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 天地间无一不是史学的命题,完成 了对史学本身价值认识的理论升华。 • 王世贞从纯粹的史料角度提出“稽 古史即经也”,即考核古史不能离 开“经”。 • 比较了经与史的价值,认为史学的 价值更重于经。
返回
•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有价值 • 有局限
• 一、他对当代史学的批判,及其对 各种史料的相对史学价值的分析 这是史学批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 想。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制作者: 零七历史本一 郭娜 200703410112
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1526年 -1590年),字 元美,号凤洲,又 号弇州山人,明朝 太仓(今江苏太仓) 人,文学家、史学 家。“后七子”领 袖之一。
•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明代提出的最有价值的史学理论之一
• 史学批评理论

对各种史料存在的优劣利弊进行讨论; 国史、野史和家史的利弊分析;
二、历史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
• 对历史的批判的特点是强调历史是非 的相对性、历史性,主张“师心自 裁”,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 是非的标准是不确定的; 是非是很不容易确定的; 既然天下没有是非,君子就应有 自己的及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弊 端; • 批判封建专制政治,比较典型的是 体现于对洪武、永乐二帝及其政治 的批判; • 对当代其他统治者丑陋行为的揭露 与批判。
返回
• (1)有明显的崇古抑今的倾向; • (2)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君主专制制度弊病的根源 现实弊政的症结 怎样进行更彻底的改革 • (3)阶级局限性 一再表示对农民起义的仇视 对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员倍加颂扬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今 昔 , 阐扬 微 慝 ,卓 然 是 非 之 宗 匠 也 ” 接 着 ,王 世 贞 系 统 阐 发 了 自己 的 是 非 观 ,称 “ 非 。 是
之 变若 纷 丝 ,然有 一人之 是非 ,有一 事之是 非 ,有片 言可折之 是非 ,有千古不 决之是非 。后 之君子 且 奈何 ?亦 存其迹 而 已矣 曷为存其 迹 ? 日有 案矣 ,日有断 矣 ,则未 知其是 是而非非 也 。与其 所 以取 是非 者 的然 而无 万一 讹 也 +信 传信 ,疑传疑 ,一人 不 以一 事蒙 +一 事不 以一 人废 ,开 眼界 于片言 ,窜齿余 于 千古 ,好 而知 其恶 ,恶而知 其美 ,殆庶几 焉 。若 日 :同不 足 以标朦 ,姑 以异 为奇 ,其不 然 !其 不 然 !倒 道 而 言 ,君 子 弗 言 也 。要 使 束 修之 儒 ,顾 影 自 畏 。 善 虽 小 而 务 聚 ,慝 虽 细 而必 捐 ,则 君 子 表 微 之 功 ,于 斯 为 大 。 … …虽 然 , 天 下 而 无 是 非
义 与 道 末思 想 重新 解读 宋儒 史论 ,力 围作 出符台 历 史 本 真 的认识 。他 是祝 允 明与 李赞之 间一 位 值
得 注 意 的理 学 化 史 学批 评 末 。
关键 词 :王世 贞;理 学化 史 学 ;史 学批 评 ;《 书后 》 读
理 学 是宋 明 时期 的 主 导 性 国 家 思 想 ,理 学 化 史学 则 是宋 明 时期 的 主 导性 史 学 形 态 。 明朝 中叶 以后 ,程 朱 理 学 不 断 受 到 挑 战 ,学 术 界 出 现 了 一 股 理 学 批 评 思 潮 。 在 理 学 化 史 学 批 评 声 浪 的 冲击 下 ,明 代 史 学 返 朴 归 真 .走 上 相 对 独 立 发 展 之 路 。在 这个 转 型 过 程 中 ,王 世 贞 无 疑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人 物 。 王 世 贞 (5 6~19 ) 是 明 代 学 界 “ 七 子 ” 领 袖 ,他 既 是 文 坛 上 的 12 50 后 高产 作 家 ,又 是 位 影 响 极 大 的 明史 专 家 ;可 惜 ,长 期 以 来 ,人 们 忽 视 了 王 世 贞 在 对 理 学 化 史 学 的 批 评 中作 出 的 贡 献 。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1526—1590)①,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②。

“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④,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

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

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

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

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⑤。

“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

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陆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发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

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发丧:“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既死,复棺殓之。

”由此结冤于严嵩。

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

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

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

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

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

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

释盗而党者立杖死。

”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

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

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嘉靖以来首辅传》、《读书后》等书。

翻阅其书,纪昀曾感慨道:“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1]其中《读书后》是王世贞晚年之作,他对前人进行深入的评点,并对早年的相关思想进行反思和悔悟,深化了其“元无人”、“以事论人”和“以智论人”的史学主张。

对《读书后》史学观的认知,不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王世贞的史学思想,还能为后人解读历史提供新的维度。

一、《读书后》概述《读书后》一书为王世贞后人所整理,并非王世贞亲自整理,关于该书的基本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明确的记载,书中写到:“此书本止四卷,为世贞《四部稿》及《续稿》所未载,遂至散佚。

其侄士骐得残本于卖饧者,乃录而刊之,名曰《附集》。

后吴江许恭又采《四部稿》中书后之文为一卷,《续稿》中读佛经之文为一卷、读道经之文为二卷,并为八卷,重刻之。

而陈继儒为之序,称其如吕氏《读书记》、晁氏《读书志》。

案晁公武《读书志》每书皆详其卷数撰人,以及源流本末。

世贞此书则九十五篇之中,为跋尾者四十二,为史论者五十三。

”[2]可见,《读书后》一书是王氏着作散佚后,他人重新辑补而成,共同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读书后》八卷本。

而且该书所长为史论,约占56%的比例,且四十二篇跋尾中,亦有史论特色,如卷一《读荀子》、《读管子》等文,不是简单的读《荀子》《管子》之文的悟,而是对荀子、管子的评论,及其纠正他人对荀子、管子的理解,虽为一家之言,但颇有“正”史之意。

《读书后》中史的因素浓厚,这主要集中在前四卷,后四卷重点在于文学评论,此文暂不涉及。

就前四卷而言,按时代分类,涉及的有: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庄子、列子、墨子、尹文子、程婴、伍子胥、乐毅、司马穰苴、孙武、吕不韦、黄歇、蔡泽,共计12人;两汉时期人物黄石公、项羽、范增、刘安、贾谊、齐悼惠王、司马相如、霍光、淮南厉王、张安世、扬雄、邓禹,共计1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诸葛亮、马谡、曹植、徐干、陆逊、羊祜、阮籍、周岂页、周处、谢安、谢玄、陶渊明、范粲、谢灵运、何胤,共计15人;隋唐时期人物王通、李绩、常衮、李白、王维、杜甫、韩愈、柳宗元、王叔文、冯道,共计10人;宋朝时期人物赵普、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世忠、赵鼎、赵松雪共10人;明朝时期人物宋濂、方孝孺、李梦阳、李东阳、陈献章、王守仁、李攀龙、归有光,共计8人;而八卷中并没有涉及有关元朝人物的评论,这和王世贞的诗文评论一致,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认为“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3],即从诗文的发展角度而言,宋文还有可选之处,元朝却无文可选,亦即无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后,后现代史学理论追求对历史研究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他们认为,传统 历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对传统历史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强调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视角和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此来说明历史 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虽然后现代史学理论具有很多优点,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历 史事件,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 后现代史学理论过于强调历史文本的叙述性和语言性,而忽略了历史事件本身的 存在和真实性。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现代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主观 和任意,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影视史学对传统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书写史学中,历史事件 的描述和解释主要依赖于文字。而影视史学则强调视觉和听觉的表现,这为历史 事件的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揭示历史的连续性和 复杂性,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三、实际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异同,我们选取了两部作品进行比 较:《让历史照耀未来》和《时代英雄》。
在研究成果方面,两者都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历史照耀未来》 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二战的历史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而《时代英雄》则通过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 出了更多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总的来说,无论是影视史学还是书写史学,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和理解 历史。虽然它们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正确的 历史知识,提高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影视史学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它将会与传统书写史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貞第一節身世和宦曆王世貞(1526—1590)①,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蘇州太倉(今屬江蘇)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親王忬曾任薊遼總督、右都禦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稱“生有異稟,書過目,終身不忘”②。

“年十五,詠寶刀詩,師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歲中進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於他愛好詩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吳維嶽等人組織的詩社,又經常同李攀龍、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人往來唱和,“紹述何、李”,“名籍公卿間”④,很快升遷刑部員外郎、郎中。

王世貞是一位忠於職守、精於吏事的合格官員。

有人稱他“日坐公署,剖決案牒。

所讞獄,度得情,輒手錄付吏趣書之。

各以輕重決遣,不三日而畢”⑤。

“奸人閻姓犯法,匿錦衣衛都督陸炳家,世貞搜得之。

炳介嚴嵩以請,不許。

”陸炳、嚴嵩在當時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王世貞不畏權貴,伸張正義,確屬難能可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楊繼盛上疏揭發嚴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獄論死。

王世貞挺身而出為之發喪:“時進湯藥。

其妻訟夫冤,為代草。

既死,複棺殮之。

”由此結冤於嚴嵩。

嚴嵩即藉口將他調離刑部,貶為山東青州兵備副使。

青州多大俠巨盜,他們殺人越貨,擾亂治安,地方當局無可奈何。

王世貞到任以後,“集強壯,教之射。

申飭保甲,重捕盜之賞。

又於州邑畫地為界,以義官統之”。

規定:盜當時捕獲者為上,不出境獲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盜從其所起而不覺察者,經其所過而夜巡不傳捕者,罰。

釋盜而黨者立杖死。

”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僅一年,“盜盡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韃靼辛愛等入潘家口,掠遷安、薊州(今河北遷西)、玉田,在邊牆以南停留五日,京師震動。

王世貞的父親,薊遼總督王忬因灤河作戰失利,被下獄問死。

王世貞知悉,立即從青州趕到北京,與弟世懋“日蒲伏嵩門,涕泣求貸”,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諸貴人輿”,叩頭求救,但亦枉然。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陈旭宁【摘要】有明一代,造伪盛行.王世贞为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的盟主,著述丰富,真伪杂陈,其《?州山人四部稿》中《左逸》《短长》造伪痕迹明显.本文对《左逸》《短长》中的造伪现象进行分析,并将造伪归因于王世贞个人的史学态度及明代造伪之风盛行的时代环境影响.【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王世贞;《左逸》;《短长》;造伪【作者】陈旭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明代“后七子”流派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之一,继李攀龙后“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1]P140,主持文坛二十余年,文名满天下,其《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山人别集》《艺苑卮言》等是后人研究明代文学及史学的重要资料。

王世贞著述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宗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天下猎其诗及其谈说公之声力气谊者,至变国俗,一时三尺童子少知句读,皆更相称字,而以足不急门与口不道元美先生为可耻。

”[2]卷四然而其著作之丰范围之广不免鱼龙混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百货具陈,真伪骈罗,良楛淆杂”[3]P1508。

到了晚年,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变化,既认识到复古的流弊,也表示拒绝应酬之作,创作了一些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文章。

本文试分析《弇州四部稿》中的《左逸》《短长》是否造伪,并探析其造伪原因。

一、《左逸》《短长》由来《弇州四部稿》中《左逸》三十条序:“峄阳之梧,爨樵者穷其根,获石箧焉,以为伏藏物也,出之,有竹简漆书古文,即《左氏传》,读之,中有小抵牾者凡三十五则,余得而録之。

或曰:‘其指正,正非左氏指也’,或曰:‘秦汉人所传而托也。

’余不能辨,聊以辞而已。

”[4]P305峄山南坡的孤桐之下,一名捡柴的樵夫挖至树根根底处得到了一个石函,以为其中藏有玉石之类的宝物,打开后发现是漆书,为《左氏传》。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2)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2)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1526—1590)①,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②。

“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④,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

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

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

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

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⑤。

“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

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陆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发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

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发丧:“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既死,复棺殓之。

”由此结冤于严嵩。

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

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

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

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

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

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

释盗而党者立杖死。

”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

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

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史书三分法与官私修
中国古代史书有官修,私修,官修史书成于
众人,私修史书多为独撰。王世贞认为官修 不如私攥。王世贞继而又根据史书的内容和 作者的身份,把史书分为“国史”,“野史”,“家 乘”
四王世贞对中国历代史书的批评
史学评论范围自春秋,战国及明代,视野开
阔,纵横千古。史学评论
王世贞的明史著述的四大类别
晚年定稿的史学专著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与《嘉靖以来内阁首

天地无非史,何来经,史之别?
王世贞:经以志,史以记。此自古两言之。
“今日之史,倍急于经”,“今日之人不可以一
日而去史”。
二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1史学编纂学理论与史学批评思想
史书要重因循模拟(与文学复古思想一脉相
承) 诸多史书中,王世贞最推崇《史记》和《汉 书》:因循前史,模拟前编。
第一类为史料汇编与史料笔记类
著史基础:
《天言汇录》十卷,《明野史汇》
一百卷 早期作品, 见闻为主《 少阳 丛谈》二十卷, 晚年作品,史料笔记类《觚不觚录》 一卷
第二类史料考辨类
《史乘考辨》:对明代国史,野史,家乘的
优劣短长的考辨
第三类史书初稿类》,明 人贺复征编的《文章辨体汇选》 《北边始末志》《哈密志》《安南志》等收 入 《弇州山人四部稿》 《史传》十卷,又分《世家》四卷,《传》 六卷,录入《弇州山人续稿》
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目录
1王阳明心学思想对于王世贞史学思想的影响
2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3王世贞的明代史学批评 4王世贞的明史著述 5王世贞的史学影响
王阳明心学思想对于王世贞的影 响
1王阳明心学对于经的权威性发出挑战。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既道,道
既事。《春秋》亦经,《五代》亦史。《易》 是包牺 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 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
太史公之文,有数端焉。帝王纪,以己释
《尚书》者也,又多引图纬子家言,其文衍 而虚;春秋诸世家,以己损益诸史者也,其 文畅而杂;仪秦鞅睢诸传,以己损益《战国 策》者也,其文雄而肆;刘项《纪》、信越 诸《传》,志所闻也,其文宏而壮;《河 渠》、《平准》诸书,志所见也,其文核而 详,婉而多风;《刺客游侠》、《货殖》诸 传,发所寄也,其文精严而工笃,磊落而多 感慨。
对史书体裁与范畴的意见
王世贞认为史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天地
间皆是史。记传与编年二体作为史的正文则 互有优劣,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族谱与 方皆可归诸史考证,故而其价值令人怀疑。
曰编年、曰本纪、曰志、曰表、曰书、曰世
家、曰列传、史之正文也;曰叙、曰记、曰 碑、曰碣、曰铭、曰述,史之变文也;曰训、 曰诰、曰命、曰册、曰诏、曰令、曰教、曰 札、曰上书、曰封事、曰疏、曰表、曰启、 曰笺、曰弹事、曰奏记、曰檄、曰露布、曰 移、曰駇、曰喻、曰尺牍、史之用也;曰论 曰辨、曰说、曰解、曰难、曰议、史之实也; 曰赞、曰颂、曰箴、曰哀、曰诔、曰悲史之 华也。虽然颂即四诗之一,赞、箴、铭、哀 诔皆其余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