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

1.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

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

1.涂片制备:

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

(1)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或紫外线灭菌,使其迅速晾干。

2.涂片观察:

(1)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片上,用夹片固定。

(2)调整显微镜至10倍或40倍目镜,将载片放入显微镜观察。

(3)通过目镜和物镜逐层调节,找到合适的聚焦位置。

(4)利用调整显微镜底部的光源以及光圈大小,得到合适的亮度和对比度。

(5)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使用显微镜上的尺度进行测量和计数。总结: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其中,革兰氏染色和肥湖水染色是常用的染色方法,涂片观察是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掌握这些方法对于微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非常重要。

细菌的染色检查法

作细菌染色检查,首先要制备细菌涂片。制备细菌涂片一般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1.涂片:取洁净玻片一张,按以下步骤操作 肉汤培养物涂片: ①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胶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②接种环以15°角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至金属丝烧红(图1-3),然后将金属柄部也回旋通过火焰烧灼灭菌。 ③用右手小指和手掌小鱼肌侧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火焰烧灼试管口灭菌。 ④用已灭菌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出菌液(图1-4)。注意勿使沾有菌液的接种环触及试管壁及试管口。 ⑤再次灭菌试管口,将棉塞在火焰上略加烧灼(时间要短,以免点燃棉塞),塞好棉塞,放回原处。 ⑥将接种环上之菌液涂于载玻片上,制成的菌膜直径约1cm左右。然后将接种环用火焰烧灼灭菌。为防止细菌溅散污染环境,接种环灭菌前,须先将接种环靠近火焰或放内焰中烤干,然后再在外焰中烧红灭菌,杀死残留的细菌。液体标本(如脓液、痰液等)均可照此法涂片斜面培养物涂片: 用细菌斜面(或平板)培养物涂片,需预先取一接种环无菌生理盐水置于载玻片上,然后再按上述无菌操作法从斜面培养物上取少量菌苔,放入生理盐水内轻轻研匀,制成直径lcm左右的菌膜。 如有多个标本行同一方法染色时,可用蜡笔在玻片上划出数格,做好标记再分别进行涂片,以免混淆。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如需加速干燥,可将标本向上小心地放置离火焰半尺高处,略烘促使干燥,切不可在火焰上烧干。 3、固定: 常用加热固定法。涂片干燥后,让玻片有菌膜的面向上,在火焰的最热部分迅速通过三次。固定之目的是使细菌蛋白变性,菌体牢固黏附于玻片上,还可杀死细菌,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以上步骤完成后,便可进行各种染色。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 1.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 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 1.涂片制备: 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

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

实验二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 实验目的 1.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 1.2 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1.3 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特征,巩固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 实验原理 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使培养基pH下降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此时可用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等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前必须固定细菌。其目的有二:一是杀死细菌并使菌体粘附于玻片上;二是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常用的有加热和化学固定两种方法。固定时尽量维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 材料 3.1 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18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约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大肠杆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面包酵母琼脂斜面培养物。实验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菌种。 3.2 染色剂 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或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3.3 仪器或其他用具 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玻片搁架、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 4 流程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5 步骤 5.1 涂片 取两块洁净无油的载玻片,在无菌的条件下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于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分别从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于水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若用菌悬液(或液体培养物)涂片,可用接种环挑取2~3环直接涂于载玻片上。注意滴生理盐水(蒸馏水)和取菌时不宜过多且涂抹要均匀,不宜过厚。 5.2 干燥 室温自然干燥。也可以将涂面朝上在酒精灯上方稍微加热,使其干燥。但切勿离火焰太近,因温度太高会破坏菌体形态。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原理 简单染色采用一种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常用结晶紫、美蓝、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染色后, 菌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被识别。通过简单染色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的菌 体形态特征和菌体的排列方式。 观察菌体形态 简单染色 (只用一种染料) 观察菌体排列方式 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 鉴别 鉴别染色 抗酸性染色 (利用两种染料) 芽孢染色 观察特殊结构 荚膜染色 鞭毛染色 二、实验步骤: 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镜检 三、思考题 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答;(1)涂片:开始所加无菌水液滴不要太大,否则不易干燥; 取菌量要适宜且要涂抹均匀,避免过大造成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 同时也应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一定要等接种换冷却后再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 (3)干燥固定:干燥后加热固定,可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 (4)固定:菌膜一面朝上,通过酒精灯微火三次。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否 则菌体形态则会发生改变。 (5)水洗:倾去染色液后,用水沿着菌膜四周冲洗,注意勿使水流直接冲洗菌膜部位,水 流不宜过急,过大,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才能用油镜观察? 答:使用油镜时,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为香柏油(N=1.515),不仅增加了透明度,而且会提 高了分辨率。 若制片不完全干燥后,就用油镜观察,则N 会减小,分辨率D 也会变小。而且还会造成油 水两相不互溶,所以制片要求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如果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 呢? 答:加热固定的作用是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 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而且还可增加细胞对染料亲和力。 (1)如果图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则细胞无法固定在载玻片上,在染色水洗后会被水流冲走。 (2)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破裂。 4、为什么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什么情况下用酸性染料? 答:(1)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原因在于微生物细胞在碱性、中性及弱酸性溶液中通常带 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 0.61(/2)D n Sin λα分辨率=

常用细菌染色方法

常用细菌染色方法 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培养基染色法、酸碱快速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1.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革兰氏染色分为四个步骤:固定、染色、洗涤和显色。首先,用热炙或炉火将菌液固定在载片上。然后,将菌液投入到革兰染色液中,革兰染色液包括紫罗兰晶体染液和碘溶液。之后,用乙醇洗涤,去除多余的染色液。最后,用苏木精染液进行显色,细菌会变成紫色,而波尔多红会成为背景颜色。通过这种染色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细菌的染色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革兰阳性菌会显色为紫色,革兰阴性菌则在淡粉红色或红色。 2. 培养基染色法: 培养基染色法是一种将细菌培养在含有染料的培养基上的染色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培养基的颜色来判断细菌的类型,而不需要进行染色操作。通常会根据菌落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征来判断不同菌种。例如,大肠杆菌产生灰绿色的金属光泽菌落,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金黄色菌落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通常用于常规实验室工作中。 3. 酸碱快速染色法: 酸碱快速染色法又称为朗斯快速染色法,是一种通过酸碱反应来进行细菌分类的

染色方法。根据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结合酸碱染色原理,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即酸染菌和碱染菌。酸染菌在酸性条件下显色,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碱染菌在碱性条件下显色,呈现出蓝色、紫色或黑色。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分类细菌,特别是在細菌在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意义。 4. 特殊染色法: 特殊染色法包括Ziehl-Neelsen染色、抗酸杆菌染色、吉姆萨染色、印度墨染色等。这些染色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菌,如结核杆菌、抗酸杆菌等。其中,Ziehl-Neelsen染色是一种用来检测酸快杆菌的染色方法,通过使用染色剂将细菌显色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则显色为蓝色。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结核病。 细菌染色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目的和需要。染色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帮助我们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因此,熟悉和掌握细菌染色方法对开展科研工作和临床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常用细菌染色法汇总 细菌的染色是染料分子与细菌成分相结合的化学过程。细菌蛋白质是兼性电解质,pH在2~5之间。在近于中性环境中,细菌多带阴电荷,易与带阳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着色,因此细菌染色,多用带阳电荷的碱性苯胺染料,如美兰、碱性复红、龙胆紫等。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有下列几种。 一、单染色法 单染色法是只用一种染料,如碱性美兰或稀释石炭酸复红将细菌染成兰色或红色,可供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但不能鉴别细菌。 [材料] 1.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18~24h液体培养物 2.美兰或石炭酸复红稀释液 3.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染色架、滤纸等[方法] 1.涂片用灭菌接种环取菌涂于载玻片上,薄厚均匀,直径约1cm面积。如为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菌,则应于洁净载玻片上滴1滴生理盐水,再用接种环取菌少许混于其中并混匀,涂成菲薄的菌膜。 2.干燥一般置涂片于室温中自然干燥,还可将涂膜向上,放于温箱中或于酒精灯火焰上方热空气中干燥。 3.固定一般用加热法,手持载玻片一端,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3次,目的是使菌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 4.染色将涂片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葡萄球菌滴美兰,大肠杆菌滴石炭酸复红)以覆盖涂抹的菌膜为度,不宜过多,染色时间为1~2min。 5.水洗、干燥、镜检用自来水轻轻水洗涂片,除去染液,夹于滤纸间,吸去水

份,完全干燥后镜检。 [结果] 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被染成兰色和红色,前者呈葡萄状排列,后者散在排列。 二、复染色法 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外,还能鉴别细菌,所以也称鉴别染色法。 (一)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细菌学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Gram创立,故得名。革兰染色法不仅可鉴别细菌,而且可以辅助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和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见表7-l。 [材料] 1.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h培养后的混合菌液 2.革兰染色液(结晶紫染液、芦戈碘液、95%酒精、稀释石炭酸复红) 3.其他材料同单染色法 [方法] 涂片、干燥、固定按单染色法进行。染色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初染滴加结晶紫染液,染lmin,水洗。 2.媒染滴加芦戈碘液,染lmin,水洗。 3.脱色放入95%酒精罐内,轻轻摇动玻片,直至不再溶下染料为止,约 30Sec,水洗。 4.复染滴加石炭酸稀释复红液,染30Sec,水洗。 5.用滤纸吸去水份,干燥后镜检。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微生物学中,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染色,我们可以改善显微镜下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活体染色: 活体染色是一种在不破坏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情况下,对微生物进行染色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以及它们的细胞结构和活动状态。活体染色通常使用荧光染料或者特殊的活体染色剂,如印度墨水等。 2、涂片染色: 涂片染色是一种将微生物直接涂布在显微镜载玻片上,然后进行染色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细胞结构以及染色体的特征。涂片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品红、甲基绿、醋酸铀等。 3、压片染色: 压片染色是一种将微生物样品与染料混合后,用盖玻片进行压制,然

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常用于细菌、原生动物等的观察。压片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结晶紫、美兰等。 4、培养基染色: 培养基染色是一种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添加染料,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过程和代谢产物,常用于细菌、酵母等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培养基染色的常用染料包括溴甲酚绿、刚果红等。 以上就是常用的几种微生物染色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应用场景。在选择使用哪种染色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样品类型以及所研究的微生物特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配置 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来进行实验分析,以下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配置的简要介绍: 1、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变化以及染色后的细胞结构等。通常配备不同倍数的光学显微镜,如普通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空气、土壤、水体等各种环境中。为了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染色方法。本文将介绍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差异来区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烘干,然后用碘酒浸泡,再用乙醇洗涤,最后用碱性颜料(如紫色染料)染色。通过革兰氏染色,细菌可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能保持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易被乙醇洗去紫色染料,然后再染红色。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对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用于检测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这些细菌具有特殊的脂质组分,使它们不易被一般染色方法染色。抗酸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加热,然后用碱性染料(如碱性红染料)染色,再用酸洗去多余染料,最后用蓝色染料

(如甲基蓝)染色。 通过抗酸染色,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抗酸杆菌可呈现红色,而其他细菌则呈现蓝色。这种染色方法对于抗酸杆菌的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结核病等疾病。 三、吉姆萨染色 吉姆萨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吉姆萨染色的步骤包括:将细菌涂片用吉姆萨染料(由蓝色和红色组成)染色,然后用水洗去多余染料,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吉姆萨染色,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结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帮助科学家们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吉姆萨染色在细菌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于揭示细菌的性状和特性非常重要。 细菌染色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细菌学的发展和医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介绍的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吉姆萨染色,还有许多其他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格拉姆-玛尔基纳染色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细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细菌染色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细菌染色方法将会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染色使细菌在显微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细菌染色通常分为简单染色、阴性染色和阳性染色三种方法。 一、简单染色方法: 简单染色是最基础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染色剂来染色所有类型的细菌。常用的染色剂有墨汁、甲基蓝、伊红等。 简单染色的步骤如下: 1.取一片细菌涂片,将其干燥。 2.在涂片上滴加染色剂,覆盖整个片面。 3.将染色剂置于片上一分钟,用水冲洗。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简单染色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斑点或条纹状,并能够区分一些基本形态和结构,但不能提供更多细菌信息。 二、阴性染色方法: 阴性染色可使细菌显现为透明,而背景呈色的方法。常用的阴性染色剂有阿里兹红、印度墨等。 阴性染色的步骤如下: 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使其成薄层。

2.滴加阴性染色剂到涂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涂片表面。 3.用水冲洗染色液,并用纸巾擦干涂片。 4.镶片并观察。 阴性染色使背景呈色,使细菌透明,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阳性染色方法: 阳性染色可以使细菌显现为有色的圆点或杆状,常用的阳性染色剂有甲基蓝、伊红等。 阳性染色的步骤如下: 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 2.将染色剂滴加到涂片上,使其完全覆盖涂片。 3.置片5-1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染色剂。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阳性染色可以染色细菌,使其呈现有色的形态,便于观察和鉴定。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法、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不同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性质来将其分为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该方法使用革兰紫染色剂和碘液,以及酒精和碳酸盐条件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常见细菌染色方法汇总

常见细菌染色方法汇总 常见的染色方法包括简单染色、负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荚膜染色、死活染色。制备细菌染色片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等步骤,然后用显微镜甚至油镜观察。 简单染色: 不同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所以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的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简单染色过程如下图: 负染色: 制备观察图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对初学者来说想要在玻片中找到目标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细菌常常无色透明且比较小,所以对初学者来说除非对光圈等进行很精细的调节,否则很难观察到目标

菌,因此进行负染色就十分重要。该方法是将微生物与苯胺黑或者india墨水混合,再将混合物覆盖于载玻片表面,由于这两种天然黑色染料不能渗入微生物细胞,所以使得透明的微生物个体在黑色的背景下很容易观察。负染色法常见有两种操作方法。 第一种发个方法比较常见,在一个载玻片上将微生物与异地苯胺黑混合,用另外的载玻片将混合物均匀的覆盖于原来的载玻片上。该方法的目的是使混合物在在玻片上一边厚一边薄,在厚与薄中间的额区域就是最佳观察区域。如图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用一接种环苯胺黑与微生物混合,用接种针在载玻片的中央将混合物延伸很小的区域。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后经碘液进行媒染,之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媒染后的颜色不会脱去,有的可以被脱去,前者叫做革兰氏阳性菌,后者为革兰氏阴性菌。为方便进一步观察,脱色后再用碱性蕃红进行复染,阳性菌仍为紫色,阴性菌染成红色,这就是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其步骤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个步骤,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芽孢染色法: 部分细菌能产生内孢子,这些孢子能抵制细菌染色液的进入,在革兰氏染色法涂片染色时,革兰氏阳性菌的芽孢呈现无色。虽然芽孢在革兰氏染色片中可以看到,但在不易清晰观察时,可用特殊的芽孢染色法,使芽孢与菌体呈现不同颜色,便于观察。主要的芽孢染色法有孔雀绿染色法和石碳酸复红染色法。 孔雀绿染色法的具体步骤:首先将生有芽孢的斜面菌苔按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后,用饱和孔雀绿水溶液染色10min,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冲洗完后用0.5%蕃红液复染30s,用水洗,吸干,即可镜检,镜检时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孢囊呈微红色。 石碳酸蕃红染色法具体步骤:首先按常规涂片,然后滴加石碳酸复红于涂片上,并于玻片下缓缓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不沸腾,并继续滴加染液,不使涂片上染液蒸干,这样保持5min。带涂片冷却后,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氏染色,抗酸色法和特别染色法(包括英膜染色法,芽抱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 1.革兰氏染色法: 1)器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0.4 %复红乙醇液,接种环,泗精灯,载玻片等。 2)方法:先制片,接着染色。 (1 )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冲洗; (2 )革兰氏碘液色1分钟;水冲洗; (3 ) 0.4 %复红乙醇液染色3秒钟,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2.抗酸染色法: 1)器材:卡介苗与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石炭酸复红,3 %的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等。 2)先制片一,接着染色。 (1 )石炭酸复红染液先沸水浴1 0分钟,滴加2 一3滴掩盖菌膜染色5分钟,水冲洗;(2 ) 3 % 的盐酸酒精脱色3 0秒钟,水冲洗; (3 )碱性美兰复染3。秒钟,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3.芽抱染色法: 1)器材:破伤风杆菌厌氧培育物,5 %孔雀绿水溶液,0.5 %沙黄水溶液,载玻片,酒精灯等。 2)先制片,接着染色。 (1 )加孔雀绿染液2 — 3滴于小试管中,并使其与菌液混合匀称,然后将试竹放厂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15分钟: (2 )涂片、固定: (3 )水冲洗,至到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4)用0.5 %沙黄液复染2分钟,弃去多余的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此步骤不用水冲洗)。 4荚膜染色法: 1)器材:肺炎球菌(小鼠腹腔液),石炭酸复红,9 5 %的乙醇,2 0 %鞅酸水溶液,0.8 %孔雀绿水溶液。 2)方法: (1 )石炭酸复红染色1分钟,水冲洗: (2)95 %乙醇短暂脱色(几秒钟为宜),水冲洗 (3 ) 2 0 %糅酸溶液染色1 0分钟,水冲洗; (4 ) 0.8 %孔雀绿溶液染色1分钟,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5.鞭毛染色法(镀银染色法) 1)器材:变形杆菌新奇菌液,镀银染色法1液(糅酸5克,5 0%氯化铁2. 0ml, 1.5 %甲醛 2. 0 ml, 1 %氢氧化钠1. 0 ml,蒸储水100 nd),糅银染色法2液(2 %硝酸银溶液,少量氨水) 2)方法: (1 )糅银染色1液染色5分钟,水冲洗; (2 )糅银染色法2液染色1分钟,水冲洗,吸纸吸干后镜检。

微生物检测常见细菌染色方法

微生物检测常见细菌染色方法 细菌涂片及细菌染色是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也是观察细菌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微生物检测人员常用技能之一。通常情况下,由于细菌个体较小,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经染色往往不以观察识别。因此借助于染色法可以使细菌着色,与视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微生物检测常见的细菌染色方法包括简单染色、负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荚膜染色、死活染色。制备细菌染色片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等步骤,然后用显微镜甚至油镜观察。 1. 简单染色: 在实验室微生物检测过程中,不同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所以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细菌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 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的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简单细菌染色过程如下图:

2. 负染色 制备观察图片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对微生物检测初学者来说想要在玻片中找到目标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细菌常常无色透明且比较小,所以对初学者来说除非对光圈等进行很精细的调节,否则很难观察到目标菌,因此进行负染色就十分重要。该方法是将微生物与苯胺黑或者india墨水混合,再将混合物覆盖于载玻片表面,由于这两种天然黑色染料不能渗入微生物细胞,所以使得透明的微生物个体在黑色的背景下很容易观察。负染色法常见有两种操作方法。 第一种发个方法比较常见,在一个载玻片上将微生物与异地苯胺黑混合,用另外的载玻片将混合物均匀的覆盖于原来的载玻片上。该方法的目的是使混合物在在玻片上一边厚一边薄,在厚与薄中间的额区域就是最佳观察区域。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