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失和降诊断详述
潘洋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刺激症状反复存在等㊂临床上应细致地找出导致感染反复不愈的病理因素,尽可能地纠正可逆因素,在此基础上治疗尿路感染,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㊂在日常生活中,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应注意预防与调护,如多饮水,勤排尿;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阴部清洁;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若需留置导尿管,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护理规定;多食用清淡㊁富含水分的食物;忌辛辣刺激㊁温热性食物,忌烟酒㊂参考文献[1]张杰,安寒.尿路感染[J ].现代临床医学,2006,32(4):308-311.[2]H O O T O N T M .U n c o m p l i c a t e du r i n a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 [J ].N E n g l JM e d ,2012,366(11):1028-1037.[3]王松岚.尿路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1-3.[4]杨康,杨洪涛.杨洪涛教授运用 通阳法 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经验探析[J ].中医药学报,2017,45(5):124-126.[5]张琪.张琪临证经验荟要[M ].张佩清,朱永志,张少林,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9.[6]夏祖生,吉勤,何吉.补肾益气通淋汤治疗中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32例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8):15-16.[7]周贤慧,孙怡婕,高建东,等.尿感方治疗慢性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688-689.[8]冯继伟,高继宁.滋阴疏肝通淋方对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9-501.[9]冯继伟,高继宁.滋阴疏肝通淋方对慢性尿路感染患者T N F -α㊁M C P -1的影响[J ].北京中医,2007,26(9):591-593.[10]庞晓英,冯继伟,高继宁,等.滋阴通淋方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8):46-47.(收稿日期:2022-04-06):潘洋,E -m a i l :821885838@q q.c o m 第一作者:党红晨,E -m a i l :c h c n h a @163.c o m潘洋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潘 洋(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ʌ摘要ɔ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㊂潘洋教授认为胃脘痛多由外感寒邪㊁内伤饮食㊁情志失调及久病失治误治所致,临床常用散寒和胃㊁运消和胃㊁清化和胃㊁温阳和胃㊁疏肝和胃及散瘀和胃等方法治疗㊂该文主要总结潘洋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临证经验,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 和法;胃脘痛;潘洋中图分类号:R 256.3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107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㊂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㊁饮食不节㊁情志不舒等因素影响,胃脘痛患病人群不断扩大㊂潘洋教授为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中医,师从于首届国医大师张琪㊂潘洋教授临证近40年,勤求古卷,博采众方,师古而不泥古,处方用药灵活多变,擅长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如下㊂1 对和法的认识和法 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丰富了其内容[2]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记载: 上古之人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度百岁乃去㊂ 以 和 的思想指导后人养生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 此处以阴阳为纲领,论述人的健康是以阴阳相和为基9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n.2023,V o l.31N o.11础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㊂ ‘黄帝内经“从 和 的思想指导治疗,为后来 和法 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础㊂‘伤寒论“云: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㊂ 时发热㊁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㊂ 营行脉中,卫气之守也;卫行脉外,营气之使也㊂营卫相和,气血津液乃可于脉中循行于周身;若营卫失和,气不护阴,流于脉外,渗于肌腠而汗出,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而汗自止㊂小柴胡汤证病属邪入少阳,邪正相争,处于半表半里,导致少阳枢机不利,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㊂由此可见,至‘伤寒论“时期,张仲景便以 和 的思想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相比于‘黄帝内经“时期 和 的思想更趋于具体化㊂‘景岳全书㊃古方八阵“云: 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以缓治,故方有和阵㊂ 和阵 的方药多具有平缓之性,这正体现了 以平为期 的思想㊂清㊃程钟龄首次提出 八法 这一概念㊂‘医学心悟“云: 汗㊁吐㊁下㊁消㊁温㊁清㊁补㊁和㊂ 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㊂ 程钟龄认为和法并非单一的治疗方法,而由其他诸法的相合而成㊂至此, 和法 正式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㊂潘洋教授认为人之疾病所生不外乎脏腑㊁表里㊁阴阳㊁虚实的失衡,临床处方用药时总以和为贵㊂ 和则不病,病则不和 是对和法学术思想的高度总结㊂人体气血阴阳和,正气充足,则百病无所侵,人自安和㊂若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各有偏倚,内之功能有所乱,正不御邪,病乃生焉㊂正如两军交战,一方军中有内乱,若内乱不除,则其不战而自溃也㊂潘洋教授临证时主张先调其不和, 和 则其病自愈㊂2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胃脘痛的发病原因较多,潘洋教授经临证实践总结,发现其病因病机以外感寒邪㊁内伤饮食㊁情志失调及久病失治误治为主[3]㊂2.1外感寒邪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㊂阳明胃腑多气多血,以通为顺㊂寒邪客胃,气血凝滞,胃之血络为之壅塞,故胃痛乃作㊂若贪凉饮冷或外受寒冷,寒邪直中胃腑而成寒滞胃脘证㊂症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或渴喜热饮或饮后泛吐清水或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㊂寒性凝滞收引,遇温则散,故其痛得温则缓,遇寒乃甚;或阴寒凝滞气机,津液无以上承而致口渴,欲得热而散寒凝,或寒与水饮相合致胃气上逆而饮后泛吐清水㊂寒邪不化,凝滞日久,伤及脾胃之阳而成脾胃虚寒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或沉或缓㊂胃阳不足,胃腑失于温养,故隐痛不休;脾阳亏虚,运化不及,故见便溏㊂2.2内伤饮食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运化,其性为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为顺,其性为降㊂若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胃纳而脾运不及以致食停胃腑,胃气因积食壅滞而无以为降,食与气相混,胃脘痛与胀并作㊂潘洋教授临床常称此为 纳运不和,食气同病 ㊂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呕吐后疼痛可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㊂过食辛辣厚味,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久而酿成湿热壅阻于胃而致胃痛,常表现为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胸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㊂若湿热之邪,久而不去,热邪耗伤胃阴,胃失于濡养可致胃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脉细数㊂2.3情志失调‘医学正传“云: 胃脘当心而痛 七情之气触于内所致焉㊂ 肝主疏泄,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痛而起,其痛或胀,或连及两胁,或嗳气频频㊂情志不舒时加重,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㊂2.4久病失治误治胃痛失治误治,或久治不除而成慢性㊂‘临证指南医案“云: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㊂ 郭淑云教授认为血瘀是慢性胃痛病机的关键[4]㊂潘洋教授也认为胃脘痛久治不愈必是瘀血作乱㊂3以 和 治痛根据胃脘痛的病机不同,潘洋教授在和法的思想指导下,分别采用散寒和胃法㊁运消和胃法㊁清化和胃法㊁温阳和胃法㊁疏肝和胃法及散瘀和胃法治疗本病[5]㊂现详述如下㊂3.1散寒和胃法寒邪客胃,其法当温且散,温散并施,气血则通㊂寒气所在,温药必当所达㊂潘洋教授治疗此类胃脘痛多选用大建中汤,并在此基础上稍佐行气药㊂大建中汤由花椒㊁干姜㊁人参㊁饴糖组成㊂花椒㊁干姜温胃散寒治本,人参补益脾胃,饴糖缓急止痛㊂为何要稍佐行气药?潘洋教授认为,寒邪入于气血,气血0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遇寒而凝,若投以温散之剂,恐寒邪祛而滞气凝血犹存,此其一也;气血流畅,可助药力直达病所,助奏其效,此其二也㊂临证常用行气药有延胡索㊁川芎㊁乌药㊁郁金㊁香附㊁青皮㊁枳实等㊂诸药共施,寒邪可散,气血得行,胃腑因和,胃痛乃除㊂3.2 运消和胃法 积滞停于胃腑,究其原由,或为食入过饱,或为脾运不及也㊂潘洋教授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积滞停于胃,均可用运消和胃法治之,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㊂若胃脘痛伴有四肢倦怠㊁疲乏无力,或有呕吐,呕吐物无酸腐味,或大便溏薄,临证中当以四君子汤为主益脾助运,枳实导滞丸为辅㊂若胃痛较甚,或伴呕吐,呕吐物有酸腐味,选方时则以枳实导滞丸为主消滞助运,四君子汤为辅㊂运消并施,积滞可消可下,胃痛可除㊂3.3 清化和胃法 此法多用于湿热中阻型胃脘痛㊂潘洋教授认为本病多由湿邪壅胃,久而不去,蕴而化热,湿与热合,湿热乃成㊂湿邪非辛温不化,热邪非苦寒不清,治疗时需辛温与苦寒并用,多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此证㊂临证时湿与热必有所偏倚㊂若胃脘痛伴有胃中痞塞感,身体困重,此为湿邪偏重,需加用二陈汤;若口苦㊁口黏,或大便偏干,此为热邪偏重,需加用甘露消毒丹㊂湿化热清,胃中气机得畅,诸症自除㊂3.4 温阳和胃法 脾胃虚寒乃久寒所作,其病程较长,治疗本证时切不可急于求成㊂潘洋教授指出: 治久寒之病须当微温之药㊂ 以微温之药引脾阳渐复,胃痛可得久愈㊂其在临床中多用黄芪建中汤,全方药物皆为小温而非大温,可作长久用药㊂3.5 疏肝和胃法 本法为肝与胃同治,治肝需理气,治胃需和降㊂潘洋教授将肝胃的关系比喻为 环形追赶㊂肝与胃同处一圆环上进行着环形不息的运动,两者若有一方生理功能出现问题,这种运动状态就会被打破,势必会影响到另一方,因此要肝胃同治㊂潘洋教授经验方理气和降汤具有肝胃同治的特点,由柴胡疏肝散与温胆汤合并化裁而成㊂方中柴胡㊁白芍疏肝柔肝,香附㊁木香㊁川芎疏理气机,厚朴宽胸理气,赭石㊁旋覆花㊁竹茹和降胃气㊂诸药共施,肝气得疏,胃气得降,肝胃可和㊂3.6 清养和胃法 胃阴亏虚之证必当清养,切忌苦寒滋腻,否则徒伤胃气而毫无助胃之功,甚则延误病机而致他变㊂潘洋教授常用自拟方清养和胃汤治疗此证,该方由沙参㊁麦冬㊁玉竹㊁石斛㊁玄参㊁天花粉㊁生地黄组成,全方皆为养阴生津之药㊂若兼有阴虚火旺之势,亦可加用牡丹皮㊁地骨皮㊁石膏㊁知母等甘寒之品,切不可用苦寒之药,因苦性偏燥,用之恐更伤胃阴㊂3.7 散瘀和胃法 久病必有瘀,胃脘痛久治不愈,须当从瘀论治㊂潘洋教授治疗慢性胃脘痛时多从气血入手,行气药与活血药并用,每获良效㊂其常用药物有丹参㊁三七粉㊁乳香㊁没药㊁郁金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川芎㊁蒲黄等㊂4 验案举隅患者,男,43岁,2020年11月24日初诊㊂主诉:胃脘部间断性疼痛6个月,加重1d ㊂现病史:患者自诉6个月前因妻子肝癌去世后出现胃脘部胀痛,痛及两胁,剑突下有堵塞感,胃中灼热,反酸,嗳气㊂自行服用 奥美拉唑 西米替丁 等药物(具体用量不详)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㊂2020年11月23日患者进食生硬食物后胃痛加重,故求治于潘洋教授门诊㊂刻下症:胃脘部胀痛,痛及两胁,剑突下有堵塞感,胃中灼热,反酸,嗳气频频,恶心欲呕,纳寐欠佳,大便溏,舌淡,苔白,脉弦滑㊂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㊂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㊂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㊂处方:北柴胡15g ,白芍20g ,香附15g ,木香15g ,川芎20g ,厚朴20g ,赭石30g (先煎),旋覆花20g (包煎),海螵蛸30g ,浙贝母10g ,三七粉5g (另煎)㊂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0年12月7日二诊:患者诉胃脘胀痛,堵塞感,胃中灼热感较前已有明显好转,食欲稍差,大便溏薄,上方基础上减香附,木香,加鸡内金15g,炒麦芽30g ,炒神曲20g ,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㊂2020年12月20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已基本消失,再服14剂以巩固治疗㊂随访半年未有复发㊂按语:潘洋教授认为 和则不痛,痛则不和 ,临证中对于胃脘痛的治疗常以和法取效㊂寒滞胃脘证,施以散寒和胃法,方拟大建中汤加减;积食停胃证,施以运消和胃法,方拟四君子汤合枳实导滞丸;湿热中阻证,施以清化和胃法,方拟半夏泻心汤,或合用二阵汤,或合用甘露消毒丹;脾胃阳虚证,施以温阳和胃法,方拟黄芪建中汤;肝气犯胃证,施以疏肝和胃法,方拟理气和降汤;胃阴亏虚证,施以清养和胃法,方拟清养和胃汤;瘀血阻络证,施以散瘀和胃法,常用丹参㊁三七12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n .2023,V o l .31N o .11粉㊁乳香㊁没药㊁郁金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莪术㊁三棱㊁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川芎㊁蒲黄等药物㊂伴有胃黏膜充血㊁糜烂者,可加白及㊁三七粉㊂研究显示,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溃疡灶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修复[6];三七可以促进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上调,从而改善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萎缩状态[7]㊂伴有腹胀者,可加大腹皮㊂大腹皮内生物碱类和酚类可增加胃肠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的分布,加快胃肠运动[8]㊂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㊂海螵蛸能增加胃组织环磷腺苷的含量,从而有效地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促进溃疡愈合[9]㊂胃脘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㊂延胡索总碱中延胡索乙素抑制脊髓上D 2受体达到镇痛作用[10]㊂便秘不畅者,加决明子㊂决明子外壳提取物中含有蒽醌类物质及纤维素,均有通便作用,其多糖分成具有调节肠道炎症的作用[11]㊂参考文献[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 ].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55.[2]孔伟.和法源流考[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5):5-6.[3]潘洋,徐明,吴屹波,等.潘洋教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2014,43(1):22-24.[4]秦善文,郭淑云.郭淑云从瘀论治慢性胃痛[J ].中医学报,2021,36(4):783-786.[5]张琪.张琪临证治验实录[M ].张佩青,朱永志,张少林,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吕洪乐,张同华,李倩.白及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15,26(28):4014-4016.[7]史瑞,李晓红,刘礼剑,等.黄芪㊁三七及其配伍对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4):310-313.[8]景永帅,张钰炜,张丹参,等.大腹皮本草考证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21,32(14):1784-1788.[9]刘永刚,赵富花,何进来.海螵蛸的研究概况[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72-73.[10]尚坤,李敬文,常美月,等.延胡索药理作用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9,39(1):108-110.[11]刘朋月,许鹏飞,宋辉,等.决明子多糖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201-206.(收稿日期:2022-03-29)通信作者:陈爱玲,E -m a i l :c h a l .yz @163.c o m 第一作者:杨光,E -m a i l :1053729580@q q.c o m 王友仁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探析杨 光,陈爱玲(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100021)ʌ摘要ɔ 王友仁主任医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以三位动髂法为核心的治疗手法㊂三位动髂法具有操作安全㊁定位精准㊁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体现了王友仁主任医师 整体观念,三因制宜,治病求本,筋骨并重 的治疗思想㊂该文主要阐述骶髂关节前错位的病因病机㊁治疗手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和相关文献,挖掘㊁整理王友仁主任医师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㊂ʌ关键词ɔ 骶髂关节前错位;骶髂关节紊乱症;三位动髂法;王友仁中图分类号:R 244.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108 王友仁主任是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按摩医院特需门诊知名专家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王老针对骶髂关节前错位总结出一套以 三位动髂法 为代表的治疗手法,笔者有幸随师临症,现将王老应用三位动髂法治疗骶髂关节前错位经验总结如下㊂1 概述骶髂关节错位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又称骶髂关节22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6月第31卷第11期。
《内经》厥证浅议

《内经》厥证浅议厥,逆也。
《内经》有关“厥”的名目繁多,含义各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病名,泛指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二为脏腑经络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病机。
因此,《内经》所论厥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并非单指突发昏厥之证。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厥证的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部分,主要由于脏腑经脉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
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若协调则正气充足、不受邪侵,若失调则会出现病理现象。
外因《内经》认为外感寒湿、风邪、火热之邪等皆可阻遏气血运行,阴阳二气不相接续导致厥证。
如《灵枢·五色》云:“厥逆者,寒湿之起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火政乃宣,庶物以蕃。
……其动铿禁、瞀厥。
”内因《内经》认为导致厥证的内因主要有体虚劳倦、酒色过度、情志失常等,上述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后,气血阴阳之气逆乱,升降失常致厥。
如《素问·脉解》云:“少阴不至者,厥也。
”《灵枢·本神》也明确记载:“肾气虚则厥。
”亦如薄厥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则气血逆乱而发病。
分类《内经》根据厥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如下几类。
阴阳暴乱之晕厥证煎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者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此证因夏季阳气亢盛,若过度烦劳,则阳热灼阴,阴精虚竭,气血逆乱,发为晕厥,其临床特征有多发于夏季,晕厥,目盲耳闭,汗出不止等。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此证由于情志太过,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上迫清阳而致,其临床特征有多在情绪激动后发病,晕厥,肢体运动失常等。
卒痛晕厥《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此证由于寒邪侵犯五脏,寒盛伤及阳,五脏阳气上越而泄,进而阴气独盛,寒凝气滞而致,其临床特征多有剧烈疼痛后发为晕厥,不省人事等。
胃胀诊断详述

胃胀诊断详述*导读:胃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心胃胀满常与胃脘痛、嗳气、恶心、干呕、吞酸等症状同时出现。
常见证型有:①食滞型。
兼嗳气恶心,脘胀欲吐,苔腻脉滑。
②脾虚型。
兼口淡纳呆,体倦乏力,舌淡脉弱。
③肝郁型。
兼口苦吞酸,胸胁胀满、苔黄脉弦。
④血亏型。
兼心悸头晕,面白唇淡,舌淡脉细。
胃热,即是胃火。
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
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胃寒疼痛是胃寒症的临床表现。
胃寒症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症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
阴虚胃痛是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属虚痛范畴。
阳虚胃痛,患者形寒肢冷,胃痛绵绵,饮冷或遇寒加重,便溏,舌淡,脉沉无力。
喜吃热食,吐清水。
胃气虚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
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
胃脘饱胀,中医认为长期饮食失节,七情内伤,劳倦过度,寒温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肝气失舒,横逆犯胃,或脾损不运,或脾损气滞,或胆失通降等而发病,并有湿浊,食滞,血瘀等兼证,有寒、热、虚、实不同,初病多实,久病多虚中夹实或虚证。
治当分别情况,具体施治。
一取位:胃脘部操作方法:用连须葱头30克,生姜15克,共捣烂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
方法二取位:胃脘部操作方法:取舒乐热熨剂(有售)热熨胃脘部。
使用时只需撕去外层包装,稍加搓揉即自行发热,24-36小时内持续保持50℃左右的温度。
发热后马上贴于疼痛最明显处热熨。
每天用1袋,连用5天为1个疗程。
方法叁取位:胃脘部操作方法:用适量生萝卜、生姜捣烂去汁,加生香附粗末15克,喷酒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方法四取位:胃脘部操作方法:用生姜、葱、橘皮捣碎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
中医内科学脾胃笔记

第一节胃痛【目的要求】一、掌握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了解胃痛历代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三、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血瘀;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机有演变多异,变证较多的特点。
四、掌握胃痛诊断依据以及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五、掌握胃痛辨证治疗原则和常见的各种证型的特点、证机概要、治法方药。
六、了解胃痛临证要点。
七、了解胃痛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
【难点重点】一、胃痛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的关系。
二、胃痛的辨治原则和治疗大法。
三、胃痛的各证型证治。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注意与临床相结合。
二、多媒体课件、胶片投影辅助教学。
【内容提要】【概说】一、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经疼痛的病证。
二、沿革:(一)“胃脘痛”最早记载于《内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二)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三)宋代之后的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四)直至《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五)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六)《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范围本篇主要讨论,包括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溃、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只要表现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外邪客胃(二)饮食伤胃(三)情志不畅(四)素体虚弱二、病机(一)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
(二)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
(三)病理变化为胃气郁滞,和降失常。
(四)可以衍生变证。
胃下垂诊断标准

胃下垂诊断标准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部的位置异常下垂,导致胃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胃下垂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下面将详细介绍胃下垂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1. 食欲不振,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食物摄入量减少,甚至出现厌食症状。
2. 胃部不适,患者常感到胃部胀满、疼痛、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出现明显不适感。
3. 消化不良,患者出现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胃排空延迟、胃酸分泌减少等症状。
4. 体重减轻,由于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患者体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
二、体格检查。
1. 腹部触诊,医生在患者躺平或坐位时,通过腹部触诊可发现胃部明显下垂,形成明显的压痛点。
2. 腹部叩诊,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胃部浊音范围明显扩大,提示胃部下垂。
3. 腹部听诊,医生通过腹部听诊可发现胃肠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胃排空延迟。
三、辅助检查。
1. 腹部X线平片,通过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胃部下垂的位置及程度,结合患者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
2. 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胃部的位置和形态,对胃下垂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3.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确诊胃下垂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胃的位置和粘膜的改变,对胃下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和家族史等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胃下垂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作出胃下垂的诊断:1. 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胃部不适、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
2. 体格检查发现胃部下垂的明显体征,如压痛点、浊音范围扩大、蠕动音减弱等。
3. 辅助检查结果支持胃下垂的诊断,如腹部X线平片、超声检查和胃镜检查等。
总之,胃下垂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和家族史等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功能四项报告解读案例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将为您解读胃功能四项报告的一般情况。
注意,我无法查看您实际的报告结果和详细信息,因此以下解读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
胃功能四项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指标:
1. pH测定:pH测定用于评估胃内酸碱度,主要了解胃酸分泌情况。
正常情况下,胃内pH值应在1.5-3.5之间。
如果pH值过高,可能表示胃酸分泌不足;如果pH值过低,可能表示胃酸分泌过多。
具体解读还需结合其他指标和病史,由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2. 胃液容积测定:胃液容积测定用于评估胃内液体的产量。
正常情况下,胃液容积应在20-100毫升之间。
容积偏高可能表示胃液分泌过多,容积偏低可能表示分泌不足。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本身并不能确定具体疾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3. 胃黏膜活检:胃黏膜活检是通过取出一小块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这
项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病变。
具体结果需要由病理医生进行解读,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4. 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有关。
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采集呼气样本或胃液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阳性结果表示存在感染,阴性结果则表示未检测到感染。
如结果为阳性,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一般情况下的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实际解读结果应该结合个体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您拥有具体的胃功能四项报告,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解读和诊断。
呕吐-课件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邪气犯胃 胃虚失和
气逆于上
呕吐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实——邪气犯胃,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
作呕;
虚——脾胃气(阳)虚,胃阴不足,无力司其
实证
润降之职。
呕吐剧烈,津气耗伤,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复因饮食、外邪等,急性发作,标实为主
虚证
实实相兼:
虚虚转化、兼夹: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 噎膈——吞咽梗阻,饮食难下,食入反出,
进行性加重,甚则因噎废食。大 多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 佳。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病证鉴别
(三)呕吐物的鉴别 酸腐量多,气味难闻
——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苦水、黄水——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清水,量少——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相关检查
•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 腹部透视、B超; • 肾功能; • 头部CT、核磁共振; • 电解质; • 妊娠试验。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二)实证当辨外感内伤 (三)虚证呕吐当辨阳虚阴虚
理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麦门冬汤
人参.麦冬.粳米.甘 草.半夏.大枣
中医内科学
3.3.呕吐
预防调护
1.生活起居; 2.调畅情志; 3.饮食有节:饮食习惯、饮食卫生; 4.加强护理:
☛呕吐不止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
有关胃缓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即“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不坚者,胃缓”。
《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入脾胃病证类。
本指南提出了胃缓 (胃下垂 )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主要适用人群是由胃下垂所致的胃缓成人患者,即对于符合西医学“胃下垂”诊断但不符合中医学“胃缓”病名诊断的患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本指南主要根据我国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胃缓的方法与措施加以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为国内外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参考。
1. 1证据检索古代文献 :手工检索中医医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脾胃论》《儒门事亲》《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名医杂著》《张氏医通》《景岳全书》《笔花医镜》《类证治裁》《证治汇补》《类证活人书》,查询有关“胃下垂 /胃缓”的描述。
现代文献 :以“胃下垂”“胃缓”“胃下”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Gastroptosis”“Ventroptosia”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SCI、Science、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 2017年 5月 5日。
• 1. 2证据筛选• 1. 2. 1文献初筛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为中医药关于胃下垂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的文献;病例数在 20例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失和降诊断详述
*导读:胃失和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呕恶,嗳气,口臭,头晕,头重(如裹)等等。
浊阴不降:可见脘腹胀满,食少纳呆,饮食无味,甚或疼痛,腑气不通便干便秘,或兼有湿热者,大便粘腻或溏泻。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
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失和降是由于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导致的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
口服法
方一温胃平肝止吐汤
【组成】人参6 克干姜3 克丁香3 克半夏9 克青皮9 克白芍12 克
【操作】水煎服,每日1 剂,每剂分2 次服。
【适应症】呕吐。
灌肠法
处方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30 克
【操作】上方为主,虫积加使君子、槟榔、榧子;瘀毒加桃仁、丹皮、赤芍;湿热加黄连、黄柏、白头翁;痈肿加红藤、败酱草、丹皮;痰热加竹茹、半夏、胆星;火毒加黑丑、甘遂、大乾;寒实加附片、干姜、巴豆。
上药水煎过滤,取浓汁400 毫升,冷却至37℃为宜,每次200 毫升,保留灌肠20~30 分钟,4 小时后可重复灌肠。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重呕吐。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胃失和降的诊断,胃失和降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胃失和降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