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

选修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个名词,是课程结构调整中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中历史选修三是同学们要学习的,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一)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

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地点和经典

(A)

1、佛教创立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

3、佛教创立的地点:北印度

4、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二)

第二单元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代表:(A)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是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的杰出代表。

二、玛雅文化:(A)

玛雅人长于农耕,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三)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单元核心概念: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

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

____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希腊城邦的形成:(A)

1、古希腊城邦制度特点: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二、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一、史诗与戏剧:(A)

古代希腊人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二、史学与哲学:(A)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一、罗马共和国:(A)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二、罗马帝国(A)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第9课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A)

1、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2、特点: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意义: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四)

第四单元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A)

1、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公元6世纪前后

2、伊斯兰教产生的地点:阿拉伯半岛

3、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A)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二、帝国的统治:(B)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

单元核心概念: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A)

1、采邑改革

时间:8世纪上半叶

推行者: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影响: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产生:6世纪下半夜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二、等级君主制:(B)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4、意义: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庄园和城市。

一、中世纪庄园:庄园的特征(A)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二、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城市的特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

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2、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背景: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受领主盘剥。

目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争取城市自治,夺取司法权和行政权。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结果: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高考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归纳高考历史选修三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学习选修三不仅对于高考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高考历史选修三的三个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选修三中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涵盖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我们需要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以及失败的原因。

3.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兴起的一系列改革运动。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运动的目标、改革内容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选修三中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近代欧洲历史、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近代欧洲历史:近代欧洲历史是世界近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了解欧洲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以及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兴起。 2.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建国的重要事件,我们需要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对于世界政治、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大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其所带来的变革。

高中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这门课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介绍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来源、发展和失败原因,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中日战争和列强对华战争:介绍中国与列强之间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发展和成功原因,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5.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介绍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国共合作的产生和破裂原因。 6. 民族主义和现代化运动:介绍中国民族主义和现代化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影响,以及这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世界现代史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影响: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原因、发展和结果,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二战的爆发和结果:介绍二战的爆发原因、发展和结果,以及二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 冷战和美苏对峙:介绍冷战的起因、发展和结束原因,以及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4. 反殖民主义和非洲解放运动:介绍非洲解放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影响,以及这些解放运动对非洲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5. 欧盟的建立和发展:介绍欧盟的建立背景、发展过程 和影响,以及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6. 全球化和新时代:介绍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以及新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它既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运动,也介绍了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变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和世界历史,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纪初形成,世界,世界性地战争成为可能 背景:、,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根本原因:(原因、表现、后果)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和,展开激烈地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导火线:. 意(非洲突尼斯问题)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 年 年德()英年 年年 奥匈俄 同盟国协约国 双方:同盟国:共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 性质:是一场战争(有正义地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作用):—— :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 ”.西线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破产经过:第二阶段:—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地最先)、意义 .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最先),意义和东线地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意义 第三阶段:—年,美、中等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年月德宣 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地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给人类 、以为中心地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崛起) 、促使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地国 影响:际组织 、成为新技术地发展地(、、得到广泛应用) 、促使发生转变(开始了) 、改变了人们地(及思想影响深远) 、美国地参战 ①一战后,美国宣布,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 ②美国参战地原因 ③美国参战地影响 、同盟国集团失败地原因 作者:默涵 楼回复:高中历史选修三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三、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根本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 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时候,很多学生只重视必修部分的知识,经常忽略选修部分的内容,知道选修三有哪些历史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4、客观条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过程 1、大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国。 2、大战的经过 (1)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2)三条战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匈作战)、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 (3)三个阶段 【补充】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和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1、美国参战的原因、标志、影响原因: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美与协约国接近,经济联系加强;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

的潜艇战” (直接原因);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希望协约国取胜捞取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根本原因,真正目的)。 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加速一战结束;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2、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经济: 德奥集团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主要原因)。军事:低估了对手实力;军事战略失误。 国内: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匈牙利发生革命,建立起匈牙利共和国,奥匈解体。 国际: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意大利参加协约国;美、中、日等中立国参战。 三、后果 1、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3、战争催生了新世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了俄、德、奥、土等帝国,削弱了英国和法国,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国联的成立)。 4、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高中历史选修三常考知识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的表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篇一: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

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 选修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个名词,是课程结构调整中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中历史选修三是同学们要学习的,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选修三(一)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单元核心概念: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A)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B) 汉穆拉比颁布,用楔形文字写成。 1、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纸草(A)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笔和墨水,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B) 1、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2、对种姓制度的评价: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1918年;(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一粒火星”;(5)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6)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7)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8)影响:①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③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一战”与拿破仑战争的比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1)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后果:它们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从而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即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1)操纵国(三巨头):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 (2)战胜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赔款和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巴黎和会的性质:分赃会议;最能体现性质的内容:殖民地问题——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5)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①道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②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条件: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内容:惩治战败国,防止___①___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3)评价: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历史意义: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___②___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2)形成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苏联帮助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国东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20世纪4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仿效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亚洲相继诞生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 (3)最终形成:1950年2月,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联为首的___③___最终形成。 冷战的开始 1、冷战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军事强大,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直接与美国相抗衡。 (2)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1)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的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___④___,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5)1949年1月,苏联联合5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6)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等11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___⑤___组织,1955年5月,苏联联合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4、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1949年5月) (1)起因:根本原因:美苏__⑥__的逐渐激化;直接原因:1949年6月,美、英、法在德国西占区实行单方面货币政策。 (2)影响:加快了德国分裂。 5、冷战的影响:德国分裂;柏林危机;朝鲜战争;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 ①法西斯主义②两极对峙③社会主义阵营④杜鲁门主义⑤北大西洋公约⑥冷战 要点精析 要点一:何谓“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415881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多个会议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该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和战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也是两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雅

高三历史选修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21

高三历史选修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21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题型,直到你获得成功解题的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历史选修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高考考生。 高三历史选修三单元知识点1 《独立宣言》的发表: ①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 ②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高三,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 ③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④《常识》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⑤《独立宣言》的起草与发表。 1776年6月7日,弗吉尼亚代表向第二届大陆会议提出北美殖民地独立的提议。会议决定在表决前先指定一个五人委员会起草一项公开声明,陈述宣布独立的理由。才华横溢、擅长写作又年富力强的杰斐逊成了最重要的执笔人。从11日到28日,他将自己关在下榻处,忘我地投入到宣言初稿的激情创作之中。7月2日,大陆会议做出支持独立的选择。7月4日,讨论修改后的《独立宣言》获得一致通过,这一天也因此成为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独立宣言》发表历史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传播。 (2)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3)潘恩发表的《常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5)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杰斐逊为首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通过。 《独立宣言》的发表: 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是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高三历史选修三单元知识点2 华盛顿会议含义: 是指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华盛顿会议解决了一些巴黎和会未能解决的问题,调整了日、美、英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一次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美国攫取世界霸权计划失败。 ②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③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在该地区进行军事竞赛。 ④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新的时期。 ⑤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 2、发起国:美国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历史知识分为选修和必修的两部分,选修的知识只需要我们大概了解就好,想知道选修三有哪些历史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第一阶段(1914年) 1.德军战略企图: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力避两线作战,首先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通过速决战打败法国,然后再回师东进打败俄国。 2.具体战况 1)西线:①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法军总司令霞飞抓住部分德军进攻过快,立足未稳的时机,及时调动英法联军展开反击。 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双方以152万人的总兵力在马恩河地区展开了大战,结果德军被迫撤退。这次战役是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1914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①1914年8月,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等地,迫使德军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 ②德军在反攻中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境内,同时俄军打败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双方也形成了对峙局面。 “凡尔登绞肉机” (二)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德军的战略企图: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打败俄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寻机打破英军的海上封锁。 2.具体战况

1)东线:1915年,德奥军队向俄军大举进攻,但未彻底打垮俄军。 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迫使继续两线作战。 2)西线: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双方都把1916年视为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这一年,战争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①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企图迫使法军退出战争;凡尔登战役前后历时10个月,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回落。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自此以后,德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索姆河地狱” ②索姆河战役:1916年6——11月,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赛,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150个师,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双方伤亡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分出胜负。 ③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舰队的损失虽大于德国,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选修三必备知识框架 当我们在必修三的历史内容时,也要重视选修三的知识,因为选修三的课本里面有很多重要的知识概念需要我们去了解。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由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都有无休止的扩张野心,在中各行其是,缺乏配合与协作,使各国的战略目标互相矛盾,漏洞百出,这也为反法西斯国家对其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其主要国家之间的配合十分密切。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美国舆论对日本发动卑鄙的不宣而战无比痛恨,但美国军方仍然坚持此前与英国商 定的大战略,即“先欧后亚”。事实证明这一明智的战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貌似强大的法西斯轴心国各怀心腹事,其狂妄的侵略野心正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苏联为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侵苏蓄谋已久;苏军编制落后,部署不当,指挥不力,对德国进攻疏于防范。但苏方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轴心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配合,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同盟国有统一的战略,如英美确立的“先欧后亚”的原则。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

高中历史选修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点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程标准热词聚焦 (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亚洲:西亚苏美尔农耕文化、南亚印度佛教文化、东亚朝鲜与日本文化 (2)非洲:北非埃及大河文化 (3)欧洲:希腊罗马海洋文化、中古欧洲二元文化 (4)美洲:中南美洲印第安文化 一、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1.古代西亚文化 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建筑及艺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 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2.古代埃及文化 文字象形文字,使用于公元前4千纪末—公元4世纪文学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著名的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等 科技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②数学、医学等方面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3.阿拉伯文化 背景政治阿拉伯帝国兴起,并征服亚非欧大片地区 文化 继承和融合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文化遗 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文学“悬诗”盛行;故事集《天方夜谭》

科学①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②天文学: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③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④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地位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欧洲文化的形成 1.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典希腊文化 ①概况:古代希腊以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区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②成就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 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 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戏剧(悲、喜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经典之作 (2)古典罗马文化 法侓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公民法的基础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1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三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规定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旳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旳。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旳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旳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旳力量对比划分旳,这样矛盾就产生了。新崛起旳帝国主义国家规定按照新旳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起重新瓜分殖民地旳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旳新浪潮。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种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旳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旳目旳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旳殖民扩张有何不一样? 西班牙、葡萄牙旳殖民扩张重要目旳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旳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旳重要目旳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旳场所。

(2)两大军事集团旳对峙 在欧洲列强旳剧烈争斗中,重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旳形成:德国首要目旳是防备法国。 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历史宿敌。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旳第一步,反俄性质)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旳第一种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旳形成) 三国协约旳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旳另一种军事同盟集团旳初步形成) 19,英、法签订《英法协约》 19,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旳最终成立) (3)战争旳催化剂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区限制)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点总结: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3)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 2.(1)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意、澳;协约国:英、法、俄 (2)法德、英德、俄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同盟国的建立: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巴尔干火药桶 (1)1912年秋,由巴尔干同盟发动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2)1913年,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为抢夺胜利果实 (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婓迪文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练习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被瓜分完毕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8世纪晚期 C. 20世纪初 D. 20世纪20年代中期 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1)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2)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3)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 1、2、3 B. 2、3、4 C. 1、3、4 D. 1、2、3、4 3.(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能消极的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提出上述要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德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军国主义和极端民主主义泛滥 C.德意日军事同盟的成立 D.德国在军事、科技领域世界领先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产生的严重后果是() A.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B. 美德超过英法 C.世界之民体系最终形成 D.从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加剧 5.英法协约的签订所表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英法之间存在着传统的友谊 B.英法联合限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 C.为了共同对付德国 D. 德奥结盟威胁英法利益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澳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再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强烈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当时这个地区争夺最为激烈的国家是() 8.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这样写道:~~~正是这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请问该事件发生在() 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奥匈帝国向哪个国家宣战为开始标志的()· 10.附加题: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假如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