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标准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和认识,掌握定性划分沙泥岩剖面储集层的基本方法,并应用阿尔奇公式,进行储层参数的计算,巩固已经学过的测井方法原理并学习综合解释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应用。
掌握测井专用软件及使用方法,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要求正确划分出储集层和非储集层,对砂泥岩剖面能区分开较明显的油水层。
进行测井曲线读数,简单地计算出孔隙度、饱和度等参数。
能够利用测井解释软件FORWARD进行以下工作:(1)测井曲线出图;(2)储集层划分;(3)测井数据读取;(4)不同测井数据格式间的转换;(5)利用测井数据计算储层参数等;(6)最终编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场地、用具与设备测井实验室或机房、计算机、Forward软件平台等。
四、实验内容1、测井曲线图的认识图1是某井的综合测井曲线图。
图中共有5道,第一道主要为反映岩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SP、记录单位mv;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GR、记录单位API;井径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CAL,记录单位in或cm;岩性密度测井曲线(光电吸收界面指数)――曲线符号为PE;第二道是深度道;通常的深度比例尺为1:200 或1:500第三道是反映含油性的测井曲线道,包括深中浅三条电阻率测井曲线,分别是:深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LLD、记录单位Ωm;浅侧向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LLS、记录单位Ωm;微球形聚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MSFL、记录单位Ωm;电阻率测井曲线通常为对数刻度。
第四道为反映孔隙度的测井曲线道,包括:密度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DEN或RHOB,记录单位g/cm3;中子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CNL或PHIN,记录单位%,有时为v/v。
声波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AC或DT,记录单位us/ft,有时为us/m。
中子和密度测井曲线的刻度的特点是保证在含水砂岩层上两条曲线重迭,在含气层上,密度孔隙度大于中子孔隙度,在泥岩层上,中子孔隙度大于密度孔隙度;第五道是反映粘土矿物类型的测井曲线道,包括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的三条曲线:放射性钍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Th或THOR,记录单位是ppm;放射性铀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U或URAN,记录单位ppm;放射性钾测井曲线――曲线符号为K或POTA,记录单位%,有时为v/v。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

勘探1001班201011010122 2012-12-23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测井教学环节的延续(独立设课),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最终完成报告一份。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资料概况本次《地球物理测井》所分析的地层为鄂尔多斯本地的延组地层,该地层由于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地层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及河流下切作用给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造成很大困难,鉴于我们是初学者,赵老师为我们选择了比较容易的延井1和延井2中的1250.19(m)---1320.1(m)70米厚层段供我们分析。
(二)岩性定性划分及定量分析基本原理1.通过分析研究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微电极测井等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方法我初步将地层划分为两个较厚和一个较薄的砂岩层以及若干个泥岩层,分析过程如下:观察岩性测井系列中的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井径测井曲线以及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和微电阻率测井曲线。
1 定性判断砂岩层(1)在A(1252.68(m)---1254.84(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即自然伽马值偏小,由于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中,砂岩显示出最低值,泥岩值相对较高,且该层段的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2)在B(1272(m)----1285(m))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明显向左偏移,自然电位明显出现负异常即偏离泥岩基线(在淡水泥浆的砂泥岩剖面井中,一大段泥岩层部分的自然电位曲线为基线,此时SP曲线出现负异常的井段都可以认为是渗透性岩层,纯砂岩井段出现最大的负异常,而且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多而负异常幅度下降),微电阻率测井曲线中微电勘探1001班 201011010122 2012-12-23位和微梯度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我初步将该层段定性为砂岩。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第一章 电法测井

UM
RI
4 AM
UN
RI
4 AN
电位差: UMN UM UN
RI RI RI MN
4 AM 4 AN 4 AM AN
GaoJ-1-1
26
由此得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电阻率:
R 4 AM AN UMN K UMN
MN I
I
K 4 AM AN
MN
电极系系数
当保持I不变,ΔUMN随介质电阻率而变化
16
I
Rt R0
b
S
n w
b — 岩性系数,常取b=1.0
n — 饱和度指数 (saturation exponent) (1.0~4.3)(1.5~2.2居多,~2)
Sw — 含水饱和度
GaoJ-1-1
17
Archie公式
F
R0 Rw
a
m
Rt
abRw
m
S
n w
I
Rt R0
b Swn
1/ n
Sw
N为电势0点,则
U MN
ABRI
4 AM BM
IA -I B
R 4 AM BM UMN K UMN
AB
I
I
GaoJ-1-1
K 4 AM BM
AB
28
3. 电极系互换原理
“互易原理”
如果一个电极系的结构和尺寸不变,由单极供电 A M N变成双极供电M A B,且I不变,则在同一 剖面上,测得的电位差相同,电极系系数和测量 的电阻率也相同。
Rw1 Rw2
Rwn
F R0 Rw
R0—孔隙中充满100%地层水时的岩石电阻率,.m Rw —孔隙中所含地层水的电阻率,.m F—地层因素 (Formation Resistivity Factor)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实验报告《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实验报告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地质1401姓名:周天宇学号: 0130指导老师:赵军龙2016年11月9日1、课程实验的目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安排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使学生了解测井数据基本格式、测井曲线基本类型、学会用有关专业软件绘制测井综合曲线图;就实际资料开展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定性分析,从而为测井资料定量处理奠定基础。
2、课程实验主要内容常规测井曲线类型常规测井曲线类型包括:岩性测井系列(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测井),孔隙度测井系列(包括声波时差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和电阻率测井系列(包括深中浅探测的普通视电阻率测井、侧向测井以及感应测井等)。
测井资料定性分析方法1.对于岩性分析,可以根据“表格1”来进行表格 1 主要岩石的岩性分析测井特征2.对于砂岩段的物性分析⑴声波时差测井值越大,密度测井值越小,中子测井值越大,则物性越好即砂岩的空隙度越发育;(2)如果AC、CNL、DEN变化幅度比较大,则该砂岩段物性不均匀;(3)如果下层物性比上层物性好,则该砂岩段为正韵律地层;(4)如果GR值与AC值增大,则此处为泥质夹层;如果AC值减小且AT值增大,则此处为物性夹层;如果GR值减小,AC值增大,AT 值增大,则此处含钙质夹层;(5)泥岩的声波时差约为280μs/m,泥质砂岩的声波时差约为177μs/m,渗透砂岩的声波时差为400-220μs/m。
3.含油气性分析在已找到物性较好的砂岩段进行分析,并结合深中浅感应测井和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变化:一般来说,含油砂岩段的电阻率值会明显增大。
测井综合曲线图模板的生成及测井数据的加载图 1 DZ14井地层划分综合柱状图(1)打开软件后,选择新建并创建一个空白页;(2)在界面上右击,选择添加文本道(命名为:地层)、深度道、曲线道(对应CAL 、SP 、GR 、CNL 、DEN 、AC 、R4、AT10、AT30、AT90)、岩性柱,如果有需要可以选择添加岩性分析、物性分析、含油气性分析的文本道;(3)按照测井系列的分类,将属于同一测井系列测井曲线的拉到一起;(4)一般来说,从左到右分别是:地层,岩性测井系列,岩性分析文本道,深度,岩性柱,孔隙度测井系列,物性分析文本道电阻率测井系列,含油气性分析文本道;(5)双击曲线道,添加单位,更改左值和右值,更改曲线颜色和曲线粗细等参数;(6)双击表头空白处,进行表头设置和深度设置等;(7)然后从Excl 表格复制已有数据列:包括井深、数据等,然后粘贴到相应的道,并进行合适的调整;(8)整体调试好后,先进行岩性分析并根据岩性分析结果标出岩性柱;然后在砂岩段进行物性分析;最后在物性较好的砂岩段进行含油气性分析;(9)“图1”就是处理好并进行了解释的地层划分综合柱状图。
地球物理测井课设报告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报告班级: 资工11105学生姓名:刘正平学号: 201107944指导老师:张冲日期: 2014年9月8日一、前言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是在完成测井方法及测井解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设,掌握对某实际测井数据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评价、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掌握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方法的解释,运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数据的程序编写、计算、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目的(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一口实际测井资料的人工解释,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九种测井曲线,掌握九种测井曲线的特点击其应用。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加深和系统化。
(2)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能根据测井曲线识别常见的岩性,识别明显的油层、气层和水层。
能学会手工分层,并计算各储层孔隙度、饱和度的方法。
三、课设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XX井1890m—2120m测井曲线图资料来划分渗透层确定含油层位,其具体实践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2、对我们测井原理理论学习的巩固与加深;3、此次课设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应用EXCEL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5、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6、学习掌握实际生产中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的过程和方法。
7、整理成果图、成果表;8、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如何用测井技术来服务与我们的石油工业作业。
特别是对于我们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应用测井技术,更能够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作业效率,指导我们的工作方向,而为后续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课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1、岩性评价与识别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该工区主要为包括砂岩、泥岩及砂泥岩。
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曲线来识别岩性。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任务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来巩固我们所学的测井理论知识。
3.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C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
5.利用所学过的地质软件完成数据处理。
6.对得出的结果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处理的单井资料来自于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的实际资料,地质环境属于侏罗系延安组地层。
此井在这里命名为榆林某井,这次的任务是1630m到1690m层段的分析。
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实际裸眼井测井曲线,能读出对应深度的测井曲线值。
岩性识别,应用测井解释原理,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曲线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物性评价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出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变化。
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是含油层还是含水层。
通过《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测井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石油工业作业。
特别对于我们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的应用测井技术,更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作业效率,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向,而为后续作业打好坚实基础。
下面,我就如何简单利用测井曲线进行岩性划分、物性评价和含油气性评价相关工作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
1.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由太古界,中下元古界变质岩、结晶岩组成,盆地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早古生代浅海台地、晚古生代近海平面、中生代内陆湖盆和新生代周边断陷五个主要发展演化阶段。
经过这五个发展阶段,盆地形成一个多结构体系、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积盆地,并形成多套含油气组合,目前发现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四套含油气层。
延安组属侏罗系地层以砂泥岩互层为主,煤层较为发育。
延安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延1~延10等10个层组。
《地球物理测井》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测井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333Z10课程名称: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学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参考书:1.尉中良、邹长春. 地球物理测井.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2.张宗岭、席振铢. 水工环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内部教材,1998.3.宋延杰、陈科贵、王向公主编. 地球物理测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4.洪有密主编.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地球物理测井是地球物理学专业主干专业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测井方法(包括:电阻率、侧向、自然电位、感应、声波、自然r能谱及中子测井等)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初步应用;掌握不同测井方法条件下的探测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测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测井勘探的基本技能,构建地球物理勘探理论的知识结构,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解决地质和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各种常规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初步应用;了解目前成像测井(包括:超声成像、微电阻率扫描、核磁、阵列声波、阵列感应等)新技术的方法原理和基本应用。
2.能力要求具备在测井勘探中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初步能力;能综合运用各种油气测井信息识别油气层、划分储油层、计算储层参数;利用煤田测井资料,划分煤层、确定煤层厚度;利用金属矿测井信息,划分地层、探测盲矿体、评价矿体规模等;利用工程钻孔测井,划分地层、测量含水层、探测岩溶、裂缝等,具备初步解决各类地质和工程问题的能力。
3.素质要求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提升地球物理学的专业素养;通过课外分组研讨与学习提升独立工作与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提升创新意识。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1. 引言地球物理测井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层学、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可以为石油勘探提供关键的地下信息,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层的储集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设计一个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旨在讲解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测井数据的获取、处理和解释方法;•掌握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3. 课程内容本课程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地球物理测井概述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定义、发展历史、分类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测井的相关背景知识。
3.2 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和工具介绍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和工具的组成、功能和测量原理,同时讲解地球物理测井中常用的工具和测量方法。
3.3 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讲解如何获取、处理和解释测井数据,包括测井曲线的理解和分析、数据质量控制、图像处理等方面。
3.4 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介绍地球物理测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领域,包括储层描述、油气储量估算、探井和井间比较等。
4.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4.1 讲授采用讲授的方式,全面深入地介绍地球物理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适当引入相关案例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原理。
4.2 实验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测井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地球物理测井的理解。
4.3 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测井的知识。
5.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课堂测试采用课堂测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地球物理测井原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5.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体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数据和曲线进行处理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测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Borehole Geophysics, Well Logging),是应用地球理方法研究钻孔地质剖面,解决某些地下地质问题的一门技术学科。
它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服务于地层评价及油气开发的动态监测,同时,测井技术还在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煤田勘探和水文地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测井技术原理、测井资料解释方法。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具有分析一般生产问题、解决一般生产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面向专业
钻井技术
三、课程基本要求
了解基本的测井技术原理,重点学习测井资料的解释和分析方法,以及测井数据与地质现象、与油气生产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一般生产问题的能力。
了解测井技术在工程检测、水资源勘测和大洋钻探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发展趋势。
四、实验基本要求
通过通过操作模拟测井仪器,直观了解测井的工艺流程。
理解测井的测量环境,测井资料的影响因素,及采集参数对测井数据的作用。
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培养规范操着仪器的素质。
使用真实测井测井数据,联系交绘图合重叠图的制作合分析方法。
学习测井解释参数选择,理解数据点分布状态与岩石矿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测井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本流程,学习测井处理成果的绘制和显示方法。
理解测井计算结果与测井解释参数之的关系。
了解测井解释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前言
测井发展概况,电、声、核测井方法分类,国内外测井发展现状,大洋钻探中的测井技术应用,测井技术在工业界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电测井方法
电测井物理基础,岩石的导电性和岩石的介电特性;自然测井原理及应用,确定地层水电阻率;双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及组合应用;感应测井方法及几何因子理论,感应测井的探测特性及应用;介电测井数据测量及应用,微电阻扫描测井及成像方法,裂缝识别及岩性分析方法。
测井数据的影响因素及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章核测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