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徽派建筑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设计

徽派建筑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设计摘要: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稳定性。
气候的变化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活动。
建筑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而生。
徽派建筑在内外设计上,除考虑艺术、徽文化、徽商精神理念等元素外,也考虑生态环境及小气候,本文探讨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秘徽派建筑的独特气象元素。
关键词:徽派建筑;气象;应对设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安徽省皖南山区中的徽州古村落如同水墨画般,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无山无水不成居”,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古老徽派建筑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山环水抱,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
徽州建筑讲究“藏风聚气” “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之中包含着很多的气象知识。
让我们走进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绩溪县,探讨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秘徽派建筑的独特气象元素。
1气候对建筑的设计的影响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稳定性。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气候的变化影响人类心理和生理活动,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等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
“遮风雨,避寒暑”,建筑就是应对气候变化而生。
当地气候是人们的进行建筑设计、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
各地典型的气候特点可以从当地传统的居住建筑中找到鲜明印记,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极端气候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区域气候环境对人体舒适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直接体现于建筑形态之中。
2徽文化发源地绩溪的气候特点安徽省绩溪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水阳江、钱塘江、青弋江“三江之源”。
绩溪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文化建筑是非常著名的古建筑遗产,它与自然环境紧密相互关联。
徽州建筑以其园林式布局、精美的彩画雕刻、丰富的民俗建筑文化等闻名于世。
同时,徽州地区也以其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广受旅游者的欢迎。
徽州建筑的布局通常都遵循环路式布局,将整个建筑划分为前厅和后厅,前厅通常用于接待客人和商业活动,而后厅则通常是家庭居住的场所。
建筑内外的设计往往会借鉴自然环境中的元素,比如说窗户的厚度和位置,就需要考虑到当地气候的变化。
在徽州地区,山水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徽派建筑大多采用自然材料,如黄土、花岗岩、青石等,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徽州文化建筑的建造也往往依托于自然环境,例如有些民居的建筑遵照山体的高低而建,或者突出木材的黄褐色与周围的风景相互呼应。
总之,徽州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反映了中华文化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的精神内涵。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设计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它代表了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对自然亲近而敬畏的态度,蕴含着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经验,沉淀了丰厚的本土文化和乡土精神。
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化中,在一代代居民的生活里和一代代建造者的手中,本土的建筑逐步被人们优化结构,改善材料,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审美,甚至寄托信仰,从最初的庇护所发展成为能够合理有效应对环境,具有明确地域性的成熟的乡土建筑,并成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言者。
在众多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气候。
在原始时期,当人们开始建造“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时,气候就成为了决定建筑材料、形式、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的重要依据。
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形成适宜的微气候,是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建筑针对气候而生。
从古至今,人们拥有了改造地形、水文、植被的能力,但却没有能力改变气候。
在建造没有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没有十分有效的人工照明的传统乡土建筑时,气候便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由于气候的时空特征,即长时间尺度统计的稳定性和地理空间变化的地域性,与乡土建筑世代传承和具有明确地域性的特点相吻合,因而可以说气候的时空特征与乡土建筑稳定而独特的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乡土建筑的形态受到各方面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气候。
无论是雨量、阳光、温度和湿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都不会变化,或是只有微小的改变。
因此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滚雪球式的经验积累,不断根据先前传承的建筑形式进行优化,找到最适宜的形式,有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成熟。
也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有较大的形式上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生长的系统。
由于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影响,气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温度、光照、降雨量等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相互组合,形成千百种不同的气候特征。
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在适应不同特点的气候时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和细部。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分析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是两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建筑特点、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建筑特点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均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防火、保温、隔音等特点。
它的主体结构由柱、梁、板和榫卯等构成,构件之间采用榫卯结合,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牢固、安全。
此外,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都强调“天井”的建筑特点,即将建筑空间圈定在一个开放的天井内,这种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居住习惯。
建筑材料徽派民居建筑和江南水乡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主体结构方面,两者都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徽派民居建筑所使用的木材以松、楠、桧为主,选择材料需要挑选寿命长、质地坚硬、不易翘曲等性能优良的木材;江南水乡民居所使用的木材也以松、杉、柏、槐等柔韧的木材为主,这些木材都有耐水、耐腐蚀等特点,能适应水乡气候环境。
此外,两者都会用到砖、瓦、石、泥等辅助建筑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常见应用材料。
建筑装饰徽派民居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独特,注重线条、结构、比例和色彩的协调,通常用花草盆景、石雕、木雕、彩画等艺术手法进行装饰。
而江南水乡民居的装饰风格则注重“富丽堂皇”的气氛,装饰大多采用屋脊兽、门神、龙凤等吉祥物,还有一些沙雕、水雕、石雕等手工工艺品,这些装饰物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在建筑特点、建筑材料和建筑装饰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之处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交流,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徽派建筑地理知识

徽派建筑地理知识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起源于安徽地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地理知识是指与徽派建筑相关的地理背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徽派建筑起源于安徽省南部的徽州地区,徽州地处江南丘陵地带,东临山区,西临平原,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徽派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徽派建筑风格方面,徽州地区的山水风光和文化底蕴对徽派建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派建筑的外观大都采用蓝灰色的青砖和白灰色的石灰砖,建筑门楼、墙壁、屋顶等处雕刻着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形式多样、花样繁多。
徽派建筑的室内布局讲究对称、平衡、开敞,注重天井和回廊的设置,给人以开阔明朗的感觉。
徽派建筑地理知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徽派建筑的魅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遗产。
- 1 -。
徽派民居和地理环境关系探究

徽派民居和地理环境关系探究作者:石振欢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徽派民居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两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徽派民居造成了哪些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徽州民居;探究徽州一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具有完备且独特的文化体系,徽菜、徽商、徽剧、徽派文学等等都在国内上享有盛名。
本文所讨论的徽派民居更是徽州文化的翘楚,其精巧的技艺、别致的造型、优美的意境和观赏实用的高度统一都令人赞叹不已。
而徽派民居又无不与徽州本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的选址、用料、整体结构、造型和装饰等细节都能够看出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
一、地理环境古代徽州包括今天安徽、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一年四季季节分明,通常梅雨季节在6~7月,虽然偶尔在夏秋之交也会出现干旱的情况,但总体来说降水还是非常充沛。
所以徽州民居的选址多是依山傍水而居,既能够方便取水,又能依托山势很好的抵御冬季北方来的寒流,也带来了良好的日照条件。
徽州民居在选址时会考虑周边的环境地势、风水堪舆等多方面因素,把民居建筑和周遭环境看做统一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国古典哲学中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徽州位置独特,地势沿黄山向东南方向呈梯级下降趋势,连绵起伏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形成了惠州人聚族而居的主要场所。
由于徽州耕地条件差,导致了徽州地区的商业较为发达,大量的商业交流行为深刻地影响了徽州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社会习气,为徽州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雄厚的基础,催生了一系列极具徽州文化的徽派建筑,如古民居、宗祠、村落、牌坊等等。
徽州多雨,植被覆盖率高,盛产杉树、松树、柏树等优质木材,连绵的山脉下隐藏的是粘土、石灰石等各类石材和桐油等天然涂料,可以说为构建徽派民居提供了优质天然的建筑材料。
所以徽派建筑多是由徽州本地出产的建筑材料制造,墙基由块石垒就,外墙由青砖迭砌,灰泥接缝,灰浆粉刷,屋面覆盖黛瓦,里面主梁椽乃至楼板、内壁隔墙都用木材构建。
影明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

影明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
影响安徽传统民居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地形:安徽地处江淮平原,其中有许多丘陵和山脉,安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形态和材料等都与当地的地形有着密切关系。
2. 气候: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安徽气候温湿,春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安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抵御强风、大雨的需要。
3. 水利:安徽有着许多河流和水道,其中以淮河最大,因此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往往会考虑到如何利用水资源,并对水污染做出适当的处理。
4. 农业: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会结合当地的农业特点,比如利用农业废弃物料建房、将屋顶开口通风、在屋中筑炕保温等设计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徽派建筑为例浅议乡土建筑与气候
乡土建筑是民间自发设计建造的传统风土建筑,它代表了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对自然亲近而敬畏的态度,蕴含着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经验,沉淀了丰厚的本土文化和乡土精神。
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化中,在一代代居民的生活里和一代代建造者的手中,本土的建筑逐步被人们优化结构,改善材料,融入具有乡土特色的审美,甚至寄托信仰,从最初的庇护所发展成为能够合理有效应对环境,具有明确地域性的成熟的乡土建筑,并成为地域性文化的代言者。
在众多影响建筑形态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气候。
在原始时期,当人们开始建造“遮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时,气候就成为了决定建筑材料、形式、结构等一系列要素的重要依据。
抵御不利的自然气候,形成适宜的微气候,是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建筑针对气候而生。
从古至今,人们拥有了改造地形、水文、植被的能力,但却没有能力改变气候。
在建造没有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没有十分有效的人工照明的传统乡土建筑时,气候便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
由于气候的时空特征,即长时间尺度统计的稳定性和地理空间变化的地域性,与乡土建筑世代传承和具有明确地域性的特点相吻合,因而可以说气候的时空特征与乡土建筑稳定而独特的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乡土建筑的形态受到各方面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中最稳定的因素就是气候。
无论是雨量、阳光、温度和湿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都不会变化,或是只有微小的改变。
因此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滚雪球式的经验积累,不断根据先前传承的建筑形式进行优化,找到最适宜的形式,有足够的时间一步步成熟。
也正是因为这种稳定性,乡土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有较大的形式上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生长的系统。
由于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洋流等因素影响,气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的温度、光照、降雨量等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相互组合,形成千百种不同的气候特征。
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在适应不同特点的气候时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结构、布局和细部。
下面以徽派建筑为例,从温度、光照、降雨量三个方面浅议气候的时空特征对乡土建筑形态的影响。
一、温度
徽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平均日温在10℃以上的为236天,暖季长且无严寒。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徽派建筑主要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为目的进行建造。
堂屋、厨房等建筑基本都为开敞形式,利于通风。
房屋进深大,并有高耸的外墙,使得室内空间和院落常年处在阴凉中。
再加上院落和天井使得室内外空间相连,利于空气对流。
而屋顶的灰色青瓦在冬天可以吸收阳光的热量,并辐射到房间内部以保温。
天井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元素,也是最好的空间组织结构。
天气炎热时,走进徽派建筑内部却能感觉到特别的凉爽,那是因为天井具有“拔风效应”,即和天井相连的热空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从而离开天井的空间,同时地面冷空气因密度大而下沉。
天井与院落结合使得南北向的空气流动,促进了自然通风。
与徽派建筑的天井空间相似的是北京四合院的院落空间。
一些学者认为,徽派建筑的四合院形制是南迁的北方人因习惯或怀念故土而带入徽州地区,由于人数众多而成为风俗。
但二者因为气候的地域性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北京气候相对寒冷,冬天需要充足的光照来保温,因而院落较宽敞,院墙较矮,使得院落和室内能够获得尽量多的阳光。
二、光照
徽州处于北半球温带地区,阳光的入射角有一定范围。
早上入射角较倾斜,而正午时分接近垂直。
由于徽派建筑一般由高墙围绕,且院落较深,因此厅堂前后的天井便成为了重要的采光方式。
天井使得入射角较小的光线能够进入院落,经过白色墙壁的反射进入屋内,达到柔和而有效的照明效果。
而天井下的院落空间更是给家人提供了一个明亮宽敞的场所用于聊天、晒太阳、晒衣服等室外活动。
同样具有天井的是永定客家土楼。
不同的是,客家土楼的天井面积庞大。
因为永定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日照时间相对较短,采光非常重要。
由于面积庞大,中午时太阳可以照到天井内的每一个角落,使楼内光照充足。
三、降雨量
年降雨量在1536.2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54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
为了具有最好的排水效果,徽派建筑一般采用双坡屋顶或局部单坡屋顶的结构形式,且出檐较深,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屋内。
屋顶一般用粘土烧制的小青瓦铺盖,保护内部的木结构。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如果落在屋檐上的雨水顺墙流下,长此以往会在白色的墙面留下痕迹。
徽派建筑墙上设置的瓦檐便是为了将瓦上的雨水引导到离墙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再落下,以保护墙面。
天井四围的建筑均设置坡屋面,有的家庭结合天井空间挖掘水井,雨季来临时,天井便成为收集雨水的区域。
而雨水通过天井四围的水沟流入地下,也使雨季时的排水较为方便。
可以与之相比的是河南陕县的地坑院。
这是一种在平坦的土地上下挖成地坑,再在地坑的四壁上挖窑洞的建筑类型。
由于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俗称“十年九旱”,降雨量少,几乎没有大暴雨。
即使遇到洪涝,雨水也可以沿着平塬三面的沟壑排出,不会殃及天井院落,因此这种建筑形式才得以实现。
气候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影响了乡土建筑,乡土建筑长久传承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形式又反应了气候。
乡土建筑一方面与大气候相互融合,一方面在内部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微型的气候。
利用与改造,正是乡土建筑应对气候的策略的精髓所在,也是所谓“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