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目录

[1] [美]R,E,谢里夫,[加]L,P,吉尔达特,勘探地震学(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3]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妙月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

[5] 何汉漪,海上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6] 常子恒主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7] 史诃,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田在艺,薛超,流体宝藏—石油和天然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9] 沈平平,刘明新等,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数学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毛宁波,地震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自然杂志,1999(6)

[11] 毛宁波,戴塔根等,医学数字成像与地震数字成像新进展及其相互渗透,生命科学研究-2003年中国博士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暨院士论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2] 中国海洋石油物探编写组,中国海洋石油物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13] 杨友法,何樵登等,海洋地震勘探,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4] OZ yilmaz,Seismic data analysis,USA: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2001

[15] 李心太,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结实,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16] 刘天佑,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与处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17]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18] 孙传友,潘正良,地震勘探原理仪器原理,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19] 李振春,张军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20] 牟永光,陈小宏,李国发,刘洋,王守东,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1]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上),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2] 韩文功,印兴耀,王兴谋,李振春,刘洪文,地震技术新进展(下),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3] 袁子龙,狄帮让,肖忠祥,地震勘探仪器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4] 史謌,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 姚姚,地震波场与地质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6] 张玉芬,反射波地质勘探原理和资料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7] 顾功叙,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8] 聂荔,周洁玲,地震勘探原理和构造解释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29] 何樵登,韩立国,朱建伟,王德利,地震波理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0] 孙成禹,地震波理论与方法,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2007

[31] 周绪文,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32] 董敏煜,地震勘探,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33] 李录明,李正文,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4]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35]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

[36] 黄绪德,反褶积与地震道反演,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7] 邹才能,张颖,油气勘探开发适用地震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8]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39] 何汉漪,二十一世纪的地震勘探技术,地学前缘,2000,7(3):267,273

[40] 熊翥,我国物探技术的进步及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5):565~578

[41] 韩行吉,杨文采,吴永刚,地震与声波测井资料的匹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增刊):227~332

[42] 陈遵德,朱广生,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4):77-84

[43] 刘雯林,张颖,石油地球物理发展历程回顾、启示及对策建议,石油科技论坛,2003,10

[44] 刘雯林,李文华,王良全等,合成声波测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0,15(2):18-40

[45] 王英民,等译开发地震学地震出版社,1996

[46] 洪菲,胡天跃,深海油气地震勘探进展和展望,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230~236

[47] IeaneyW,Scott,UlrychTJ,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朱毓荃译,见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科技情报所,地质矿产部石油物探研究所情报室编,第57届SEG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48] 马劲风,声波测井与地震数据匹配的新方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6月第28卷第3期

[49] 周竹生,周熙襄,宽带约束反演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5):523~536

[50]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51] 牟永光,地震勘探数字资料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52] 吴荣祥,译,应用地球物理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53] 李乐天,译,层系结构解释中地震资料时间谱的分析方法,国外油气勘探,1990,2(1):56~64,[4]

[54] 刘传虎,等,时频分析方法及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增刊1),1996,31(1):11~20,

[55] 俞寿朋,相位谱及其计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16(5):1~14,[8]

[56] 程年夫,刘雯林,相位谱计算与相位校正,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增刊1):1~12

[57] 孙成禹,空变地震于波提取方法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4卷第1期

[58] 杨文采,粘弹性介质中反射地震道的合成,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6,ZI(6):615~623

[59] 杨文采,岩石的弹性偕振Q模型,地球物理学报,1987,30(4):399~411

[60] 张剑秋,张福炎,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6):884~888

[61] 孙家广,杨长贵,计算机图形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2] 安艺敬,理查兹PG定量地震学——理论和力法(第卷),李钦祖,郊其嘉,译:地震出版社,1987 46-168

[63] 李庆忠,岩石,纵、横波速度规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1-12

[64] 殷八斤,曾灏,杨在岩,A 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65] 何樵登,熊维纲,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66]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67] 姚姚,詹正彬,钱绍湖,地震勘探新技术与新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68] 李宏兵,具有剔除噪音功能的多道广义线性反演,石油物探,1996,35(4):1117

[69] 林小竹,杨慧珠,汤磊,无井多道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4):448~452

[70] 林小竹,杨慧珠,有井多道反演,石油物探,1999,38(4):4450

[71] 马国东,波阻抗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6567

[72] 马劲风,王学军,测井资料约束的波阻抗反演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710

[73] 杨小萍,董春荣,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6):912

[74] 刘雯林,煤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75] 李玉英,广义线性反演地震岩性,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27(6):706~713

[76] 张宏彬,何樵登,宽带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5,34(4):110

[77] 姚振兴,张霖斌,叠后地震剖面的线性化波阻抗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09614

[78] 王宝珍,杨文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地震波阻抗反演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258264

[79] 高少武,贺振华,一维波动方程震源函数与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1995,34(2):8488,673

[80] 朱成宏,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石油物探,1999,38(2):2030

[81] 陈志德,杨文采,吴永刚,用于储层跟踪的地震波阻抗混沌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1):110

[82] 田振平,波阻抗近似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31(5):616617

[83] 赵宪生,梁贵蓉,罗运先,子波反演与波阻抗反演,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3):206211

[84] RHSeymour,利用地震—地质控制由井外推储集层岩性,牛毓荃译,国外油气勘探,1990,2(2):74~872

[85] 杨文采,地震道的非线性混沌反演理论和数值试验,地球物理学报,1993,36(2):221~2315

[86] 杨旭明,陈均,唐权钧,地震资料分步最优化反演方法,石油地物理勘探,1994,29(5):558~6006

[87] 李庆忠,论地震约束反演的策略,石油地物理勘探,1998,33(4):423~4387

[88] RobertTVest,利用地质约束条件进行地震数据反演,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60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80~283

[89] Wscott Leaneyand Tab JUlrych,声测井曲线的复合中值滤波,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57届年会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494~497

[90] 杨文采,神经网络算法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石油物探,1995,34(2):116~120

[91] 邹振桓,杨文采,地震道的广义线性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7,22(4):363~375

[92] 符力耘,程胜,段玉,地震波阻抗反演的ANNLOG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32(1):34~44

[93] 杨文采,反射地震道的反演———问题与限制,石油物探,1986,25(3):23~39

[94] 张繁昌,印兴耀,吴国忱,用模拟退火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波阻抗反演,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6):16~18

[95] 李玉民,波阻抗多约束反演,石油物探,1994,33(1):37~44

[96] 徐仲达,地震岩性模拟中的多解性问题,石油物探,1995,34(3):32~45

[97] 张厚柱,杨慧珠,徐秉业,用遗传算法反演层速度,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5):633~644

[98] 李正文,胡光岷,蒲勇,地震数据多参数约束反演及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29(5):581~587

[99] 李庆忠,符合小层对比原则的砂层内插技术,石油物探,1989,28(1):12~21

[100] 马劲风,贾春环,李庆春等,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与速度反演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5):509~519

[101]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地质出版社,1997

[102] 傅淑芳,朱仁益,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地质工业出版社,1998

[103] 王贵文,测井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04] 王延光,储层地震反演方法以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石油物探,41(3),2002

[105] 彭传圣,常国贞,试论地震约束反演的不适定性油气地质与采收率,9(2),2002

[106] 沈财余,江洁,赵华,李九生,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探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

2002

[107] 沈财余,阎向华,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石油物探,38(4),1999

[108] 张玉芬,罗延钟,凌峰,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6(5),2001 [109] 马坚伟,杨慧珠,朱亚平,地震波形多尺度反演的一点讨论,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

[110] 张玉芬,罗延钟,陶国强,史付生,影响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效果因素分析,物探与化探,25(3),2001 [111] 朱成宏,秦瞳,从SEG2002年会看油藏描述技术的新进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

[112] 白彦彬,杨长春,井西利,地质规律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石油物探,41(1),2002

[113] 史文东,张立昌,尹克敏,孙海宁,地质统计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在民丰断裂带封堵中的应用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4),2002

[114] 呼舜兴,郭献广,张之文,地震反演技术在桥口-白庙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2(3),2003

[115] 石万忠,陈开远,李梦溪,杨永林,代胜群,JASON在东濮凹陷H99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2),2001

[116] 张继武,应用Strata软件进行波阻抗反演的几点认识,新疆石油地质,20(1),1999

[117] 吴坚,张塞,闫桂花,邹玉萍,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区域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7(增),2002

[118] 牛小芳,张春林,汪立蓉,皮东,地震反演技术在前8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断块油气田,10(2),2003 [119] 吕义军,王萍,李虎山,王岩,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浊积岩油藏勘探中的应用,山东地质,19(增),2003 [120] 王连山,董建海,彭毅斌,朱庆忠,测井约束三维地震反演在琥珀营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5(2),2003

[121] 孙岩,李明,赵一民,赵占银,马新昌,张立新,英台地区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解释技术的应用与效果,石油地球物理勘探,38(2),2003

[122] 董万百,韩行吉,小波波阻抗反演技术的改进及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4),2001

[123] 沈财余,崔汝国,影响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地质效果因素的分析,物探与化探,27(2),2003

[124] 方赟,柯善珍,陈家敏,刘敬,A VO地震反演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特种油气藏,9(4),2002

[125] 卢占武,韩立国,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世界地质,21(4),2002

[126] 夏洪瑞,周开明,黄桥,霍浩,许自龙,刘新强,波阻抗反演技术中空变子波的求取,石油物探,41(4),2002

[127] 马劲风,王学军,贾春环,赵建勋,波阻抗约束反演中的约束方法研究,石油物探,39(2),2000 [128] 曹柏如,张霖斌,波阻抗反演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15(4),2000

[129] 司马立强,郑淑芬,吴胜,测井地震结合储层参数推广反演技术及应用,测井技术,25(1),2001 [130] 张永刚,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石油物探,41(4),2002

[131] 0李立诚,吴坚,张塞,庄锡进,0邹玉萍,王文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层序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为例,新疆石油地质,23(3),2002

[132] 马劲风,许升辉,王桂水,高乐,地震道反演面临的问题与进展,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3(4),2002 [133] 姚逢昌,甘利灯,地震反演的应用与限制,石油勘探与开发,27(2),2000

[134] 尹成,谢桂生,吕中育,赵志伟,邹定永,地震反演与非线性随机优化方法,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3(1),2001

[135] 宿淑春,王晓华,分频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应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1),2000

[136] 徐国庆,侯志强,井约束地震反演中对声波和密度测井的油气信息补偿与消除,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7(3),2003

[137] 杨文采,评地球物理反演的发展趋向,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9(4),2002

[138] 陈长河,周杰,周胜利,潘一览,全局优化模拟退火地震反演技术,断块油气田,8(4),2001

[139] 靳军,谈继强,李天明,支东明,宁良,应用测井约束反演开展储集层砂体描述,新疆石油地质,24(1),2003

[140] 宋维琪,应用地震属性与测井数据反演储层参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6(3),2003

[141] 杨斌,肖慈珣,测井约束下的神经网络地震储层参数反演,矿物岩石,18(增),1998

[142] 蒋录全,地震数据反演中的Monte-Carlo算法、漠拟退火算法(SA)及遗传算法(GA),西南石油学院院报,17(3),1995

[143] 侯遵泽,杨文采,中国大陆地壳密度差异多尺度反演,地球物理学报,41(5) ,1998

[144] 朱成宏,叠后地震资料波阻抗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1998

[145] 张玉芬,影响薄互层地震反射特征因素研究和井震联合地震道多尺度反演,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00 [146] SUBHASHISM,XURIH,JEFFREYL,etal,Hybrid seismic inversion:A reconnaissance tool for deepwater exploration,The Leading Edge,19(11),2000

[147] COOKE D A,SCHNEIDER WA,Generalized linear inversion of reflection seismic data,Geophysics,48(6),1983

[148] Treitel S L,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A new millennium analysis,Geophysics,66(1),2001

[149] Yang Wencai,Theory & method of geophysical inversion,Bei jing:Geophysical Publishing Company,12,1997 [150] Connolly P,Elastic impedance,The Leading Edge,18(4),1999

[151] Mccormack M D,Neural computing geophysics,The Leading Edge,10(1),1991

[152] Jin S,Madariaga R,Nonlinear velocity inversion by a two step Monte Carlo method,Geophysics,59(4),1994 [153] Latimer R B,Davison R,van Riel P,An interpret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seismic-derived acoustic impedance data,The Leading Edge,19(3),2000

[154] Subhashis Mallick,A simple approximation to the P-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he inversion of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data,Geophysics,58(4),1993

[155] Landro Mand Solie R,Sources signature determination by inversion,Geophysics,57(12),1992

[156] Gray S H,Bleisten N,Imaging and inversion of zero-offset seismic data,Proceeding of the IEEE,74(3),1986 [157] CLAYTONRW,STOLTRH,A Born-WKBS inversion method for acoustic reflection data,Geophysics,46(11) ,1981

[158] Lippmann RP,An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with neuralnets,IEEE ASSP,April,1987,3(4):4~22 [159] Mccormack MD,Neural computing in geophysics [J] ,The Leading Edge,1991,10(1):11~15

[160] Rogno H,Kristensen A,Amundsen L,The statfjord 3 D,4C OBC survey[J],The Leading Edge,1999,18(11):1300~1305

[161] Whitcombe DN,Connolly PA,Reagan RL。etal,Extended elastic impedance for fluid and lithology prediction [R],70th SEG Annual Meeting,Expanded Abstracts,2000

[162] Savic M,Masters R,Sena A。etal,Ela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inpractice [R],70th SEG Annual Meeting,Expanded Abstracts ,2000

[163] Cambois G,A VO and elastic impedance [R],70th SEG Annual Meeting,Expanded Abstracts,2000,A VO2,4

[164] Mukerji T,Jorstad A,Avseth P。etal ,Mapping lithofacies and pore-fluid probabilities in a North Sea reservoir seismic inversion sand statis ticalrockphysics[J],Geophysics,2001,66(4):988~1001

[165] Hilterman FJ,van Schuyver C,Sbar M,A VO examples of long offset 2D data in the Gulf of Mexico[J],The Leading Edge,2000,19(11):1200~1213

[166] Connolly P,Elastic impedance,The Leadin Edge,1999,18(4):438~452

[167] Hanna RW,Virgil kauffman a ward for Patrick Connolly[J],The Leading Edge,2001,20(11):1926~1301 [168] Gouveia WP,Scales JA,Bayesi an seismic wave form inversion :parameters timation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J],Jgeophs Res,1998,103(2):2759~2780

[169] Sen MK,Stoffa PL,Global optimization methods in geophysical inversion[Z],Elsevier Science Publ Co,1995 294

[170] Smith ML,Scales JA,Fischer TL,Global search and genetical gorithms[J],The Leading Edge,1992,11(1):22~26

[171] inversion[R],61th SEG Annual Meeting,Expanded Abstracts,1991,876~878

[172] Cooke DA,Schneider WA,Generalized linear inversion of reflection seismic data[J],Geophysics,1983,48(6):665~676

[173] Lorenzetti EA,Predicting lithology from vP and vS using neural networks[Z],Expanded Abstracts of 62th Annal Internat SEGMtg,1992,14~17

[174] Martinez RD,Cornish BE,Rebec AJ,etal,Complex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y mu1tiparameter constrained inversion [A],In:Sheriff RE,Ed,Reservoir geophysics[C],Tu/saUSASocof ExplGeophys,1992,224~234 [175] Jin S,Madariaga R,Nonlinear velocity inversion by a two step montecarlo method[J],Geophysics,1994,59(4):577~590

[176] DuBose JB,Jr,A time-domain process for single trace inversion [J],Jcan Soc Expl Geophys,1991,27(1):18~22

[176] Dubrovsky ZM,Parametric CDP section inversion technology PARM [Z],Expanded Abstracts of 59th Annal Intern at SEGMtg,1989 505

[177] ConnollyP,Elasticimpedance,The Leading Edge,1999,18(4):438~453

[178] RogersST,FangJH,KarrCL,etal,Determination of Lithology from well log using an eural network[J],AAPG,1992,76(5):731~739

[179] 杜金虎、易士威等,《华北油田隐蔽油藏勘探实践与认识》,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3月,第8卷第1期[180] 杜金虎、易士威等,《转变思路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油气勘探工作新局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勘探技术座谈会报告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181] Quincy Chen and Steve Sidney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 and monitoring,TLE,1997(5)

[182] Kurt,J,Marfurt,3D seismic attributes using a semblance-based Coherency algorithm, Geophysics,Vol,63,1998

[183] 迟元林等,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目标评价,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内刊),1999 [184] 李庶勤等,徐家围子北部深层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内刊),1994 [185] 王永刚等,利用地震信息预测储层裂缝发育带,石油物探,V ol,39,2000

[186] 吴海波等,汪家屯-昌德地区气藏描述,大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内刊),1998 [187] 李明等,大庆北部昌德东地区深层火山岩气藏识别与预测,研究报告,2000 [188] 谢芳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天然气工业2004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1 石油行业相关概念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 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 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油(气)按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 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 米3 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 亿吨(5-50 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 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 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2.2 天然气行业相关概念 1、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考研《油层物理CAI课件》练习检测题目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考研《油层物理CAI课件》练习检测题 目 9年第号 1。2.3.4.5.6.7.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有哪些分类?它是如何分类的?代表天然气成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压缩因子z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何确定多组分物质的表观临界压力和表观临界温度?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是多少?天然气的可压缩性是多少?什么是泡点和露点?地层油的饱和压力是多少?如何定义 地层油的溶解油气比?试分析它与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 8。一个带刻度的活塞气缸配有45000cm3(在10325帕,00摄氏度时)。当温度和压力从 03 变化到地层条件(17.8兆帕,71C)时,测量体积为265厘米。气体压缩系数是多少?9.当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为0.743,局部地层压力为13.6兆帕,地层温度为93.30℃时,计算天然气的压缩系数。 10。天然气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4。地层压力为8.3兆帕,地层温度为320℃表1-4由CH4 C2H6 C3H8 IC4H10Mol组成,分为0.902 0.045 0.031 0.021 (1),并得到天然气的压缩系数。(2)计算天然气的体积系数;(3)尝试将地下10000m3天然气所占的体积转换;

11。画出油层的烃相状态,在图上标出纯油层、饱和油层、凝析气藏和气藏的位置,注意压力和温度的范围 12。什么是一次脱气和多次脱气?一次脱气和多次脱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3.第一油层温度为750℃,饱和压力Pb=18MPa,饱和压力下溶解汽油比Rob=120 m3/m3当压力降至15兆帕时,气体已经分离,气体的相对密度为0.7,r为115。m3/m3,Pb=1.25,两相的体积系数是多少?40.地层水的分析结果如下。试着计算它的水类型。1-10钠+镁+钙+氯-硫酸-HCO 3-4952 838 620 10402 961 187 14。定性绘制天然气的体积系数Bg、压缩系数Cg和粘度系数Pg如下图所示,以及温度的变化规律 15。试画出原油体积系数B0、两相体积系数U、压缩系数Co和粘度μ0随压力和温度的定性变化规律如下(如果有饱和压力,应该注意) 16。定性图显示了不同温度下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规律。17.利用物质平衡原理,推导出以下条件下的储层储量计算公式。 油藏的原始状态是溶解气驱油藏,没有气顶和边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发,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以下,形成二次气顶,但储层的孔隙体积不变,如图7所示。 图7开发前后储层流体状态变化示意图 集:原始储油量为Ni (S?M3) 累积石油产量为Np (S?M3)溶解气油比?M3/米)累计平均生产气

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 文参考文献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参考文献 [1]任正臣.招聘管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侯韶图.管人不如管文化——企业文化生命力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丁远峙.管理的终极智慧——企业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4]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6]吴鸣.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企业家信息,2005 [7]朱莉,曾凡辉.企业文化与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4 [8]赵利力.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管理视野,2008 [9]李宇凯,郭海湘,於世为.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10]于志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选题·结构·技巧·示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11]费英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2]张国梁.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3]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4]崔宁.浅析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商贸.2012 [15]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6]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7]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地球物理测井》试题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可动油气饱和度地层可动油气体积占地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w xo mo S S S -=有效渗透率地层含有多相流体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测量的渗透率。 地层压力 指地层孔隙流体压力。?=H f f gdh h P 0 )(ρ康普顿效应 中等能量的伽马光子穿过介质时,把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的外层电子,使电子脱离轨道,成为散射的自由电子,而损失部分能量的伽马光子从另一方向射出。此效应为康普顿效应。 热中子寿命 热中子自产生到被介质的原子核俘获所经历的时间。 1、在砂泥岩剖面,当渗透层SP 曲线为_负异常_,则井眼泥浆为_淡水泥浆,此时,水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___泥浆高侵__,油气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___泥浆低侵__。反之,若渗透层的SP 曲线为_正异常_,则井眼泥浆为_盐水泥浆_,此时,水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 泥浆低侵__,油气层的泥浆侵入特征是__泥浆低侵。 2、地层天然放射性取决于地层的___岩性__和_沉积环境____。对于沉积岩,一般随地层__泥质含量___增大,地层的放射性_ 增强___。 而在岩性相同时,还原环境下沉积的地层放射性___高于_氧化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3、底部梯度电阻率曲线在_高阻层底部__出现极大值,而顶部梯度电阻率曲线在___高阻层底顶部__出现极大值。由此,用两条曲线可以确定_高阻层的顶、底界面深度_。 4、电极系B2.5A0.5M 的名称__电位电极系___,电极距0.5米_______。 5、电极系A3.75M0.5N 的名称___底部梯度电极系 ,电极距_4米______。 6、在灰岩剖面,渗透层的深、浅双侧向曲线幅度_低___,且_二者不重合_;而致密灰岩的深、浅双侧向曲线幅度_____高__,且_二者基本重合_。 7、感应测井仪的横向积分几何因子反映仪器的_横向探测特性__,若半径相同,横向积分几何因子_越大_,说明感应测井仪的___横向探测深度越浅___。同理,感应测井仪的纵向积分几何因子反映仪器的__纵向探测特性_,若地层厚度相同,纵向积分几何因子_越大_,说明感应测井仪的__纵向分层能力越强_。 8、渗透层的微电极曲线_不重合_,泥岩微电极曲线__重合__,且_幅度低___;高阻致密层微电极曲线__重合___,且__幅度高____。 9、气层自然伽马曲线数值__低__,声波时差曲线___大(周波跳跃)_,密度曲线 低 ,中子孔隙度曲线__低__,深电阻率曲线_高__,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曲线在气层底部__出现极大值___。用密度或中子孔隙度曲线求地层孔隙度时,应对曲线做 轻质油气___校正。 10、根据地层压力与正常地层压力的关系,可把地层划分为_正常压力地层_____、低压异常地层、_高压异常地层______。如果某地层的地层压力_大于(小于)____正常地层压力,则此地层为_高压(低压)异常地层___。 11、伽马射线与物质的作用分别为___光电效应___、_康普顿效应___、___电子对效应__。伽马射线穿过一定厚度的介质后,其强度 减弱___, 其程度与介质的_密度__有关,介质_密度___越大,其__减弱程度____越大。 12、根据中子能量,把中子分为___快中子__、__中等能量中子__和慢中子;慢中子又分为____超热中子__、___热中子__。它们与介质的作用分别为_ 快中子的非弹性散射__、_快中子的弹性散射_____、__快中子对原子核的活化_、___热中子俘获___。 13、单位体积介质中所含__氢_越高,介质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_越强__,其补偿中子孔隙度__越大__。 14、单位体积介质中所含__氯___越高,介质对热中子的俘获能力_越强_,其热中子寿命__越短_,俘获中子伽马射线强度__越强__。 15、地层三要素__倾角、_倾向、_走向,其中,_倾向_与__走向_相差_90o_。 16、蝌蚪图的四种模式__红模式_、___蓝模式_、__绿模式_、__乱模式__。 17、描述储集层的四个基本参数_岩性 、_孔隙度_、_渗透率_、含油饱和度__。 18、 =-w xo S S _ mo S ______, =-xo S 1_ hr S , =-w S 1_ h S 。 xo xo S =φφ,=mo S φmo φ,=h S φh φ_____。地层总孔隙度与次 生孔隙度、原生孔隙度的关系_21φφφ+=_。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中国油气资源概述》 课程考查作业 姓名 : 班级 : 学号 : 年月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资源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把节约和合理使用油气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证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和有效利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因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随后,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义和阐释。有人将可持续发展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使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不合理用油比较严重的国家。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大体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美国的2倍。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预测显示,我国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的10年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9741万吨,对进口油的依存度超过三分之一。到2020年,我国对进口油的依存

度将达到60%左右。显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快,但油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单车年耗油的实际值是2.28吨,比美国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 我国油田开采的损失率也较大,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浪费严重。据测算,我国石油资源的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2亿多吨的可采储量。 "由此看来,我国油气节约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说,"在今后国内油气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又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的情况下,必须把节约放到优先的地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在努力挖潜节约的同时,还必须合理使用油气资源。当前,我国油气资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根据有关部门调查,2002年我国农业柴油用量为2570万吨,占全部柴油消费量的33%,其中相对固定的动力设备用油约占农用柴油的20%,用量约500万吨。若其中的一半能用电力替代,便有望节约农业用柴油250万吨左右。 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石油法和切实可行的节油政策,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加工和销售纳入法制化轨道。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必要的立法来促进节油、代油措施的落实,把鼓励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节约石油资源的石油消费模式。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和促进汽车厂家生产高燃效汽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油型汽车,鼓励车用替代燃料的使用。要大力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形成像节约粮食和水一样节约油气资源的社会氛围。 油气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和实施立足国内、开拓海外、节约优先、鼓励替代、保障安全、保护环境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油气资源战略,坚持走节约和合理使用的道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概况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煤资源丰富,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稳产难度增大。统计表明,到2000 年底,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约为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沿海海域246亿吨;最终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 我国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天然气的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已探明量仅占世界的1.2%,全球已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40万亿m3,可采68年。我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估计超过38万亿m3,按国际通用口径,预计可采储量7-10万亿m3,可采95年。我国的天然气陆上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海上资源集中在南海和东海。 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在石油净进口状态,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虽然专家对油气资源供需前景预测有所差别,但总的趋势一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GDP年均增长率7.2%,石油消费年增长5%~6%,产量年增长1% ~2%;天然气消费增长略高一点,增长率7%~8%。 我国沉积盆地广阔,适宜于进符油气勘探的盆地500多个,沉积岩面积约670万km2,其中陆上面520万km2,近海大陆架面积150万km2,。在这些盆地中,既有发育在古生代稳定地台上的海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50万km2,又有中新生代陆相断-坳陷沉积盆地,二者常形成叠合-复合沉积盆地。从已发现的油气储量来看,靳生界的石油占石油总储量的44.3%,中生界占44.7%,古生界占8%,前古生界占3%。新生界的天然气占天然气总储量的33.7%,中生界占20.3%,古生异占41.6%,前古生界占4.4%。由此可知,中新生界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7级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专业名称:资源勘查工程 专业代码:081403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作为石油地质工程师必需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能成长为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科研岗位和工程设计岗位的骨干。达到: (1)具备合格的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2)能够独立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 (3)能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者或重要角色;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途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5)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三、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基础、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基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复杂地质问题的工程计算和实验。 1-2: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计算机基础、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等复杂数据的获取。 1-3: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基础地质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中复杂地质体的综合分析。 1-4:掌握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油气地质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查中勘探和开发地质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结合文献研究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得出有效结论。 2-1:能够应用相关数理化知识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2:能够应用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知识识别和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3:能够结合文献分析油气资源勘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进行油气资源勘查目标及开发地质评价的方案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且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1:能够进行油气勘探目标评价及开发地质评价的方案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重磅信息!!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复试试习题!!

1-1 何谓采油指数的物理意义?如何获取?影响单相渗流和油气两相渗流采油指数的主要因 素有何异同? 1-2 已知A井位于面积4.5×104m2的正方形泄流区域中心,井眼半径r w =0.1m,根据高压物性资料 B O =1.15,μ O 为4mPa.s;由压力恢复试井资料获得S=3。试根据下表中测试资料绘制IPR曲线, 并求采油指数J O 及油层参数Kh。 1-3 0, 1-4 1-5 , 1-6 v )。 1-7 80m3/d,1-8 1-10 p =6.4mm, 、20 1-15 、0.65和℃/100m。 4-1 %;产液指数 0.6;油相对密度0.86;气体偏差系数0.86。设计和选择完整的潜油电泵系统。 4-2 设计潜油电泵时为什么要进行粘度校正? 4-3 潜油电泵井中,为什么井液必须通过电机? 4-4 潜油电泵井中,为什么采用高效率的井下分离器更加优越? 4-5 设计和选择螺杆泵系统,已知条件与习题1相同。 4-6 试述螺杆泵的采油装置、采油原理和特点。 4-7 设计和选择完整的水力射流泵系统,已知条件与习题1相同。

下列计算题已知基本数据如下: 油井数据:垂直井,井距300m×300m,井深2000m;油管内、外径分别为Ф62mm和Ф73mm,套管内、外径分别为Ф121.36mm和Ф139.7mm;射孔密度16孔/m,孔眼直径10mm。 地层数据:上覆层岩石平均密度2300kg/m3,地层压力系数1.0,岩石弹性模量20000MPa、泊松比0.20,岩石抗张强度2.5MPa,地层温度70°C,孔隙弹性常数取1.0;产层有效 厚度15m,储层渗透率2×10-3μm2,孔隙度12%;原油饱和度60%,压缩系数1.7×10-2压裂液性能:牛顿流体密度1020kg/m3,粘度80mPa.s,减阻率60%;初滤失系数5×10-4m3/m2, 压力校正后造壁性滤失系数8×10-4m/m in。 支撑剂性能:φ0.45~0.9mm宜兴陶粒,颗粒密度2800 kg/m3,砂堆孔隙度35%。 生产限制条件:生产时井底流动压力10MPa,最大排量3.0m3/min,最大砂浓度720 kg/m3。6-1 根据低渗透储层中水力压裂泵压变化典型示意曲线说明地层破裂、裂缝延伸和闭合特征。 6-2 6-3 6-10 6-11 6-12 6-15 取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地球物理测井》-整理解析

?中国石油大学测井资料整理易考点整理 ?储集层的基本参数(孔、渗、饱、有效厚度)、相关参数的定义 孔隙度φ:岩石内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1)总孔隙度:总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t) (2)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e) (3)次生孔隙度:次生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φ2)。 渗透率k:描述岩石允许流体通过能力的参数, 单位:μm2 (或达西D ),常用10-3 μm2 (毫达西mD) (1)绝对渗透率:只有一种流体时测得。测井上一般指绝对渗 透率; (2)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存在多种流体时对其中一种所 测,一般用ko、kg、kw表示; (3)相对渗透率:有效/绝对,用kro、krg、krw表示。 饱和度S:储层中某相流体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含水饱和度Sw,含油气饱和度Sh(So、Sg) (1)原状地层:Sh=1-Sw (Sh=So+Sg) (2)冲洗带:Shr=1-Sxo (残余油气Shr、含水Sxo) (3)可动油气:Shm=Sxo-Sw ,Shm=Sh-Shr (4)束缚水Swirr:Sw=Swm+Swirr 有效厚度he: (1)岩层厚度:岩层上、下界面间的距离。界面常以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变化为显示特征; (2)有效厚度: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产出工业价值油气的储层

实际厚度。常由确认的油气层总厚度扣除无生产价值的夹层厚度 后得到。 孔隙度、饱和度和有效厚度等还可用来计算地质储量; 孔隙度、渗透率合称储层物性; 孔隙度与饱和度的乘积表示某相流体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比, 如φSw表示岩石中水的相对体积。 ?储集层分类(主要两大类)、特点(岩性、物性、电性等) 1. 储集层:(储层、渗透层) 具有储存油气水的空间,同时这些空间又互相连通(流体可在 其中运移)的岩层。 两大特点:孔隙性、渗透性。 2. 储集层分类及特点 碎屑岩储集层:(40%储量,也称孔隙性储集层) (1)岩石类型:砂岩为主,砾岩、粉砂岩、泥质砂岩等; (2)围岩:一般为泥岩,性质稳定,常做为参考值; (3)特点:粒间孔隙为主,孔隙度较大(10~30%),分布均匀,各种物性和泥浆侵入等基本为各向同性;测井评价效果较好、技术较成熟。 碳酸盐岩储集层:(50%储量、60%产量,裂缝性储集层) (1)岩石类型:渗透性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岩性; (2)围岩:致密的碳酸盐岩; (3)特点:储层空间包括孔隙、裂缝、溶洞等,原生孔隙一般较 小且分布均匀,渗透率低;次生孔隙相对较大,形状不规则、分

地球物理测井学习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1、 在扩散过程中,各种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这样在低浓度溶液一方富集负电荷,高浓度溶液富集正电荷,形成一 个静电场,电场的形成反过来影响离子的迁移速度,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如此在接触面附近的电动势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叫扩散电动势记为Ed 。 2、 泥岩薄膜离子扩散,但泥岩对负离子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部分氯离子,扩散的结果使浓度小的一方富集大 量的钠离子而带正电,浓度大的一方富集大量的氯离子而带负电,这样在泥岩薄膜形成扩散吸附电动势记为Eda 3、 当地层水矿化度大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低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负异常。 4、 当地层水矿化度小于泥浆滤液矿化度时,储集层自然电位曲线偏向高电位一方的异常称为正异常。 5、 在钻井过程中, 通常保持泥浆柱压力稍微大于地层压力,在压力差作用下,泥浆滤液向渗透层侵入,泥浆滤液 替换地层孔隙所含的液体而形成侵入带,同时泥浆中的颗粒附在井壁上形成泥饼,这种现象叫泥浆侵入. 6、 高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大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7、 低侵:侵入带电阻率Ri 小于原状地层电阻率Rt 8、 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梯度电极系。 9、 标准测井:是一种最简单的综合测井,是各油田或油区为了粗略划分岩性和油气、水层,并进行井间地层对 比,对每口井从井口到井底都必须测量的一套综合测井方法。因它常用于地层对比,故又称对比测井。 10、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距离的电极系叫电位电极系。 11、侧向测井:在电极上增加聚焦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流侧向地流入地层从而减小井的分流作用和围岩的影响,提高纵向分辨能力,这种测井叫侧向测井又称为聚焦测井 12、横向微分几何因子 : 横向积分几何因子 : 纵向微分几何因子: 纵向积分几何因子 : 13、声系:声波测井仪器中,声波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按一定要求形成的组合称为声波测井仪器的声系 14、深度误差:仪器记录点与实际传播路径中点不在同一深度上。 15、相位误差:时差记录产生的误差。 16、周波跳跃:在裂缝发育地层,滑行纵波首波幅度急剧减小,以致第二道接收探头接收到的首波不能触发记录波,而往往是首波以后第二个,甚至是第三或第四个续至波触发记录波.这样记录到到时差就急剧增大,而且是按声波信号的周期成倍增加,这种现象叫周波跳跃. 17、体积模型:把单位体积岩石传播时间分成几部分传播时间的体积加权值。 18、超压地层、欠压地层: 当地层压力大于相同深度的静水柱压力的层位,通常称为超压地层;反之,成为欠压地层。 19、放射性 放射性核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各种射线。 20.同位素 凡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核素 21..基态、激发态 基态—原子核可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能量最低状态。 激发态—原子核处于比基态高的能量状态,即原子核被激发了 22.半衰期 原有的放射性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 23.α射线—由氦原子核 组成的粒子流。氦核又称α粒子,因而可以说是α粒子流。 24.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V=2C/3(C 为光速),对物质的电离作用较强,而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小 25.γ射线—由γ光子组成的粒子流。γ光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以光速运动。 26.含氢指数地层对快中子的减速能力主要决定于地层含氢量。中子源强度和源距一定时,慢中子计数率 就只 的贡献。 介质对的无限长圆柱体物理意义:半径为横积a d r r r dr r G G σ? =≡2 /0 )(的贡献。薄板状介质对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单位厚度的a z dr z r g G σ?∞ ≡0 ),(的贡献。 板状介质对的无限延伸物理意义:厚度纵积a h h h dz z G G σ?-≡2 /2 /)(的贡献。圆筒状介质对的无限长 径为物理意义:单位厚度半a r r dz z r g G σ?∞ ∞ -≡),(

西南石油大学油层物理习题答案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 24、下图1-1为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请画出与之对应的粒度组成分布曲线,标明坐标并对曲线加以定性分析。 ∑Log d i W Wi 图1-1 两岩样的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 答: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可用它来确定任一粒级在岩石中的含量。曲线尖峰越高,说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即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说明岩石颗粒越粗。一般储油砂岩颗粒的大小均在1~0.01mm 之间。 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也能较直观地表示出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程度。上升段直线越陡,则说明岩石越均匀。该曲线最大的用处是可以根据曲线上的一些特征点来求得不同粒度属性的粒度参数,进而可定量描述岩石粒度组成的均匀性。 曲线A 基本成直线型,说明每种直径的颗粒相互持平,岩石颗粒分布不均匀;曲线B 上升段直线叫陡,则可看出曲线B 所代表的岩石颗粒分布较均匀。 30、度的一般变化范围是多少,Φa 、Φe 、Φf 的关系怎样?常用测定孔隙度的方 法有哪些?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1)根据我国各油气田的统计资料,实际储油气层储集岩的孔隙度范围大致为:致密砂岩孔隙度自<1%~10%;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5%;中等砂岩孔隙度自10%~20%;中等碳酸盐岩孔隙度自5%~10%;好的砂岩孔隙度自20%~35%;好的碳酸盐岩孔隙度自10%~20%。 2)由绝对孔隙度a φ、有效孔隙度e φ及流动孔隙度ff φ的定义可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 φ>e φ>ff φ。 3)岩石孔隙度的测定方法有实验室内直接测定法和以各种测井方法为基础的间接测定法两类。间接测定法影响因素多,误差较大。实验室内通过常规岩心

人力资源的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龚苗子.浅谈绩效考核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31(1):92-92. [2]叶洪妹.企业绩效考核与保险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15(1):148-149. [3]吴偲.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应用落实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4,25(17):114-114. [4] 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 (4). [5] 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6). [6] 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9). [7] 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 (10). [8]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2). [9] 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 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 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 [12]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 [13] 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 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 (3) . [15] 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 (2).

石油资源调查报告

中国能源资源现状调查 ----石油资源现状调查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强。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石油资源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石油能源;现状分析 1 前言 当机器的轰鸣声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响起的时候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有了石油,1907年在延长县打下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1939年甘肃老君庙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开端。然而就在民族石油工业的萌芽阶段,美孚、亚细亚、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中国。洋油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各地倾销,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民族石油工业又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破败摊子。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基本靠国外提供,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石油产品基本依赖进口,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连街上的公共汽车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气包甚至木炭,各种物资更是极端匮乏。中国被世界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就好像以前被戴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一样沉重。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来的黑色金子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甚至改变了新中国的命运:东北平原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后来为了庆祝这份礼物,将大同改为大庆。 我国在世界石油储量上排世界第九位,但是仅占世界总量的2.3%,人均2.5 吨,仅占世界人均的11%。我们有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然而资源占有是如此的少。在世界上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在我们中国一样分布不均匀,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包括河南和苏北等盆地,这里的累积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共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之首。目前,长江以南探明的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北油南运、东油西送的总格局。显然,最缺油的是西南部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东部以外的石油资源储量主要是在新疆和我国海域,占全国储量的16.65%。目前新疆的储量又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别占全国储量的8.28%、6.28%和1.55%。目前海上石油的勘探成果也与大陆的相似,即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的西湖凹陷也相继发现了平湖等8个油气田,但渤海湾盆地的探明储量成倍增长,石油储量主要在北部。 然而就在我国石油资源在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资源使用效率并不像想的那样的高。能耗强度高、效率低,浪费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是我国工业体系普遍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日趋紧张。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自此我国的石油消费量超过了自身的

大学专业介绍:石油类专业

大学专业介绍:石油类专业 大学专业介绍:石油类专业 目前与石油矿物相关的专业主要有石油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从这些 专业的名称不难看出,它们涉及了矿物资源的查找、评价、开采、 运输几个阶段。 其中,地质工程、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是石油院校开设较多的主干专业。这里我们着 重说一下石油工程专业。 石油工程是对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研究的一种系列工程,主要针对油气田的工程建设,如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 程等。主要就是研究怎么开采石油,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最经济地 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这是整个石油工业流程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环。油田的开采往往也伴随着天然气田的'开发,所以很多院校的石油工 程专业主要面向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 石油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可从事石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以及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专业 上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钻井与完井工程等基础理论和与 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知识,接受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 行油气田开发所需的钻井、采油、油藏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以及一定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主要专业 主要专业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英语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 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应用化

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工商管理类 我国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院校并不多,主要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东北石油学院(原大庆石 油学院并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并入)等。这些学校中,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为"211"院校,其他院校也都是各省重 点发展的高校,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 安石油大学的石油工程均为重点专业。 石油类专业中最好的当然要数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学院(和 原大庆石油学院合并)也是一所业内有名的学校。而与勘探有关的专 业一般在地质类大学都有开设,中国地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勘探技 术与工程在全国都是非常不错的。 报考石油类院校:专业第一、学校次之 毕业生就业时,石油单位最注重所学专业,毕业学校次之。所以若选择了石油行业,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根据高考分数,首先保证 所选专业能够录取的基础上,再选择学校。石油院校一般本科主干 专业有以下四个方向: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油 气储运工程。也就是说,宁可报考二类本科院校中的主干石油工程 专业,也不报考一类本科石油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 石油行业就业形势好,并不是说石油大学里所有的专业就业率都高,只有石油主干专业就业率高,其它辅助专业,例如计算机、经 济管理类、文学类就业形势也不理想,因为石油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一般只在石油院校招聘主干专业毕业生,通用专业的可考虑其它重 点院校。 就业方向 当谈到石油行业的前景时,中海石油天津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张先生这样说道:"有人说石油行业是夕阳产业,其实不然。我国是石油 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产大国,石油工业作为

油层物理期末复习2017

油层物理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7个,21分, 二、按题意完成:5个,42分, 三、计算题:3个,37分,4-5分8-9分20几分(多步完成,按步给分) 第一章 1.粒度组成概念,主要分析方法,粒度曲线的用途 2.比面概念,物理意义 3.空隙分类(大小,连通性,有效性;毛细管空隙,超毛细管空隙,微毛细管空隙), 孔隙度概念(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连通孔隙度的概念与区别), 孔隙度的测定(给定参数会计算,不要求测定的具体步骤) 4.岩石压缩系数及其含义,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弹性驱油量的计算 5.流体饱和度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油、水、气;初始含油、水、气饱和度,残余流体饱和度的概念,束缚水饱和度) 饱和度测定(各种饱和度,会根据给定参数计算) 7.达西定律,及达西公式的物理意义,岩石绝对渗透率感念,液测、气测渗透率的计算方法,液测气测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关系,根据达西定律测定岩石渗透率要满足的三个测定条件,气体滑脱效应对气测渗透率的影响,及影响滑脱效应的因素。 8.胶结概念与类型,

粘土矿物:水敏,酸敏,速敏等,会判断具体的矿物如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 第二章 1.烃类体系P-T相图,划分相区,临界点,临界凝析温度,临界凝析压力,露点线,泡点线,等液量线,等温反凝析区等术语,露点,泡点,露点压力和泡点压力概念,等温反凝析概念,反凝析作用,对凝析气藏开发的影响,用相图判断油气藏类型。 (露点概念:气相体系生出第一滴液滴时的温度压力点;露点压力:气相体系生出第一滴液滴时的压力) 2.油气分离的两种方式,特点及其结果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天然气分子量概念,天然气在原油中的溶解规律 3.油气高压物性参数的概念,高压物性参数随压力的变化关系,(肯定会考曲线;不考随温度的变化) 4.平衡常数概念(哪两个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平衡中的一些平衡关系(物质平衡,相平衡) 第三章 1.界面张力的概念,界面吸附的两种类型 2.润湿接触角概念,润湿程度判定参数、方法(常用接触角),润湿滞后概念,前进角,后退角概念,润湿滞后对水驱油得影响。 3.油藏润湿性类型,油藏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4毛细管压力概念,毛细管中液体上升高度计算,毛细管滞后,吸入和驱替过程等概念(毛管力是动力,阻力),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测定方法(3种),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我国石油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一.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石油作为一种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物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了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二.关键词:石油的勘探与开发;石油资源 三.目录 1.石油的勘探 2.国际石油资源现状 3.国内石油资源现状 4.国外石油储备制度 5.我国石油储备制度 四.正文 1.石油的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钻井就是人们从地表向下挖掘一个筒形的通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地下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钻井大体经过了挖掘井技术、顿钻井技术和旋转钻井技术三个发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中华民族都是处在该项技术的最前列。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井”字,春秋战国时期的井深已达50余米,到唐朝时已超过140米。这个时期属于人工挖掘井阶段,井的直径大约为1.5米,人可以从井筒下到井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到北宋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出现顿钻井技术。钻井井筒直径有碗口大小,井深可达130米左右,古称卓筒井。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后极为赞叹,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写到“今天用于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深井就是从中国人的这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并指出“这种技术大约在12世纪以前传到西方各国”。1835年(道光6年),我国打成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卓筒井”,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寨,深度达1001.42米。19世纪末期出现的旋转钻井技术,实际上是在我国顿钻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油天然气井,我国古代称“火井”。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公元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即在今陕北神木县附近的鸿门火井处建立祠庙。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曾有“火井温泉在何处?”的诗句。据《蜀中广记》一书记载,明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在我国四川省的嘉州,在钻盐井或天然气井的过程中,由于钻出了石油后即改为油井。明清时期,我国四川钻凿油气井的技术就很普遍了,井深都在1000米左右。【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