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矿山岩石和岩体的基本性质

一、什么叫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为什么说它真实的反映了岩石的破坏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对研究岩石性质有何意义?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又称全应力—应变曲线,是在刚性实验机上得到的、反映岩石加载后变形和破坏全过程的实验曲线。如图1-1,它与在一般普通的材料实验机上所得的曲线不同,可分为以下几段:

1、OA段,为岩石的压密阶段,由于岩石内部各种裂隙受压闭合而形成;

2、AB段,接近于直线,为线弹性阶段,B 点为弹性极限;

3、BC段,为塑性段,与普通材料实验机上脆性岩石发生破坏前塑性段很短相比,它的塑性段较为明显。由于这一阶段岩石内部有微破裂不断发生,又称为破裂发展阶段。岩石到C点发生破坏,C点即为强度极限;

4、CD段、岩石的破坏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即岩石在C 点达到强度极限以后仍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低于强度极限的压力下应变继续扩大,直到压力降到某一较小值,岩石在 D 点达到完全破坏。这一段卸载曲线CD,称为后破坏曲线或峰后特性曲线。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真实地反映了岩石破坏的全过程。过去在普通的材料实验机上得不到这一曲线,是由于普通的材料实验机具有“柔性”,在对岩石试块加载过程中它本身也相应地产生变形,不断地聚积一部分变形能。当岩石达到强度极限后,随试件破裂。

图1 岩石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

二、莫尔强度理论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区别?为什么目前莫尔强度理论较广泛地用作岩石的强度条件?

莫尔强度理论认为,材料破坏主要是由于破坏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一定程度,

但此剪应力还与破坏面上由于正应力造成的摩擦阻力有关。也就是说,材料某一点发生破坏,不仅取决于该点的剪应力,同时取决于正应力,即沿某一面剪断时剪应力与正应力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τ=f(σ)。

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则认为,任何材料内部都存在各种细微的裂缝,当材料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时,在这些裂缝的端部便会产生应力集中。如果主应力为拉应力,则在裂缝端部产生几倍于主应力的拉应力;如果主应力为压应力,在裂缝端部也产生拉应力。当裂缝周周拉应力超过岩石的抗拉强度时,就会由于岩石的扩展而造成岩石的破坏。

莫尔强度理论的实质是剪切破坏理论,而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实质是脆性拉断破坏理论,这就是它们实质上的区别。

日前莫尔强度理论之所以广泛地用作岩石的强度条件,是由于它能较全面地反映岩石的强度特性。如它能较好地反映岩石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的特点;它能解释岩石为什么会在三向受拉时破坏,而在三向等压时不会破坏这样一些基本现象(因为包络线在受拉区闭合,在受压区不闭合)等。

三、在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的实践和研究中,较广泛应用的岩石强度理论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今后的前景如何?

在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研究中较广泛应用的岩石强度理论主要有三个:莫尔强度理论,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和八面体剪应力理论。

1.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莫尔强度理论。因为经过大量实践,正明它能较准确地解释和判断一些岩石的破坏现象,较全面地反映岩石的强度特性。岩石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两种:剪切破坏和拉断破坏,莫尔强度理论与最大剪应力理论(或称第三强度理论)不同,后者认为材料在一定受力状态下,当其最大剪应力等于单向拉伸实验时的极限剪应力时,材料破坏。而莫尔强度理论则认为,导致材料破坏的剪应力不仅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破坏面上由正应力造成的摩擦阻力有关,即材料沿某一个面剪断时的剪应力与该面上的正应力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τ=f(σ)。显然,莫尔强度理论更符合岩体实际所受的复杂的应力状态。实验所得的莫尔强度包络线,在拉应力区闭合,也能反映岩石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这一特点。实践还表明,莫尔强度理论不仅适用于脆性材料的破坏,在有些情况下也适用于塑性材料的破坏。

直线型莫尔强度包络线由岩石抗剪实验得到,简易准确,大量被应用作岩石破坏的判据。

莫尔强度理论主要缺陷有二:一是它没有考虑到中间主应力σ2的影响;二是它以材料刚进入破坏时的极限应力为破坏准则,不能反映材料破坏的渐进性,特别是在高围压情况下。

2.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强度理论,它不仅能解释岩石脆性破坏现象,而且它的出发点是认为材料破坏的根据是其内部存在着细微的裂缝,无论在拉应力或压应力作用下都会在裂缝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形成拉应力,当裂缝端部拉应力大于材料的抗拉强度时,就会由于裂缝的扩大导致材料破坏。这就解释了许多材料在远低于其强度极限时就发生破坏的原因。因此,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断裂力学,在岩石力学中也出现了断裂岩石力学。一些人用它来研究岩石中裂隙扩展和破坏问题,以及岩石的压缩破坏机理,近年也有人据此分析巷道锚喷支护前后裂纹应力场的变化,解释锚喷机理。但也有人认为格里菲斯强理论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即岩石中存在的大量节理裂隙与材料中的一条裂缝有很大区别,一些实验表明,岩石中大量裂隙在压应力下产生闭合,某些情况下裂隙闭合反而使强度有所增加,有人据此对格里菲斯理论进行了修正,可见它在不断发展。

3.八面体剪应力理论,又称八面体强度论或形状改变比能理论或歪形能理论。它认为材料破坏的原因是材料的屈服,而引起材料屈服的原因是八面体剪应力,即材料无论处于何种受力状态,只要八面体上的剪应力τ8达到材料单向拉伸破坏时剪应力τ8s时,材料就开始屈服。这一理论考虑到了岩石的三向受力状态,包括中间主应力σ2,与塑性材料的实验结果符合,在塑性力学中称为冯-米赛斯破坏准则,因此在研究岩石的塑性破坏时有应用,但距广泛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4. 在矿山压力研究中也有人应用最大变形理论,即第二强度理论,认为岩石的破坏取决于临界状态下的变形,一些现场也以某种变形极限作为判断岩石破坏的依据。

第二章矿山岩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

一、研究空的周围应力对研究矿山压力有何实际意义,有哪些重要结论可以借鉴?

在煤层开采过程中,井下巷道的断面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巷道周围岩石又是非均质的各向异性体,其力学特性及围岩的应力场目前还未完全掌握,因此,自前还无法用数学力学方法求出巷道周围应力分布的精确解。近年来虽然应用了有限元和边界元计算法,但其结果仍是经过简化了的近似解。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假设巷道周围岩体为均匀连续弹性体。这样,就可将巷道视为圆孔,用弹性力学的方法求出巷道周围岩体的应力分布,从而近似地反映实际巷道周围地矿压情况,使所研究问题得以简化。

从圆形孔周围应力分布的研究中,有以下结论可以借鉴:

当岩体处于静水平应力状态(λ=1)时,圆形巷道周围应力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巷道周围岩体全部处于压缩状态。

2.孔周边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K=2 ,并且与孔的直径大小无关。

3.圆孔周围任意一点的切向应力与径向应力之和为一补常数,且σt+σr=2γH。

4.圆形孔周边以外其他各点的应力大小与孔径大小有关。

当岩体处于单向受压应力状态(λ=0)时,圆形孔周围应力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圆形孔周围岩体有拉应力区出现。

2.圆形孔周边最大应力集中系数K=3 ,当θ=0°和时θ=180°,孔周边的切向应力σt=3γH。

3.当在孔内增加侧向压力时可以使应力场得到改善,这就是巷道安设支架的作用。

当0≤λ≤1时,巷道周边应力情况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应力集中系数K则介于2~3之间。

二、什么叫支承压力?它和矿山压力有何不同?

矿山压力是指在岩体中开掘巷道或在煤层中进行采煤以后,破坏了岩体内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支护物上引

起的力。

支承压力则是指在岩体中开掘巷道,在煤层内进行采煤时巷道两侧或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壁上形成的高于原岩应力的垂直集中应力。支承压力是矿山压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承压力的存在对于围岩变形和破坏,对于巷道维护,工作面落煤,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然喷出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支承压力是研究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对象。但它不是矿山压力的全部内容,矿山压力除支承压力以外,还包括巷道及回采工作面周围岩体对支架产生的力,围岩中的水平应力等等。

第三章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

一、简述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怎样按破坏方式分区?

当煤层开采以后,由于直接顶下部形成较大的空间,直接顶破断后,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极不整齐,其松散系数较大。将具有这种破坏方式的岩层称为冒落带,如图3-1 中的Ⅰ区域。冒落带以上的顶板岩层由于其下部自由空间较小,岩层断裂后,其向下移动时受到相互牵制,岩层只是断裂下沉而无翻转,通常将这个区域叫做裂隙带,如图3-1 中的Ⅱ区域。再向上直至地表的岩层只有弯曲下沉而无断裂,这一带常称为弯曲下沉带,如图3-1中的Ⅲ区域。根据裂隙带内岩层的移动特点,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A 区域,即煤壁支撑影响区。这个区域在煤壁前方30~40m的范围内。该区域内岩层有较明显的水平移动,而垂直移动甚小,有时岩层还可能出现上升现象。

2.B区域,也称为离层区。这个区域是在回采工作面推过以后的采空区上方。这个区的岩层移动特点是:破断岩层的垂直位移急剧增大,其下部岩层的垂直移动速度大于上部岩层的垂直移动速度,因而下部岩层和上部岩层发生离层。

3.C区域,称为重新压实区。这个区域内裂隙带的岩层重新受到已冒落矸石的支撑,垂直移动减缓,其下部岩层的垂直移动速度小于上部岩层,因而使岩层离层时出现的层间空隙又重新闭合。

图3-1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分带与分区

Ⅰ—冒落带;Ⅱ—裂隙带;Ⅲ—弯曲下沉带

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重新压实区

二、试分析采场上覆岩层所形成的裂隙体梁的失稳条件。

采场上覆岩层中形成的结构就是上覆岩层的破断岩块间形成的“三铰拱”式平衡,外形上好像是由裂隙体岩层形成的梁。裂隙体梁的失稳就是岩块间的“三铰拱”式平衡遭到破坏所致。裂隙体梁的失稳有两种情况:一是变形失稳,二是滑落失稳。两种失稳都和岩块间产生的水平推力T 的大小有关。

当岩块间的水平推力T 过大时,岩块在向下回转的过程中,其接触处的应力将超过岩块的抗压强度,从而使岩块破坏,“三校拱”也因变形过大而破坏,致使裂隙体梁发生变形失稳。这时,岩块间的水平推力T 的大小可由下式确定:T=LQ/2(h-s)

式中h—岩层厚度;

L—每一岩块长度;

S—每一岩块下沉量;

Q—上覆岩层重量。

当岩块间的水平推力T 过小时,岩块间产生的摩擦力也很小,不能承受岩块间的剪切力,则悬露岩块就要产生滑落失稳。为了不使岩块产生滑落失稳,岩块间的摩擦条件应满足下式要求:

Ttg(φ-θ)>Q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裂隙体梁的平衡和以下条件有关:

当岩层的厚度h 较小,即接近或等于岩块的初始下沉值S 时,水平推力T 将达到无穷大,任何岩石都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力,因而裂隙体梁无法形成。

2.当岩层的厚度h 过大时,水平推力T 则变小,在T 值小于一定数值时,

Ttg(φ-θ)>Q就不能得到满足,因而引起岩块滑落失稳。

3.当岩层的破断角θ大于某一数值时,Ttg(φ-θ)>Q条件不能成立,裂隙体梁也无法平衡。当θ角等于零或为负值时,才有利于裂隙体梁结构的平衡。当θ≥φ(岩石的内摩擦角)时,在任何情况下,裂隙体梁都不能取得平衡。

4.将上面第一式代入第二式中,经过整理后可得:

L>2(h-s)/tg(φ-θ)

从此式可以看出,当θ= 0,tgφ=1 时,破断岩块的长度必须大于岩块厚度的两倍以上岩块才能取得平衡。

三、长壁工作面老顶断裂板块结构理论的实质是什么?

地下煤层被采出以后,煤层顶板总要发生破断甚至垮落,研究顶板的破断和运动规律对于更好地控制顶板,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迄今为止,对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研究大多是把顶板岩层简化为“梁”的模型,作为平面问题来求解。实质上,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破断和运动并非是平面问题,而是一个空间问题。因此,近来有很多研究者将其视为“板”,进行研究。认为煤层开采以后,上覆岩层中较坚硬的老顶好似一个弹性薄板(厚宽比小于1:4),并且认为这个板和上部岩层已离层,板上部的软岩层只作为其上的载荷。这个弹性薄板支撑在四周的弹性基础之上(即煤层和直接顶之上),并可用相似材料模型模拟、计算机模拟及现场实测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当回采工作面由开切眼向前推进一定距离时,采空区上部悬露的老顶(板)在其自重和上部软弱岩层重量的作用下,其周边中部和板的中央首先产生微小裂隙。随后该裂隙渐渐张开,并沿直线向两端扩展,形成初始裂隙组Ⅰ。初始裂隙扩展一定长度后(一般距工作面两端约20m)呈弧线贯通,形成裂隙组Ⅱ。贯通裂隙形成后,老顶沿Ⅰ、Ⅱ裂隙向中央回转,使中央的初始裂隙向四周扩展形成分块裂隙组Ⅲ。至此,老顶被各裂隙组分割成若干结构块,各结构块互相挤压可能形成随机平衡的空间结构如图3-2所示,此时,老顶初次破断过程结束。

主要结论:

1.老顶的破断是拉伸破坏,各裂隙组将老顶分割成若干结构块;

2.工作面上下端头在老顶弧形板的保护之下;

3.老顶破断后的结构块互相挤压可能形成随机平衡结构;

4.长工作面(工作面长大于初次来压步距)有利于老顶结构块的平衡;

5.当工作面足够长时,其中部老顶的动动规律和梁的假说相吻合;

6.老顶断裂时,在断裂线前方煤(岩)体内产生反弹现象。

图3-2 老顶破断过程示意图

第四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一、什么是老顶的初次来压和初次来压步距?其特点是什么?老顶初次来压时应采取些什么措施?

回采工作面由于老顶的第一次失稳而引起顶板压力异常增大的现象叫做老顶的初次来压。从开切眼到顶板初次来压所推进的距离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

老顶的初次来压并不一定是老顶的第一次断裂。初次来压前老顶可能已经断裂,但由于老顶“梁”或“拱”结构的存在,保护着回采工作面,使回采工作面顶板压力显现不大。当回采工作面继续推进时,老顶形成的“梁”或“拱”结构发生失稳,使工作面顶板下沉急剧增大,才显现出顶板的初次来压。

老顶初次来压时,回采工作面表现有以下一些特点:

1.回采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支架载荷增大。

2.工作面内直接顶破碎,甚至产生台阶状下沉现象。

3.煤壁中支承压力增大,表现为煤壁片帮严重。这是老顶初次来压的预兆之一。

4.老顶初次来压比较突然,易造成顶板垮落事故。

5.工作面内顶板出现裂缝,并有顶板掉碴现象,有时顶板有断裂声。

老顶初次来压的剧烈程度与老顶的岩石性质、厚度,直接顶的厚度,煤层的

采高以及是否有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老顶初次来压时,由于对工作面的安全影响较大,所以在生产实际中常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掌握该煤层老顶的初次来压规律和初次来压步距的大小,做好提前预报工作,以便事先做好防范准备。

2.初次来压前注意工作面支架质量,加强工作面支架对顶板的支护能力。如在靠采空区一侧增设密集支柱,适当扩大控顶距等。

3.加强支架稳定性。在靠近采空区一侧增设一梁三柱的斜撑支架,在工作面内增设木垛等特种支架。

二、什么是老顶的周期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试分析周期来压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工作面继续推进,裂隙带岩层形成的结构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相邻两次周期来压之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叫周期来压步距。

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老顶岩层继续断裂并形成裂隙体梁结构,工作面再向前推进裂隙体梁向下回转发生失稳,形成第一次周期来压。工作面再向前推进,老顶再断裂,形成的新的裂隙体梁又向下回转、失稳,导致第二次周期来压。如此反复,上覆岩层经历了“稳定-失稳-再稳定一再失稳”的过程。这种过程反复出现导致工作面顶板压力周而复始地增大,形成了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工作面周期来压有以下表现形式:

1.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大,顶板下沉量也增大。

2.支架上所受的载荷急剧增大,有时会导致支柱折损。

3.煤壁上支承压力增大,从而引起煤壁片帮。

4.工作风内顶板破碎,难于管理,有时还可能出现顶板台阶下沉、局部冒顶等现象。

三、直接顶与老顶的稳定性对工作面的支护原理有何影响?

直接顶是回采工作空间直接维护的对象。直接顶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工作面支护方式和支架架型的选择。对于不稳定的直接顶要求支架有较好的护顶性能,

在煤层开采以后,不应使顶板的暴露面积过大,以免发生局部冒顶,采用单体支架要注意采取有效的勾顶措施,防止顶板从架间漏空,影响支架对顶板的支护;在采用液压自移支架时,应选用掩护性能较好的掩护支架。直接顶的稳定性较好时,对勾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选用支撑式或支撑掩护式支架。

老顶的稳定性对直接顶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对支架的支护强度、支架可缩量及采空区处理方法的选择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坚硬的老顶其周期来压步距较长,来压强度较大,要求支架具有较大的支护强度,才能保证工作面安全。在采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的情况下,对于周期来压比较强烈的顶板,其下沉量将会增大,所以,要求支架应有较大的可缩性。

对于特别坚硬的顶板,有时需要采用特殊的采空区处理方法,如采用力柱支撑法或强制放顶法等等。由于顶板的稳定性不同,工作面的支护原理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好开采工作空间。

四、试分析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时,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或特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由于煤层的一次采高增大,使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外研究表明,由于煤层一次采高增大,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工作面顶底板之间的移近量增大,移近速度加快,使支架增阻速度加快,给顶板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据统计,从煤壁到支架后方顶底板的移近量可达1m 以上。

2.顶板下沉量增大和下沉速度加快,易造成顶板破碎、工作面局部冒顶频繁,特别是顶梁前端顶板很难控制等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在放顶煤采煤法中显得更为突出。

3.由于一次采高加大,直接顶的冒落高度也增加,支架上的直接顶或顶煤向采空区有较大的水平移动,因而对支架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而使支架失去稳定性。另外,一次采高加大,顶板对支架产生的作用力也要增大。因此,要求支架应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支撑能力。

4.由于一次采高加大,煤壁的支撑能力降低,煤壁片帮严重,更易引起端面顶板破碎和冒落。

5.在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或放顶煤工作面,直接顶以上无坚硬老顶岩层时,也

常出现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显现。这主要是由于上覆岩层挤压使平衡拱达到极限跨距后突然破坏而引起的。

在顶板内有坚硬岩层的情况下,工作面初次放顶时也可能产生冲击地压现象。

6.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时回采工作面煤壁中的超前支承压为增大,除易引起煤壁片帮外,上下顺槽也更加难于维护。

第五章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及支护方法

一、怎样理解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

回来工作面支架在选型上合适,顶板管理上能满足生产要求,费用上经济合理的情况下的工作阻力叫做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主要取决于回采工作面的顶板条件,不同的顶板要求有不同的合理工作阻力。根据“P-ΔL”曲线可知,支架的支撑力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支架具有的支撑力既要有效地支护回采工作空间,又要适应上覆岩层大结构的运动规律。如果支架的工作阻力过小就不能有效地支护顶板,保证不了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如果支架工作阻力过大,并不能改变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只能造球支护费用的浪费。所以,支架应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阻力。

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的确定应考虑支架能够支撑直接顶岩层的重量,同时,还应考虑老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对支架产生的作用力。在生产实践中一般常采用估算法和实测法来确定支架的合理工作阻力。

二、如何从支撑式液压支架的前后柱受力情况,分析顶板压力特点?

支撑式液压支架在回采工作面的使用中,由于顶板的情况不同,顶板作用在支架上的载荷分布也不同。反映在支架前后柱上的受力也就不同,可能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

1.P2/P1=0。这只有在前柱的载荷P2=0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也就是只有直接顶在采空区的悬顶较大,顶板对支架的作用力作用在后柱上或作用在后柱靠采空区的一侧时才有可能。这种情况对Ⅰ、Ⅱ级顶板是不可能发生的。只有在直接顶破断角比较小的坚硬顶板才会出现。

这种情况下,一般顶板对支架的压力都较大。往往对支架产生较大的水平

力,对支架的稳定性非常不利。如大同的坚硬顶板常出现这种情况。

2. P2/P1=1。此时前柱受力等于后柱即P2=P1。也就是说顶板对支架作用力的合力在前后柱之间。这种情况只有在岩层破断角a=60°左右的中等稳定顶板中才能出现。显然,这对支撑式液压支架的受力是最好的。

3. P2/P1>1。这种情况只有在前柱受力大于后柱即P2>P1,顶板对支架作用力的合力作用在前柱上或前柱前端时才有可能出现。这时,顶板岩层的破断角a>60,直接顶比较破碎,在移架过程中,支架后部的顶板因破碎而冒落,形成切顶线前移,因而导致前柱受力大于后柱,有时出现后柱提起的现象。这种情况对支撑式液压支架的受力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说支撑式液压支架不适合在破碎顶板的条件下使用。

三、试从掩护式液压支架的结构特征及受力分析,简述其适用条件。

掩护式液压支架托梁较短,立柱向煤壁方向倾斜,并支撑在掩护梁的前端,因此,掩护式支架缩小了控顶距,减少了对顶板的反复支撑次数,支架的支撑力靠近煤壁,提高了对机道上方顶板的支撑力。支架后部的掩护梁只对采空区冒落矸石起掩护作用。一般掩护式支架的掩护部分大于支撑部分。由于支架的立柱倾斜地支撑在掩护梁上以及冒落矸石对掩护梁的作用,所以,支架的支撑效率较低。掩护式支架为四连杆机构,可以承受一定的水平力,因而可以实现带压移架,避免了反复支撑对顶板完整性的进一步破坏。这种支架的架间密封性能好,采空区的破碎矸石不易窜入工作空间。但这种支架的有效工作空间小,因而通风断面小,行人不便。

由于掩护式液压支架在结构上的这些特点,来自工作面机道上方,顶板破碎的工作面。

四、回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关系”及其特点是什么?

采场支架和地面建筑中的支撑构件不同。在地面建筑中,支撑构件要支撑其上部所有重物的全部重量,而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全部重量是通过老顶岩层所形成的结构(梁或拱)由工作面前方的煤壁、工作面支架和采空区的冒落矸石(充填物或煤柱)这个支撑体系共同支撑的。而且,三者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煤壁是一个强支撑物,采空区冒落矸石(充填物或煤柱)是次强支撑物,而采场支架是一个较弱的支撑物。为了开采工作的需要,必须用支架来维护一定的开采工作

空间。但是,支架又不能受力过大,否则就要在经济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支架在这个支撑体系中,只能支撑部分顶板岩石的重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覆岩层的总体活动规律。

所谓“支架与围岩关系”就是工作面支架和工作面顶、底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支架对围岩既要支撑又要适应的关系。

总的来说,研究支架与围岩关系就是研究支架性能与结构对支架受力和对围岩运动的影响。

从自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有如下几个特点:

1.回采工作面支架与围岩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统一体,他们之间的相互用是一对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支架受力的大小与支架的特性及围岩的运动规律有关。

3.支架的结构和尺寸对工作面顶板矿山压力显现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有的条件选用掩护式支架比选用支撑式支架能更好地维护顶板。

第六章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维护

一、采区平巷矿压显现有哪些规律?研究这些规律对维护好采区平巷有什么实际意义?

采区平巷是与工作面开采的推进方向平行的巷道(指沿走向推进时),主要包括工作面两侧的区段运输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采区平巷从开始掘进直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巷道内矿压显现的剧烈程度有明显差别。以保留作下区段回风平巷的运输平巷为例,根据与工作面回采的关系,可以明显地分为六个不同的矿压显现带。

第1 带内的围岩移动主要是由于掘进引起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后造成支护后支架与围岩趋于相对平衡状态;第2带为无采掘影响带,巷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巷道的变形主要是由于和时间有关的变形压力引起的。第1带和第2带巷道压力和变形特点与一般矿山巷道相似,当然,采区平巷大都是开在煤层中;第3 带为工作面前方采动影响带,是由于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引起的,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采深、采高、采空区处理方式、围岩性质等,一般影响范围在30 m以上。由于超前支承压力为原岩应力的1~3倍(K=2~4) ,这一带矿山压力显现急剧增长,顶底板移近速度可达每天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第4带为工作面

后方采动影响带,主要受开采后老顶岩梁即裂隙体梁的破坏与平衡规律的影响,由于工作面支架不可能阻止老顶裂隙体梁的回转,因此,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采区平巷矿压显现极为明显,通常在工作面后方15~20m处,顶底板移近量可达20~30mm/d,以至50~60mm/d,影响范围一般在60~100m以上,剧烈的程度取决于顶板类型、开采厚度等,第5带在工作面后方100m 后,移近速度降至1~2mm/d以下,巷道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第6带是当该平巷作为下一区段回风平巷使用时,受二次采动影响,在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下造成的。由于巷道一侧为上一区段的采空区,故矿压显现较第3 带剧烈。

图6-1为采区平巷不同矿压影响带内顶底板移近典型曲线,可以看出受回采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工作面后方采动影响带,此带内巷道顶底板移近量,约占移近总量地50~60%。

研究采区平巷矿压显现的上述特点对巷道经济有效的合理支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

1.认识到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和范围,就可以在工作面接近时,从支承压力影响区外开始对巷道采取加强支护措施,如架设加强支柱等;

2.后方采动影响带是矿压显现最为剧烈的地带,造成的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因此,

必须根据围岩赋存情况和开采条件,以及对工作面矿压显现基本规律的观测,预计后方采动影响的大小,选择是否采用沿空巷道,是采用沿空留巷还是沿空掘巷,巷道内采用何种支护方式等。

图6-1 采区平巷不同矿压影响带内顶底板移近典型曲线

二、试说明巷道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及共同承载的原理。它能否很好地说明受采动影响下巷道中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

能较好地说明巷道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及共同承载原理的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图6-2,也就在新奥法中用于阐述其原理地围岩收敛与支架约束的“收敛-约束图”。

由图可知,如果想依靠支架的支承力完全阻止围岩移动,所要求的支架的支承力将为最大值P

max

,相当于开巷前的原岩应力。但只要围岩产生少量位移,P 值就会急剧减少,围岩也迅速释放一部分弹性能。例如在A 点处支架与围岩相

对平衡时,支架支承力P

A 将比P

max

小,而围岩的变形仍在弹性范围内。但这种情

况不能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因为随支架支承力减小,围岩移动量会随之增加,当移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围岩将产生松动破坏,这时支架所受松动压力就会加大(曲线2)。

图6-2 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图

从理论上讲,在曲线1 与曲线2 的交点B 处,围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承

能力,B 点支架的支承力最小为P

min ,它是支架最佳受载点,该点的位移ΔU

max

则是允许的最大位移量。实际上,为保证有一定安全储备,通常不允许支架在B 点工作,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使工作点保持在离B点不远的地方。

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及共同承载原理无疑对于指导采区平巷的支护是有用的。但由于采区平巷等要受到采动影响,该图对这些情况则不能予以说明。如采区平巷掘进后,支架和围岩达到相对平衡,进入工作面前方采动影响区时,就要受到比原岩应力大2~4倍的支承压力的影响,支架与围岩已形成的平衡结构就要受到形响,甚至破坏。而当进入后方采动影响区时,由于采空区上方老顶的失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1)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1) 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40)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58) 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65) 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65) 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70) 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98)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

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99) 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101) 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174) 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p177) 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称为非充分采动。. 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15、岩层移动角称为岩层移动角。将相邻区段巷道保留下来,沿空留巷:如果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17、)(供本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使用的巷道,称为沿空保留煤体—无煤柱)巷道。(203: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沿空掘巷18 )(煤体—无煤柱)巷道(203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沿空掘进 19、锚固力:为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242)、软岩:分为地质软岩和工程软岩。(256)20:顶板大面积来压主要是由于坚硬顶板被采空的面积超过一定21、顶板大面积来压的极限值,引起大面积冒落而成的剧烈动压现象。:通常将具有浅埋深,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赋存特征的煤层称为浅、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采矿工程的力学本质是 A: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 2、下列不属于矿压引起的事故的是 A:冲击地压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火灾 答案:火灾 3、安全采矿最核心的问题是 A: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B:冒顶事故 C:透水事故 D:冲击地压 答案: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 4、以下属于矿压引起的问题的是 A:巷道冒顶、片帮

B:巷道两帮鼓出 C:巷道顶板移近 D: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 答案:巷道冒顶、片帮,巷道两帮鼓出,巷道顶板移近,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5、下列属于有关矿压的理论中属于掩护拱假说的是 A:自然平衡拱假说 B:压力拱假说 C:掩护梁假说 D:铰接岩块假说 答案:自然平衡拱假说,压力拱假说 第一章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直应力都是压应力,且水平应力比垂直应力小得多 B: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正比例增加 C:采动前岩层中任何点的垂直平面和水平面上都不存在剪应力分量 D: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答案: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2、下列不属于矿山压力显现条件的是 A:采动 B:矿山压力作用 C:围岩运动和支架受力 D:基本顶垮落

答案:基本顶垮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矿山压力的存在是可观的、绝对的 B:矿山压力存在于采动空间周围的岩体中 C:矿山压力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D: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C:底板运动压力显现强力的部位一定在应力高峰位置 D:支架明显受力没有条件限制 答案: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 5、下列属于矿山压力的来源的是 A:原始应力场 B:覆盖岩层的重力 C:构造运动的作用力 D:岩体膨胀的作用力 答案:原始应力场,覆盖岩层的重力,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岩体膨胀的作用力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矿山压力显现一定有矿山压力 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吴锋锋 目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专业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采矿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结合某一给定回采工作面的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完成以下内容,并配有必要的图表。 2)依据覆岩岩性特征,采用力学分析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断裂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3)结合三铰拱平衡理论,计算上覆岩层“三带”中垮落带高度; 4)依据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步骤,考虑大采高综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机割煤高度)开采2种条件,分别计算顶板压力大小,进行液压支架工作的合理选型,画出支架简图; 5)假定回采巷道选用锚网支护,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型号、间排距及支护方案简图。 3 课程设计资料

工作面地质条件 某综采工作面井下位置西为东四辅撤运输巷,北为正在掘进的另一工作面,南为另一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界,工作面之间留有60m的煤柱。所采煤层为3# 煤层,煤体黑色,条带状结构,中部夹厚泥岩,赋存稳定,变异系数为%,可采 指数为。煤的容重m3,煤质普氏硬度1~2,盖山厚度292~480m。煤层底板标高 488~624m,地面标高 780~1104m。工作面所采煤层厚度~,平均,煤层倾角为 1~14o,平均5°。工业储量,可采储量6246165t。 依据该工作面钻孔数据,煤层上方伪顶为黑色炭质泥岩,层厚为;直接顶为灰黑色层理发育的砂质泥岩,层厚;老顶为浅灰色的坚硬中粒砂岩,成份以石 英,长石为主,层厚;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中厚层状,有斜节理,含云母 碎片,中夹薄层细砂岩,层厚;老底为黑灰色泥岩,有节理,质不坚硬,局部夹 薄层状砂泥岩、粉砂岩,层厚。工作面上覆岩层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覆岩岩层其物理力学参数 岩层序号岩性厚度/m弹性模量/Mpa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体积力(N/m3)C30砂质泥岩27280 C29细粒砂岩27640 C28砂质泥岩27280 C27砂岩层27630 C26砂质泥岩27280 C25细粒砂岩127640 C24泥岩1827420 C23砂质泥岩27280 C22细粒砂岩27640 C21泥岩1827420 C20砂质泥岩27280 C19细粒砂岩27640 C18泥质砂岩327280 C17细粒砂岩27640

矿山压力及控制重庆大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1、 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的实用而经济的方法是在围岩()分类基础上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A、面积 ?B、岩性 ?C、稳定性 ? 2、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的支撑部分长度()掩护部分长度。 ?A、大于 ?B、小于 ? 3、煤矿中多遇到()岩石,即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间为刚性连接,破碎后仍可保持一定形状的岩石。?A、固结性 ?B、粘结性 ?C、散粒状 ? 4、当结构面的延展长度在()范围内时,称为中等结构面。 ?A、10-20m ?B、1-10m ?C、5-10m ? 5、支撑式液压支架顶部对顶板起支撑作用而()掩护作用。 ?A、有较大的 ?B、有很小的 ? 6、岩石在天然含水状态下的密度称为岩石的()。

?A、干密度 ?B、湿密度 ?C、天然密度 ? 7、 一般所设计的支撑式支架,顶梁长度在()m左右。 ?A、1.0-1.5 ?B、 1.5- 2.0 ?C、2.5-3.0 ? 8、单位顶底板移近量所对应的支柱工作阻力增量,称为支护系统()。?A、 性能 ?B、刚度 ? 9、底板的刚度可通过对反映底板抗压入特性的()的分析获得。 ?A、底板强度 ?B、底板刚度 ?C、底板密度 ? 10、窄煤柱巷道是指巷道与采空区之间保留()宽的煤柱。 ?A、3-5 ?B、4-6 ?C、5-8 ?D、6-8

11、按支架结构,可将液压支架分为()类。 ?A、2 ?B、3 ?C、4 ? 12、 下列不可以直接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指标的是()。 ?A、顶板下沉速度 ?B、顶板悬顶面积 ?C、顶板破碎情况 ? 13、工作面支座插入底板的破坏形式不包括()。 ?A、整体剪切 ?B、局部剪切 ?C、其他剪切 ? 14、在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的峰值到煤壁为极限平衡区,向煤体内侧为()。?A、弹性区 ?B、塑性区 ? 15、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系数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A、破碎后块度的大小 ?B、破碎后块度的质量 ?C、破碎后块度的排列状态 ?D、破碎后块度的形状

矿压观测制度

矿压观测制度 综采矿压监测管理 一、综采队要使用、维护好KJ216顶板动态监测系统,保证数据正常传输到地面。 二、、综采队要负责监测系统本安电源(127V)的正常供电, 三、综采队负责压力监测分站高压胶管及通讯电缆的维护工作。当出现高压胶管和通讯电缆损坏时,要及时修补或更换。 四、所有监测设备(包括仪器仪表、通讯线、供电电源)如出现损坏、丢失,按设备原价进行赔偿,并要查明原因,找出责任人。 五、综采队要保证泵站压力达到≧30MP、乳化液浓度达到3%—5%。 六、工作面顶板不能出现台阶下沉,支架顶梁要接顶严实。液压支架初撑力要≧24MP,端面距最大值要≦340mm。 七、单体液压支柱(φ100mm)初撑力不得小于90KN(11.5MP)。 八、工作面采高必须控制在2.9~3.5米之间。 顶板矿压监测管理 一、矿压组负责井下所有巷道的矿压监测管理工作,对收集的矿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要及时将结果报工程师审核签字后存档,为后续巷道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认真开展日常性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对采掘队组报送的矿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处理结果报送相关领导

和采掘队组。 三、观测人员对井下分管的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四、监测表格必须在井下现场认真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数据准确,严禁井上填写或弄虚作假。 五、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工作面顶板监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情况,并监督、检查采掘工作面在初采(掘) 前矿压监测仪器仪表的安装情况。 六、对采掘工作面顶板监测使用的仪器仪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矿压仪器仪表台帐,队组日常所需仪器仪表等设施,每月进行核实,其它所需拉拔器具、退锚器、力矩扳手、压力表等,待核实完好,同时不得影响队组生产。 七、对队组不按要求使用、保管拉拔器具、退锚器、力矩扳手、压力表等仪器设施,造成损坏或报废的要严格进行考核。 八、矿压组负责采掘头面及其它巷道矿压监测仪器设施的管理工作。 九、顶板离层指示仪的安装 顶板离层指示仪必须及时地安装在巷道顶板中部,每隔100m安设一组,在巷道开口处、交叉点、过煤柱、特殊地质构造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离层仪数量,安装时距工作面迎头不得超过100m。队组接到技术部的通知后要及时打顶板离层指示仪安装孔,并且要保护好顶板离层指示仪。

矿山压力课后答案

矿山压力与控制课后题参考答案 矿山压力:开掘巷道或进行回采工作时,破坏了原来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直至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岩体的变形、破坏、塌落,支护物的变形、破坏、折损,以及在掩体中产生的动力现象。这些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控制: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致影响采矿工作正常进行和保障安全生产、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吧矿山压力显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有利于采矿生产的矿山压力也应当合理利用,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撑应力。 老顶:通常吧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跨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随着工作面推进,顶底板处于不断引进的状态。由于在缓斜及倾斜工作面底板鼓起量比较小,因而常常可以忽略不计,为此顶底板移近量简称为顶底板下沉量。 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在老顶初次来压以后,裂隙带岩层形成的结构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呈现周而复始的过程。由于结构的失稳导致了工作面顶板的来压,这种来压也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呈周期性出现。因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关键层:在直接顶上方存在厚度不等、强度不同的多层岩层。其中一层至数层厚硬岩层在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沿空留巷:沿空留巷是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沿空掘巷:巷道一侧为煤体另一侧为采空区,如果采空区一侧采动影响已经稳定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称为煤体-无煤柱(沿空掘进)巷道。 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1)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方式定义锚固力可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2)根据锚杆的锚固作用阶段定义锚固力可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课程设计

目录 摘要 (3)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3) 2 对采场矿山压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3)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2 生产工艺过程对顶板下沉速度上的影响 (4) 2.3工作面推进速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4 开采深度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4) 2.5 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 (5) 3 矿山压力的各种控制措施 (5) 3.1 支架和围岩的相互关系 (5) 3.2 巷道矿压控制方法及原理 (6) 3.3 冲击地压压及其控制 (6)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正文 摘要:通过对采场矿山压力呈现规律的研究,总结了对采场矿山压力的6种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影响、开采深度的影响、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影响、支护材料及顶板管理方法对矿山压力的影响、采空区处理方式对采场压力产生的影响。掌握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因素,对控制顶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介绍了对采场矿山压力假说的探讨,提出了对软顶板、厚煤层顶板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压力控制研究 1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安全专业主干的课程的一个重要事件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得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安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2.1 生产条件对采场矿山压力的影响 采面矿山压力与采高控顶距的关系。直接顶下沉量应符合或接近于岩层整体移动曲线。由于L远大于S0,因此岩层移动曲线可近似于直线,控顶距为R处的顶板下沉量SR与岩层最终下沉关系值为:SR/R=S0/L,因此: SR = S0/L×R,SR=1/L×[(kp -kp’)/ (kp -1)]×m×R,令:1/L×[(kp -kp’)/ (kp -1)]=η,则S=ηmR。因此,

矿山压力及控制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矿山压力:由于在地下煤岩中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 体中和其中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 2矿压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围岩、煤体和各种人工支撑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 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 力控制(简称为“矿压控制”) 4伪 顶:在煤层与直接顶之间有时存在厚度小于0.3至0.5m 极易垮落的软弱岩层。 5直接顶: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6老 顶:位于直接顶上方厚而坚硬的岩层。 7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8 老顶的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9沿空掘巷:在上一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废弃后,待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基本稳定后,沿被 废弃的巷道边缘,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称为沿空掘巷。 10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 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作为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采时的回风平巷称为沿空留巷。 11端面破碎度:支架前梁端部到煤壁间顶板破碎的程度。 12冲击地压:也称岩爆,发生在煤矿中一般叫冲击地压,发生在岩层中叫岩爆。它是一种岩 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二、问答题 1、绘制侧压系数λ=0,71,31,2 1,1时圆孔巷道周围的应力分布图,并叙 述应力分布的特征。 特征: 1)圆孔周围应力集中是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随远离孔而减弱,并趋于原始应力; 2) 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系数随围压增大而有所减弱; 3)当λ<1/3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 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切向拉应力;当λ≥1/3时,围岩周边不产生切向拉应力; 4)当λ=0 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径向拉应力。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吴锋锋 目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专业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采矿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结合某一给定回采工作面的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完成以下内容,并配有必要的图表。 2)依据覆岩岩性特征,采用力学分析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断裂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3)结合三铰拱平衡理论,计算上覆岩层“三带”中垮落带高度; 4)依据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步骤,考虑大采高综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机割煤高度)开采2种条件,分别计算顶板压力大小,进行液压支架工作的合理选型,画出支架简图; 5)假定回采巷道选用锚网支护,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型号、间排距及支护方案简图。 3 课程设计资料

工作面地质条件 某综采工作面井下位置西为东四辅撤运输巷,北为正在掘进的另一工作面,南为另一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界,工作面之间留有60m的煤柱。所采煤层为3#煤层,煤体黑色,条带状结构,中部夹厚泥岩,赋存稳定,变异系数为%,可采指数为。煤的容重m3,煤质普氏硬度1~2,盖山厚度292~480m。煤层底板标高 488~624m,地面标高780~1104m。工作面所采煤层厚度~,平均,煤层倾角为1~14o,平均5°。工业储量,可采储量6246165t。 依据该工作面钻孔数据,煤层上方伪顶为黑色炭质泥岩,层厚为;直接顶为灰黑色层理发育的砂质泥岩,层厚;老顶为浅灰色的坚硬中粒砂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层厚;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中厚层状,有斜节理,含云母碎片,中夹薄层细砂岩,层厚;老底为黑灰色泥岩,有节理,质不坚硬,局部夹薄层状砂泥岩、粉砂岩,层厚。工作面上覆岩层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覆岩岩层其物理力学参数 岩层序号岩性厚度/m 弹性模量/Mpa 抗压强度/Mpa 抗拉强度/Mpa 体积力(N/m3)C30 砂质泥岩27280 C29 细粒砂岩27640 C28 砂质泥岩27280 C27 砂岩层27630 C26 砂质泥岩27280 C25 细粒砂岩 1 27640 C24 泥岩18 27420 C23 砂质泥岩27280 C22 细粒砂岩27640 C21 泥岩18 27420 C20 砂质泥岩27280 C19 细粒砂岩27640 C18 泥质砂岩 3 27280 C17 细粒砂岩27640 C16 泥岩18 27420 C15 砂质泥岩27280 C14 细粒砂岩27640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要点

《矿压力及其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泊松比是指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横向应变与的比值。 a、横向应力 b、轴向应力 c、轴向应变 d、体积应变 2、岩石在应变一定时,应力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称为岩石的。 a、蠕变 b、松弛 c、弹性后效 d、粘性流动 3、岩石因受载状态不同,其极限强度相差很悬殊。实验表明,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值,最小。 a、单轴抗压强度 b、抗剪强度 c、抗弯强度 d、单轴抗拉强度 4、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出现的支承压力及工作面出现的周期来压现象。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5、直接顶分类主要是根据来分类的。 a、直接顶平均初次垮落步距 b、直接顶厚度 c、直接顶强度 d、直接顶岩层的岩性 6、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有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 a、直接顶刚度 b、直接底刚度 c、煤层刚度 d、老顶刚度 7、我国煤矿中常采用留小煤墙的沿空掘巷方式,小煤墙一般不易超过m。 a、3 b、5 c、8 d、12 8、原岩应力场中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9、矿山压力假说对采场岩层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假塑性梁是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解释了破断岩块的相互作用关系。 a、压力拱假说 b、悬臂梁假说 c、铰接岩块假说 d、预成裂隙假说 10、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变形”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和可缩量。 a、支护强度 b、支护刚度 c、初撑力 d、工作阻力 11、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工作状态是处于“给定变形”状态还是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是由直接顶刚度和支架刚度的相对变化决定的。当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 a、稳定性 b、可缩量 c、支护强度 d、初撑力 12、初撑力在支架参数中具有重要地位,提高支架初撑力,下列叙述是错误的。 a、可以减少顶板离层 b、增加顶板的稳定性 c、减少工作面顶板断面破碎度和煤壁片帮 d、增加支柱的开启率 13、提高支护强度在采场围岩控制中至关重要,不能提高支护强度。 a、提高支柱初撑力 b、提高支护密度 c、提高支护系统刚度 d、提高支柱的可缩量 14、支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支架受力的大小,支架特性是用和可缩量的关系曲线来表示的。 a、初撑力 b、工作阻力 c、支架载荷 d、额定工作阻力 15、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的分布规律与支架性能有关,支架的受力比较 均匀。

矿压试卷复习题及答案

复习题 1. 支架支设时,最初形成的主动力称为支柱的( )。 A. 初工作阻力 B. 初撑力 C. 支架载荷 D. 支护阻力 2. 在顶板压力作用下,活柱开始下缩的瞬间支柱上所反映出来的力称为( )。 A. 支架载荷 B. 初撑力 C. 始动阻力 D. 最大工作阻力 3. 在支架的性能曲线中,活柱下缩时,工作阻力的增长率由急剧增长转为缓慢增长的转折点处的工作阻力称( )。 A. 初工作阻力 B. 支护阻力 C. 始动阻力 D. 摩擦阻力 4. 支柱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能力称为( )。 A. 初工作阻力 B. 初撑力 C. 摩擦阻力 D. 最大工作阻力 5.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 )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最小。 A. 平行 B. 等于 C. 斜交 D. 垂直 6.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A. 斜交 B. 小于 C. 大于 D. 垂直 7.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夹α角( )25°~30°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变化。 A. 平行 B. 小于 C. 大于 D. 斜交 8. 巷道轴向与构造应力方向夹α角( )25°~30°时,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发生明显变化。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垂直 9. ( )在具有一定的工作阻力的同时还具有可缩性,将支架内力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既能保持围岩的稳定,又能避免支架的严重损坏。 A. 拱形刚性支架 B. U型钢梯形可缩性支架 C. U型钢拱梯形可缩性支架 D. 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 10. ( )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支架,支架将多铰支架与U型钢拱形可缩性支架合成一体,兼具两者的优点。

采煤矿工程培训课程设计

采06级课程设计说明书 学校:河北工程大学 学院: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采矿(1)班 姓名:周万存 指导教师:李新旺 设计日期:2010.01.20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2) 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3) 第三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 (6)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8)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4) 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 第七章:采区巷道断面设计 (21) 第八章:采区生产系统及设备 (27) 第九章: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5) 第十章:安全措施 (36)

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一、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采煤方法”、“矿井设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区设计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的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通过采区设计要达到下列目的: 1.系统地灵活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掌握采区开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3.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1.编写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30~50页); 2.设计图纸部分: ①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平面图1:2000,剖面图1:1000); ②工作面布置图(平面图1:100或1:200,剖面图1:100或1:50),其中附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及工人出勤表;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加深对采矿工程专业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独立完成教学要求,提高设计工作能力; 3.使学生能熟练采区设计内容级步骤,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 本采区位于河北某矿4采区(二水平),走向长度2125m,倾向长度1150m/cos13°=1185m。煤层面积2518125m2. 二. 采区地质 1、地质构造: 本井田储量丰富、地质构造中等,井田为单斜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矿井地质构造简单。地层走向为34 o,倾向向东南倾斜,倾角10o—15o。其特点是断层少,褶曲起伏变化较小,对开采影响不大;对矿井开采,尤其是初期开采影响很小。 2、煤层 本井田共有3个煤层,煤层总厚17.44m,含煤系数为8.7%。不稳定的煤层为10、11、12号煤层,详见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1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试题及答案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 一 十 二 总 分 分数评分人河南理工大学义马函授站 专业_______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密……………………………封………………………………线………………………….. 第二期紧缺人才班采矿专业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单位、专业、序 号。 2.在试题后答题,可不写题目,但要注明题号。 1. 填空题(每题 2分,共40分) 1.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 , , , 和 , 和 . 2.岩石的变形特性包括 , , 和 . 3.岩石强度性质包括 , , , . 4.矿山岩石的破坏形式有两种: 和 . 5.岩体内形成原岩应力有两种: , . 6.根据岩层的破坏程度,可将回采空间上覆岩层分为三个带: , , . 7.有关岩体结构的矿山压力学说有 , , , . 8.根据回采工作面前后的应力分布情况,可将工作面前后划分为 , , . 9.根据直接顶的破碎程度和直接顶的垮落步距可将直接顶分为, ,四种类型. 10. 根据直接顶的厚度与煤层采高的比值和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可将老 顶分为,,,类型四种.

11.采空区处理方法有 , , , . 12.现有的支柱工作特性有四种: , , , ., 13.支架对每平方米顶板的合理工作阻力相当于的重量. 14.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必要条件, 是发生冲击矿压的充分条件. 15.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 16.巷道矿压观测内容包括 , , , . 17.顶板大面积来压的防治,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和等措施。 18.单体液压支架主要由和组成。 19.岩体的性质与岩石性质有很大区别,一般表现为,和 。 20.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推进到老顶初次来压时的距离叫做。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 老顶初次来压 2.支承压力 3.矿山压力控制 4.构造应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部分习题答案

一、重要概念 1矿山压力、2 矿山压力显现、3矿山压力控制、4原岩应力、5支承压力、6老顶、7直接顶、8直接顶初次垮落、9顶板下沉量、10老顶初次来压、11周期来压、12关键层、13开采沉陷、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5岩层移动角、16岩层变形、17沿空留巷、18沿空掘巷、19锚固力、 20软岩、 21顶板大面积来压、22浅埋煤层、23放顶煤开采。 二、简答与分析论述 1. 简述原岩应力场的概念及主要组成部分。 2. 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 3. 支承压力与矿山压力的区别? 4. 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实际意义? 5. 简述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特征及其在控制顶板压力中的作用? 6. 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 7. 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 8. 试分析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 9. 老顶破时在岩体内将引起什么性质的挠动,其特点是什么?有何实用意义? 10. 简述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11.是否矿山压力大矿山压力显现也必然强烈,试举例说明。 12. 简述我国缓倾斜煤层工作面顶板分类方案。 13. 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结构特征及适用范围。 14. 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 15. 分析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P-△L”曲线关系 16. 试分析综采面支护质量监测对于改善工作面支架—围岩关系,确保工作面高产高效的作用。 17. 简述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 18. 简述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关键层的作用。 19. 简述控制岩层移动的技术。 20. 为什么说锚注支护是软岩巷道支护的新途径? 21. 采区平巷在其服务期内沿走向的矿压规律有哪些?采动影响带的前影响区和后影响区内矿压显现时间和机理有何不同? 22. 沿空留巷矿压显现基本特征?与沿空掘巷矿压显现的主要区别? 23. 跨巷回采卸压的基本原理? 24. 画出巷道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并分析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原理。 25. 高强度螺纹钢锚杆组成及其经常与之组合使用的支护材料。 26. 如何根据锚杆对围岩的约束方式定义锚杆锚固力? 27. 简述软岩巷道变形力学机制。 28. 简述影响顶煤冒放性的主要因素,提高顶煤冒放性的主要措施。

矿井防灭火课程设计

前言 一、矿井防灭火与灌浆系统课程设计概述 1、矿井防灭火与灌浆系统课程设计的目的 进行《矿井防灭火与灌浆系统》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进行的一项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矿井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和其他课程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计算、绘图和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进行矿井灌浆灭火系统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2.1 进行矿井灌浆灭火系统设计的目的: 《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必须对采空区、突出和冒落孔洞等空隙采取预防性灌浆或全部充填、喷洒阻化剂、注阻化泥浆、注凝胶、注惰性气体、均压等措施,编制相应的防灭火设计,防止自然发火。在矿井设计、延伸、新水平、新采区设计时,应同时设计相应的预防性灌浆系统。 2.2进行矿井灌浆灭火系统设计的作用 预防性灌浆:将水与浆材作适当配合制成浆液,借助输浆设备送到可能发生自燃发火的地点,防止煤炭的自燃。泥浆起到三个作用: ⑴包裹煤体,隔绝煤与空气的接触,防止氧化; ⑵加强采空区的致密性,防止漏风;

⑶冷却已发热的煤体与围岩,降低温度。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根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对龙口矿业集团公司梁家煤矿矿井进行预防性灌浆防火设计,具体内容包括: 1、说明防火灌浆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2、确定灌浆系统与灌浆参数 3、防火灌浆设计计算 4、灌浆管道系统设计 5、灌浆泵设计 6、水枪设计 7、灌浆站及主要设施设计 三、设计课题名称 龙口矿业集团公司梁家煤矿——矿井预防性灌浆防火设计

梁家煤矿矿井预防性灌浆防火 课程设计 1 防火灌浆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1煤层赋存条件 1.1.1煤系地层及煤层数 龙口矿业集团公司梁家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位于山东省龙口市黄县煤田西北隅,井田范围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地资矿通字20001130号文批复,由1-41号矿界坐标点顺序圈定,西至龙口渤海,北以1-10号矿界坐标点与梁家煤矿相邻,东北以10-17号矿界坐标点与桑园煤矿分界,至20号勘探线,南以F13、F14,F40,F43、F59,断层及煤2-800m等高线为界。井田面积:东西长约9-9.5km,南北宽约3-6.1km,面积约48km。 烟(台)潍(坊)公路横贯井田中部,西南至潍坊167km,东至烟台1l4.5km,分别与胶济铁路、蓝烟铁路相接,可通达全国各地。井田西端龙口港可通烟台、天津、大连等城市,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内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0~+27m,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地形的自然坡度一般为千分之三左右。 梁家煤矿下第三系煤系地层总厚度为1095m,含煤地层平均总厚

矿山压力复习资料(六长班)

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复习题 1.从力学角度看,岩体与岩石有许多区别,其中较为明显的基本特征有:(岩体 的非均质性)、(岩体的各向异性)和(岩体的非连续性)。 2.(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是原岩应力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周期来压的矿压显现有:(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下沉量急剧增大)、 (支柱载荷增大)、(煤壁片帮)、(支柱折损)和(顶板发生台阶下沉)等。 4.常见的矿压观测仪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式)、(振弦式)、 (电阻应变式)和(声波法)等。 5.采煤工作面“三量”观测是指顶板移近量观测、(活柱下缩量观测)和(支柱 载荷量观测)。 6.巷道围岩应力的测定方法有(应力解除法)和(应力恢复法)。 7岩石单轴受压条件下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一般可分为原始空隙压密阶段,(线弹性阶段),(弹性过度阶段),(塑性阶段),(破坏阶段)等五个阶段。 8常见采空区处理方法有(全部垮落法),(刀柱法),(缓慢下沉法),(充填法)。9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按其破断的程度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裂隙带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可划分为三个区,分别为(煤壁支撑区),(离层区),(重新压实区)。 10影响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的主要因素有(采高、控顶距),(工作面推进速度),(开采深度)和(煤层倾角)等。 12面哪种不是常用的测点布置方式(D)。 A.垂直布置 B.十字布置 C.网格布置 D.一字布置 13.把测量结果中可靠的几位数字加上可疑的(A)数字,统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 A.一位B.二位C.三位D.四位 14.用声波探测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工作方式有双孔法和(B)两种。 A多孔B.单孔C.三孔D.四孔 15.采煤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与采高及控顶距成(B)关系。 A倍数B.正比C.反比D.非比例 16.目前所采用的巷道矿山压力控制的方法有抗压、让压、躲压和(D)几种。 A支护B.沿空掘巷C.沿空留巷D.卸压 17.岩石的碎胀性:指岩石破碎后的体积比破碎前的体积增大的性质。 18.矿山压力控制:所有的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9.基本顶的周期来压:基本顶周期性折断或垮落前后工作面内的矿压显现称为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20.无煤柱护巷:是取消了上下区段之间的护巷煤柱,沿采空区掘进或维护巷道(沿空巷道)。 21.工作阻力:支柱受顶板压力作用而反映出来的力称为支柱的工作阻力。 22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 23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岩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中产生的各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压显现。 24基本顶的初次来压:通常把基本顶第一次破断失稳而产生的工作面顶板来压称为基本顶的初次来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习题及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复 习题及答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1) 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1) 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40)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58) 6、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65) 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65) 8、直接顶初次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达到其极限垮距时开始垮落。直接顶的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70) 9、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98)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变形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顶板的台阶下沉),如图4—3所示,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的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现象,即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99) 11、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101) 12、关键层:将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174) 13、开采沉陷: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p177) 14、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当采空区尺寸(长度和宽度)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称为非充分采动。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教学大纲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8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采矿工程专业采矿单招生 先修课程:岩体力学、采矿学、矿山地质学、井巷工程 教材:《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石武平、许佳林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钱鸣高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本课程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主要介绍了回采工作面和采区巷道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矿山压力的产生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以后在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奠定较为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绪论(2学时) 1.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2.理解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 (二)第二章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12 学时) 1.掌握顶底板的概念、采空区处理方法, 了解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大结构”的概念。 2.掌握老顶岩层的梁式平衡的产生原因和机理。 3.重点掌握老顶岩梁断裂是的极限跨距和安全跨距。 4.重点掌握裂隙体梁的平衡。 5.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形成的竖三带特征,移动规律。 6.重点掌握岩体结构的有关假说及形成条件。 (三)第三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6学时) 1.了解衡量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呈现程度的指标。 2.重点掌握老顶初次来压过程及初次来压前工作面四周支承压力分布特点。 3.重点掌握老顶周期来压的形成过程及对回采工作面的影响。 4.重点掌握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的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图及分布特点。 5.重点掌握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6.了解分层开采时矿山压力显现特点。 (四)第四章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及支护方法(8学时) 1.重点掌握回采工作面岩层组成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