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第一节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间的关系

有机农业农业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的农业资源,而不利用农业意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及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生产方式上主要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四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规范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NY/T391—394规范),分AA级绿色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依据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规范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并采用证明商标的经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则要求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并获得认证证书,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使用农产品。

第三节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一)土壤耕作方面

有机农业主张尽量不要动土,或只限于表层松土,或者采用少耕免耕。其目的是减少对土壤体系的破坏和增加地表残茬,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能量和物质投入。(二)种植制度方面

有机农业注重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合理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以增加作物品种多样性,培育地力,防止病虫草害。

(三)土壤肥料方面

有机农业主要靠有机肥和种植豆科作物及绿肥来提供作物养分和回复地力。其主要理论是:土壤是有生命的,施肥是养育土壤而非养育作物,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过程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

(四)病虫害防治方面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药物,主要通过培肥土壤,合理轮作,多样种植等农业防治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以及一些植物性农药、无机杀虫菌剂和抗病虫品种的应用等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四节有机农业种植的基本要求

一、基地规划与经管

(一)基地规划

详细调查基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土地情况、周边环境、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地区行政经管方式,有机食品生产及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换遇到的问题。

(二)基地经管

1)制定当地有机生产计划,并对生产技术进行指导与咨询,监督生产计划的实施.

2)建立有机基地经管机制,保证基地完全按照有机农业规范进行生产,防止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混淆,保证有机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中不受污染。

3)设专人经管有机食品基地,并对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全过程建立合格的文档记录。

4)组织选拔技术骨干充当内部的检查员和咨询员,从而保证有机生产顺利进行。

(三)基地人员的培训

二、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一)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

实行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根系深的作物与根系浅的作物等进行的轮作,

(二)选用抗病、优质的品种

(三)土壤培肥技术

尽可能多地轮作豆科绿肥,以增强土壤肥力;系统内尽可能建立牧场、家畜养殖场,多积累一些有机肥返田;制作基地堆肥,利用草木灰或煤土灰、人畜禽粪便、厩肥堆肥等;忌烧毁秸秆,应将秸秆还田;按土壤监测指标,为土壤补充元素。

(四)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抑制专性寄生病虫害的发生。一般采用麦-杂粮(玉M、油菜、甜菜等)-豆;麦-豆-杂;麦-麦-豆-杂和麦-豆-麦-杂等轮作制度,对于减轻大豆病虫害有一定的作用。

2)选用抗病虫的种子。通过种子精选,淘汰病虫粒,

3)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如温水、盐水、石灰水浸种,能有效杀死病菌和虫卵。

4)加强垄作与施肥技术,减少病害发生。入控制玉M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在施足底肥和垄上精量点播的基础上,还应在玉M生产后期,及时追施高氮类有机肥。

5)翻地灭茬,减少病虫害来源。秋翻将植株残体翻入地下,可大大减少田间越冬菌源,减轻病害发生的成都,又可将土壤内越冬的害虫翻转到地面,破坏害虫越冬的环境,促进害虫死亡,减少二年虫源。

6)适期播种,不能盲目早播。

7)掌握播深,能控制病害的发生。为加速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播种要掌握深度,不宜过深。

8)有些害虫直接寄生于杂草,采用苗前除草、中耕除草的方法,能有效破坏病虫寄生的条件,直接杀死一些害虫。

9)可以用物理的方法引诱、捕杀、驱除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如用防虫网或机动的吸虫机可捕杀叶蝉、飞蛾;用脉冲放电的方法,可以消除地下的钻蛀害虫;利用黑光灯可以诱杀茶园、果园内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几十种。

10)利用天敌相克的生物防治的方法。

(五)杂草的防治方法

1)防止杂草种子的传播。播种前,清除作物种子中夹杂的杂草种子。

2)作物种植前清除杂草。通过深翻地,杀灭多年生杂草的根系,并将地表杂草翻入地下。

3)利用轮作减少伴生性杂草的繁殖与蔓延。

4)采取播前镇压等手段,诱发杂草种出土,再采取播前耙地整地等措施.

5)应用堆肥作为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重要手段。施用有机肥是通过高温沤制或腐熟发酵的方法,能有效杀灭有机粪肥中的杂草种子。

6)采用机械除草的方法,减轻杂草的滋生。

7)有机地快较小,也可用人工田间除草或人工拿大草的方法。

三有机农业种植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有些地区为尽快取得有机食品标志,在有机食品基地的选择上采用无计划的开垦荒地的方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违背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2)有机食品的检查、认证程序是相当严格的,技术手段也较高,不仅严格要求基地的档案记

录,更注重田间的实地检测,强调全程的跟踪监控。

第二章有机农业种植中的养分经管

第一节植物营养

一、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人们习惯上把N、P、K成为大量元素,Ca、Mg、S为中量元素,Fe、Mn、Cu、Zn、B、Mo、Cl为微量元素。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不同营养元素进入叶片的速度不同,叶面喷施尿素进入叶片的速度最快,在1~6小时之后就有50%尿素被吸收,而K、Zn、Ca、Mn等就要1~4天,叶面喷施磷肥,需要6~10天才有50%被吸收。尿素有软化叶片表面角质层的作用,可以胁迫其他养分离子的吸收,所以在叶面喷施中尿素是经常采用的配方成分。

三、植物的营养类型

可将植物的营养类型分为以下四种:

1.直线型随着植株营养体的逐步生长,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也在稳定地增加,如菠菜、生菜一类蔬菜作物原则上只施基肥,收获时,土壤中应残留有一定数量无机氮作为后期不缺肥的诊断指标。

2.单峰型作物的营养特点是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不断增加,到达一峰值后逐渐减少。大多数农作物,入小麦、玉M、水稻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其施肥特点是基肥与追肥并重。

3.多峰型这一类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特点是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多次结实,多次采收,养分吸收呈锯齿状的多峰型。番茄、黄瓜等都属于此类型,施肥原则是以追肥为主,保护地种植时,基本上是收获一次施一次追肥。

4.半峰型结球叶菜和块根、块茎类作物在生育周期末未完成的情况下采收,形成了养分吸收的半峰型。这类作物的施肥特点介于直线型和单峰型之间。

第二节土壤与土壤肥力

一、土壤

土壤是生命长链的中枢

1.土壤的物理性质

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和孔隙度等。

土壤质地是指存在于土壤中大小不同矿质颗粒(粒径2mm以下)数量间的比例。按照国际制土粒分级,大于2mm为石砾,2.0~0.2mm为粗砂粒,0.2~0.02mm为细砂粒,0.02~0.002mm 为粉砂粒,小于0.002mm为粘粒。在实用上可把土壤按质地分为三组:

砂质土组:砂粒含量在50%以上,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而通气透水性强,耕作容易,但作物生长后期容易脱肥。早春土壤容易升温,出苗早。

壤质土组:壤土中各级土粒分配比较均匀,砂粒一般在50%以下,粘粒一般在30%以下,均无过多之弊。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等性能适中。干时土壤不结块,湿时不不粘稠,是较好的土壤质地。

粘质土组:该组土壤粘粒含量超过30%,砂粒含量小于50%,过分粘重而不易耕作。粘质土

壤保肥力强,但通气透水性差。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以团聚体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程度。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物质组成。就土块或土团即土壤机构单位形状而言,分为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和块状结构。在机械结构类型中,以粒径为0.25~10mm,而且质量上又具有机械稳定性、水稳性的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最佳。一般来说,良好的土壤容重在1.2~1.3g/m3之间。

土壤孔隙度可分为毛管空隙和非毛管孔隙两种。毛管空隙充满了水分,非毛管空隙充满了空气。

2.土壤的化学性质

主要包括pH、离子交换能力和氧化还原能力。

土壤pH主要受H+与碱性阳离子(Ca2+、Mg2+、k+、Na+)的比值控制,强酸性土壤中H+占优势,微酸性及中性土壤受Ca2+、Mg2+、K+及H+控制,而Na+的大量存在就使土壤呈碱性。

大多数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土壤pH6.5~7.5的范围内。在中性(pH6.5~7.5)土壤上,各种养分的有效性最大。碱性土壤上,微量元素Fe、Mn、Cu、Zn、B容易因活性降低而导致植物缺素症,有效磷会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沉淀而失去活性。酸性土壤上,微量元素Mo的活性降低,Mn、Al等活性增加又会导致植物中毒,有效磷则会形成闭蓄态磷酸盐而失活。

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是土壤中无机胶体(粘粒)和有机胶体(腐殖质)进行电化学反应的能力。粘粒表面带负电荷,表现出阴离子的许多特性,吸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H4+、K+、Mg2+、Ca2+等等。腐殖质吸附带阳电荷的离子,而阴离子大多数存在于土壤水中。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交换量(CEC)表示,交换量大的土壤对钾、铵、钙、镁等阳离子有较大的吸附量,表示土壤保费能力大。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土壤中氧化还原的方向和强度的一种尺度,它决定着许多土壤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有效性。如水稻田土壤还原性强,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低,铵根离子不能转化为氧化态的硝酸根离子,而在旱作土壤里,氧化还原电位较高,铵根很快被氧化成硝态氮。

二、土壤肥力

第三节有机农业的施肥技术

有机农业施肥原则为:

1)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主要依靠轮作体系中的豆科作物、绿肥和深根作物培肥地力所得,其不足之量才通过施肥满足。

2)农田施肥时所需的肥料应优先从自己的农场或有机农业园区获得。

3)需要采购市场供应的肥料时,这些肥料必须有相关部门批准的证件。

4)有机肥料施用过多也会使土壤条件恶化,污染地表和地下水。

有机肥按C/N分成三组:

1)C/N<10年分解率60%~80%,如各种饼肥和人粪,可作追肥。

2)C/N10~20年分解率40%~60%,如各种畜禽粪、厩肥、堆肥和绿肥,可作基肥之用,其中堆、厩肥和绿肥的年分解率稍慢于畜禽粪,改良土壤能力较大。

3)C/N>30年分解率40%左右,在分解是会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如各种作物秸秆,可与畜禽粪混合配制成堆肥,也可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时应注意配施一些含氮高的肥料。蔬菜作物收获后的残留物应作堆肥而不宜直接还田,以免病虫害的蔓延。

第三章有机农业种植中的植物保护技术

第一节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

第二节有害生物的控制

二、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一)自然控制技术体系

1.植物自身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调控作用

大多数研究表明,害虫密度在达到经济水平允许之前,为害不引起产量损失,而在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玉M、番茄、豆类等作物和柑橘等果树上存在明显的超补偿作用,如Kuhravyu 曾以人工去叶摸你马铃薯叶甲食叶为害,去掉一半叶面积,反而增产26%。

2.利用植物的变异性控制有害生物

(二)农业防治

1.耕作

翻耕:

间作:在主要作物两旁栽种其他作物进行间作,可以减少病源和害虫攻击主要作物的几率,分摊病虫害的效应。

混作:

轮作:

2.栽培措施与田间经管

掌握适宜播期:调整播期可以使作物的感病期与病原物的侵染发病期错开,达到避病的作用。避免过密种植:

改善水肥经管:一般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寄主抗病,偏施氮肥易造成植株徒长,组织柔嫩,往往抗病性差。

3.除草与田间卫生

4.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

5.嫁接栽培

在挂类作物和茄科蔬菜作物上应用普遍,

(三)利用抗病品种

(四)物理防治

1.作物种子处理

(1)淘汰在播种前可通过筛选汰除病原物。筛选方法有风选、筛选和水洗(盐水、泥水和清水等)

(2)热力处理当寄主和病原物的耐热性不同时,使其可能用高温杀死种子、球茎、块根或其他种类的繁殖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真菌、细菌、线虫或病毒,而不严重伤害寄主时,热力处理便是有价值的防治措施。热力处理在清除果树繁殖材料中的病毒和球茎汇总的线虫特别有用。主要有温汤浸和干热处理。

温汤浸种:有些病害的病原物粘附在种子表面或种子里面越冬,必须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是温汤浸种。温汤浸种是指把种子放入一定温度的热水里,保持一定的时间,直至种子里面的病原物受高温的影响而死亡,但对种子的正常生理功能没有阻碍。

温汤浸种的方法很多,有的先把种子经过冷水预浸后用温汤浸种处理,也有不经冷水预浸直接用温汤浸种处理的。浸种时保持恒温或不保持恒温都可以。预浸的方法是在处理前,将种子放入低温度的水中(15~25℃)预浸4~6小时,种子吸收部分水分,使种子里边的病原物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然后将种子移入较高温度的热水中(50~54℃)。浸种的温度和时

间主要是根据作物和病害的种类决定。浸种时的水量要充足,水温要均匀,操作时要注意翻动,严格掌握处理时间。浸种后要把种子晾干才能播种。

干热处理:主要用于蔬菜种子,对多种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例如,70℃干热处理2~3天黄瓜种子可防治绿斑花叶病。豆科作物种子耐热性弱,不宜干热处理。处理含水量高的种子应预先干燥,否则会受害。

2.土壤消毒

土壤的热力消毒,就是利用烧土、烘土、热力浇灌、土壤蒸汽、日晒等进行土壤灭菌,这些方面目前仅用于苗床或小规模实验,大田应用尚未成熟。

3.防虫网覆盖栽培

防虫网覆盖栽培在设施栽培中是在防风口处覆盖蚜虫网;陆地栽培采用防虫网覆盖多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应用,用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防虫网覆盖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侵入和危害,如针对夜蛾、甜菜夜蛾的相对防效达80.9%~100%。防虫网覆盖还有明显地防暴雨冲打的作用,叶片完好率达100%,有效地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此外,防虫网还有降温作用,但在高温季节,网内温度任然偏高,可通过顶层加盖遮阳网降温,或增加浇水次数,以湿降温.

此外,利用蚜虫的趋光性,使用铝银灰色或乳白色反光塑料膜拒蚜传毒,防治蚜虫传病毒也有一定的效果.

4.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波特性,选用对害虫有极强诱杀作用的光源与波长,引诱害虫扑灯,并通过高压电网杀死害虫的一种实用工具。

5.有色板诱杀害虫

利用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光性进行有色板诱杀。黄板用于保护地和露地诱杀温室粉虱、斑潜蝇和蚜虫等害虫,蓝板诱杀害虫蓟马等。有色板不仅能杀死大量成虫还可根据数量变化来确定准确防治时间。一般在保护地用于防治,在露地用于测报。具体做法是在保护地悬挂有色粘板,密度为30m2一块,高度在植株上方20cm。露地可根据地块安排50~100m2一块。(五)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治理有害生物。包括天敌(蛙类、昆虫、鸟类等)的保护利用和繁殖释放、生物农药的应用、利用植物自身的相生相克原理、抗性品种的选育利用等。

1.活体微生物农药

利用有害的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体作为农药,它依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又分为细菌杀菌剂、真菌杀菌剂、线虫制剂等。

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3.植物园杀菌剂

4.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结合田间农事操作,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育和栖息的生态条件,尽量减少对天敌的损伤及不利影响。

5.其他

(1)沼液或堆肥提取液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沼液是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物,其氧化还原电位低,还原性强,与蚜虫接触后,有生理夺氧和去脂作用。叶片喷施沼液,可防治蚜虫,还可以提高寄主作物的抗病性,达到抗病目的。马粪和牛粪的浸出液对黄瓜霜霉病的控制作用达到60%以上,羊粪和猪粪的效果较差。最近,德国的研究人员证实,通过使用堆肥使腐霉对甜菜、豌豆和大豆的感染率从80%降到20%。美国的研究表明,使用腐熟的树皮不仅能作为泥炭的替代物,还能有效杀灭枯丝菌核。

堆肥浸出液的制备:先将新鲜的马、牛、羊猪粪与其他附加物和土混合堆制,堆制6个月。

使用前1周取堆肥加水浸泡,水量为堆肥的3倍,7天后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用于植物茎叶喷雾。

(2)木醋液的应用。木醋液是用树木、树枝、稻壳、竹子等原料,在特制的窖或炉子中燃烧后,蒸馏、冷凝、静置、过滤,经过数月后,得到的褐色至褐色且透明的液体。该产品是一种棕红色半透明的液体,有特殊的烟焦气味,主要成分为酸、醇、苯酚和甲基苯酚,有机物质含量占10~20%。是一种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环保型产品。用木醋液处理土壤或直接喷洒或浸种,可促进作物根部叶片的活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可以防治土壤和叶部病害,促进土壤有效微生物的繁殖;增进药效,可节省农药50%以上;促进堆肥的发酵,发酵速度加倍,消除家畜粪尿的臭味。

(3)草木灰的应用。用10kg草木灰对水50kg,浸泡一昼夜,取滤液喷雾,可有效防治果树、花卉、作物、蔬菜上的蚜虫,并可补充钾素,增强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及花卉、幼果树的防风抗寒能力。草木灰制剂对一些真菌性病害也有效。

(4)昆虫信息素的利用。性诱剂的专一性可以保护自然天敌;是害虫种群监测的有效手段。可作为辅助防治措施,诱杀效果可达50~60%.

第三节有机农业种植中主要病害控制方法示例

一、番茄灰霉病

(一)症状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作物花、果实、叶片及茎。普通番茄果实和花器更易感病。樱桃番茄茎部和叶片受害较重。果实染病先由残留的柱头或花瓣浸染,后向果柄或果面扩展,发病部位起初呈灰白色软腐,后病部长出大量鼠灰状霉层;叶片染病多由叶尖开始,病斑呈“V”形向内扩展,初为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干枯表面生有稀疏的灰霉,后期致叶片枯死;茎部染病,往往由病叶及果蔓延上去所致,开始亦呈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鼠灰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枝蔓折倒枯死。灰霉病典型的识别特点就是在病部产生鼠灰色霉层。由于病害一直延续到收货的后期,故损失严重。

(二)病原

该病由灰葡萄孢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三)发病规律

灰霉病的主要发生在保护地,病菌以菌核或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本棚室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形成初浸染,越冬越夏的菌丝或分生孢子也可直接萌发浸入。病菌寄生能力较弱,只能通过寄主的伤口、衰老的器官和衰弱的花器等组织浸入。沾花造成花瓣不易脱落成为易感染的部位,致使果实受害,花器为浸染高峰期,尤其在果实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是烂果高峰期。发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造成再浸染。灰霉病发育适温20~23℃,最高31℃,最低2℃。对湿度要求很高,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多湿状态易发病。此外,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氮肥施用过多或缺肥,植株生长衰弱等,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扩展。

(四)预防措施

采用生态控制为主并结合施用生物农药。

(1)培育健苗:选地势较高,易排水的地块作高畦育苗。苗床的湿度不易过大。

(2)棚室消毒:收货后和种植前彻底消除棚室内残体,并对棚室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高

温棚室。

(3)生态防治:加强通风换气,调节温、湿度,避免结露。具体做法为变温经管:即晴天上午晚放风,当棚室温度升至33℃,再开始放顶风;当棚温降至25℃以上,中午继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5~20℃;棚降温至20℃关闭通风口及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阴天要注意保温,但也要适当打开通风口花器。浇水宜在上午进行,避免阴天浇水,发病初期适当节制浇水;严防浇水过量,每次浇水后,注意放风,防止结露,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避免棚室内高温。

(4)清除病残:

(5)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如特立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二、番茄病毒病

(一)症状

田间症状较复杂,主要有三种症状类型。花叶型:这是最常见类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皱缩。条班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已,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也有的叶脉坏死由主脉向支脉发展,果实畸形,其上有坏死斑或枯斑。坏死部分仅处在表层组织,不深入茎、果实内部。这种类型的症状通常造成植株提前枯死,导致绝收。畸形型:一种是蕨叶症状,叶片上花叶症状明显,叶肉组织严重退化使叶片呈蕨叶或线状。另一种是卷叶型,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常常叶畸形伴随整个植株萎缩,有时丛生,染病早的多不正常开花结果。

(二)病原

在我国有7种,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烟草蚀纹病毒(TEV)、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番茄花叶病毒。其中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为主,我过北方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主,南方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春番茄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主,秋番茄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而且经常存在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三)发病规律

烟草花叶病毒在多重植物上越冬,种子也带毒,成为初浸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附着在番茄种子上的果屑也能带毒,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浸染源。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汁液也可传病,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引致番茄发病。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在高温干旱天气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施用过量的氮肥,植株组织生长柔嫩或土壤贫瘠、板结、粘重以及排水不良发病重,阻碍根系正常生长,或连续阴雨之后暴晴高温,导致根系生理机制失调,这些都使植株抗性减弱,诱发病害流行。田间农事操作频繁造成人为接触传播,也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1)针对当地主要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清水浸种3~4h,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min。

(3)清除病残体:定植用地要进行两年以上轮作,进行深翻,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有条件的施用石灰,促使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

(4)避蚜防病:可用银灰膜全畦覆盖或畦埂覆盖,利用银灰膜反光的趋蚜作用,减少蚜虫传播病毒,保护地要采用纱网覆盖封口减少室外蚜虫进入棚室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过。(5)田间经管:要注意拔除病苗,田间整枝打杈时要病、健株分开操作,采用肥皂水洗手

消毒或蘸取牛奶钝化病毒,减少人为传播病毒病。

(6)栽培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早栽,加强经管,促使早发。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7)生物防治:在定植前后各喷一次植物源诱抗剂维佳希,能诱导番茄耐病又增产。发病初期喷洒高锰酸钾1000倍液,及宁南霉素或植物源诱抗剂等。

三、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

(一)症状

幼苗和成株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浸染茎。子叶发病,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发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多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胧,干后具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呈成孔,潮湿时产生乳白色菌胧,蒸发后形成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或留下一层白膜。茎、叶柄、卷须发病,浸染点水浸状,沿茎沟纵向扩展,呈段条状,表层残留白痕。瓜条发病,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乳白色菌胧。条件适宜病斑向表皮下扩展,并延维管束逐渐变色,并深至种子,使种子带菌。幼瓜条感病后腐烂脱落,大瓜条感病后腐烂发臭。瓜条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浸染,呈黄褐色水渍腐烂。角斑病易与霜霉病混淆而选用错药,使病害屡治不愈。一般霜霉病叶片病斑背面有黑色或紫色霉层,病斑后期不穿孔,瓜条不受害;角斑病叶背溢出菌胧,穿孔,瓜条受害有臭味。

(二)病原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属厚壁菌门假单胞菌属。

(三)发病规律

病菌附在种子内部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浸染源。种子带菌率2~3%,病菌由叶片或瓜条伤口、气孔、水孔浸入,禁入胚乳组织或胚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部带菌。初浸染大都从近地面的叶片和瓜条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蔓延。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可致种子表面带菌。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1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3~4个月。播带病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胧,借顶棚大量水珠落下,或结露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浸染。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之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除病菌数量以外,温度和湿度是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温暖、多雨或潮湿条件下发病较重。发病温度10~30℃,适温18~26℃,适宜的相对湿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湿利于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时间大于6小时利于发病,叶片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胧。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露地黄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四)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植株或瓜条上留种,瓜种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52℃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或转入冷水泡4小时,再催芽播种;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加强田间经管。培育无病种苗,用无病土苗床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及时深埋。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能力;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管设施,收

获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在基肥和追肥中注意加施偏碱性肥料。

(4)矿物源和生物农药防治。发病初期喷施30%或50%虎胶肥酸铜(DT)、77%可杀得等,连防3~4次。

四、黄瓜霜霉病

(一)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条件适宜时,病害发展迅速,受害叶子很快焦枯,俗称“跑马干”。子叶受害,正面呈不规则褪绿黄斑,潮湿条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瓜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枯干。在抗病品种的叶片上病斑小,圆形,发病慢,霉层稀少。

(二)病原

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是一种专性寄生菌。

(三)发病规律

我国黄瓜霜霉病的越冬问题因地区和黄瓜栽培情况而不尽相同。在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浸染危害,周年循环。华北、东北、华北、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浸染危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危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周年循环。

产生的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浸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天,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天。随后,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次浸染,不断扩大蔓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黄瓜生长期间的温度一般能够满足发病要求,所以湿度是决定发病与否和流行程度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阴晴交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霜霉病的发生除与上述条件有关外,还受棚室内小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小气候又受棚室结构和经管方式的影响很大。

一般在气温10℃以上,湿度合适,即开始发病。20~24℃最利于发病。潜育期最短。当平均气温达30℃以上时,即使湿度适宜,病害发展也很缓慢。

(四)病害控制

根据霜霉病的发生特点,控制此病应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经管,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条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经管。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离温室或塑料大棚较远的地块栽种露地黄瓜。地块要深耕整平,根据土壤肥力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培育和选用壮苗,定植后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适时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喷施1%红糖或蔗糖溶液,也可减少病害发生。

(3)生态防治。具体做法是: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25~30℃,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30min,实现温湿度双控制,既抑制了发病,同时又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条件,增强了抗病性。下午,温度上升时即放风,使温度下降到20~25℃,湿度降到70%左右,实现温度单控制。傍晚,放风2~3h,使上半夜温度降至15~20℃,湿度保持在70%左右,剂控制了湿度,不利于发病,又创造了利于光合产物输送和转化的温度条件。下半夜由于不通风,湿度上升至85%以上,但温度降至12~13℃,低温对霜霉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温度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高温闷棚:闷棚时一般从上午9时开始,将棚室的门及风口关严,使棚室温度迅速上升,当达到42℃时开始计时,在42~46℃下维持2h即可。高温闷棚的温度和时间应根据黄瓜植株

……关于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提案

关于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86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张道宏 主题词:农业,发展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近年来,我国常规农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关贸壁垒森严等诸多问题,各地发展有机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现实情况却与此相悖,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主要是: 1.有机生产成本高,风险大,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认证成本高。目前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按生产面积收费,但最少也在万元以上,且认证的有效期只有1年,同时认证还存在1-3年的转换期,期间产品只能作为转换产品或常规产品出售。因此,多数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实际认证面积很小,只是撑个门面,打打招牌。二是生产成本高。有机农业禁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有机肥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高达900—500元/吨且用量很大,再加上有机施肥、人工除草和物理、生物防治病虫都需要大量劳力,有机农业的成本比常规农业要高出2-3倍。同时,由于有机肥肥效缓慢,产量没有保证,还有自然灾害、病虫草害、突发性外来污染等因素,有机生产的风险大为增加。 2.认证体制不合理,生产和市场监管严重缺位我国对于认证机构的管理实行行业自律,国内外各个认证机构只需要在技术监督局或者外检局备案,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认证。全国享有有机认证资质的机构多达20余家,存在着多机构认证的问题。而且目前是谁认证谁监管,但大多认证机构实际上无力对生产过程和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造成很大一部分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在实际操作中都是违规的。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的缺位使不法企业有机可乘。一些公司购买少量有机蔬菜样品,获得客户的订单后,真正供货的时候就以假冒伪劣产品冒充。这种侵权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更挤压了有机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 3.有机生产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研发滞后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地区和一些大型企业从本地区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出发,依据自身生产经验制定了有机生产标准,适用范围较窄。在全国范围内,只有认证标准,没有统一的、成体系的生产标准,只规定禁用化学投入品,而没有替代产品和替代措施,缺乏系统的生产技术规程。与此相关的技术研发也非常落后,有机生产中面临的许多重要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急需新的技术研发。建议: 1.加大对有机农业扶持力度,降低产业成本和风险一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

农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调节生物体(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命 活动来取得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资源: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按来源分为社会 资源和自然资源;按是否可更新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3)作物:农作物,即大田中生产的粮、棉、油、糖、烟、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又称“大 田作物”,北方称“庄稼” 4)生育期:作物从籽实出苗到新籽实成熟所需天数。 5)生育时期: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的 天数计。 6)温周期现象:作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7)春化作用:需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 8)需水临界期:作物一生中对水分需求最敏感的时期 9)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0)种植模式:一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或同一年在同一耕地上形 成的规范化种植 11)间作:同一地上,于同一生长时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其 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的方式 12)套种:在前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期 的一半 13)作物布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14)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据人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15)杂交育种: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 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16)杂种优势:两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 17)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 技术措施 18)农田培肥:为维持农田养分平衡,利于土地资源的持久利用而采取的保护,恢复,提高地 力的综合技术体系

有机农业最新报告

有机农业最新报告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在法国和瑞士提出。从八十年代起,随着一些国际和国家有机标准的制定,一些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有机农业,并鼓励农民从常规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这时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接受。 有机农业有很多定义,目前还不能用一个简短而明确的语句来表达有机农业的概念。欧洲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的系统。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可以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 尽管有机农业有众多定义,但其涵是统一的。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IFOAM(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作为全方位地领导、组织和推动有机运动的国际组织,确立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四大原则: (1)健康原则,即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予以维持和加强,个体、群体的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可分割。 (2)生态原则,即有机农业生产以生态过程和循环利用为基础,通过具有特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

摘要:通过结合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特点,介绍了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几个方面,一是要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二是要保持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三是要保证养分的封闭性循环,就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将有机种植业要与当地有机畜牧业相互结合,推动高科技现代化有机示范园区建设,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体系等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现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2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巨大的人口数量要求农业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另外一个就是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实践证明,对于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种植有机农作物进行避免。通过种植有机作物,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机农业的产量基本和传统种植方式相当。什么是“有机农业”,相关学者专家认为:无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如通过添加农药化肥所进行的现代农业生产,都被视作为传统农业。 1 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对于有机农业来说,需要投入比较多的人力成本,而输入成本就相对比较少,但是,如果要对有机农业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还需要投入一些额外的成本。由此,将重点介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几个方面。 1.1 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 通过对不同农作物的混合种植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虫害,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杂草。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对播种的时间进行一些调整,增加作物的种植覆盖率,采用比较先进的植物杀虫剂等,从而尽量地减少虫害的威胁。 1.2 保持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证稳定的农业经济增长和长期的植被覆盖,通过研究表明,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内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并且需要保存好非生产作物的生长区域。这样不仅能够让有利于提高食物的多样性发展,同时,种植多样性的作物能够有利于田间益虫的生长,减少了田间害虫的生长率,这样有利于整个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1.3 保证养分的封闭性循环 有机农作物通过保持土壤的养分、水分、能量以及废物在系统内部的闭合循环来维持土壤肥力。可以从生态农业的畜牧养殖中获取有机肥料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补充,也可以对土壤进行一系列地耕作活动,来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保证,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对环境的服从。 2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有机农作物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这样就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比较成本的工作相对复杂。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要想对有机农田使用最优管理实践时,还需要额外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机农业有时候需要利用一些比较高科技的生物技术,例如转基因技术。要让粮食变得更高产,更环保,更便宜,这样的代价也蛮高的。 3 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 近年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10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有机农业的面积和种植者数目逐年增加。全世界进行有机农业管理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 200万 hm2。此外,被各种认证机构认证为“野生收获植物”的面积有1 070万hm2。有机产品市场不但在欧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机市场)拓展,在其它一些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持续扩大,其中西欧和美国大约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在美国,有机农场遍布全国各地。通过以上分析,对我国有

农学概论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 农学:是指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广义)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和能量的基础。 种植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作物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要素和信息。 (二选一)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渐渐增加,等达到某一速率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净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后,光合速率便不再因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二选一) 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的一次霜冻出现时其间的一段时间。 冷害:又称寒害,是指作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的一种现象。 冻害:是指作物遇到低于零度的低温,组织体内发生冰冻而引起伤害的现象。 霜害:主要有黑霜和白霜两种,当温度下降到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时,如果空气干燥,温度降低未形成霜,而使作物受害的称为黑霜,如果在降温过程中形成了霜,则称为白霜。 (四选一) 土壤干旱:指土壤中缺乏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儿造成的干旱,其对作物的危害极大。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经济产量:指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二选一) 作物产品品质:指人类所需要的作物的目标产品的品质,即产品达到某种用途的需求的适宜程度。 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作物植株或器官从小到大、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少耕法:指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或耕作面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的一种耕作方法。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针对目前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内外倒挂明显、农产品库存庞大、农民种地收益低等问题,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进行一系列补贴制度和涉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改革。近期推出的农业补贴改革试点就是一项重要实践,具体而言,就是将中国目前农业补贴主体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作为以规模经营为主、有长远发展前景的有机农业而言,又迎来了一个利好消息。 2014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增长15.7%,增长放缓。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总的来看,农业投资增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图表 2009-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及同比增速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我国目前涉农投资存在“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些真正种粮的没有拿到相应补贴、有些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很难拿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补贴支持。这一现状无疑对以规模经营为主的有机农业产生了限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产品开发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可是,资金支持仍是一项发展障碍因素,技术投入不到位、资金链不稳固等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有机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态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而且可步阶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外汇收入等。随着人们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深入认识,有机食品的开发已经走过了刚起步时仅对边远地区传统方式生产、新开荒地火野生无污染产品进行检查认证的时期,逐渐进入了从常规农业向有机生产转换的新阶段。可见有机农业的市场前景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的详细情况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 一、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定义。 1、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3、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有机农业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和动物排泄物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生态农业是生产过程中既要促进生态保护,又要依赖生态的有效支撑,针对的是农业生产体系;绿色农业主要讲防污染,也就是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过程,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机农业针对的是农业生产方式。 简而言之,有机农业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适合大力发展;而绿色农业是指生产、加工、销售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发展历程与特点: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探索阶段);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关注阶段);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发展阶段)。 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有机农业的起源要追溯到1909年,当时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途经日本到中国,他考察了中国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经脸,并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普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挑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对英国植物病理学家AlbertHoward影响很大,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农业圣典加一书中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受Howard的影响,1940年美国的J.1.Rodale买下了位于宾州库兹镇的一个有25.5hm,土地的农场,从事有机园艺的研究,1942年出版了《有机园艺和农

绿色有机农产品概况

绿色有机农产品概况 一、我国绿色有机产品情况 据统计,1998年至2002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品年均增长29%;2002年至2004年,年均增幅上升为56%以上。2003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截至2004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836家,产品总数6496个,年销售额860亿元。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促进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至2004年,全国绿色食品出口额年均增长50%以上,绿色食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绿色食品在中国已有14年的发展。目前,绿色食品不仅是一个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品牌,而且已初具发展规模。产品实物总量3260万吨,国内年销售额近千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0.8亿美元。近几年来,随着海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绿色食品进入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二、全球绿色有机产品情况 全球依托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美国从1989年开始,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一直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1999年达60亿美元,占零售市场的1%,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有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83%的消费者考虑购买,几乎所有的超市、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 1997年德国有机食品销售额18亿美元,1998年20亿美元,市

场占有率为1.2%,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2000年达35亿美元,市场份额为2.7%,其中期增长率可达5%~10%,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丹麦有机食品占食品市场的10%,70%的有机食品在超市销售,市场上有400多种有机食品。1997年欧洲有机食品和饮料销售额53亿美元,1999年63亿美元。 1997年世界有机食品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约占世界食品销售额的1%,许多国家的增长率达20%~50%,1998年销售额增至130亿美元,到2000年底达200亿美元,预计2006全年欧美市场将超过1000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6%~10%。有机食品成为少有的几个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绿色、有机食品将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的主角。而且,相关的有机产品,如肥料、农药、有机包装等也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目前全球范围内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为有机食品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注:以上数据系网上查询

有机农产品种植规范要求

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规范要求 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规范要求;1产地区域要求;1)有机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2)基地的环境质量符合:;A.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B.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的规定;C.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3)有机和常规生产地块之间应当有缓冲带(一片树林;4)新开荒,长期撂荒,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 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规范要求 1 产地区域要求 1)有机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 2)基地的环境质量符合: A.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B.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的规定,对水源的要求 C.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 3)有机和常规生产地块之间应当有缓冲带(一片树林,道路,沟,一片耕地)或物理障碍物,有机地块周围具有天敌的栖息地等,提高生物多样性 4)新开荒,长期撂荒,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多年未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优先选择 5)有机作物和常规作物的品种等难以区分时(平行生产),应在地块位置,管理上明确区分,例如设置标志牌 2 有机作物要求 1)种子和种苗

有机种子或不经农药等禁用物质处理的,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对病害抗性的优良品种,非转基因品种 2)作物栽培 根据品种,种植年限,土壤肥力情况进行轮作和间作、免耕,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 3)土肥管理 A.使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农家肥或外购的商品有机肥),最好有机肥料来自本农场,禁止使用化肥和城市污水污泥 B.土壤施肥过程中,允许使用和限制量使用的物质见《有机产品》标准。 C.严格控制矿物肥料使用,以防重金属积累。 D.使用人粪尿应经过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禁止在叶菜类,块茎类,块根类作物上使用 4)病虫草害 A.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灯光色彩诱杀,机械或人工除草。禁止采用焚烧作物秸杆 B. 若上述方法不能有效控制病害时,允许使用《有机产品》标准附录B所列出的物质。禁止采用化学除草剂防除杂草 5)污染控制 A. 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排灌系统应有效隔离;常规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设备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得到充分清洗 B. 所用的保护性建筑物,塑料薄膜,防虫网的材质,使用后从土壤中清除

《有机农业》选修教学大纲

.. .. GDOU-B-11-213 《有机农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由于人们在农业生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应运而生。本课程容主要阐述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及其生产标准、生产基地环境要求和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生产、管理、认证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化肥农药等残留的危害认识越来越清楚,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不断提高,生产的无公害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开设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不仅要追求高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将“无公害”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标准,掌握开展果蔬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熟悉这类产品的认证程序及其营销策略等,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有机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植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人体营养与卫生学、现代市场营销学、植物保护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果蔬采后处理、农业生产标准化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成长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于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当前生产实际,把新容及时补充进来,及时更新、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

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源和目标

有机农业的起源和原则 1.有机农业发展的起源 20世纪上半叶,发达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大肆发展“石油农业”,造成全球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和盐渍化问题日益加剧。为此,1931年英国的农业专家霍沃德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罗代尔农场开始了有机农业生产实践,成立了世界第一个有机农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达国家自发建立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市场逐渐形成,1972年全球非政府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在法国成立。这是农业发展的里程碑,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目前世界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到6000万公顷,形成澳洲、北美、欧洲和亚洲4大生产区域和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4大消费市场,每年的市场销售额达到1000亿美元。 我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4月颁布并实施了有机产品

国家标准(GB/T19630-2005),对有机生产、加工、标志和销售以及管理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11年又重新修订了有机标准,对种植、养殖、加工三大农业板块生产、加工、销售、追溯体系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逐步建立了与世界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机标准。 2.有机农业发展的原则 发展有机农业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旨在建立一种综合、健康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使农业生态实现自我调节,农业资源实现再生利用,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世界有机农业的原则为: 健康(health) 有机农业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加以维持和加强。在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中关注从土壤中的微生物直到人类的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健康,强调生产高质量和富有营养的食品,避免使用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肥料、农药、兽药和食品添加剂,为预防性的卫生保健和福利事业作出贡献。 生态(ecology) 有机农业强调以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为基础,在维持生产环境生态的同时实现营养和福利方面的需求。有机管理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产条件、生态、文化和规模相适应,所有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消费有机产品的人都应为保护包括景观、气候、生境、生物多样性、大气和水在内的公共环境做出贡献。 公平(fairness) 强调所有有机农业的参与者——包括生产者、加工者、分销者、贸易者和消费者建立公平的关系,同时应根据动物的生理和自然习性来

有机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精华版)

有机蔬菜生产操作规程 目录 一、有机蔬菜的定义 二、有机蔬菜基地的基本要求 三、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四、有机蔬菜的肥料使用技术 五、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六、有机肥堆肥方法 七、有机蔬菜运输工具清洁制度 八、有机作物贮藏规定 九、机械设备的维修与清扫规程 十、茄科蔬菜操作规程 十一、葫芦科蔬菜操作规程 十二、豆科蔬菜操作规程 十三、百合科蔬菜操作规程 十四、十字花科蔬菜操作规程 十五、伞行科蔬菜操作规程

一、有机蔬菜的定义 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平衡,维持农业生态体系稳定,且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并颁发有机证书。在此基础上,生产的蔬菜为有机蔬菜。二、有机蔬菜基地的基本要求 1基地的完整性 有机蔬菜基地的土地应是完整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但允许夹有有机转化地块;有机蔬菜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 2转化期 由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其后播种的蔬菜收货后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化时间才能作为有机产品。转化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生产者在转化期必须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经过一年的有机转化后的田块中生长的蔬菜,可以作为有机转化产品销售。 3缓冲带 如果基地的有机地块有可能受到临近的常规地块污染影响,则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必须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护有机地块不受污染。不同认证机构隔离带的要求不同,如我国OPDC认证机构要求8m,德国的BCS认证机构要求10m。 三、有机蔬菜栽培管理 1品种选择 应使用有机蔬菜种子和种苗,在得不到认证的有机种子和种苗的情况下(如在有机种植的初始阶段),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常规种子。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有抗性的蔬菜种类及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保护作物遗传多样性。禁止使用任何转基因种子。 2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 有机生产基地应包括豆科作物或绿肥在内的至少3种作物进行轮作;在一年只能生长一茬蔬菜的地区,允许采用包括豆科作物在内的2种作物轮作。前茬蔬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 第一节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间的关系 有机农业农业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的农业资源,而不利用农业意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及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生产方式上主要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四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规范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NY/T391—394规范),分AA级绿色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依据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规范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并采用证明商标的经管方式,规范市场秩序。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则要求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并获得认证证书,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使用农产品。 第三节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一)土壤耕作方面 有机农业主张尽量不要动土,或只限于表层松土,或者采用少耕免耕。其目的是减少对土壤体系的破坏和增加地表残茬,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能量和物质投入。(二)种植制度方面 有机农业注重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合理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以增加作物品种多样性,培育地力,防止病虫草害。 (三)土壤肥料方面 有机农业主要靠有机肥和种植豆科作物及绿肥来提供作物养分和回复地力。其主要理论是:土壤是有生命的,施肥是养育土壤而非养育作物,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过程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 (四)病虫害防治方面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药物,主要通过培肥土壤,合理轮作,多样种植等农业防治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以及一些植物性农药、无机杀虫菌剂和抗病虫品种的应用等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四节有机农业种植的基本要求 一、基地规划与经管 (一)基地规划 详细调查基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土地情况、周边环境、资源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地区行政经管方式,有机食品生产及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换遇到的问题。 (二)基地经管 1)制定当地有机生产计划,并对生产技术进行指导与咨询,监督生产计划的实施. 2)建立有机基地经管机制,保证基地完全按照有机农业规范进行生产,防止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混淆,保证有机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中不受污染。

农学概论样题(二)

农学概论样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的组成及其份额称为农业产业结构,我国的种植 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2.大田作物:指在大片田地上种植的作物﹐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 花﹑牧草等。露地种植,直接供给粮食,油料和衣物原料等。 3.喜温作物: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分类,棉花、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 为喜温作物。对温度和积温的要求较高,其温度三基点分别为:10℃左右,20-25℃和30-35℃。 4.作物的植物学分类:亲疏关系分类,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为分 类的各级单位,除界以外,其他各级单位可根据需要再分成若干亚级。 5.牧草作物:也称饲料作物,主要用于家畜饲料。如,禾本科的黑麦草、苏 丹草、雀麦草、早熟禾等;豆科的三叶草、草木犀等。 6.种子发芽:发芽是指胚根伸出种皮形成种子根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 长的现象。包括吸水膨胀、萌动和发芽3个过程。 7.分蘖节:禾谷类作物地下部或近地面密集的茎节,其上的腋芽可形成分枝 称为分蘖。 8.作物品质的形态指标: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 标。如禾谷类作物籽粒的大小,棉花纤维的长度等。 9.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时期,茎尖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叶原基 和腋芽原基,而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10.须根系:单子叶作物除初生根外,还能在基部茎节上生长出次生根, 形成须根系。 11.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 含量等。 12.生物产量:作物在其一生中积累的全部干物重,一般指地上部总干物 重。 13.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变异,然后从变异 群体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4.加代繁殖:加速良种繁育的一种方法,包括异地繁殖和异季繁殖2 种方法。前者如玉米可到海南或云南冬繁加代;后者如南方早稻春播夏收后再夏播秋收,一年2代。 15.嫁接繁殖:利用植物营养体的再生能力培育独立新个体的方法之一, 将一种植物的枝芽接到另一植物体上的某个部位,使其愈合长成新植株的方法。 16.重力水:当田间水分超过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便受重力的作用渗入 地下,这就是重力水。 17.蒸腾系数: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需消耗的水分克数。 18.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将速效化肥或一些微量元素肥料按一定浓 度溶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进入作物体内。 19.混作:2种或2种以上的作物,不分行或同行混合在一起种植的种植 方式。

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我国有机农业国家标准 一、有机农业产品的国家标准主要内容 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05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规定了农作物、食用菌、野生植物、畜禽、水产、蜜蜂及其未加工产品的有机生产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野生植物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蜜蜂养殖及其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包装。 第2部分:加工。规定了有机加工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以GB/T19630.1生产的未加工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及包装、贮藏和运输的全过程,并包括了有机纺织品的内容,该部分的适用范围为棉花(21175,-30.00,-0.14%)或蚕丝纤维材料的制品,不包括毛类等制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和销售的通用规范及要求,适用于按GB/T19630.1、GB/T19630.2生产或加工并获得认证的产品的标识和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规定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和维护的管理体系的通用规范和要求,适用于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及相关的供应环节。 该系列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于2005年1月19日正式发布,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产地环境要求 根据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三、转换期 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提交认证申请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转换期,多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36个月。 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多年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异同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有机农业与我国传统农业的异同 姓名: 杨剑波 学院: 资环学院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 资环31 学号: 1363114 指导教师: 刘德辉职称: 教授 2006年3月17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有机农业与我国传统农业的异同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从传统农业逐渐发展到有机农业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介绍了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概念及其异同点。相同点包括合理的养地观,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不同之处则着重从有机农业的特点出发,剖析了二者在科学基础、生产条件、时代背景,产品价值和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本文提出了在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基础上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传统农业;相同点;不同点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big country of agriculture. The history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centuries-old greatly.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progresses that the organic agriculture is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gradually. The tex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he re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re introduced with various sides in this paper. The similarities include the view of maintaining soil reasonable, the view of ecology and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dissimilarities ar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as follows. First, the foundation of science and the condition of p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of age is differ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econd, the value and the quality contained by farm produce are different too.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similarities, dissimilarities 提到有机农业,人们普遍将其与中国传统农业等同,认为它是一种低产量、高投入、低效益的农业体系[1],只能在清洁无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继而推之在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有机农业不可能得到发展。显然,这是对有机农业的一种误解。有机农业确实与我国传统农业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非等同,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区别。有机

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_CFOAM_

农产品加工业 23 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发起,联合国内外多家有机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机构、高校学院、有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多项资源,为了发展中国有机产业,培育健康、有序的有机消费市场,促进我国有机产品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有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于2007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一个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合组织——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CFOAM),搭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机专供生产、技术和贸易平台,集中宣传、展示、推广、销售原产地优质有机大米、有机豆类、有机蔬菜、有机肉类、有机水果、有机茶、有机竹荪、有机保健品等有机产品。 今天,有机产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食品:鲜果、蔬菜、谷物、奶制品、肉类、饮料和各种加工食品。有机食品市场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需要可以信赖的检查和保证。保护消费者和有机生产者的利益是有机 市场发展的关键。有机生产和认证必须在规定合法的框架并且可靠的有机认证贯彻执行。 CFOAM实行会员加盟制 加入CFOAM意味着加入了一个动态的、快速成长的大家庭,同时享受专业的、有经验的、可靠的和快速的服务,提供所有必需的有关国际和适用国家有机标准要求的信息。将共同计划市场开发项目并共同获得有机认证产品销售和出口,并且在中国区域内实现部分产品的销售,以及全面的产品推广计划,保证有机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 企业需要申请并通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成为CFOAM中的一员。CFOAM根据申请企业的类型,将企业产品分为以下等级: ★★★★★——在本联盟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生产并获得认证的有机企业生产的有机产品为五星,成为正式会员; 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CFOAM) 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始于1924年,由鲁道夫.史特内(RudolfSteiner)创立的生物动力农业。 之后于20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瑞士由翰斯·缪勒(HansMueler),在英国由雷蒂埃伍·巴夫奥(LadyEveBalfour)和艾伯特·哈瓦得(AlbertHoward),在日本由(MasanobuFukuoka)分别创建了各国的有机农业。 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政府开始重视有机农业,鼓励并补贴农场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 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有机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已陆续建立了有机农业指南、标准、法规、条例,对有机农业作了明确的定义。 最初,这些定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年定义趋于一致,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个促进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生态性生产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要求尽量采取恢复、维持、促进生态和-谐的管理措施,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尽可能减少空气、土壤和水分的污染。 我国有机农业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以及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将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

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2000年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食品加工的主要目标有17个方面,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土壤生物、植物、动物、人在内的且相互依赖的系统的生产力和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 “有机"是一种标识概念,只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才能标识为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食品,如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外,还包括纺织品、皮革、化妆品、林产品。 二、有机农业的现状有机食品生产是近几年世界农业中的亮点。 全世界大约有130个国家进行认证有机食品的商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今年2月调查,全世界有机管理用地已达到1700万公顷,各大州有机管理的面积分布大体是大洋洲44.91%,欧洲24.79%,拉丁美洲21.67%,北美7.73%,亚洲0.55%,非洲0.35%。 面积最多的10个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770万公顷,阿根延280万公顷,意大利100万公顷,美国90万公顷,巴西80万公顷,德国54万公顷,英国52万公顷,西班牙38万公顷,法国37万公顷,加拿大34万公顷。 有机农业用地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是列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