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建立适合高速铁路

合集下载

小基线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

小基线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
称短 基线 集 , 是 长 时 间序 列 多基 线 D — I n S A R方 法 中的
典 型代表 , 通过 对 高相干 目标 点 的分 析 , 能够很 好地抑
制 时间 、 空 间去相 干影 响 ; 其次 , 通 过 模 型 的 时空 滤 波
技术 ,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估 计 大 气 影 响 , 优 化 参 考 D E M 数据 的精 度 , 从 而 达到抑 制 大气 延迟 相 位 和地 形
22




2 0 1 4年第 2期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7 4 7 9 ( 2 0 1 4 ) 0 2— 0 0 2 2— 0 4
小 基 线 集 雷 达差 分 干涉 测 量 高速 铁 路 区域 地 面 沉 降
饶 雄
( 中铁第 四勘 察设计 院集团有 限公 司 , 湖北武汉 4 3 0 0 6 3 )
得 益 于星载 S A R 的发展 , 在相 同区域 可 积 累大量
慢 形 变具备 明显 优势 , 反演 年 沉 降 速率 精 度 可 达 到厘 米 级甚 至毫 米 。 目前 以 C o s m o — S k y Me d 、 T e r r a S A R — X等 为代 表 的高 分 辨 率 ( S p o t l i g h t 模式 1 m; S t r i p m a p模 式
都会受 到较 严重 的空 间 和 时 间去 相 干影 响 。此外 , 使 用两 轨法 时 , D E M 精 度要 求 非 常高 , 并且需要 同 S A R 影像 精确 配 准 。传 统 D . I n S A R方 法 大 气 效 应 估 计 困 难, 很 难 同形变 信 号 分 离 ; 因此 要 求 干 涉 对 S A R影 像 成像 时刻 天气 晴朗 。此外 , 如果 干涉 对相 干性 差 , 相 位 解缠 就 困难 , 进 而影 响地表 形变 最终 反演精 度 。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成为了现代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要建设一条高速铁路线路,测绘技术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形测量、线路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监督等方面探讨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

首先,地形测量是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步。

通过对线路经过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和测量,可以获取到原始的地形数据。

测绘技术可以采用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全站仪等仪器设备,对线路所经过地区的地貌和地理物理特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

通过获取的各种地形资料,工程师可以确定最佳的线路路径,避免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在线路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利用测绘技术获取的地形数据,工程师可以进行数字地形模拟和空间分析,对线路的走向和纵、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确保线路的平直度、坡度等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测绘技术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线路周边的建筑物、道路等进行三维模拟,预测未来线路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工程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线路沿线的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进行测量和勘察,可以获取到现有建筑物的准确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和施工监督的依据。

例如,在设计高速铁路隧道时,需要考虑隧道的几何要求、安全要求等。

测绘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形图、地质图等数据,帮助设计师充分了解隧道周围的情况,确保隧道的设计符合要求,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行驶。

而在施工监督方面,测绘技术也能够提供重要的支持。

通过搭载在无人机上的航空摄影设备,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数值地形模型和正射影像,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度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与设计图纸的对比,可以及时发现施工不合格或者存在隐患的部分,保证工程质量的达标。

此外,测绘技术也可以辅助施工单位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避免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施工效率。

总体来看,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时序InSAR技术在公路沿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时序InSAR技术在公路沿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

时序InSAR 技术在公路沿线边坡监测中的应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v_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刘雨鑫(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摘要:InSAR 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遥感形变监测手段,在滑坡泥石流监测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本文以彭水至酉阳高速公 路某区域为例,使用SBAS 时序InSAR 技术计算了该地三年内的区域形变,对公路周边潜在和已有滑坡灾害进行评估和稳定性监测, 为工程建设安全性保障提供了基础监测数据。

关键词:InSAR ;地质灾害;监测;公路 中图分类号:P258 ; TP79文献标识码:A1. 研究区域概况彭水至酉阳高速公路,初测阶段贯通线全长约 107.589km 。

公路区域跨越彭水县和酉阳县,位于大娄山 脉北东侧与武陵山脉北西缘间的山地,区内山岭连绵,呈 北北东向延伸,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垂直,属中低山区,平 均海拔763m ,最低海拔208m ,最高海拔约为1317m 。

区域内具较强烈的浸蚀、剥蚀构造地形特征,岩溶地形也 有一定程度的发育,其貌主要有山间河谷冲蚀型地貌、构 造溶蚀中低山地貌以及构造剥蚀、溶蚀中低山地貌三种 类型。

本文研究区域位于线路中段的洪渡镇及乌江村附近,靠 近乌江,为古滑坡区域。

该区域为公路边坡(如图1),其 形变与滑动会严重影响公路的安全性。

研究区域植被较为茂 密,最高约650m ,最低约285m ,存在高差约365m 。

2. 研究区域数据选取2.1 SAR 影像数据研究区域植被较为茂密,短基线X 波段的雷达影像易 发生时间失相干现象。

为保证影像的相干性,该地区宜采图2 SBAS 工作流程图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8-0080-03用基线较长的U 皮段或C 波段雷达数据。

图1项目区域谷歌影像图收稿日期:2020-08-05作者简介:刘雨鑫(1995—),男,湖北钟祥人,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InSAR 形变监测。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介绍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介绍

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介绍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改善交通运输方式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而在高速铁路建设中,测绘技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及方法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工程施工的促进作用。

1.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作用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测绘技术可以通过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对高速铁路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利用现代测绘仪器设备,可以准确获取地形、地貌、地理条件等数据,提供高速铁路规划所需的空间信息,为设计者提供依据,保证了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其次,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还可以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沿线土地资源、地质情况等的测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合理规划高速铁路的路线,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测绘技术也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工程施工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通过对施工现场周边地形、地貌等数据的测绘,可以帮助工程师分析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确保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测绘技术还可以借助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时监测,为工程质量的控制提供及时反馈。

2.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方法介绍为了更好地应用测绘技术于高速铁路建设中,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测绘方法。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绘方法及其应用。

首先,全站仪测量是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全站仪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通过仪器自带的测距仪可以测量距离,从而获得空间点的坐标信息。

全站仪测量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适用于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如线路测量、施工测量等。

其次,卫星定位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测绘领域的方法。

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导航系统等,可以实现对地球空间的高精度定位。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卫星定位技术可用于获取高速铁路沿线的地理位置信息,对线路规划和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

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

时序InSAR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一、概述时序InSAR技术,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大地测量、地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获取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提取地表形变信息,进而实现对地表微小形变的高精度监测。

时序InSA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诸多误差因素的影响,这些误差不仅影响形变监测的精度,还可能对结果的解释和应用造成误导。

对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来源、误差传播特性以及误差校正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特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我们将对时序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干涉处理、相位解缠、形变反演等关键步骤。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分析时序InSAR技术的主要误差来源,如雷达系统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地表覆盖类型差异等,并探讨这些误差对形变监测结果的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并提高形变监测的精度,本文将进一步研究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校正方法。

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误差校正技术,如相位滤波、地面控制点校正等,并讨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结合其他数据源和信息来提高时序InSAR形变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时序InSAR技术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环境监测、城市沉降监测等案例,分析时序InSAR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我们将进一步验证时序InSAR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为未来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对时序InSAR技术的误差分析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InSAR技术简介及发展历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nSAR)技术,是一种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与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的前沿微波遥感技术。

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铁路工程是现代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铁路作为现代化交通的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在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测绘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1. 线路平面测量高速铁路的线路平面测量是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线路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勘探,可以确保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现代测绘技术,如全站仪、激光测量仪等设备的应用,使得线路平面测量更加精确和高效。

通过测量获取的线路平面数据,可以用于设计和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2. 基础建设测量高速铁路的基础建设测量包括桥梁、隧道、站台等各个工程项目的测量和勘探。

不同于传统的测量方法,高速铁路基础建设测量使用了先进的测绘设备和技术,如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

这些设备可以高效地获取工程项目的几何形状和空间位置信息,为施工提供准确定位和参考。

3. 环境测量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测量和评估是必要的。

通过测绘技术,可以对铁路线路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例如,采用激光测量技术可以获得地表地形的三维模型,进而对地质结构进行判断和评估。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环境影响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发展高速铁路测绘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还有一些发展趋势和挑战。

1. 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进步,高速铁路测绘技术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例如,自动驾驶测绘车辆的出现,可以实现对线路的自动测量和数据采集。

同时,智能化软件的应用,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2. 多源数据融合目前,高速铁路测绘技术采集到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单一设备或传感器。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多种数据源进行融合,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例如,将激光扫描仪、摄像机和传感器等多种设备进行组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

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

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分享一些测绘技术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地形测量与建模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准确的地形测量与建模是必不可少的。

它既可以帮助工程人员分析地形变化,确定轨道线路的走向,又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手段,对地形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和建模,将地形的各种细节完整地呈现在工程人员面前。

案例分享:在某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中,工程人员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地形测量和建模。

他们通过激光雷达扫描整个建设区域,获取了大量的地形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生成了高精度的地形模型,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地形模型的分析,工程人员成功确定了铁路线路的走向,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基坑和桩基施工监测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基坑和桩基施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对基坑和桩基进行准确的监测是必要的。

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全站仪、摄影测量等手段,对基坑和桩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案例分享:在某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桩基施工中,工程人员使用全站仪对桩基进行全方位的测量。

通过全站仪可以测量桩基的位置、高程、倾斜度等参数,并实时将测量结果传输到电脑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对和分析,工程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和调整。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还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三、隧道建设中的测绘技术应用在高速铁路建设中,隧道的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任务。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和质量,测绘技术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通过地面测量、无人机、地下雷达等手段,对隧道的设计和施工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控制,保证隧道的精度和稳定性。

探析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探析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探析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5-13T10:27:5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作者:徐宛[导读] 摘要:在高速铁路控制测量时桥梁、隧工点的精度要求受到连接隧道与桥梁的影响,这些条件均是影响控制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武汉迈普时空导航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在高速铁路控制测量时桥梁、隧工点的精度要求受到连接隧道与桥梁的影响,这些条件均是影响控制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将GPS技术应用到高速铁路建设的控制测量工作中,可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对高速铁路控制测量进行定位,使测量人员在工作中可实时掌握测量的定位结果,有利于提升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精度。

本文就此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GPS技术;高速铁路;精密测量1、GPS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GPS测绘技术能够在铁路工程测绘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铁路工程修建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带动了铁路工程测绘工作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为了更好地发挥GPS测绘技术的作用,便需要提前的了解该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发挥GPS测绘技术的作用。

GPS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在一定的位置上通过安装GPS接收机,通过使用卫星信号感应技术对GPS接收机所在的具体部位进行查找,从而将已经查询到的位置信息数据及时的传输到计算机当中,利用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位置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处理,在分析完成之后可以将位置信息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科学的三维坐标,保证接收机的确切位置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来。

基于GPS测绘技术的坐标系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空间固定坐标系统和低地固定坐标系统。

图1 高速铁路站2、GPS在高速铁路精密测量中的重要性2.1能体现高精度及高效益在铁路工程测绘工作当中使用GPS测绘技术能够充分体现该测绘技术高精度以及高效益的特点。

GPS技术与其他的测绘技术相比,拥有自己比较明显的优势,具有更大并且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沿线的沉降监测问题,探索利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建立适合高速铁路沿线区域沉降测量的干涉数据处理流程,发现京津高速铁路部分区段在运营期沿线区域沉降变形的特征和规律,为运营期高速铁路的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法的研究对于人类不便于进行地面常规测量的山区铁路、高原冻土区铁路的长期、高效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类似的公路、地面管线设施等大型线性地物沿线的区域形变监测都具有同样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与合作研究者/用户密切合作,根据高速铁路变形监测需求,在实验区设置固定水准点,进行长期观测,获取高精度的地面沉降数据。

再选取对应时间区间(2007年-2010年)的ENVISAT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处理这些SAR数据,得到沉降值。

将SAR数据获取的沉降值与精密水准测量获取的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时间序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高速铁路沉降检测的可行性的评估。

本研究以京津城际铁路靠近天津的区域作为目标。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端,存在大面积不均匀沉降,高速铁路的运营也对这些沉降带来了影响,本研究将着重提取并研究这些变化。

2007年以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在铁路沿线500米范围布设了多个永久水准点,进行了多次精密测量,本研究使用了其中的9期数据作为真值。

本研究使用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的25幅ASAR数据,提取了该区域的沉降。

将二者数据进行比对,得出使用ASAR 监测铁路沉降的可行性,并分析了这些沉降的规律。

本次实验以ENVISAT ASAR数据为基础,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 数据获取。

收集符合要求的影像数据集和对应时间段的水准数据。

2. 选取干涉数据组合。

按照影像自由组合形成干涉对的策略,选取最优的干涉影像集。

3. 生成序列差分干涉图。

对选取的各个干涉影像对进行影像配准,生成干涉图和相干图,利用SRTM DEM数据与生成的干涉图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干涉图。

4. 构建和解求沉降模型。

根据实验区内形变场的形变特征和时间序列影像集的干涉对组合策略,构建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对模型的解算分时间维相位解缠和空间维相位解缠。

5. 提取实验结果。

提取高速铁路沿线沉降结果。

6. 形变结果的评估。

将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的形变结果与水准结果进行比对和检校,评估基于时间序列SAR影像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根据结果分析高铁运营对沿线地面沉降的影响和规律。

实验结果证明了InSAR结果与水准监测结果一致,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805证明了InSAR结果的可靠性。

从铁路纵断方向和横断方向进行了高铁沉降与区域沉降的差异性分析。

提取了高铁线纵断剖面以及与高铁平行的纵断线位处的沉降,证明高铁线上沉降与区域沉降存在明显差异,离高铁线越远,这种差异越明显;提取了高铁线横断剖面以及与高铁垂直的横断线位处的沉降,证明区域沉降与高铁沉降差异明显,在时序序列的前半部分,高铁沉降速率小于地面沉降,在后半部分,高铁沉降明显加速,比地面沉降快。

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取了InSAR结果和水准监测结果,对这些形变的成因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由于地表形状复杂、地形变化和植被覆盖等原因,局部地区提取的PS点较少,影响了形变的提取。

将来考虑使用角反射器增加控制点的数目。

随着中国高铁建设和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Sentinel-1A等卫星的运行,本研究组将在更大的范围,使用更多的数据对高铁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全过程进行沉降监测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