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一、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染色实验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技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细菌标本: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染色试剂:如甲基蓝、碘液等;

(3)显微镜和玻片。

2. 实验方法:

(1)制备细菌涂片:取一滴细菌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均匀涂开。(2)甲基蓝染色: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放入甲基蓝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后用水冲洗净。

(3)碘液染色:将经过甲基蓝染色的细菌涂片放入碘液中浸泡片刻,然后用水冲洗净。

(4)观察:将染好色的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所见。

三、实验结果

经过甲基蓝染色和碘液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在染色后,我们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出深蓝色,细胞形态清晰可见。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体长约为2-3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细菌细胞内部还可观察到细胞核和胞质等结构。

2.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球状。在染色后,我们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出浅蓝色,细胞形态圆润。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球菌的细胞直径约为1微米左右,呈团状生长。细菌细胞内部可见到细胞壁和胞质等结构。

四、实验讨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染色技术观察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和结构。染色技术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有助于研究微生物的特征和生理功能。

细菌的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帮助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在实际应用中,染色技术在医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医生可以通过染色技术快速鉴定细菌感染的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染色技术也有一些局限性。染色可能会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细菌的损伤。此外,染色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细菌种类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微

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染色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不

同染色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其他实验手段,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和代谢机制。

口腔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口腔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口腔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引言: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在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包括许多细菌。了解口腔中的细菌类型对于预防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观察和鉴定口腔中的细菌。 材料与方法: 1. 口腔拭子:用于采集口腔微生物样本。 2. 干燥无菌玻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火焰消毒器:用于消毒操作工具。 4. 静态培养基:用于培养和保存细菌样本。 5. 细菌染色试剂:包括结晶紫、碘液、乙醇和伊红。 实验步骤: 1. 用火焰消毒器将无菌玻片加热,待其冷却后,将口腔拭子轻轻刮取口腔黏膜表面。 2. 将刮取的样本均匀涂抹在无菌玻片上,形成薄膜。 3. 将涂片用火焰消毒器加热,使其干燥。 4. 用结晶紫染色剂将涂片浸泡5-10秒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过剩染色剂。 5. 用碘液浸泡涂片1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过剩碘液。

6. 使用乙醇溶液将涂片浸泡30秒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过剩乙醇。 7. 用伊红染色剂浸泡涂片30秒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过剩染色剂。 8.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所见细菌的特征。 结果与讨论: 经过革兰氏染色的口腔细菌样本下观察到不同形态和颜色的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一、革兰阳性细菌: 1. 形态:革兰阳性细菌通常呈现出紫色或深紫色,球状、椭圆形或链状排列。 2. 特征: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通常由多层的胞内膜和胞外多糖组成。 3. 例子:革兰阳性细菌中包括溶血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革兰阴性细菌: 1. 形态:革兰阴性细菌通常呈现出红色或粉红色,棒状或弯曲形状。 2. 特征: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薄的细胞壁,其外层由脂多糖组成。 3. 例子:革兰阴性细菌中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通过口腔细菌的观察和鉴定,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口腔中的存在情况。这对于预防口腔疾病非常重要。一些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导致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而革兰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可能与口腔感染相关。 结论: 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和鉴定了口腔中的细菌。根据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引言: 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很强的结构,能够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存活。通过芽孢染色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鉴定细菌的芽孢形态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 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作为实验材料。 2. 芽孢染色试剂:我们使用了石碱法染色试剂,包括马来酸、石碱和碘液。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 实验步骤: 1. 取一小滴细菌培养物放在玻璃片上。 2. 等待培养物干燥后,加入适量的马来酸,使其覆盖整个细菌样本。 3. 在马来酸上滴加适量的石碱,使其与马来酸充分混合。 4. 加入适量的碘液,静置片刻。 5. 用水冲洗玻璃片,直至水清澈无色。 6.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用100倍镜观察细菌样本。 结果与讨论: 在观察大肠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长而细的形态,没有明显的芽孢结构。这与大肠杆菌不具备芽孢形成能力的特点相符。而在观察枯草杆菌样本时,我们发现细菌呈现出短而粗的形态,并且有明显的椭圆形芽孢结构。这表

明枯草杆菌具备芽孢形成能力,能够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以保护自身。 细菌芽孢的形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在不利条件下,细菌通过形成芽孢来保护自身免受干燥、高温、辐射等不利因素的伤害。芽孢是一种具有高度耐受性的结构,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存活多年甚至几十年。这种生存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利环境中存活并传播,从而保持种群的持续存在。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鉴定细菌中是否存在芽孢。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然而,芽孢染色实验并不能提供细菌的详细分类和鉴定结果,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细菌样本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细菌是否具备芽孢形成能力。芽孢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很强的结构,能够在干燥、高温等条件下存活。细菌芽孢的形成是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使得细菌能够在不利环境中存活并传播。细菌芽孢染色实验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摘要: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本实验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引言: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它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革兰于1884年发明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的作用,将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分成两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革兰氏染色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菌株的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从而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材料与方法: 材料:革兰氏染色试剂盒、细菌培养物、草酸、乙醇、碘酒、脱色剂。 方法: 1.取细菌培养物,将其涂抹于玻片上。 2.将玻片放在温箱中,使其干燥。 3.用草酸涂抹干燥后的菌片,使其受到草酸的溶解作用。 4.用水洗去草酸,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草酸被冲掉。

5.用乙醇涂抹草酸处,使其受到乙醇的脱水作用。 6.用水洗去乙醇,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乙醇被冲掉。 7.用碘酒涂抹乙醇处,使其受到碘酒的着色作用。 8.用水洗去碘酒,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碘酒被冲掉。 9.用脱色剂涂抹碘酒处,使其受到脱色剂的去色作用。 10.用水洗去脱色剂,使其残留在菌片上的脱色剂被冲掉。 11.将菌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选取了两个不同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一个是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另一个是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 观察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后呈紫色,细胞呈球形,直径约为1μm。而大肠杆菌染色后呈红色,细胞呈梭形,长度约为2-3μm。这说明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成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类,并且可以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厚壁的肽聚糖和少量的脂质组成,其细胞壁较厚,抗酸碱性能较强,所以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液不易穿透,呈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薄壁的肽聚糖和较多的脂质组成,其细胞壁较薄,抗酸碱性能较弱,所以在革兰氏染色中染色液易穿透,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方法可以初步鉴定不同菌株的属性,是一种简便、快捷、经济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分辨颜色能力; 2.认识细菌的清洁度; 3.熟悉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操作。 二、实验器材和药物 器材:革兰氏染色盒、光学显微镜、玻片、神经力酸具、胶质高锰酸钾、白醛、甲基红色、结晶紫、酒精、1%碘酒等。 药物: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 三、实验步骤 1.取一块较大的细菌营养琼脂涂片,用抹菌棒取少量细菌涂于 玻璃片上; 2.用夹片夹住玻璃片,将菌涂片放置在酒精灯上烘烤,直至滴 出菌液时,颜色变浅; 3.将磁力架上的杯子放满脱脂后的酒精,将菌涂片放入酒精中 浸泡2分钟; 4.拿出菌涂片,将其放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 5.将菌涂片放入盛有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的杯子中浸泡2分钟; 6.取出菌涂片,在菌涂片上均匀涂抹胶质高锰酸钾后,放置5 分钟; 7.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结晶紫中浸 泡30秒; 8.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然后在甲基红色溶

液中浸泡30秒; 9.将菌涂片在流动自来水下冲洗5-10秒,用纸巾吸干水分; 10.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片上,加入一滴油,然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 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观察到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两种不同的染色方式: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五、实验讨论 1.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染色结果,可以判断细菌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 2.实验中使用的静脉注射用葡萄糖液是为了在染色过程中保持细菌活性。如果细菌死亡,则无法进行革兰氏染色,染色结果可能不准确。 3.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无菌,避免细菌的污染。 六、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步骤和技巧。革兰氏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方法,能够区分出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并观察到其形态特征。实验中我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我对细菌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次实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摘要: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 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 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 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呈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小、细长。因此,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还可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细菌染色技术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进行染色,观察不同染色方法 对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 1.革兰氏染色:根据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革兰氏阳性菌壁厚,含有大量的多糖和肽聚糖,易被紫 晶染液染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壁薄,含有较少的多糖和肽聚糖,难以 被紫晶染液染色。因此,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先用紫晶染液将细胞 全部着紫色(1分钟),再用碘酒固定着色(1分钟),用酒精洗去过量的紫晶染液(10秒钟),最后用苏木精或伊红精着红色(30秒钟)。 2.抗酸杆菌染色:抗酸杆菌是一类特殊的革兰阴性菌,其细胞壁含有高度抵抗酸性染料的脂质物质——酸快染色素。因此,抗酸杆菌染色需 要使用专门的染色剂——浓硫酸和甲基绿。 3.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是一种常用于检测活细胞、细胞分布和数量的方法。通过将荧光素标记到特定的细胞结构上,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直 接观察到细胞形态、结构等信息。 三、实验步骤 1.革兰氏染色

(1)取一片无菌玻片,在上面滴一滴水。 (2)用无菌棒取少量培养液,均匀涂抹于玻片上。 (3)将玻片放置在火焰中加热至干燥。 (4)滴上紫晶染液,静置1分钟。 (5)用水冲洗干净,滴上碘酒固定着色,静置1分钟。 (6)用95%乙醇洗去过量的紫晶染液,持续10秒钟左右。 (7)再次用水冲洗干净,滴上苏木精或伊红精,静置30秒钟。(8)用纸巾轻轻吸干水分,放置晾干后进行观察。 2.抗酸杆菌染色 (1)取一片无菌玻片,在上面滴一滴水。 (2)用无菌棒取少量抗酸杆菌培养液,均匀涂抹于玻片上。 (3)将玻片放置在火焰中加热至干燥。 (4)滴上浓硫酸,静置1分钟。 (5)用水冲洗掉浓硫酸,滴上甲基绿染液,静置1分钟。 (6)再次用水冲洗干净,放置晾干后进行观察。 3.荧光染色 (1)取一片无菌玻片,在上面滴一滴水。 (2)用无菌棒取少量荧光素标记的细胞培养液,均匀涂抹于玻片上。(3)将玻片放置在火焰中加热至干燥。 (4)直接观察或倒入荧光显微镜中观察。

大肠埃希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大肠埃希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下面是一份可能的大肠埃希菌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实验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埃希菌。 实验步骤: 1. 取一小部分样品,将其涂抹在清洁的玻璃片上。 2. 等待玻璃片上的样品干燥。 3. 将玻璃片固定在火焰中加热的夹子上,使其与火焰接触,以杀灭细菌。 4. 用水龙头将玻璃片冲洗一下,以去除残留的杂质。 5. 将玻璃片放在革兰染色试剂盒中的革兰碘液中浸泡5分钟。 6. 将玻璃片从革兰碘液中取出,用水龙头冲洗干净。 7. 将玻璃片放在革兰染色试剂盒中的乙醇洗涤液中浸泡30秒钟。 8. 将玻璃片从乙醇洗涤液中取出,用水龙头冲洗干净。 9. 将玻璃片放在革兰染色试剂盒中的洗净液中浸泡30秒钟。 10. 将玻璃片从洗净液中取出,用水龙头冲洗干净。 11. 将玻璃片放在革兰染色试剂盒中的紫晶染液中浸泡1分钟。 12. 将玻璃片从紫晶染液中取出,用水龙头冲洗干净。 13. 将玻璃片放在革兰染色试剂盒中的醋酸洗涤液中浸泡30秒钟。 14. 将玻璃片从醋酸洗涤液中取出,用水龙头冲洗干净。 15.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玻璃片上的水分。 16.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加一滴显微镜油。 17.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呈紫色的细菌,且呈现长杆状形态,则可能存在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通常是革兰阴性菌,因此在革兰染色实验中会呈现紫色。此外,大肠埃希菌的形态通常为长杆状,但也可能有其他形态的变异。实验结论: 根据革兰染色实验结果,如果在样品中观察到呈紫色的长杆状细菌,则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大肠埃希菌。然而,为了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例如通过培养和生化试验来确认细菌的身份。 请注意,以上报告仅为一份示例,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可能因实验条件和样品性质而有所不同。

细菌的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的染色实验报告 引言: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包括 土壤、水体、空气等。对于研究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染色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技 术手段。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方法,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进一步 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数据。 材料与方法: 1. 细菌培养物:从实验室中提供的细菌培养基中,选取一种细菌进行实验。 2. 染色试剂:我们选择了革兰染色和吉姆萨染色两种染色方法。 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载玻片、吸管、酒精灯、染色盒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玻璃载玻片:用酒精清洗玻璃载玻片,使其表面无油污和杂质。 2. 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的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载玻片上。 3. 固定细菌:将滴在玻璃载玻片上的细菌培养物,通过酒精灯加热固定,使其 附着在玻璃载玻片上。 4. 进行革兰染色:将固定的细菌培养物滴上革兰染色试剂,静置片刻后用水冲洗。 5. 进行吉姆萨染色:将经过革兰染色的细菌培养物滴上吉姆萨染色试剂,静置 片刻后用水冲洗。 6. 干燥与观察:将染色后的玻璃载玻片晾干,并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

通过革兰染色和吉姆萨染色,我们成功地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在革兰染色中,我们发现染色后的细菌分为两类: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或蓝紫色,而革兰阴性细菌则呈现红色或粉红色。这是因为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能够保留革兰染色试剂,而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革兰染色试剂。 吉姆萨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它可以染色细菌的胞内结构,如细胞核和细胞质。通过吉姆萨染色,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例如,球菌呈现为圆形,链菌则呈现为链状排列。 细菌的染色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为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特点,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并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细菌的染色实验只是细菌研究的一个方面,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还需要通过其他实验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此外,不同种类的细菌在染色特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细菌染色实验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 结论: 细菌的染色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革兰染色和吉姆萨染色,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数据。细菌的染色实验是细菌研究的起点,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方法,深入研究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功能等方面。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doc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doc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染色特性的差异,以及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能独立进行革兰氏染色操作,并能对染色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和解释。 二、实验原理和方法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的染色步骤和处理条件,使细菌细胞壁上的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能够抵抗革兰氏染色的脱色剂乙醇的处理,因此能够保留结晶紫的颜色,呈现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主要由脂蛋白、磷脂和脂多糖组成,容易被乙醇脱色,再用复染剂番红染色后呈现出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具体步骤如下: 1.涂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用接种环取少量细菌与水滴充分混 合,制成薄而均匀的涂片。 2.固定:将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用火焰固定。 3.初染:用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分钟,用水冲洗。 4.媒染:用碘液媒染1分钟,用水冲洗。 5.脱色:用95%乙醇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6.复染:用番红染色液染色1-2分钟,用水冲洗。 7.镜检:用油镜观察并记录细菌的颜色和形态。 三、实验步骤和结果

本次实验选用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作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革兰氏染色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用接种环取少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菌分别与水滴充分混合,制成薄而均匀的涂片。 2.将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用火焰固定。 3.用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分钟,用水冲洗。 4.用碘液媒染1分钟,用水冲洗。 5.用95%乙醇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6.用番红染色液染色1-2分钟,用水冲洗。 7.用油镜观察并记录细菌的颜色和形态。 实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呈现出红色,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出紫色,符合预期结果。这说明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 四、实验分析和讨论 本次实验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氏染色操作,得到了清晰的染色结果。通过对比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染色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壁结构和染色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不同所致。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能够抵抗乙醇的处理,因此能够保留结晶紫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主要由脂蛋白、磷脂和脂多糖组成,容易被乙醇脱色,再用复染剂番红染色后呈现出红色。 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初步鉴别细菌的类型,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例如,在临床诊断中,革兰氏染色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是由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从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此外,革兰氏染色还可以用于食品、水源和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

微生物的染色与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微生物的染色与计数 本实验分三个部分:①革兰氏染色法②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③海洋微生物菌群分析及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重要性,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 2.重点掌握酵母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显微计数方法和技术要领。 3.掌握海洋样品中微生物菌群分离的一般方法,认识海洋霉菌并进行形态观察,学会细菌、霉菌菌群的辨认和优势度分析。 三、实验原理 为了进一步认识微生物,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染色和计数,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它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染色过后就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我们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血细胞计数板上,该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较宽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列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为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即为计数室,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都是400个。设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本实验采用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50000AB个。而为了研究在海洋环境下(潮间带海泥)中存在的细菌、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将样品在微生物适宜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上逐级进行平板稀释,达到检测待测物品中生活着的所有微生物的目的。 四、实验材料与用具 1.溶液或试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悬液,革兰氏染色液,潮间带退潮后距离表层5㎝深处底泥样品制备菌悬液,胰蛋白胨大豆固体培养基(TSA),青霉素,链霉素,20%乙酸,乳酚棉兰染色液,无菌海水等 2.仪器用具: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菌毛细滴管,试管、小烧杯、天平、微量移液器、吸管、涂布器、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镊子等 五、操作步骤 可将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革兰氏染色 ①制片:将先前培养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作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②初染:加草酸铵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③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④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⑤复染:用番红液染1—2分钟,水洗。 ⑥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参考模板

实验二细菌的分离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 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 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 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 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 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 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 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郑小煜201100140069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3班 同组者:赵莉、高瑞、刘梦迪 2012年10月10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单染色。 2、学习 3、初步认识细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4、学习并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了解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1、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他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更能清楚的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2、油镜: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倍,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的光照度却很大。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折射率相仿的镜油(通常用香柏油)。且油镜分辨率很高,可达0.2微米左右。 3、通常采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原因在于微生物细胞在碱性、中性及酸性溶液中通常带负电荷,而染料电离后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当细胞处于碱性条件下所带正电荷增加时,可采用碱性染料染色。 4、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

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差异所决定的。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紫色。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不同。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无色,用复染剂染色后又变为复染剂颜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自主培养的细菌。 2、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 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 甲苯)、擦镜纸、接种环、试管架、镊子、载玻片夹子、载玻片支架、滤纸、滴管和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显微观察 (1)低倍镜观察 (2)高倍镜观察 (3)油镜观察 2、细菌制片及简单染色 (1)洗片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并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是病原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判断微生物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不同,前者细胞壁中含有厚壁的murein层和一些多糖类物质,后者细胞壁中只含有薄壁 的murein层,革兰染色的原理是根据这一差别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如下: 1.准备菌液:取一株具有不完全结构的细菌菌落,悬浮在蒸 馏水中制备菌液。 2.烘干菌液:从菌液中取一滴,滴在清洁的玻片上,用火焰 烘烤几秒钟,待菌液干燥。 3.革兰素溶液:制备革兰染色工作溶液,将1%的革兰素溶 液稀释到10倍。 4.染色过程:将烘干的菌液滴在玻片上,滴上革兰素溶液, 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在玻片上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使背景显色。将玻片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中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即可,然后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镜 下观察。

三、实验步骤: 1.准备菌液:取一株细菌菌液,用蒸馏水制备悬浮液。 2.烘干菌液:取一滴菌液滴在玻片上,用火焰烘干几秒钟, 使菌液干燥。 3.加染料: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 4.加试剂: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 5.漂洗: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 无色。 6.染色: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染色较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染色较红色。这是由于革兰染色方法中经过上述的染色步骤,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保留革兰蓝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被红染剂覆盖掩盖住。 五、实验总结: 革兰染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鉴定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革兰氏染色能够区分菌属、菌种,对于临床细菌感染的鉴定和分离结构非常重要。此次实验通过实践,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革兰染色的原理和过程,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进行革兰染色实验。革兰染色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在微生物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引言: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为了研究和了 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方法和技术。其中,细菌染色法 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从而方便研究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细菌培养物、墨水、甲醇、碘酒、脱脂乳酪、显微镜 玻片和镜盖片等。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细菌培养物: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的琼 脂平板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2. 制备细菌染色液:将适量的墨水加入甲醇中,制成墨水染色液;将适量的碘 酒加入脱脂乳酪中,制成碘酒染色液。 3.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用无菌的显微镜玻片将细菌培养物刮取一小部分,均匀 涂抹于玻片上。 4. 染色处理:将涂有细菌培养物的玻片分别浸入墨水染色液和碘酒染色液中, 时间约为1分钟。 5. 清洗和观察: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染色后的玻片,然后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 观察。 实验结果和讨论:

经过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细菌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 墨水染色法:墨水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深蓝色或黑色。通过墨水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然而,墨水染色法对于细菌的染色效果并不均匀,有些细菌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或过度染色的情况。 2. 碘酒染色法:碘酒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棕色或深黄色。通过碘酒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内结构。与墨水染色法相比,碘酒染色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更好的染色效果,能够更好地显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细菌染色法对于细菌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2. 墨水染色法适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但染色效果不均匀。 3. 碘酒染色法适用于观察细菌的细胞壁和胞内结构,能够提供更详细的细菌信息。 结论: 细菌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本实验通过墨水染色法和碘酒染色法的比较,验证了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碘酒染色法在显示细菌形态和结构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细菌染色法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细菌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持。

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普通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 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 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 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 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 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 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 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 【篇一: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txt>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3、稳固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是 1884 年丹麦病理学家 christain gram 氏创办的,是细菌 学中最重要的鉴识染色法。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 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 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 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 g- 和 g+ 细胞壁的比较: 1、阳性( g+ )菌细胞壁特色: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 糖组成,肽聚糖含量高,构造密切,脂类含量低。当乙醇脱色时, 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 存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 g- )菌细胞壁特色:细胞壁薄,由两层组成,内壁层和外 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构 造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加强,结晶紫与 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所以,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 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比如大肠杆菌)。 四、实验器械: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 95% 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余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 滤纸、滴管。 五、实验步骤: 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抹洁净,直至液体不再 其上缩短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 取菌,按惯例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翻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不然菌种呈假阳性。

简单染色实验报告

简单染色实验报告 篇一:细菌简单染色法 生物实验简单染色 峰峰高中生物组 适用微生物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其它情况分析: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一|、步骤 1、涂片 1. 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 2. 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

3. 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 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 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 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 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