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合集下载

从《史通》看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从《史通》看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必 要
《 通 》 思 想 体 系 , “ 录 直 书 ” “ 扬 名 教 ” 矛 盾 史 的 是 实 与 激 的
统 一 。实 录直 书 ” 为其 史 学 体 系 中的 一 项 基 本原 则 . 为众 “ 作 已 多 学 者所 认 定 。 知 几 从 史 学 角度 一 再 强 调 “ 录 ” 则 . 刘 实 原 同时 又 注 意 “ ” “ ” 关 系 。 他 看 到 “ 之 为 用 。 矣 大矣 ”并 文 与 史 的 文 远 . 指 出先 秦 散 文 “ 成 天 下 ” “ 化 、以察 兴 亡 ”是 “ , 文之 将 史 . 流 一 其 焉 ” 。 针对 秦 汉 以 降 , 体 大 变 , 文 繁华 失 实 ,非 复史 书 , “ 更 成 文集 ”I 刘 知 几 认 为 “ 之 为 史 而 载 文 也 , 能 拔 浮 华 . , 聊 今 苟
第 2 4卷 第 4期
Vo .4. . 12 No4
延 安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m'a fYa " c t n l& T c nc lI si t o n l n a Vo ai a o n o e h ia n t u e t
21 0 0年 8月
Au .2 0 g 01
佚 , 书 今 存 四十 九 篇 。 内篇 为 全 书主 体 , 重 讲史 书 的体 裁 全 着
体 例、 料采集 、 述要点和作史原则 , 史 表 以评 论 史 书 体 裁 为 主 :
官 之 责也 , 能 申 藻镜 , 流 品 , 小 人 君 子 臭 味得 朋 , 夫 别 使 上智 中
庸 等 差 有 叙 . 惩 恶 劝 善 , 肃 将 来 . 浊 扬 清 , 为 不 朽 者 则 用 激 郁 矣” 。目【 脚 于 史 书 , 知 几认 为 “ 名 ” “ 子 所 急 ” l 对 J 刘 正 乃 君 。孔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名词解释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

《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本书是游记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

刘知几史学三长

刘知几史学三长

1|、刘知几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尤以史识最为重要。

所谓才,是指史家应有的才具,即在考核史料、叙述史事编纂技巧方的能力。

所谓学,是指史家志有的学问,即要掌握广博的史学知识及其它有关知识,掌握充分的史料。

所谓识,是指史学应有的见识,即辨明是非,有正确的见识、观点,还包括疾恶扬善、秉笔直书的品德和胆识。

在分析研究以往史书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写史书的一些原则。

认为一部良好的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实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饰非文过”,“曲笔诬书”。

内容只应记“事关军国,理涉兴亡”的大事,不应记“州闾细事,委巷琐言”。

人物要有选择,不能“愚智毕载,妍媸靡择”;要“区别流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体例要“详求厥义”,谨严合理,做得名实相符,不能“名实无准”。

搜集史料,不仅要“徵求异说,采摭群言”,还要细心鉴别,“明其真伪”。

叙述史实,应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虚加练饰,轻事雕彩”。

记述人物的语言,要用“当世口语”,“从实而书”,不要“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对于符合这些原则的《左传》和不为一般人所重视的两部史书(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和王劭《齐志》)屡予表彰,备加赞誉,体现了他不同于流俗的“史识”。

在《惑经》篇中批评《春秋》“巨细不均,繁省失中”,“真伪莫分,是非相乱”,指出《春秋》不过是一部“菁华久谢”的陈籍。

《疑古》批评《尚书》和《论语》;指出《虞书》赞美尧“克明俊德”,能识别大才大德,是编造出来的“奇说”;尧、舜禅让的美谈,是捏造出来的“虚语”,总之,他认为。

“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不能轻信。

对古书中所载的鬼神、祥瑞、迷信等等的批判,更是不遗余力。

2、才、学、识“史才三长论”“史才三长论”是刘知几在史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史才须有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旧唐书》卷一0二《刘子玄传》)不具备这“三长”,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史学家,不应担负史官的重任。

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

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崔赛云学号2012221060043 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先秦史院、系(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任课教师陈廷湘考试课程史学理论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摘要:《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之后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讨论了刘知几史学理论中的五个方面:刘知几的“引经入史”;刘知几的“直书论”和章学诚的“史德说”;刘知几的史之分类及对郑、章二氏的影响;刘知几“文人不宜修史”说;刘知几“人物品汇”观和郑樵的类例理论。

关键词:史通史学理论影响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

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

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

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

《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对后世史学理论影响颇深。

大凡举我国古代史学理论大家,共有三人,即刘知几、郑樵、章学诚。

梁启超称:“千年以来研究史家义法能心知其意者,唐刘子玄、宋郑渔仲与清章实斋三人而已”①。

又称“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②。

三人之中.刘知几首开史学理论研究之先河,郑、章二氏继而续之,故自《史通》问世以来,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受其影响最深者,莫过于郑、章二氏。

其次当数明人胡应麟。

正如傅振伦先生所指出的:郑、章二氏“皆熟读刘氏之书,故其学说多出于《史通》也”,又称:“胡应麟之撰《史书占毕》也,全法《史通)”,“其内篇论史之语,几尽取刘说”③。

一、刘知几的“引经入史”自从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后,儒家经典便被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了这种需要。在《 史通》 他在总结前人 已 中,
经取得的成绩 的基 础上 , 把更 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对传统史学 的反思 和对 当代史学的批评 上, 以期从 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以指导今后史
学的变革和发展。在《 史通・ 自叙篇》 他明 中,
确说明 自己撰写《 史通》 的主 旨是“ 伤 当时 盖 载笔之士 , 义不纯 , 其 思欲 辨其 指 归 , 弹其 体 统 。……夫其 为义 也 , 与夺 焉 , 有 有褒 贬焉 , 有鉴诫焉 , 有讽 刺焉。 又说 : 自兹厥后 , ” “ 史籍 逾多 , 苟非命世大才 , 孰能刊正其失?磋予小
修《 隋书》 本应矫枉, 表彰其气节, 然而《 隋书》
1 21
万方数据
学习古人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 : 一是形式上 的模拟 , 貌同而心异” ; 即“ 者 一是学习古人的 精神实质 , 貌异而心同” 即“ 者。他批评前者
的条件。正如刘知几所指出的:夫人既不知 “
’ 锐志于奇, 喜编次古文, 撰叙今事, 而巍然 自 谓《 五经》 再生,三史》 《 重出, 多见其无识者 矣” 。称赞后者为“ 明识之士”认为他们的做 , 法“ 非如图画之写真, 熔铸之象物, 以此而似 彼。其所以为似者 , 取其道术相会, 义理互 同, 若斯而已” 。他评论说:貌异而心同者, “ 模拟之上也 ; 貌同而心异者 , 模拟之下也。然 人皆好貌同而心异, 尚貌异而心同者 , 不 何 哉?盖鉴识不明, 嗜爱多僻, 悦夫似史而憎夫 真史, 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 , 有叶公好龙之
善之为善, 则亦不知恶之为恶, 故凡所引进, 皆非其才, 以势利见升, 或 或以干祈取摧” (辨职》 。致使一些史官“ ( ) 当官卒岁, 竟无刊 述”“ ,或辄不 自换, 轻弄笔端” 史馆竟成 了 , “ 养拙” “ 、藏愚” 之地。刘知几气愤地称之为 “ 素餐之窟宅, 尸禄之渊数”《 (辨职》。由于 ) 一些史官素质太差 , 一切秉承监修的旨意 , 因 此在撰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 每欲记一事, 载 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怜时》 的现 ) 象。一些史官甚至“ 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 坐 变炎凉, 徒延岁月”《 (件时》。由于史馆中人 ) 众嘴杂, 因此经常出现泄密情况,倘有五始 “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摘要】:《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

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编纂学理论及思想。

文章总体分三部分:关于选材的理论;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关于编纂的理论几部分。

主要通过对《史通》编纂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试着探讨他的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及其史学思想。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编纂学;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撰成的著作。

刘知几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

刘知几从理论上对文献编纂进行颇为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编纂原则。

他对文献编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开创之功,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于选材的理论刘知几很注意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对于史料的精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①他认为精选史料,不只在于能区别史料的精华和糟粕,还在于史家之肯割爱。

他在《断限》篇中引了陆士衡的话“虽有爱而必捐”,来说明这一意思。

关于“用晦”他指出,晦与显的区别在于:“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②在《史通·补注》中提到,史料在精而不在多。

要想“取信一时”,“传诸不朽”就应该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做过的那样,“征求异说,采摭群言”③。

将笔记、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或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之言,不加考证地视为信史史料,写入史书之中,刘知几是坚决反对的;对于谱牒一类的史料,他主张研究核实后也可使用。

刘知几这种审慎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对“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以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的维护。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历史文选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

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照《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列举3部。

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

史学论文:简析刘知几“直笔论”

史学论文:简析刘知几“直笔论”

简析刘知幾“直笔论”一、对曲笔的批判刘知幾说:“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

”所谓实录者,“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他认为史家治史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功司过,彰善惩恶,而且在于史学乃是经国之要道。

他把史学当成治理国家的工具,因为只有实录直书,才能使逆臣贼子、淫君乱主“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从而“申以劝诫,树之风声”,达到“史之为用”的目的。

刘知幾提倡直笔,反对曲笔,恰恰说明曲笔阿谀奉承媚主,在当时和以前都是一种风气。

他担任史官期间就主张照实撰写国史、实录,不为他人歌功颂德,结果遭人诽谤。

刘知幾的直笔论,是以直笔为史家的忠实责任,不允许为任何权势所变更。

刘知幾在古今正史篇指斥许敬宗“或曲希时旨,或猥饰私憾,凡有毁誊,多非实录”,指斥牛凤及“凡所撰录,皆素贵私家行状”,在史官建置篇也指斥“许敬宗之矫妄,牛凤及之狂惑,此其善恶尤著者也”,这都是对于并代史臣之毫无保留的批判。

刘知幾所谓“直笔”,讲究“不掩恶,不虚美”,甚至反对为了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而使真相不明,因此,他婉转指出即使是孔子的话也不可拘泥。

他说:“……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于史籍,其义亦然。

是以美者因其美丽美之;虽有其恶,不加毁也。

恶者因其恶而恶之;虽有其美,不加誉也……斯并曩贤精鉴,已有先觉,向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

”这些话大大地剥去了儒家经典的圣光。

刘知幾在理论上反对掩恶虚美,并且也是实践“不掩恶,不虚美”的。

他在《史通》里写有《疑古》、《惑经》两篇,并不因为《尚书》、《春秋》是经书而隐瞒它们的缺点,这两篇的内容要在本章第二节去说。

同时,他也不是笼统地疑古惑经,而是就事论事。

可见刘知幾既不因为《惑经》而惑疑孔子在历史上的成就,又注意到了孔子和普通人一样,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盲目崇拜。

二、对古人与经典的评议刘知幾“直笔论”还表现在“多讥往哲”的批判精神。

他继承孔子之志,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疑辨思想和学说,充分肯定了《论衡》对《论语》的诸多批评,又对王充没有批评到《春秋》表示不满,立志要揭示《春秋》杂义,攻击欺惑牴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刘知几《史通》中的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一生著作颇丰,但除《史通》外,其余皆亡佚。

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虽然自身才气勃发,却因为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仰承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因而后来退出使馆,私自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通》。

这部史书与唐代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他并非描写某一时代的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的各种史学作品作出评论,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这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此时正处唐朝全盛时期,此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此《史通》应运而生。

《史通》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由于刘知几除《史通》以外的各种作品都已流失了,因此,要想研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只能从《史通》和新旧《唐书》去寻找材料。

但是新旧《唐书》成书于后代,因此《史通》更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史通》文字简约,全书不过数万字,这跟中国古代史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比起来,算是不折不扣额的小部头了。

不过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这部书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则是关于史学家素养的“史才三长”理论,即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三种才
能,史才、史学、史识。

这是刘知几对中国以往史学优点的深刻总结,对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

简略言之,既是一个史学家必须学会博采史料,集腋成裘,这是史书编著的基础;同时他还必须学会恰当的运用题材体例,善于剪裁纷繁复杂的史料,以使史书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史实;最后,一个史学家还必须善于进行文字表述,原则是真实(秉笔直书)和简洁。

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

这种鉴别要求将一些夸大不实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史料剔除,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

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

史学家作为人,总是会将自己的主观观点或多或少的加入作品中去,而史实本身却是客观的。

因此刘知几要求一个史学家应该“兼善”、“忘私”,“兼善”是指博采各家之所长,不要厚此薄彼;“忘私”是指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抛弃个人好恶,完全根据客观事实描述。

“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的史家们,都
力求达到他所说的这三点。

另外关于《史通》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历来人们都认为《史通》“尊班抑马”,就是极度推崇司马迁,竭力贬低班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史通》说:“班固《汉书》,全同太史”固然有失偏颇,但他对班固并非全是批评,对司马迁也并非一味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