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徽派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风格,也是安徽省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其文化内涵。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而形成的一种传统建筑风格,因其令人瞩目的特点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1. 特殊的建筑结构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是独特的,它的基本结构是歇山式建筑,即由两个坡度相同的“山顶”组成,有着屋脊相互交错的特殊构造。

2. 老辣的雕塑技艺徽派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其雕塑技艺。

徽派建筑的雕塑风格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极富个性。

3. 严谨的比例思维徽派建筑在比例思维方面,是很严格的,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墙装饰,都需要严格遵守一套比例规则,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美感。

4. 象征意义的意符徽派建筑装饰里的每一个雕刻、构件,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御花园下的鱼尾狮,具有镇宅合家之意,而蝙蝠图案则有着“福禄寿”之意,表达了强烈的美好愿望。

二、徽派建筑文化内涵徽派建筑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宏观风格上,更在微观层面中,文化意蕴深刻。

以下是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一些内容:1. 家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徽派建筑是江南地区富商巨贾所建造的,因此与家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建筑通常是一栋高大的青砖建筑,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住宿,因此建筑内的布局和功能需要体现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与体现。

2. 社交文化的体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住所,也是社会交际的场所。

因此,建筑布局在社交的方面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如宴席厅、客厅、书房等,这些空间设计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际,更是为了加强建筑内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3. 道德文化的传承徽派建筑的内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如厚德载物、孝亲爱人、贤能崇德、诚信守约等等。

徽派建筑的建造者认为,只有体现出这些道德价值,才能够将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分支,它源于中国安徽地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建筑结构、装饰风格、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索徽派建筑的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首先,徽派建筑的建筑结构呈现高度的平衡和谐。

徽派建筑非常注重对称与均衡,形成一种平衡的美学意味。

比如,在徽派园林的布局中,左右对称是一种基本的设计原则。

同时,徽派建筑通过层次分明的建筑结构体现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整个建筑更加有层次和深度。

其次,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独具特色。

徽派建筑的装饰主要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和意象,包括雀替、云峰、螭龙和吉祥花纹等。

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以雕刻或彩绘的形式出现在门楣、檐口、挂匾和护栏等地方,为建筑增添了一种优雅和豪华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强调线条的纵横交错和错落有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再次,徽派建筑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色彩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寓意着吉祥和稳固。

红色在徽派建筑中常常用于宫殿、寺庙和宅第的大门,黑色则用于室内的横梁和门窗的装饰。

这种色彩搭配使徽派建筑呈现出一种典雅而庄重的氛围。

同时,徽派建筑也会使用少量的绿色和黄色来增添建筑整体的鲜明感。

最后,徽派建筑还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徽派建筑重视对内部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比如,在徽派宅院中,会有一个庭院作为核心区域,周围分布着主客厅、卧室和厨房等功能区域。

这样的布局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又符合人们对于空间流动性和通透性的追求。

总之,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

其建筑结构的平衡和谐、装饰风格的独具特色、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使徽派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中的珍品。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新做法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新做法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新做法引言徽派建筑,也称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

它发源于中国安徽省的徽州地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徽派建筑以其典雅、精致的特点而闻名,其设计和施工工艺堪称独特。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理念的改变,徽派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探讨其新做法。

一、徽派建筑特点1.独特的木构结构:徽派建筑以其复杂的木构结构而闻名,其构造形式独特,使用的木材以松木为主。

徽派建筑采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成稳定的整体,形成坚固的建筑体系。

2.精美的彩画装饰: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画进行装饰。

彩画在徽派建筑中既起到装饰作用,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的彩画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绘制各种动植物和神话故事,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

3.严谨而富有组织的布局:徽派建筑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美感。

徽派建筑一般采用方形或矩形布局,大门位置通常设在正中间,左右对称。

建筑内部按照固定的规律设置房间,每个房间都有明确的用途,如起居室、卧室和堂厅等。

4.适合山区的建筑形式:徽派建筑多出现在山区,因此其建筑形式具有适应山区环境的特点。

房屋的屋顶有较大的倾斜度,可以有效排水和抵御雨雪侵袭。

同时,徽派建筑的墙壁较厚,能够保温和隔热,适应山区的气候条件。

二、徽派建筑的新做法1.现代材料的运用: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徽派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如在木材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松木,还引入了其他易于加工和使用的木材,如竹木复合材料。

此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现代材料,如钢材和玻璃等,来构建徽派建筑的某些部分,增强其耐久性和实用性。

2.环保和节能的设计理念: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关注增加,徽派建筑在设计上也进行了一些改变。

在建筑外墙的保温层选择上,可以采用环保的材料,如岩棉和玻璃棉,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的设计中增加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苏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富丽堂皇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建筑。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徽派建筑以传统汉族民居为基础,融合了商业文化和士人文化的特点。

其建筑风格典雅端庄,注重对称和谐,并以木结构为主要框架,砖石为主要材料。

其次,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细节的精美和独特,尤其以木雕和砖雕为代表。

徽派建筑中的雕刻精细绝伦,图案繁复多样,常常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第三,徽派建筑注重风水布局,讲究气势磅礴,常常规模宏大,建筑群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美感。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商首富多为土地贵族,致力于开发商业和农业资源。

他们创办了许多企业,并在徽州地区兴起了一股商业文化繁荣的浪潮。

徽派建筑正是受到了这种商业繁荣和富裕的影响而产生的。

随着明代到清代,徽商逐渐崛起,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中有许多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山的屯溪老街和宏村。

屯溪老街位于黄山脚下的屯溪区,是一条保存完好的传统商业街,约有600年的历史。

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保存有许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如胡雪岩故居、南湖书院等。

而宏村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位于黄山附近的宏村镇。

宏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建筑均为木结构,屋顶独特的弯曲形状,给人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感觉。

除了这些有名的景点,徽派建筑在徽州地区的乡村和古镇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比如西递、宏村、祁门等古镇,它们都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和独特的徽派建筑群。

这些古镇中的徽派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

总之,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欣赏到精美的建筑艺术。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身走进徽州地区,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徽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徽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徽州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誉为“徽派建筑”,而徽派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徽派建筑拥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它的独特风格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徽州地区,成为了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徽派建筑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对称性徽派建筑以对称为主要特点,不论是从整体规划到建筑细节,都偏重对称性。

因此,徽派建筑在建筑平面上采用轴线对称手法,在细节上以左右对称、遮阳对称和构造对称为主要手段。

2、注重色彩徽派建筑的颜色非常注重,宋代“画之派,徽之材”,徽州的画以“淡墨靠山”为主,而徽派建筑的主要颜色也以素白、墨黑、朱红三色配合为主。

其中墨黑主要用于底色,素白主要用于粉刷门窗、墙体,朱红主要用于门框、门吊、门扇以及雕刻等细节上。

3、注重雕塑徽派建筑大量使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等雕刻技艺,这也是徽派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雕塑表现手法以浅浮雕和阳刻为主,造型清晰、精美、富有变化,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巧思。

4、注重灰墙徽派建筑使用灰墙是其独特之处之一,灰墙主要指采用木钉石灰墙法砌筑的墙体。

灰墙在建筑的保温、防潮、隔音等方面有着长期的优秀实践经验,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二、徽派建筑的种类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种类繁多。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围屋徽州围屋是徽州建筑中的代表之一。

围屋的形态多为四边形,通常屋前有一个庭院,四合院布局,形成合院式围墙,围屋的样式因地区不同而异,有徽州“官园式”、县城镇束河“鱼鳞围式”以及江南一带“廊式茶馆围”等各种形式。

2、商业建筑商业建筑包括街市和店铺,街市是当时的集市交易场所,不仅是货物交易的场所,也是人们活动、交流的聚集地。

店铺的建筑是在城市街区中,集中商业、手工业和金融、酒店、茶馆等综合性的商业建筑群。

3、官邸民居官邸民居多为大宅院,官门的三进、五进或更多进构成上、下两部分,结合素庭、雅庭景观形成了徽州派式大宅院的布局。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

浅谈皖南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应用皖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徽派建筑则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地位。

那么,什么是徽派建筑?其风格特点又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接下来将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指建造在安徽省南部(皖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其流传的时代为明清两代。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体布局: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讲究坐北朝南。

它的院落布局也非常别具特色,通常为四合五天照的结构,寓意着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

2. 结构形式:徽派建筑的结构形式非常独特,其屋顶通常为歇山顶或者筒子顶,屋檐的形状也别具特色,多为飞檐翘角。

建筑结构稳固,给人以坚定的感觉。

3. 装饰风格: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以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为主。

其中木雕是最为精湛的,从门窗到楼梯、楼栏,无处不显现出雕工们的巧夺天工。

4. 材料选用:徽派建筑的材料选用也体现出其独特的韵味,从地基到墙体,再到屋顶的瓦片,全部都是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所以徽派建筑在建筑外表看起来非常土气,但这也正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布局规划、结构形式、装饰风格和材料选用等方面,它的独特之处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二、徽派建筑的应用徽派建筑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皖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徽派建筑的身影。

1. 皖南地区:作为徽派建筑的发源地,皖南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徽派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黟县的宏村、西递等。

这些古老的徽派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了当地的风景名胜。

2. 其他地区:由于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所以在其他地区也可见到徽派建筑的身影。

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等,这些地方都修建了不少徽派建筑,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观。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介绍徽派建筑是指中国古代安徽地区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代表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瑰宝。

下面将对徽派建筑进行介绍。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空间结构。

徽派建筑注重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以建筑、庭院和园林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空间。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即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排列,形成宽敞的院落和通透的空间。

这样的布局既符合中国古代宅院的传统,又体现了徽派建筑独特的空间美学。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二是讲究精湛的工艺和精细的装饰。

徽派建筑的木构件和砖石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徽派建筑的屋顶特别讲究,常常采用坡屋顶,屋檐的翘起和飞檐的设计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屋顶的瓦片通常以黑色和绿色为主,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美感。

徽派建筑的门窗也讲究装饰,常常利用彩绘和雕刻等技法进行装饰,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三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思想与儒家文化。

徽派建筑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相结合,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天井的设计,以保持室内与室外的联系,营造室内的采光与通风。

徽派建筑也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强调家庭和谐、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

徽派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传统绘画和对联,体现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传统。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为人所称道。

徽派建筑的布局和空间结构注重整体感,讲究精湛的工艺和精细的装饰,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思想与儒家文化。

通过欣赏和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审美特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徽派建筑风格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以黄山一带的徽州地区为中心,影响长江流域和华中地区。

徽派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地方风俗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细腻的雕刻和讲究的布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下面将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徽派建筑的外观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建筑屋顶、墙面和门窗的设计上。

首先,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的屋顶形式,屋顶低矮平展,并且靠近屋顶底部有一条向外伸出的飞檐,可以起到雨水避免流入室内的作用。

其次,徽派建筑的墙面多采用花岗岩砌成,这种石材坚硬,能够很好地抵抗外力的冲击,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

再次,徽派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横梁、窗框和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内部格局徽派建筑讲究内外相分离的原则,所以内部格局更加注重私密性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徽派建筑的内部空间划分明确,一般分为前堂、正厅、后堂和厢房等区域。

前堂是一个开放的大厅,常用于接待客人,并且前堂往往布置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彰显主人的家族荣耀。

正厅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很大程度上也是家族团聚和举办活动的场所。

后堂是主人的私人区域,主要用于休息和居住。

厢房则用于其他功能,如存放物品或作为佣人的居住区域。

这样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分明,功能分区明确。

三、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讲究舒适、大气、精致的风格。

徽派建筑的雕刻多以龙凤、狮子、花草等纹样为主题。

这些雕刻细腻精美,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徽派建筑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喜欢采用红、黑、白、黄等颜色,这些颜色既丰富了建筑的整体效果,又彰显了徽派文化的特点。

徽派建筑的装饰还包括门窗的涂漆、墙面的壁画等,这些精美的装饰使徽派建筑充满了艺术的氛围。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风格的特点在于建筑外观、内部格局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它的建筑外观鲜明、独特,形成了独特的徽派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徽派建筑特色我在徽州大地实习的时候,见到一座座村落,星罗棋布,错落有致。

如果将徽州建筑比作一曲凝固的音乐,耳畔就好像听到了音乐的回声,历史的交响乐章,在思想荧光屏上浮现出来,觉得徽州建筑的宏观体系都十分契合音乐的旋律,感到徽州建筑的结构都激扬着音乐的和声。

当在黟县西递、宏村等村落探古寻幽时,见到的路亭、牌坊,好似音乐的前奏曲(序幕、开端);驻足观赏的廊桥,仿佛音乐的协奏曲(衬托);精心考察的居室,恍如音乐的主体歌(发展、过程);凝视的宗祠,像是音乐的主题歌(高潮);悠然闲步的庭院,可比作音乐的终场曲(尾声)。

你的耳畔,仿佛奏响由无数砖瓦木石组合而成的交响乐。

这便是建筑的音乐性,也是徽派建筑音乐性。

当然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泛指,是广义的,是针对建筑的音乐物质而言。

作为徽派建筑而言,它那凝固的音乐性还别具一种特指的意义。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突出一个“徽”字。

“徽”字,是它的个性特征。

它那凝固的音乐性,不能离开徽派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就是:古雅淳朴,凝重深厚,隐僻幽邃,清淡简洁。

在宏村等古民居实习的时候,常常会在进村之前首先会看到的是牌坊——作为门楼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仿佛是乐章的序幕,开场时就以昂扬的声调,激越的情调,去扣动观众的心弦,给我造成强烈的印象,使得我怀着憧憬的心理,经过牌坊,跨进村口,并期待着下面的场景的到来。

这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点:开头要吸引观众,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所以,牌坊以及门楼作为建筑群的入口和各个2建筑门口的精彩装饰值得深入研究。

二、门楼的实用功能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门楼?”这里的门楼不是指“古代供瞭望、射敌之用的城楼。

”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为一户人家起到围护、分隔内外空间及交通疏散,并兼有采光、通风和装饰等作用之物;它还是住宅规模的标识、主人身份的象征,家庭富有的象征,家族地位的象征。

凡显贵之家均有门楼。

在民间流传着“房子有价门无价”的说法。

门楼的出现是纯粹功能性的,其最初的主要功能是标示着两个空间的转换,并体现了一种权利的赋予。

徽州地区门楼现在的特色是经过一个连续的历史演化过程而形成的。

它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建筑技术和文化,最终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特色的徽州门楼。

徽州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门楼砖雕,是更常见的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门楼砖雕,它也称为“门罩”。

即仅在大门外框上方,以砖瓦砌出仿木结构的出檐,并镶嵌砖雕,既具有一种装饰美,同时也有阻挡墙上方流下雨水的实用功能。

门罩的结构较为简单,基本平贴于墙面,不太突出,仅在顶端以砖瓦垒砌出简单的出檐以躲避风雨,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雨篷。

同时有必要提一下,门楼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

(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

)牌坊作为一种公共的大型建筑构件,则具有放表褒奖、道德教化、空间分界、情感承载、纪念追思、炫耀标榜、理念体现、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功能。

三、由实用到装饰性的变革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其显著特征,木质的柱和横梁给予房屋进行承重支承,屋顶也常带坡度和飞檐,徽州建筑是传承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并加之徽州当地的本土文化,才会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

徽州建筑作为一种在徽州土生土长的构筑体系,其木构的结构框架和带有坡度的挑檐是其骨架。

徽州木构建筑的结构中,月梁架设与两根柱之间,梁下设雕饰精美的雀替,梁与柱之间的隔扇作为区分内外空间的隔断,无需提供承重的功能,因此可以视情况决定设或不设。

其中,徽州牌坊就是徽州地区利用这种建筑原理所建造出来的杰出代表,没有任何功能上的需求,只是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此宏村胡文光牌坊3时的牌坊己经可以看成是徽州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性变革的一个明显的案例,例如图中宏村牌坊。

而牌坊也叫牌坊门,或称牌楼。

著名建筑学者朱永春就把牌楼式门楼划分成徽州门楼的一种分支。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徽州牌坊和徽州门楼两者皆可视为徽州建筑从功能性转变成装饰性中,徽派建筑文化艺术、社会环境等共同影响下的副产物。

而从装饰上的多寡区分,徽州门楼显然更胜牌坊一筹。

门楼装饰上的丰富多样和造型结构上的模式化,不仅是儒家礼制文化、宗族教义和封建等级制度上的影响,更是徽州人民主观意识上的和文化艺术上的直观体现。

装饰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不同于因物质需求的增加而产生的功能性要求,装饰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产物,是人民意识形态的衍生物。

正如中国古代纹饰变化的规律一样,从结构上的实用性到装饰上的审美效果,中国古代纹饰也是从一种具象的动植物纹样逐渐演变为抽象的几何线条的,这种由写实到抽象符号化的演变,正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积淀1的过程,这种过程和徽州本土艺术文化以及徽州人民审美上的提高不无关系。

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也是迎合了这种发展趋势。

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同样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通过徽州砖雕艺人精妙的工艺制作、徽商金钱上的支持以及徽州当地艺术、文化的改变,这些当初在建筑中仅仅提供结构支撑作用的功能构件,也旧貌换新颜的被装饰一新,成为了徽州门楼上面不可或缺的重点装饰对象。

是简单的从功能性到装饰性演变的过程,更是徽州地区艺术文化、人民审美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装饰是由写实到符号化不断转变的过程,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的发展也同样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由功能结构不断抽象化并逐渐演变为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一种装饰符号的过程。

四、牌坊、门楼的历史发展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类寻找天然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即“穴居”。

在洞穴的出入空间设置一些阻碍物,像天然的树枝、岩石之类,这个时期的“门”基本是一种原始状态天然的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人类的文明从新时期文明到青铜文化再到砖木材料为主的古代,门作为居住建筑的要素也随之发展,由原来的石门到木门再到逐渐发展的砖雕门。

通过对造型特征和起始年代进行考察,可以推测出牌坊先于门楼先出现。

牌坊最早能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至唐代时期。

当时由道路划分城市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坊”与“坊”之间隔有高约3米左右的夯土坊墙,大坊内开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个区,每个区内还有一个十字巷,即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曲”。

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因坊有大小,因此,一个坊有2至8座坊门。

每个坊的坊门上都写有某某坊之名。

如唐长安城有“永兴坊”、“平康坊”、“道政坊”等。

2这便是早期的牌坊。

而后其中一些坊门吸纳了华表的形制特点,将坊门两侧柱子改换成高耸而华美的华表柱后,形成了“乌头门”,“乌头门”在除去门扇后,形成了立柱远远高出于额杭的冲天式牌坊;另一些“坊门”,没有用高耸的华表柱来替换坊柱,而是吸纳了“胭”的形制特点,在额杭和柱顶上加盖了楼顶,从而形成了柱子不出头的屋宇式牌楼。

然而,尽管这两者比原先衡门式的坊门要美观得多,但其各自都有局限,前者只有华表柱而无楼顶,后者只有楼顶而无华表柱,于是有些人就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一方面将坊柱换成高高的华表柱,同时又不在杨柱顶上盖楼顶,而是在华表柱一侧的额坊上盖楼顶,这样,就形成了既有华美的楼顶,又在楼顶上露有高高的华表柱的冲天牌楼。

乌头门山东省孔庙棂星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并且迄今依然存在的这三种形制的牌坊即是由此演变发展而来的。

而发生这样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牌坊的这三种主要形制,大致上是在自宋代至清初逐步演化完成的。

4.3、早期徽州门楼发展牌坊和门楼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徽州地区的文化开始追溯。

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开始,徽州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概念,地处于院、浙、赣三省的交界,至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徽州文化的血脉源头一是本土固有的山越文化和吴越文化,二是东汉以后南迁的中原文化。

南北文化在古徽州交汇并融合,形成了徽州文化。

徽商们在外功成名就,受到文人雅士的熏陶从而渴望回归山野,老年时的乡愁却又导致其不得不回故乡,这在外被称之为“荣归故里”,但是富庶一方的徽商们谁又甘的落入人后?尽管宗族礼制的层层束缚使得其不得建造高大的建筑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地位,于是坐拥风雅的徽商们就将在北方经商时看到的门楼吸收并转化到自己居住的建筑中,并尽量把居住建筑的门楼给装饰的美轮美矣。

牌坊从早期建筑结构上功能性构件到贴在墙面成为门楼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徽州门楼装饰性的演变迎合了徽派建筑中从实用到装饰为主的这种发展趋势。

月梁、横枋、雀替等等建筑结构上的功能构件都移植到了徽州门楼上面。

门楼的建造是为“人”所用,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因此,它一方面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必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上建造。

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中,真正具有地点性的唯有建筑,因为它一经建好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

因此,徽州门楼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以徽州垂花门为例,徽州的垂花门源自于北方四合院垂花门的变体,北方建筑多木构,但是徽州地区空气湿润多梅雨,木构建筑不仅不易保存而且有安全隐患,徽商返乡后把垂花门的形制与徽州字匾门相结合,并运用了徽州地区的砖雕工艺,形成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垂花门。

4.4、明清时期的徽州门楼发展明清时期徽州经济、文化成为中原地区一颗璀壞的明星,经济文化的兴盛带6动了建筑以及装饰工艺的进步,并奠定了徽州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席。

这一切都于徽商的崛起、工匠技艺的纯熟、儒家文化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徽州门楼作为徽州建筑中的点睛之笔,在发展过程中也日趋从明代门楼的造型简洁、雕饰上的古朴素雅,发展成清代的细腻和繁复。

4.4.1、精炼、古朴的明代装饰风格明初,徽州地区的建筑与江浙地区的传统做法一起形成了南京官式风格,从徽州地区现存的明代门楼我们可以看到,与北方建筑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别。

徽州地区本身就有崇尚朴素而又鄙夷华丽的传统工艺上较简单,风格上朴素严谨雕饰上深受汉代画像砖的影响,造型浑圆结实,刀法简练挺拔。

此时的垂花门作为北方的门楼样式,尚未被徽州地区接纳,字匾门仍为徽州的主要门楼样式,大型门楼普遍使用月梁且月梁的断面近乎圆形,使用斗拱逐渐减少,门簪使用程度也相3比较低,屋檐大多以两边不起翘的平屋顶等等。

而明朝是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明初的社会上追求一种实用轻装饰的建筑风尚,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通常字面理解的“实用功能”,而是广义生活中尊重生命的“实”和便于居住的“用”,是相较于儒家“礼制”文化中提倡的尊师重教、天人合一观念等“虚”文化的一种对比。

明太祖朱元瑋就提倡:“宫室器用,一从简朴,饮食衣服,皆有常供,唯恐过奢,”一时之间“崇实罢黜虚”思想成了明初文化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