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最新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精品

最新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精品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引言想要知道曹雪芹的思想特点必须从《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来看,因为没有其他的文学材料可供考究。

从《红楼梦》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它的叙事特点来发现曹雪芹的文学思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贾宝玉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贾宝玉是文章里最奇特的人物之一。

作者赋予宝玉灵性,就是因为贾宝玉出生时候口中含有一块宝玉,但实际上他的性格是具有多面性的。

最先引出贾宝玉是在游幻境界迷十二钗,通过贾宝玉的梦境间接显示出《红楼梦》的整个人物命运。

宝玉在梦境里听到一位和普通人不同的女子作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其实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不要整天找些烦愁来打扰自己,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去做。

宝玉一直对他书房里的丫鬟们很温柔,这也是他与贾府里其他男性的不同之处。

他喜欢女孩子,但绝不是占有。

他认为女人就是让人疼爱的,对于那些老妇人他总是觉得很肮脏。

“厚底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一曲红楼就在宝玉的世界里上演了,这也解释了宝玉伤感的原因。

因为他害怕陪伴着他的丫鬟小姐们都一个个离他而去,剩下自己孤苦伶仃,尤其在金钏离去和黛玉回家探亲时候表现得较为明显。

在小说中描写:他看到一个模型船,对着船说“林妹妹不要走”,可看出他是孤独的。

作为元春的弟弟,却和元春完全不同。

元春是一个很知性的女人,元春劝说宝玉能够考取功名为父亲排忧解难,但宝玉却不听劝,整天泡在胭脂水粉中。

同时宝玉是一个注重内心感受的人,他喜欢和丫鬟这些下层人们生活,而且还是平等地对待她们。

在宝玉因调侃金钏而给金钏带来杀身之祸的那个章节里,贾宝玉却表现出懦弱的一面。

和秦钟的认识让他以上学为由把秦钟留在自己身边,表明宝玉与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感情。

不过宝玉还是有他正义的时候,他可替丫鬟们拦下宝玉丢失的罪名。

但是他有时候显得很幼稚,事情不是他自己能够掌握的。

作为《红楼梦》整个事件的见证人,直到最后入狱了才去反省自己走这样的路是否正确。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特点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特点

NO. 5 2 0 1 4
G e n e r a l N o . 9 5
从《 红楼 梦》 看 曹雪芹 文学 思想的特点
宋 濂
( 九江职 业大学 , 江西 九江 3 3 2 0 0 0 )
摘 要: 《 红楼梦》 是立 意异 常深刻 的一部作 品, 曹 雪芹对 贾府的 内外矛 盾进行 了深刻 的剖 析, 并运用 艺术手 法再 现这 一矛盾 ,
收 稿 日期 : 2 0 l 4— 0 9—0 3
作者简介 : 宋濂( 1 9 7 0一) , 女, 江 西九江人 , 九江职业大学 , 讲师 , 主要从 事芙学、 现代汉语教 学研 究。

2 9・
有孤苦伶仃 ; 有和谐也有冲突 ; 有送礼请客 , 也有暗 箱操作。所谓 的创新性是指作 者在进行 《 红楼 梦》 的创作时, 摒弃了世俗传统的描写才子佳人 , 而是将 爱情高高建筑于精神层面 , 是一种非常先进 的爱情
使 得小说不仅具有深 刘的思想性 , 也具有更 高的艺术性 。通过对t雪 芹在进 行小说 创作 时所持有 的文学思 想、 主题呈 现形式和叙 事
风格等进行分析 , 以探讨 作者的文学 思想特 点, 从 而使 读者更好地领会该部 巨作的经典魅力。 关键词 t 《 红楼梦》 ; 曹雪芹; 文学; 思想特色 、
2 0 1 4年第 5 期
( 总9 5 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mO N )

性意象暗示人 物命运 , 借助衰草 、 斜 晖、 青灯 、 寒塘 、 旧圃、 古庙 、 荒冢 、 黄泉 、 黄昏、 空 门筵席乃至 白茫茫 大地 等 物性 意 象象 征封 建家 族 和封 建社 会 的衰 落 大 趋势。这些意象被作者赋予深邃 的意蕴 , 在很 多叙 事章节以及拟诗部分都能看到感受到。尤其在叙事 中运用的物性意象更值得关注。比如 , 在第七 回, 冷 香丸本是一个药名 , 但是经薛宝钗来配制就可以隐 喻出其人的冷艳个性 。小说第二回宝玉抓周抓到的 是 钗环 和脂 粉 , 十九 回宝 玉为黛 玉擦 胭 脂 , 胭脂 与脂 粉本是闺阁女孩的常用物 品, 和宝玉联 系起来就具 有 了象 征意 味 , 隐 喻 出 宝 玉 的脂 粉 气 与怜 香 惜 玉 的 个性 。在小 说 中 , 我 们 可 以 看到 作 者 对 地 方 进 行 命 名时一语双关的意蕴。作者为姑苏城的多个地方命 名也是别具韵味, 十里街 、 葫芦庙 、 任清巷等 , 通过谐 音可以感知这里为势利街 , 人情巷与糊涂庙 , 以此告 诫读者人生就是糊涂一场 , 人与人之间充满 了丑恶 与势利 。在诸 多 物 性 意 象 中 , 花 和 落 花则 无 疑是 最 具 整体 意义 的一个 主题 性 审美 物性 意 象 , 在 文本 中 , 大观园群芳都有其对应 的鲜花。女人如花 , 各有各 的品性 。《 红楼梦》 里的“ 花” , 前后 出现并被赋予情 感色彩而成为意象 的地方达几十处之多 , 且有 十几 处是曹雪芹苦心经营的。一曲《 红楼梦》 悲金悼玉 , 演绎 的是千红一哭 、 万艳 同悲的群芳碎 , 而小说的红 楼和梦则是对全书整体意象 的一种概括 。女人是世 界的源头 , 也是爱 的源头。书中用 曲折手法透露 出 爱 的被摧 残 , 如 万 艳 同杯 ( 悲) 酒、 干 红一 窟 ( 哭) 等 暗点 , 更 有诗 、 词、 灯谜 、 酒令 、 骨 牌等 皆用 隐语 , 了解 这些 , 对研 究 小说 主 旨有 很大 的帮助 。万 艳 同悲 、 干 红一哭、 原应 叹息 ( 元迎探惜 ) 是非 常明显 的点题 : 爱被摧残的主题。当然 , 爱被摧残人性被摧残 , 势必 导致家族 、 皇权、 儒、 道及佛等全然瓦解 。 ( 三) 人 物意象 所谓人物意象是指在小说 中有一些人 物 , 他们 虽然在文中描写不多 , 却 隐喻丰富 , 这些人物的先后 出场正式为 了特殊 的需要 。《 红楼 梦》 不少人物 的 出现代表着突出 的意象。比如 , 作者 为作 品设计 的 几个 人 物诸 如 秦 可卿 、 秦钟、 甄宝玉等等 , 他 们 的 出 现意在传导某种 意蕴。秦钟是秦 可卿 随 口带 出来 的, 他和宝玉有着一段同窗时光 , 也有着非同一般的 暖 昧关 系 , 更 是 发 生 了 一 桩 风 流 韵 事 —— “ 得 趣 馒 头庵 ” , 之后此人便消失 了。秦钟一生短暂 , 只为衬 托宝玉 , 表现宝玉这 个人 的博 爱多施 , 读者 一看便 知, 宝玉代表 的意象就是情种。甄宝玉是小说 中一 个小人物 , 他和宝玉名字犯 冲 , 姓 氏相悖 , 胸怀与心 性都有着 明显 的不 同, 因此也被认为是利禄世俗之 人 。小说 对 秦可 卿 的描 述 也 较 为 简单 , 宝 玉 梦 游 太 虚幻境之后她便在凤姐 的梦 中无缘无故地病逝 了。 在小说说 中秦可卿这个人物意象是隐约飘忽 的。作

《曹雪芹全集》读后感

《曹雪芹全集》读后感

《曹雪芹全集》读后感《曹雪芹全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不朽之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阅读《曹雪芹全集》的过程中,我被小说中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

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到王熙凤、贾母等等,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他们的情感纠葛、内心矛盾、人生选择,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贾宝玉的多愁善感、林黛玉的聪慧敏感、薛宝钗的聪明机智,每一个人物都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独立的个体,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无限的情感共鸣。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让我深受启发。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家族兴衰、爱情悲欢、人生得失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庞大家族的兴衰史。

贾府的繁华与衰落、宝玉与黛玉的爱恨情仇、宝钗与黛玉的明争暗斗,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抉择和情感的交织,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复杂,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荣府的荣华富贵与贾府的衰败贫困、梦中的金陵城与现实的贾府废墟、林黛玉手中的葬花与自身命运的暗示等等,这些意象和象征都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意象和象征,作者巧妙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我在阅读中领悟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总的来说,读完《曹雪芹全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设置、深刻的意象和象征,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情感的启迪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全集》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将永远留在我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重要指南。

_红楼梦_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

_红楼梦_中的哲学意蕴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

249
红 楼 梦 学 刊
二 零 零 六 年
第 二 辑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 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 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 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 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 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 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 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 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 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 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 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 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 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 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 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 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又 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 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 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 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倡。如前 代之许由、陶潜、阮籍、稽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 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 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 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 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 红楼梦》中的哲学意蕴 及曹雪芹思想的价值取向


宋子俊


从香菱学诗说开去——兼论曹雪芹文学思想

从香菱学诗说开去——兼论曹雪芹文学思想
只 疑 残粉 涂 金 砌 . 恍 若 轻 霜 抹 玉 栏 。
文 体 变 迁 , 括 1 9种 体 裁 , 立 了 周 详 完 密 涵 7 建 的文 体 论 ; 代 文 学 总 集 或 各 家 别 集 编 撰 , 古 多 半也是按 照文体编选 的。 就 创 作 而 言 , 者 必 须 首 先 谙 熟 各 种 文 体 作
( 南省岳 阳县饶 村 乡中心 学校 , 湖 湖南 岳 阳 4 4 0 ) 1 10
[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小说《 红楼梦》 文本中袒露作家文学思想较明显的第 1 回和第 4 8回“ 香菱学
诗” 的研读 , 认为曹雪芹 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声韵格律 、 起承转合 、 词句新 奇 、 立意要紧 四个方面。这 四
的 研 读 , 讨 曹 雪 芹 的 文 学 思 想 , 论 文 学 创 探 兼
作境界 。

关 于曹雪 芹本人确 凿的生平 资料极 少 , 据抄 本 《 头记》 脂 评 ” 《 斋 诗钞 ・ 石 “ 及 懋 小诗 代柬 寄 曹 雪 芹 》的 系 年 可 知 , 卒 于 乾 隆 二 十 八 年 他 ( 6 ) 二 十 九 年 ( 7 4 ; 生 年 , 据 此 1 3或 7 16 ) 其 则 上推 4 0至 5 0年 。 曹 雪 芹 生 活 的 年 代 正 值 文
)男 , , 湖南岳阳人, 硕
第1 期
兰石洪 : 香菱学诗说开去 从
3 7
也 值得 去 学? 不 过 是 起 、 、 、 , 中承 、 承 转 合 当 转 是 两 副对 子 , 声 的对 仄 声 , 的对 实 的 , 平 虚 实
的 对 虚 的 。 这 里 的 规 矩 包 括 了 律 诗 的 声 韵 格 ”
第2 9卷 第 1 期 21 0 2年 2月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艺思想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艺思想

作者: 王卫民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41页
主题词: 曹雪芹;《红楼梦》;文艺思想;林黛玉;贾宝玉;写“真”;香菱;《牡丹亭》;大观园;杜丽娘
摘要: <正>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他的《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

作者不仅运用现实主义原则创作了《红楼梦》,而且在文艺理论方面,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达到了当时文艺理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本文试图通过《红楼梦》中有关文学创作方面的叙述和人物对话,联系曹雪芹的创作实践,初步探讨一下他的文艺思想。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创作才华和卓越的文学造诣,创作出了这部惊世之作。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风格和刻画人物的细腻程度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人性、人情、宿命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上。

本文将就《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谈及《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不得不提的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词藻而著称于世。

曹雪芹以字字珠玑的文字,巧妙地刻画了一个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例如,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她深情厚意,聪明伶俐,但又内向敏感。

曹雪芹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使得读者们对林黛玉的形象深感震撼。

此外,《红楼梦》还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

其次,《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也是其独特之处。

曹雪芹通过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人情、宿命和社会等重要问题,给人们以深思。

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令人深思。

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让人们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对宿命的思考,也是《红楼梦》的一项重要主题。

曹雪芹认为人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这种对宿命的思考贯穿全书,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此外,《红楼梦》还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触及,对家族、婚姻、权力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反思,展现了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还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与思想

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与思想

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与思想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以其经典之作《红楼梦》闻名于世。

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曹雪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首先,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以细腻入微、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神态情绪都被曹雪芹写得入木三分。

例如,贾宝玉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曹雪芹将他塑造成一个纤弱敏感、豪放不羁的形象。

通过对宝玉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同时也能够理解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的疏离。

曹雪芹的描写让人们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为特色。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缩影,府内宴饮豪华,奢侈浪费,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和世俗虚荣使整个府邸充斥着浓厚的腐朽气息。

曹雪芹通过对府中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陋一面,以此来批判封建伦理的虚伪和矛盾。

同时,他也通过一些人物的形象塑造,如宝玉、黛玉等,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之境的向往。

此外,曹雪芹的创作风格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在《红楼梦》中,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展示来表达这种思考。

例如,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都是命运之网的缠绕。

曹雪芹通过这样的安排,让人们对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力量有所感悟。

他认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人性的复杂性也常使人陷入矛盾之中。

这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关注,赋予了曹雪芹的作品更加深刻的意义,使其超越了寻常的小说,成为了文学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曹雪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细腻入微的描写、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雪芹的文学思想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的无上瑰宝,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
的成就,是与曹雪芹的文学思想有渊源关系的。

分析研究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对于理解《红楼梦》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文论
除了《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没有留下其他表现其文学
思想的文字资料。

要考察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只能从原著人手,
从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关乎文学理论的语言人手。

曹雪芹的文学
思想主要体现其在两类人物的语言之中。

一类我们认为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另一类我们认为间接反应了作者的文学思
想。

第一类是作者、通灵石头和贾宝玉的语言。

《红楼梦》中作者自云之类的语言,是第一层次的叙述语,无疑是曹雪芹的。


“作品采用了’伪’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即整部作品都是出自灵石的口述”。

通灵石头隐含性地代表了曹雪芹,所以作品中灵石的语言也应是曹雪芹自己的语言。

而历来研究认为贾宝玉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人物,所以贾宝玉的语言无疑也是曹雪芹的。

另一类是贾政、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等人的语言。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让他们谈论一些文学话题,这一方面是塑造人物的思想形象,展示人物性格以及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 如前文所述,作者让他们发表相关文学评论来展示了作者自身的
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作品中贾政、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有关文
的思想水平,甚至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思想水平。

这一类人物的关乎文学评论的语言虽然出自小说人物之口, 是源于
曹雪芹的,反映了曹雪芹的观点。

二、曹雪芹的文学思想
(一) 以当时流行文学――传奇为庸俗作品
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表现了曹雪芹对现实文学现象 的不满。

例如,在作品第一回,甄士隐梦见跛道、癞僧闲谈石头 历世时,那僧道:
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 至家 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

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 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
这癞僧的一段话,明显地表现了曹雪芹的观点: 历代的世俗 传奇没有好看的。

再例如,《红楼梦》第一回开头有一段讲《红楼梦》缘起, 类似杂剧楔子的文字,通灵石头反驳空空道人,认为《红楼梦》
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时说: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 胜数。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逐一看去, 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学话题的语言意义是很深刻的,
远远超越了小说中人物形象本身
所以,
但它
这段对“历来野史”的批判,观点明确,语言犀利,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对当时文学创作的不满。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贾母一段关于评书《凤求凰》的话。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贾母认为《凤求凰》之类的传奇在形式上是套子,在内容上是胡编乱凑、不合情理的。

不用再举引例,上述几例就足以说明曹雪芹对当时的流行文学作品很不满意。

透过这种不满的思想,我们可以感受到曹雪芹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以及可贵的创新精神。

它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文学思想之一。

(二)以“立意为先”为文学创作主旨和要领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作文立意。

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清代王夫
子在《姜斋诗话》都指出了作文立意的重要性。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也认为“立意为先”是文学创作之关键。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其中有林黛
玉和香菱的一段对话如下。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
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
> 7 / »
害意。


林黛玉讲,作诗并不难,不要在诗歌的形式上讲究,应该在立意上下功夫,即“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这正是谈到了文学创作的要点在于立意要出新。

在第三十七回,薛宝钗和史湘云晚间在梨香院谋划次日菊花题时,也讲了类似上述黛玉的话。

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

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

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薛宝钗讲的是诗歌创作的要点是在于“立意清新”,这是对诗歌提出了美学标准。

但是清新的美学标准的选择是要在立意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第六十四回里,薛宝钗还讲了类似的话。

宝钗亦说道:“做
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若要随八脚踪走去,纵使字句
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
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在这段话里,薛宝钗进一步讲述了立意新奇、别开生面的重要性。

诗歌写作如此,评论诗歌也是如此。

第三十八回里,李纨在 评判众小姐的咏菊诗时说:
等我从公评来。

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

今日公评:《咏 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
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
的也是创新。

著《红楼梦》蕴藏了无比丰富深远的思想意义。

(三) 以抒情为文学特性和立意基础
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精神, 他以抒情为小说的特性, 作为创作立意的基础。

省庆元宵”,贾政与众清客人大观园前,贾政曾讲一段话如下。

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 如今上了年纪, 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
贾政认为诗词对额是“怡情悦性文章”,抓住了文学的本 李纨评判林黛玉的诗因为“立意更新”
被推为魁了,强调
这么多诗论、诗评都在强调立意的重要性,
都以立意为创作 要领,曹雪芹正是掌握了立意为先的创作思想,
所以他的不朽巨
诗经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中国的文
艺理论大概从此形成了以抒情为文学特质的审美基调。

曹雪芹继 并以此 红楼梦》第十七回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 国府归
第三十七回,在大观园众姐妹拟咏海棠诗前,薛宝钗曾说道:
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

古人的诗赋,也不过 都是寄兴写情耳。

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

诗赋是“寄兴写情”罢了, 这是薛宝钗的诗歌观点。

她抓住 了文学抒情寄兴的本质,正如脂砚斋所评:“真诗人语。


林黛玉也有同样的诗歌理论,在六十四回里,她做了《五美 吟》之后,与薛宝钗有一段对话。

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喜、可羡、 可悲、可叹者甚多。

……因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
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这是林黛玉的诗歌观点。

无论是贾政的“怡情悦性”、 薛宝钗的“寄兴写情”, 林黛玉的“以寄感慨”,都是一个意思,作文要有感而发,即“诗 言志”也。

如果说贾政、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诗论只是从侧面 反映了曹雪芹的文学思想,那么在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在作《芙 蓉女儿诔》时的一段心理描写,则直接的反映了曹雪芹的文学思 想。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
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
而已。

此其一也。

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
质。

还是 礼,
涉, 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
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 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
这段心理描写文字,详尽地表述了《芙蓉女儿诔》的写作构思过程,强调了诔文一方面要出新意,即“另出己见,自放手眼, 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另外要求“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即要抒哀情,这样的思想和贾政、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认识是
致的。

曹雪芹对自已的《红楼梦》也是如此认识的。

我们之前已经谈到曹雪芹批判古今传奇时说,“……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

”言下之意,曹雪芹要以《红楼梦》发泄儿女之真情,
要把《红楼梦》写成含有儿女真情的文学作品。

正是因为曹雪芹具有上述的文学思想,“《石头记》立誓笔不写一家文字”,所以《红楼梦》在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别开生面,另立新场,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因为作者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透视,抓住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所以作品才有了极其丰富深远的思想意义;而且作者以抒情为文学特质,所以作品的情感抒发呈现出浪漫诗意、委婉含蓄、朦胧缠绵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