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教学教材
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以《史通》的史学批评为考察中心

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以《史通》的史学批评为考察中心吴海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汉唐之际是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的重要阶段,刘知幾总结汉唐时期的史学,正统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内容。
刘知幾对楚汉时期、汉晋之际与东晋南北朝的正统问题都有展开史学批评,这源于其以儒为本的治学立场,从而使其正统观的儒学因素十分突出。
刘知幾关于正统的史学批评不仅深受儒家名实观念和华夷之辨的渗透,同时还受其本人正统思想的影响。
刘知幾的正统思想植根于时代,承认武则天的正统地位,否定唐初的北朝系统。
刘知幾的正统思想有其特点。
关键词:刘知幾正统思想史学批评1902年梁启超倡导史界革命,曾将正统论作为中国旧史学最荒谬的观念予以激烈抨击,但朱维铮敏锐地指出梁启超又极力称道刘知幾、郑樵、章学诚等人的史学,视为中国史学进化的表征,忘记了刘知幾等人是“正统论的坚决捍卫者”。
①饶宗颐先生在其《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小引》中,也提及刘知幾《史通》亡佚的《体统》篇,作为“论统之作”。
②不过,①朱维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序》,载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第3页。
②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第1页。
关于刘知幾所说的"体统”,在《史通》中出现七次,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指体裁体例,如卷一《六家》中说《九州春秋》“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卷三《书志》中说书、志、记、录、说等(接下页)试析刘知幾的正统思想53目前所见关于中国古代正统论的梳理,极少涉及刘知幾,大约主要因为其没有留下关于正统问题的专文。
《史通》是对中唐以前史学发展的系统总结,汉唐之际是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的重要阶段,特别六朝时期,国家四分五裂,南北对峙,几十个政权频繁地兴衰更替,促使各政权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尤为迫切,“自有晋南徙,魏乘机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祐,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
刘知几和《史通》教学课件

三. 刘知几论史学三长:
刘知几围绕着历史撰述和史学功用作了不少 评论,都是联系具体史家进行评价.此外,也将众 多史家凝聚成一个抽象的史家 进行总体性评 论.明确提出史才三长观点.明确指出: 只有具 备才,学,识三长的人方可成为史才.这是史家素 养的最高标准.
才: 掌握文献的能力,动用体裁,体例的能力 和文字表述能力.
学: 各方面知识,主要指文献知识,社会知识 和自然知识.
识: 史家的器局和胆识.撰述原则,史学功用. “好是正直,善恶必书.”
刘知几史学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他极力提倡的“直书精神”与 “维护名教”观念的矛盾. 这是因为隋唐时期是一个门阀观念极其严 重的社会时代,刘的史学思想和著作中必 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关于文字表述:
刘推崇《春秋》的“属辞比事之言”.
《尚书》的“疏通知远之旨”.
强调: “意指深奥,诰训成义,微显阐幽,婉而成章.”
原则: 以叙事为工,以简要为主. 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 即: 美, 工, 简要.文字的美学要求. 主张“用晦之道”.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提倡: 事皆不谬,言必近真. 强调: 史之为务,必籍于文.要重视史书的文采, 反对: 虚加练饰,轻事雕彩,体兼赋颂,词类俳优.
4. 关于体裁和体例:
刘把体例作为史学批评的一个重大问题来 看待.总结提出体例理论: A.把握史书外部形态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 的理论
论述纪传,编年二体的长短得失.
B.对纪传体史书的内部结构作了理论上概括, 阐述了各种体例在一部史书中所处的位置 及相互关系
A) 对纪,传,世家,表历,书志,论赞,序例诸篇详论 B) 并提出增设:都邑志,氏族志,方物志的主张. C) 也有不当评论. 例: 评项入本纪,陈入世家.
3.4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第三段
《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 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 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為 長也。若乃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 後屢出,於《高紀》則云語在《項傳》,於《項 傳》則云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 後生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 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並編。此其 所以為短也。
荀悦:(148—209)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 昌)人。献帝时累官至侍中。奉命用编年体删改班固 《汉书》,撰成《汉纪》三十卷。
张璠:西晋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曾以秘书郎参 加著作,著有《后汉纪》三十卷。
华峤(?一293年):字叔骏,西晋平原高唐(今山东 禹城西南)人。撰《汉后书》九十七卷,其中十典未成 而卒。
文章选读《史通·二体》
本篇选自《史通》卷二,列《内 篇》第二。是一篇论述史体的文 章。 二体,指编年体和纪传体。本篇 以编年史和纪传史为史学的正宗, 总结了唐以前史书编撰的体例, 概括地叙述了唐以前史籍的部类, 有利于我们对唐以前我国史学发 展概况的了解。
第一段
三、五之代,書有《典》、《墳》,悠哉邈矣, 不可得而詳。自唐、虞以下迄於周,是為《古文 尚書》。然世猶淳質,文從簡略,求諸備體,固 以闕如。既而丘明傳《春秋》,子長著《史記》, 載筆之體,於斯備矣。後來繼作,相與因循,假 有改張,變其名目,區域有限,孰能踰此!蓋荀 悅、張璠,丘明之黨也;班固、華嶠,子長之流 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 言之。
广:扩大。之:代词,指代《左传》。
译文
对比二者的胜负,各有优缺点。东晋干宝的著作 中,就盛赞孔子而贬低司马迁。他说:能以区区 三十卷史书,概括二百四十年的历史,没有遗漏。 探究他的这种说法,是有说服力的吗?观察春秋 时的事实,记载在《左传》之中的,大概只有三 分之一。左丘明知道它的简略,所以写了《国语》 作为补充。但是在《国语》之外仍有很多遗漏之 处,哪里能说它是囊括了所有的事情而没有遗漏 呢?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

03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系统地探讨了唐以前史学的很多问题。
在《史通》众多的史学理论中,反神学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思想有其进步之处,亦有其局限性。
该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宗、武后二朝的伪瑞频呈;刘氏对秉笔直书这一原则的坚守;刘氏性格刚烈倨傲,才华横溢却志不得遂。
[关 键 词] 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刘知几《史通》反神学思想述论倪泽楷一、刘知几与《史通》梁启超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为发达。
”①史官之设,可谓尚矣;史书之备,可谓足矣。
二十五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艰辛历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中国史学的高度发达,主要体现在史书撰述的绵延不绝、可贵的直笔原则等方面;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史学在理论层面的建树寥寥无几。
直至唐朝,我国首部史学理论著作——刘知几的《史通》才横空出世。
令人唏嘘的是,下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研究专著的出现,就要到清朝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了。
正因如此,《史通》更是具备了重要的研究价值。
刘氏于中国史学理论建设有不可磨灭之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谓之子玄,岂不甚切欤?“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②笔者当时不知其字曰子玄且以字行,故初读两《唐书》,寻《刘知几传》而不得。
后偶于目录见一人曰刘子玄,其有一子曰刘秩,又有一子曰刘餗。
幸而笔者对此二人稍有印象,秩作《政典》,杜佑因之而继作,撰成《通典》;餗有文才,撰有《隋唐嘉话》。
秩、餗正是刘知几的儿子,那么刘子玄应为刘知几。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史通》和两《唐书》本传中,主要有史家三才、六家二体、五志三科、求实录、扬名教等。
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刘知几还有一种重要的史学思想,即反神学思想。
准确而言,是成熟但尚不彻底的反神学思想。
二、刘氏的反神学思想(一)进步之处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史通》的《书志》《采撰》《〈汉书·五行志〉错误》《〈汉书·五行志〉杂驳》等诸篇中。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了这种需要。在《 史通》 他在总结前人 已 中,
经取得的成绩 的基 础上 , 把更 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对传统史学 的反思 和对 当代史学的批评 上, 以期从 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以指导今后史
学的变革和发展。在《 史通・ 自叙篇》 他明 中,
确说明 自己撰写《 史通》 的主 旨是“ 伤 当时 盖 载笔之士 , 义不纯 , 其 思欲 辨其 指 归 , 弹其 体 统 。……夫其 为义 也 , 与夺 焉 , 有 有褒 贬焉 , 有鉴诫焉 , 有讽 刺焉。 又说 : 自兹厥后 , ” “ 史籍 逾多 , 苟非命世大才 , 孰能刊正其失?磋予小
修《 隋书》 本应矫枉, 表彰其气节, 然而《 隋书》
1 21
万方数据
学习古人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 : 一是形式上 的模拟 , 貌同而心异” ; 即“ 者 一是学习古人的 精神实质 , 貌异而心同” 即“ 者。他批评前者
的条件。正如刘知几所指出的:夫人既不知 “
’ 锐志于奇, 喜编次古文, 撰叙今事, 而巍然 自 谓《 五经》 再生,三史》 《 重出, 多见其无识者 矣” 。称赞后者为“ 明识之士”认为他们的做 , 法“ 非如图画之写真, 熔铸之象物, 以此而似 彼。其所以为似者 , 取其道术相会, 义理互 同, 若斯而已” 。他评论说:貌异而心同者, “ 模拟之上也 ; 貌同而心异者 , 模拟之下也。然 人皆好貌同而心异, 尚貌异而心同者 , 不 何 哉?盖鉴识不明, 嗜爱多僻, 悦夫似史而憎夫 真史, 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 , 有叶公好龙之
善之为善, 则亦不知恶之为恶, 故凡所引进, 皆非其才, 以势利见升, 或 或以干祈取摧” (辨职》 。致使一些史官“ ( ) 当官卒岁, 竟无刊 述”“ ,或辄不 自换, 轻弄笔端” 史馆竟成 了 , “ 养拙” “ 、藏愚” 之地。刘知几气愤地称之为 “ 素餐之窟宅, 尸禄之渊数”《 (辨职》。由于 ) 一些史官素质太差 , 一切秉承监修的旨意 , 因 此在撰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 每欲记一事, 载 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怜时》 的现 ) 象。一些史官甚至“ 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 坐 变炎凉, 徒延岁月”《 (件时》。由于史馆中人 ) 众嘴杂, 因此经常出现泄密情况,倘有五始 “
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

2001年:
一、学术史
1、试述《七略》到《隋书•经籍志》的发展。(看各种著录书籍的历代经籍志,看文献学方面 的概论文章。)
2、宋代疑经思潮及主要成就。(近代的《古史辨》学派。 朴学和乾嘉学派。宋明理学的兴 起、发展、特色与影响。濂(周敦颐)、关(张载)、洛(二程)、闽(朱熹)、陆王心学、 浙东事功派等学术概论,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唐代疑经思潮。唐代对经学的统一。)
5、“国学”的现代意义。(看各种概论性的中国文化史、学术史。如何在新世纪更好发挥国学作 用。为何要弘扬国学。弘扬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什么是国学、汉学、宋学。汉学与宋学之 争。古文经学的代表流派、人物、成就、影响,今文经学的代表流派、人物、成就、影响。今 古文经学的区别与争论,争论的实质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 1、诗骚之艺术区别。(《诗经》、《楚辞》对中国文学、文化、学术的影响。)
5、试比较《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抨击科举弊端的表现的不同(《儒林外史》和《聊斋 志异》在批判科举制度方面有哪些不同?)
2004年
学术史(六选四) 1、简论春秋对中国史学发展的意义
2、试析魏晋玄学的名教自然之辩及其影响
3、略述唐代的佛道论衡
4、略述北宋科举和学风的关系
5、举例说明古籍辨伪对学术史研究的作用
2、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抒情小赋有哪些特点?)(汉大赋的兴起、发展、特色及 其影响。抒情小赋为何兴起。其发展、特色及其影响。)
3、诗歌典故分析(虞集诗)(给一首诗写典故出处,元代诗人的诗歌。多看一些唐宋诗歌的注 解,比如阮籍、李贺、李商隐、李白等诗歌。)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

试析刘知几的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摘要】:《史通》是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
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编纂学理论及思想。
文章总体分三部分:关于选材的理论;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评论;关于编纂的理论几部分。
主要通过对《史通》编纂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试着探讨他的历史编纂学的理论及其史学思想。
【关键词】:刘知几;《史通》;编纂学;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是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撰成的著作。
刘知几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
刘知几从理论上对文献编纂进行颇为系统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编纂原则。
他对文献编纂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开创之功,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其史学编纂理论及思想进行分析。
一、关于选材的理论刘知几很注意在史书编纂过程中对于史料的精选。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①他认为精选史料,不只在于能区别史料的精华和糟粕,还在于史家之肯割爱。
他在《断限》篇中引了陆士衡的话“虽有爱而必捐”,来说明这一意思。
关于“用晦”他指出,晦与显的区别在于:“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②在《史通·补注》中提到,史料在精而不在多。
要想“取信一时”,“传诸不朽”就应该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做过的那样,“征求异说,采摭群言”③。
将笔记、小说中的神怪故事或道听途说、街谈巷议之言,不加考证地视为信史史料,写入史书之中,刘知几是坚决反对的;对于谱牒一类的史料,他主张研究核实后也可使用。
刘知几这种审慎的科学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也表现了他对“子不语怪、力、乱、神”④以及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原则的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刘知几的史学思
简述刘知几《史通》中的史学思想刘知几(661-721 ),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一生著作颇丰,但除《史通》外,其余皆亡佚。
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虽然自身才气勃发,却因为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仰承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因而后来退出使馆,私自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通》。
这部史书与唐代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他并非描写某一时代的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的各种史学作品作出评论,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这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此时正处唐朝全盛时期,此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此
《史通》应运而生。
《史通》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由于刘知几除《史通》以外的各种作品都已流失了,因此,要想研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只能从《史通》和新旧《唐书》去寻找材料。
但是新旧《唐书》成书于后代,因此《史通》更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史通》文字简约,全书不过数万字,这跟中国古代史书动辄数十万数百万比起来,算是不折不扣额的小部头了。
不过它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这部书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的观点,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则是关于史学家素养的“史才三长”理论,即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三种才能,史才、史学、史
识。
这是刘知几对中国以往史学优点的深刻总结,对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
简略言之,既是一个史学家必须学会博采史料,集腋成裘,这是史书编著的基础;同时他还必须学会恰当的运用题材体例,善于剪裁纷繁复杂的史料,以使史书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史实;最后,一个史学家还必须善于进行文字表述,原则是真实(秉笔直书)和简洁。
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
这种鉴别要求将一些夸大不实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史料剔除,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
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
史学家作为人,总是会将自己的主观观点或多或少的加入作品中去,而史实本身却是客观的。
因此刘知几要求一个史学家应该“兼善”、“忘私”,“兼善”是指博采各家之所长,不要厚此薄彼;“忘私”是指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抛弃个人好恶,完全根据客观事实描述。
“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
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的史家们,都力求达到他所说的这三点。
另外关于《史通》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历来人们都认为《史通》“尊班抑马”,就是极度推崇司马迁,竭力贬低班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史通》说:“班固《汉书》,全同太史”固然有失偏颇,但他对班固并非全是批评,对司马迁也并非一味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