴 呃 逆 , 食 难 毫 整 饮 进 . 常痛 苦 又 经 市 第 二 医 院 . 为 膈 肌 痉 挛 , 予 阿 托 品 异 谚 给
降 , 术 犯 胃所致 ; 气 胃 中浊 气 经 食 道 由 口排 出 之 正 . 肝 嗳 常 伴胸 腹 痞满 , 出 始 舒 , 中 焦 气 滞 . 嗳 为 胃气 不 释 所 致 丽 者 皆 与 胃 气不 降 有 关 。《 经 》 呃 逆 称 为 哕 . 气 韩 为噫 临 床 内 将 暖 上两 者 井 见 的 不 多 . 是 分 别 见 证 。 谈 病 ^ 固 有 情 志 郁 滞 之 常 变 . 致肝 气 不 舒 , 木 犯 胃 , 病虽 以 呃 逆 为 主证 . 而 病 诱 而 肝 故 然 发之源为 匕 肝郁( 情 生气 ) 所 原 病 为 嗳 气 . 医 诊 其 为 . 西 胃 炎 . 其 主证 ( 因 即平 索 有 食 后 胃脘 作 胀 . 气 不 舒 1 似 胃 炎 嗳 有 的临 床 表 现 由 于 胃病 与脾 胃 虚 弱 . 焦 气 滞 . 固 与 凡争 执 中 复 生气 . 而致 胃气 逆 乱 . 冲 嘱 问 肝 气 横 逆 . 伐 脾 土 . 虚 气 上 克 脾 弱 而 致 呃逆 不 止 因此 出 现 标 病 呃 逆 由 于原 病 暖 气 . 病 标 呃 逆 , 以该 案 例 称 其 为 顽 固 性 耳 逆 伴 暖 气 两 者 呃 逆 为 所 叵 重 , 急 则 洽 其 标 , 列 浩 则 、 方 多 选 用 浩 呃 逆 的 专 方 如 丁 即 所 处 香 柿 蒂 洒 之属 . 加 用 治暖 气 专 方 的旋 覆 代赭 汤 亦 学生 师 云嗳 气 、 逆 为 小病 轻 证 . 否 病 程 长 的 就 是 亢 呃 是
脾虚胃口差,岳美中先生教你做资生丸

脾虚胃口差,岳美中先生教你做资生丸
之前写过脾虚不长肉,有留言问小孩不吃饭不长肉怎么办?
最近在《岳美中医案》里看到一则病案,讲一位12岁的小女孩,身体矮、肌肉瘦,稍微活动下就感到劳累气短,懒懒的不喜欢玩耍,读书写字十分钟就觉得眼睛抽痛。
她母亲本就体弱多病,生她又比较晚。
她生来就先天不足,发育得不够好,她的脸白白的,眼白也很白,吃得很少。
大便有时候不成形,脉象摸着也是虚软的。
她没有别的病,只是脾胃不足,于是给她开了资生丸。
用了20天后,小女孩食量变大了,脸色、精神、活力也慢慢恢复。
资生丸是明代医家缪希雍的方子。
取意“大载坤元,万物资生”而命名。
这个方子重在补脾胃,辅以调脾胃,用来治疗吃得少、吃得不香的脾虚证,尤其适合老年人。
(小编提示:原方是丸药,丸药多以蜂蜜制,岳美中先生在书中说,恐丸药滋腻碍胃,改粗末,水煎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垂教》胃气不降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吉林省人民医院夏文静患者丁X X,女,62岁,1983年4月就诊。
该患因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久治疗效欠佳,遂来就诊。
患者于2年前开始大便干涩难行,初起二三日l行,渐至五六日1行,并常感脘腹部胀闷不舒。
饮食减少,稍微增多则胀满加重,暖气频频,时有恶心、呕逆。
之后又觉胸部满闷,两胁胀痛,心中时觉烦热,呼吸气粗而不顺畅。
并觉时常有气自小腹上冲于胸脘。
近1年来又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头脑发胀,面目时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舌胀。
每于生气、上火后诸症加重。
视其身体发胖,形气俱实,舌红胖苔白黄而厚,面目虚浮状,脉象弦而有力。
询其以往治疗用药情况:因为大便干燥,曾用过清宁丸、番泻叶、果导、蜂蜜等,也曾用过开塞露。
以上诸药,用后则大便即通,过后仍然秘结。
因胸脘痞满,腹部胀闷,曾服过紫蔻丸、疏肝丸、宽胸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理气开郁之品,服后胸腹暂舒,不用药则胀闷依然。
因头目眩晕,上焦有火,曾用过上清丸、清眩丸、龙胆泻肝丸等,药后火热稍清,停药则仍然如前。
并用过行气开郁,通便清火之汤药数剂,其作用大抵如前药。
据其症情与服药情况,知其病为胃气不降,导致肺气不清,冲气上
逆,肝气郁滞化火,而上焦有热。
遂用降胃安冲,清金疏肝之法。
其方:生代赭石细粉30g,生山药30g,半夏
15g,竹茹10g,玄参20g,白芍20g,寸冬15g,当归
15g,牛膝15g,生麦芽15g,茵陈10g。
水煎每日1剂,3次服。
3剂后,觉上逆之气渐少,大便稍通,胀闷略舒,头目眩晕也轻。
又于前方中加柏仁15g,代赭细粉每次冲服5g,其余煎服。
3剂后,大便畅通,日行1次,腹满胸闷也大有好转,已不觉呕逆、恶心;头目也觉清爽。
又3剂后,诸证皆乎。
后用脑立清善后。
【医生甲】请老师谈谈此证的辨证思路。
【老师】在临床中,患者经常出现大便秘结,或三五日1行,或七八日1解,便时干涩困难,同时伴有腹部胀满,胸脘满闷,烦热,经常嗳气,呕逆,饮食减少,或两胁胀痛,或呼吸不顺畅而气粗,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或头部胀痛者,并不少见。
高龄者尤多。
其大便秘结难行,或用泻下药,或用润肠药,虽可暂通,而过后更甚;其胸腹胀满,饮食少思,嗳气、呕逆,极似气机郁滞,食积不消,但施以行气消导之品,药后稍舒而药停依旧;其头目眩晕耳鸣口苦,似为上焦有热,用清热泻火之品而疗效不能持续者,皆可考虑为本证。
因大便秘结,在用泻下药与润肠药后而效果不能持续者,说明其证非为热结或肠燥。
若系热结便秘,当用苦寒泻下之品后,随着大便之通利而热邪自去,热邪去而津液不伤,自无再
秘之理。
如属肠燥津亏便秘,用滋阴润肠之品而大便滑润后,说明阴液渐复。
而此证初用虽通而停后无效,其秘结既非热结,又非肠燥。
其胸腹胀满,胁肋不舒、嗳气、呕逆等,用行气开郁消导之剂,疏而又滞者,说明其证非气郁食积可知,且其并无饮食自倍之因,即或少食或不食,而诸症并不减轻。
其头目眩晕、耳鸣、口苦等,如为上焦有热,服清热泄火之品当火热渐除,头目自然清爽。
而此证则不然,服药则清,药过则否。
何处之火热,如此难除?且去而又至,其宋何易?其火伏于何处?凡此种种,皆缘于胃气不降,诸脏腑之气升多降少,渐渐郁滞化火而然。
故选用沉重降下之品,使胃气降而胃用复,则诸上逆之气皆得顺降,而脏腑之气机渐可复常,大便自然通润,而胀满、痞闷自除,气降则火也降,眩晕、耳鸣、口苦、胸中烦热等症,不用清凉而自去:【医生乙】请老师谈谈胃气下降之机理及所产生的症状。
【老师】要谈清这一问题,得先从脾胃谈起。
脾胃二者,一脏一腑,一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纳受水谷,消导运化,升清降浊之任务,而为人体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
其中脾主升清,以阳气为主,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
故脾之不升,多由阳气不足,而化寒化湿,以致清阳不升,水谷之精气下流,从而出现泄泻或便溏,倦怠,少气,肢体困重无力等症。
胃主降浊,以阴液为用,喜润而恶燥,喜凉而恶热。
故胃之不
降多由阴液不足而化热化燥,以致浊阴不降,糟粕不得下行,出现便秘、胀满、暖气、呕逆、食少等症。
造成胃气不降之原因很多:有由于禀赋者,来源于先天,自幼即有便秘习惯;有由于饮食者,或过食辛辣至阴伤多火;或食物过于精细,少食蔬菜、粗糙食物;有由于性情急躁而多怒,肝胆之火偏升,以致胃气不降者;有由于肺气肃降不行而上逆,影响而致胃气不降;有由于年龄偏高,肾阴不足而致者,此类患者较多。
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特别是肾阴不足,收敛摄纳之力渐弱。
以致冲脉之气上冲,进而导致胃气不降。
盖冲脉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脐—亡行。
如肾阴虚收摄之力弱,则冲气易于上逆。
冲脉之气上逆日久,可引起阳明之气上逆。
因冲脉从足阳明经之气街穴出于体表,旁阳明之脉而行。
反之胃气不降也可导致冲气上逆。
此患者之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即为冲气上逆之象。
人身之气机,有升有降。
大抵肝脾之气宜升,肺胃之气宜降。
升降不息,气机周流则脏腑之气调和而人体康泰无病。
若用各种原因造成胃气不降,其初起时有不降,如不愈则经常发作。
时间既久,遂成胃气不降之证。
胃气不降,则难于传导下行,引起大肠之气也滞而不畅,遂成便秘不通。
胃肠之气不通于下,则蓄积于中而现痞闷胀满之症。
下既不通,必反上行,因而出现食少、暖气呕逆等症。
胃气不降,可影响肺气之下
降,于是出现胸中满闷,呼吸不畅,或胸中烦热。
肺胃之气不降,则肝之疏泄受阻,从而郁滞不疏。
且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头晕胀痛、目眩、耳鸣、口苦等症。
也可由于气逆不降,渐致血随气升,气血逆上也可导致吐血衄血等症。
可见,胃气不降之原因,非止—端。
胃气不降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只是胃肠本身的病变,而是由于胃气不降,导致诸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
【医生甲】请老师谈一下此证的治疗原则。
【老师】前面讲过,胃气不降由多种因素造成,胃气不降又可导致各脏腑气机失调,升多降少。
因而在治疗此证时,既要抓住病证的关键,以降胃气为主,又要适当考虑致病之原因及所导致的后果,辅以相应的治疗。
从本患者以前的治疗用药可知,如果医生不能对患者各种症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分析处理,而是把各种症状割裂开来,正如患者所讲述的那样,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由于不能对疾病有整体、有机、正确的认识,所以不可能达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地步,效果也…—定不会理想。
即或有人能识得此证为胃气不降,但由于用药不当,疗效也不会满意。
我们根据张锡纯的经验,以赭石为治疗此证的主药。
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愚数十年经验以来,治此证者,不识凡几,知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
盖赭石对于此证,其特长有六:其重镇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
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而通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不上千,四也;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
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
此患之治即以赭石为君,辅半夏、竹茹以增其降胃之功;山药、玄参益肾阴而敛冲气;麦冬滋肺阴而助肃降;归、芍养阴血而柔肝体,麦芽、茵陈疏肝气而畅肝用;加牛膝引气血下行。
如此,则胃、肺、冲气下降而气血下行,肝气疏达而火郁自散。
从而收到大便通,胀满消,头目清的功效。
【医生丙】脑立清是降压药,老师为何用它治疗此证呢?【老师】脑立清丸是由赭石、半夏、牛膝、磁石、珍珠母、胆汁、冰片、薄荷冰、酒曲等药制成。
其中赭石用量最多,占全方(除酒曲)总量的28%以上。
再加半夏、牛膝(皆为本患者之主要药物)之重占全方的54%多。
其他如磁石、珍珠母等,也都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之药,对于诸气逆上者正属对证。
虽然脑立清之药物与患者之证情尚不能完全吻合,但从大体上看,也可算作方证基本相符。
在现有的中成药中,也只能以此为首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