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转移的诊断标准

骨转移的诊断标准骨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部位,导致骨骼系统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骨转移的诊断对于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骨转移的诊断标准:●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和病史:●疼痛:骨转移患者通常会有局部骨骼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因转移部位和程度而异。
●乏力:骨转移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疲劳等全身症状。
●病理性骨折:骨转移可能导致骨骼脆弱,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其他症状:骨转移还可能引起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对骨骼系统的检查。
检查可能包括对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肌肉力量的评估以及神经功能的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骨转移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可以发现骨质的破坏和异常阴影。
●CT扫描: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骨质破坏和软组织异常。
●MRI检查:对骨骼系统的软组织异常非常敏感,能够发现早期的骨转移。
●PET-CT检查:通过PET与CT的结合,能够早期发现肿瘤细胞在骨骼系统的转移。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肿瘤标志物和骨代谢指标等信息,有助于骨转移的诊断。
常见的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癌胚抗原(CEA)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转移。
骨代谢指标检测:如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反映骨代谢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骨转移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活检,可以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骨转移。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一、简介骨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骼内生长形成的瘤。
其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骨转移瘤在X线上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骨膜反应等改变。
具体表现为骨质疏松、骨骺增宽、骨皮质膨胀、骨不连续性破坏、骨小梁破坏等。
2·CT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转移瘤的病灶及周围组织的改变。
CT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等。
在骨质破坏区域可见骨小梁破坏和骨皮质侵蚀。
另外,CT还能评估病变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MRI检查MRI能提供更多关于骨转移瘤的信息,包括病变的范围、侵犯到的骨骼结构、骨髓病变等。
骨转移瘤在MR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增强后可呈高信号。
4·PET-CT检查PET-CT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来检测骨转移瘤,能全身性地评估骨骼及其他部位的转移情况。
正常骨转移瘤表现为高代谢区域。
5·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检测全身骨骼的异常代谢活动。
骨转移瘤在骨扫描上表现为局部或广泛性的异常放射性同化。
三、骨转移瘤的分类根据骨转移瘤的原发肿瘤类型和骨转移的方式,可将骨转移瘤分为两类:溶骨型骨转移瘤和骨硬化型骨转移瘤。
溶骨型骨转移瘤表现为骨质破坏,而骨硬化型骨转移瘤表现为骨质增生。
四、骨转移瘤的分布骨转移瘤可发生于全身的任何骨骼部位,但常见的部位包括脊柱、股骨、骨盆、肋骨等。
具体的分布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定。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1·X线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X线影像图像2·CT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CT影像图像3·MRI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MRI影像图像4·PET-CT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PET-CT影像图像5·骨扫描影像图像附件:包括骨转移瘤的骨扫描影像图像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恶性肿瘤:指恶性生长,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
骨肿瘤影像表现PPT课件

05 骨肿瘤影像表现的鉴别诊 断
良性骨肿瘤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生长速度
良性骨肿瘤生长速度通常较慢,而恶性骨 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能出现
明显的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
骨膜反应
良性骨肿瘤的骨膜反应通常比较规则,而 恶性骨肿瘤的骨膜反应不规则,呈侵袭性 生长。
骨质破坏
良性骨肿瘤的骨质破坏通常比较轻微,而 恶性骨肿瘤的骨质破坏严重,可出现“溶
核医学检查常用的技术包括骨扫描和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核医学检查可以用于骨肿瘤的早期诊 断、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
03 良性骨肿瘤的影像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表现
骨囊肿的影像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囊状骨质缺损,边界清晰,周围可见薄层硬化缘。 骨囊肿内一般无钙化或仅有少量点状钙化。
骨囊肿通常不会侵犯周围软组织,因此周围软组织无异常表现。
骨肉瘤是恶性骨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 种,其影像表现主要包括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骨膜反应是骨肉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表现为Codman三角或呈“葱皮样” 改变,有时可出现“日光射线”征。
骨质破坏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出现 虫蚀状、筛状或溶骨性缺损,可伴有 病理骨折。
软组织肿块多出现在肿瘤周围,呈囊 状或旋涡状排列,密度不均,可伴有 钙化或坏死。
详细描述
骨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 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骨骼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最终形成肿瘤。
02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骨肿瘤影像学检查 的基础手段,能够显示骨骼的 基本形态和结构。
X线检查可以发现骨肿瘤的存 在,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 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检查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6X( 0 70 —0 90 0 22 6 2 0 ) 307 —2
恶 性 肿 瘤 骨 转移 率 仅 次 于 肺 、 肝转 移 。 种 影 像 学 检 查 方 各
2 X 线 平 片
法 对 骨 各 有 其 局 限 性 。 同 现
全 身 骨 显 像 的局 限 性 主要 是 特 异 性 较 差 。许 多骨 转 移 病
才 能 出现 阳性 结 果 ; 早 在 肿 瘤 骨 转 移 初 期 , 部 骨 组 织 的 血 而 局 流、 代谢 即 已 发 生变 化 。 此 , 线 片 通 常 晚 于骨 显 像 3 6 因 x ~ 个 月 才 显 示 病 变 线 敏感 性低 的原 因主 要 有 : 转 移 瘤 常 先 侵 X ① 犯 骨 髓 . 皮 质 密 度 高 . 掩 盖 潜 在 破 坏 ; 老 年 患 者 多 伴 有 骨 易 ② 不 同 程 度 的 骨 质疏 松 , 质 骨 破坏 难 以分 辨 ; 即使 松 质骨 有 松 ③
局 部 血 流 量 、 骼 无 机 盐 代 谢 和 成 骨 活 跃 程 度有 关 , 此 当 局 骨 因 部 骨 骼 出现 转 移 瘤 时 , 处 血 流 量 和 ( ) 盐 代 谢 及成 骨 过 该 或 骨 程发生改变 , 在相 应 的 骨显 像 上 显 示 局 部 放 射 性 异 常 , 此 对 据 骨 骼 病 灶 做 出诊 断和 定 位 . 有 很 高 的敏 感 性 。 具
骨 转 移 瘤 的诊 断约 有 3 的假 阴性 [。这 是 由于 骨 质 破 坏 与 1 ]
但 是 , 线 检 查 方 便 、 时 、 济 , 些 间 接 征 象 很 有 助 于 X 省 经 有
临 床诊 断 , 合 理 选择 应 用 。由于 X 线 图像 上 结 构 重 叠 过 多 。 应
骨转移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非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起源于成熟的骨髓结 缔组织的良性肿瘤,无成骨倾向。病变较大累 及骨髓腔为非骨化性纤维瘤,若病变较小局限 性于皮质,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好发于膝关节(股骨 远端、胫骨近端)及胫骨远端。
❖早期一般无症状,多在外伤或骨折后检查时偶 尔发现。
❖CT:好发于长骨距离骺板3-4cm处,呈圆形、 卵圆
❖CT:因避免了骨性重叠,CT能更精确显示骨病 变范围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化性纤维瘤:是较为常见的颌骨良性肿瘤, 边界清楚。组织学上,肿瘤由富含细胞的纤维 组织和表现多样的矿化组织构成。
❖常见于青年人,多发单发性,可发生于上、下 颌骨,但以下颌骨较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影像学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不均匀高密度 ,含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 界,周边可有蛋壳样钙化;MRI信号混杂。
❖发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数年至数十年不等 。就诊年龄为3-60岁,其中11-30岁占70% 。男女性比例约为3:2。成年后进展更缓慢或 基本稳定。
影像学表现
❖X线:四肢躯干骨以股骨、胫骨、肋骨及肱骨 发病多见。颅面骨以下颌骨、颞骨及枕骨好发 。长骨病变多始于骨骺或骨干并逐渐向远端扩 展。在干骺愈合前常为骺板所限,较少累及骨 骺。四肢躯干骨的病变可侵及骨髓腔,也可以 发生于骨皮质内。X线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病 变,常数中并存,也可以单独存在。
骨吸收、骨质软化、骨质硬化。
谢谢
影像学表现
❖ 成骨型:成骨型转移者较少见,多由于生长较缓慢的 肿瘤引起。转移瘤的成骨不是肿瘤细胞成骨,而是肿 瘤细胞引起宿主细胞反应性成骨,或者是肿瘤间质通 过化生而成骨。成骨型转移常为多发,表现为松质骨 内斑点状、结节状、片状或面团状高密度影,密度均 匀,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而逐渐移行至正常骨结构中 ,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一般多无软组织 肿块,少有骨膜反应。
转移性骨肿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转移性骨肿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LDHL、肿瘤标志物检测实验室检查是骨转移瘤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查。
临床上常作为对病情进展情况、治疗效果和预后判定的有用指标。
1.常规检查这类患者除一般的常规检验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血红细胞减少、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浆蛋白下降、A/G比值倒置等表现外,还应进行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血钙、血磷等项检查。
约1/10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肾癌骨转移患者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酸性磷酸酶增高。
在成骨性转移瘤时碱性磷酸酶可升高。
2.骨髓检查有骨转移时,骨髓涂片可找到肿瘤细胞。
3.尿液检查尿内儿茶酚胺增高。
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和同型香酸(HVA)也增多。
4.病理检查凡疑为骨转移灶时应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其目的是明确诊断,设计治疗方案,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采用针吸、钻取及切开活体组织检查,同时吸取病灶脱落组织进行涂片通过脱落细胞进行诊断。
骨转移瘤组织与原发肿瘤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为灰白色或暗红色,可有出血或坏死,溶骨型者质脆弱,手术很容易切取。
成骨型者骨皮质硬。
一般无明显界限,可穿破骨皮质到软组织中。
镜下见骨转移肿瘤多系腺癌,鳞癌很少。
癌细胞有时分化较好,有时分化不良,若无原发癌的证据,单独根据转移肿瘤细胞很难判断来源,只有少数分化比较好的转移癌,可以识别其组织来源,如甲状腺癌、肝细胞癌(图3)、肾脏透明细胞癌以及神经母细胞瘤等。
在溶骨型骨转移肿瘤中,骨质大块破坏,骨小梁消失或减少。
在成骨型骨转移肿瘤中,骨质呈小灶性破坏,并有新骨形成。
活体组织检查对于骨骼的肿瘤性病变是明确诊断最直接的方法,应该尽早进行。
单一的病灶,以直接挖取病灶组织为主要方法,多发性病灶则应该考虑从相对较易取得病变组织的部位着手。
很多单发性的骨肿瘤病变,应该尽量地将活体组织检查手术操作同肿瘤组织的手术清除结合起来。
长骨骨干皮质型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I a i i g o i f c r i a e a t s s o h ke e o m g ng d a n s s o o tc lm t s a i f t e s l t n
t rsis c n i p o e dign tc e e . e itc a m r v a osi lv 1
Z ANG e — i W n we .JIJ a —o g,H U NG u — u i ns n A Y e y n,LU C e — i g-ZH OU Limi hnyn — n
Hale Waihona Puke De a t n f dilg p rme t Ra oo y,Lih i nr lHo p tl o s u ta s ia ,Li u h ja g 3 3 0 .P. C i a Ce s i e in 2 0 0 h Z R. h n
【 摘 要】 目的 探讨 长 骨 骨 干皮 质 型转 移 瘤 的影 像 学 表 现 特 点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6例 经 临 床 及 病 理证 实 的 位 于 长
骨骨 干 的 皮 质 型 转 移瘤 的 x线 、 T 及 MR 检 查 资 料 。 C I 6例 均 摄 患 肢正 侧 位 x 线 平 片 , 中 C 检 查 2 ・ 其 T 例 MR检 查 2例 结果 x 线表 现 为 长 骨 骨 干 骨 皮 质 局 限 性 偏 心 性 骨 质破 坏 , 界 清 晰 。c 及 MR 横 断 位 示 骨 皮 质 呈 “ 边 T I 咬甜 饼 干 ” 骨质 样
转移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始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研究 。
骨转移灶的 C T诊断亦决定 于骨皮质 的破坏程度 ,并且 当伴有骨质疏松或退行 性病 变时 , 诊断更加 困难 _ 4 ] 。C T扫描 范 围局 限 。 且对肿 瘤细胞髓腔 内骨髓浸润 灵敏度不高 , 容 易
个 的骨 转移 患者转 移灶 的检 出率 明显 低于 核素骨 显像 , 另 外, 在诊断 良性病变方 面 , 核素 骨显像 的敏感性更高 。B a l i i f 和B o a d a E , ] 则认 为联合 应用 D WI B S和骨显像 可 以提高骨 转 移瘤 诊断的灵 敏度 及阳性预测值 , 并可检 出骨骼 系统 外转移 灶等 。但 由于受 呼吸运 动及 心脏 搏动等伪 影影 响 , 全身扩 散 加权成像对肋骨 、 胸骨等部位病灶显示不佳 [ 8 ] 。
或高于周 围骨髓信 号 , 这 主要是 由于不 同病变进程所 导致 病
灶 内水分子含量有差异及病灶周 围反应性骨增 生所致。多数
坏骨小梁 . 进而侵犯骨皮质 。x线检查 能够 显示骨转移病灶
的形态 , 有无骨质破坏 、 骨膜反应 以及 与周 围组织 的关 系等 ,
信号不典 型的病例 加做 压脂 处理 后均表现为高信号 , 从 而可 与血管瘤 、 退行性 变等 良性病 变鉴别 , 以更好地 支持骨转 移
2 MR I 诊 断
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转移 到骨骼 时 , 常先发生 骨髓 浸 润, 后侵犯骨皮质 。磁共振成像对骨髓 内脂肪成分 和水分 子 相对含量 的变 化非常敏感 , 早期 即可产 生 阳性信号 , 故对 仅 存在 于骨髓腔 内的早期转移灶有很 高的灵 敏度 , 能准确显示 侵犯部位 、 范围及周 围软组织情况 , 并可 以多平 面成像 。与 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时出现 • 鉴别诊断:
– 溶骨性转移经治疗其内出现修复性骨增生硬化 – 亚急性骨感染
左半骨盆及左股骨 上段广泛斑点状骨 质硬化,伴有稀疏 透光区,髂骨翼和 坐骨处有大片骨质 溶解破坏。
囊状扩张型
• 很少见 • 原发灶常为:甲状腺癌,肾癌 • 囊状 膨胀性骨破坏
股骨下段骨干髓腔内泡沫状溶骨性破坏 (左图)。两个月后病理骨折(右图)。
成骨型
• 较少见 • 原发灶常为:前列腺癌,乳腺癌,膀胱癌 • 成骨方式:
– – – – 斑点状或块状硬化椎体广泛转移时,整个椎体均匀性硬化 结节状或颗粒状 弥漫性:骨皮质增厚,骨膜下新骨形成,放射性骨针 骨小梁形成:不规则,稀疏,网状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张晓春
概述
• • • •
常为多发 最好发于红骨髓内 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囊状扩张型、混合型 各种影像学方法都有局限性,故需综合运用
溶骨型
• 最常见(80%) • 原发灶常为:肾、甲状腺、肺的恶性肿瘤 • a虫蚀状鼠咬状破坏b边缘不规则c无硬化缘 d骨膜反应少见 • 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 大片状骨质破坏区,甚至病理性骨折
– 囊状:边界清楚 – 膨胀性:骨皮质膨出,厚薄不匀;壳样骨膜增生;囊内见分 隔
1. 肱骨中段多发小 的虫蚀状骨质破 坏 2. 边缘不规则 3. 无硬化缘 4. 无骨膜增生;
5.上端破坏融合扩 大形成大片溶骨 性骨质破坏 6.骨皮质不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