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加坡经济模式及其对亚洲地区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模式及其对亚洲地区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模式及其对亚洲地区的启示第一章新加坡经济模式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以高效率、低腐败、投资友好、消费导向和开放的经济政策为基础,成为了全球经济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长久的成功背后是一套独特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深深地塑造了新加坡的国民经济。

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贸易为中心”的模式,以开放、国际化和外向为主要特征。

经济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出口,这样可以让新加坡的产业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

特别是在1990年代,新加坡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的地位,通过投资和金融创新,争取成为全球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并形成了和其他地区区别明显的经济模式。

新加坡的经济运行中还有其他几个要素。

首先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新加坡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初创期,新加坡政府着重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海运和金融行业。

在这些领域,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研究基金和其他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的发展。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政府主要关注制度和法规的制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

其次是新加坡经济形成时机的限制性条件。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地区,这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新加坡没有大量的土地,能源和人力资源,这就导致它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通过规模扩张和自然资源开采来实现经济发展。

因此,新加坡必须采取创新和高效的方式来通过市场规模和国际贸易获得经济增长。

同时也必须促进卓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第二章新加坡经济模式的启示新加坡的经济模式能够给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尤其是那些处于初创阶段或正在转型中的经济体。

第一个启示是新加坡的开放性。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并着重于加强自身与外部金融机构、科技创新机构和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种开放性使新加坡能够吸引外资、创新和贸易,并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

这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是一个宝贵的经验:通过与外部金融、商业和科技机构的合作,加强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并提升贸易活动的规模和效率。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少的城市国家。

然而,凭借着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其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新加坡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使人才能够拥有国际竞争力。

他们注重培养科技和创新的人才,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充满创业精神的国家。

这一点告诉我们,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不断投资和改进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他们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新加坡投资和设立研发中心,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新加坡发展了世界级的科技园区,并且通过慷慨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

这一点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再次,新加坡高度重视规划和城市建设。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新加坡的交通系统、住房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服务。

这一点告诉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设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最后,新加坡重视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

新加坡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与其他经济体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

新加坡也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并开展了大量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

这一点告诉我们,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市场,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新加坡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教育和培训投资,推动创新创业;应该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应该重视规划和城市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应该重视国际合作和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合作机制。

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其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新加坡成功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注重鼓励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此外,政府还着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降低税负、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吸引外资并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搭建了一个稳定、有利于发展的商业环境,为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宽松的土壤。

其次,新加坡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

位于东南亚交通要冲的新加坡,拥有发达的港口和机场,能够方便快捷地与世界各地进行物流和贸易往来。

这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和分销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和外国投资。

同时,新加坡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提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新加坡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政府积极鼓励年轻人选择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学科,提供奖学金和资助,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合作设立了一系列研究机构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资源,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系统也非常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培养了适应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人才。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合作与开放。

新加坡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同时,新加坡也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种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使得新加坡能够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新加坡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政府的积极扶持和引导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制定支持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政策,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

其次,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势,加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建设。

新加坡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新加坡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新加坡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作者:刘淑艳吴婷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6期摘要:新加坡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经济上增长迅速已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也有显著成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研究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国家领导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43-020引言地处马来西亚南端的新加坡,仅有6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在将近300万的总人口中,有70%以上是华人,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等。

历史上,新加坡沦为殖民地达140年之久,1965年正式独立。

回顾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其精神文明建设也曾被忽视,但其政府和领导人及时发现,花大力气进行纠编,成效之显著与建国初期的忽视恰成鲜明的对比。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60年代的忽视、70年代的醒悟、80年代的纠编、90年代的定型。

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开始狠抓经济,以改变落后局面。

1965年,建国后更是专心致志于现代化建设,当时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进入70年代,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新加坡的文化出现了多种问题,如吸毒、性自由、色情犯罪也日渐突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在李光耀的带动下,新加坡自上而下发动全国的“文化再生产运动”。

1991年,新加坡所制定的民族意识,是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综合、比较、分析、鉴别而而确立的,它能够被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所接受:①国家为上,社会为先;②家庭为根,社会为本;③关怀扶持,同舟共济;④求同存异,协商共识;⑤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自此,所有机构和部门,如学校、文化团体、大众传媒等,所展开的文化活动、教育、宣传等,都是围绕着五大价值观而进行。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近些年来,新加坡由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城市发达、社会和谐的先进国家,其发展的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组织政府机构和企业到新加坡学习考察,以借他山之石攻发展之玉,本文作者在2008年年末到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公共管理和经济管理学习考察,此文即学习考察体会。

标签:新加坡;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和谐一、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原因探究新加坡为什么能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通过学习考察,笔者认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可资我们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新加坡经济腾飞,得益于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

新加坡不仅面积小,而且没有资源。

然而,新加坡人却在李光耀的领导下,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能力,把生存危机变成了国家发展的动力。

为了生存,他们先后与马来西亚签订了两个从柔佛州购买淡水的协议,两个协议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

为了争取发展空间,他们悄然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之前的由马来西亚进口的一个“水龙头”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水龙头”:购买马来西亚的天然水、利用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汇集的雨水、淡化后的海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危机,还将马来西亚进口的原水进行处理后反输送马来西亚赚取利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污水净化和海水淡化处理技术,向国外输出技术和管理。

为了发展,新加坡总是在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夹缝中寻找生境、创造机遇。

在新加坡之前,国际上只有纽约、伦敦和东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美金交易,但是,新加坡却利用了三个城市之间存在时差的问题大力发展外汇交易市场,在伦敦市场关门之后、东京市场还未开业之前的时间空隙进行美金交易,从而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外汇交易市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制造业向两国转移的趋势,新加坡又把开放和合作的重点锁定在中、印两国,除了加大向两国的投资和吸引两国投资外,明确提出要针对两国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规划其产业和服务,提出要放弃之前禁赌的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旅游胜地滨海湾和圣淘沙分别由美国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和马来西亚云顶国际集团投资50亿新元以上,新建两个赌场,以吸引中、印两国的中产以上阶级到新加坡旅游,计划到2015年,使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880多万人扩大到1700万人,每年解决6万个就业岗位,拉动GDP增长1.6%,推动新加坡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经验给中国的启示观点07-04 10:45新加坡和香港,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两颗最璀璨的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明珠。

她们有两个共同点:人口以华人为主;法律和政治体系采用并修改了英格尔-萨克森的体系。

两个经济体经过50年高速而持续的发展,从原来相对落后的经济体,成长为超过英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还有香港)的成功说明,中国人的勤奋、聪明,加上好的政府和政策,就能创造超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奇迹。

这就是新加坡经验对中国最好、最有说服力的启示。

那些认为新加坡小好发展,中国大不好发展的借口,只是为中国的落后找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而已。

新加坡的发展道路1819年,英国人斯坦夫-拉斐尔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登陆新加坡,是新加坡做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性标志。

英国人把新加坡当成远东地区的贸易枢纽,直到二次大战被日本打败。

1945年,日本投降,英国人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1959年,新加坡实现内部独立,尽管还是属于英联邦。

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直到1990年退休。

他的大儿子李显龙2004年以后接替吴国栋,成为该国的第三任总理。

1963年,为了彻底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

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冲突,1965年,新加坡被赶出马来西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那时,新加坡的人均GDP只有510美元。

到2011年,新加坡成为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三的国家,人均GDP高达6万美元。

全国人口518万。

其中,320万为新加坡居民,其它为外国人,包括永远居民和移民。

新加坡总人口中,四分之三是华裔。

新加坡由63个岛屿组成,其中新加坡岛最大,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

陆地面积701平方公里,其中,有118平方公里是近30年填海而成。

估计到2030年,新加坡还要填海100平方公里。

新加坡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318万的劳动力,超过200万从事服务行业。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27%,包括电子,炼油,制药,船舶维修和造船,等等。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为了拓宽眼界,加快培养人才,我委部分年轻干部赴新加坡进行了短期学习培训。

新加坡面积为我市的1/6,人口规模相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我市。

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面临的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周边地区竞争压力加大、交通拥堵、社会和谐等问题,我市也同样面临或即将遇到。

因此,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的主要发展经验1、富有远见的经济政策,不断升级的经济战略吸引外资。

新加坡于1961年投资创建60平方公里的裕廊工业区,加快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授权裕廊工业管理局招商引资、审批项目、园区规划、征税、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等多项自主权。

目前,裕廊工业园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基地,年产值2000亿新元以上,并以此为基地和突破,吸引外资加速发展。

2007年新加坡吸引外资230亿美元,占东南亚吸引外资的50%以上,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400多家,国际银行100多家。

产业升级。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发展指导蓝图、详细规划组成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编制由民间事务所完成,政府只负责审查其资质,对于政府认为重要的工程,可通过设计委员会对建筑布局和外观设计进行指导。

新加坡对国土面积功能的区分非常严格,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居民居住用地抑制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内。

城市重建局将新加坡所有土地划分为900多个区块,并在每一区块内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制作沙盘模型供舆论监督,由于每一栋房屋、每一扇窗户都能在城市规划沙盘模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违反规划的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集约用地。

新加坡一方面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铁、停车场大部分在地下,甚至污水处理厂、地铁维修厂、水库、商场、康乐设施也逐步转入地下。

全岛6个污水处理厂均建在地下50米深的地方,共节约土地300公顷。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模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一、经济历程一个时期。

2001年人均GDP和国民收入达到5.1万美元以上,世界前列。

1、进口替代。

工业化为中心,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蚊香、电子、纺织为主导产品。

2、出口导向。

重点发展造船修船炼油,做强物流原材料储备。

3、迅速增长。

重点发展电脑信息技术系列化,国家重点支持。

4、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投资海外,将本国打造成跨国公司的枢纽中心,制定法律保障增强开放,吸引外商外资投资。

5、经济转型。

面对跨国公司撤资不利等,重点发展制药、环保、生命科学。

二、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主因。

1、清晰实用赋有远见的经济发展规划。

2、决策者与民众保持忧患意识和头脑清醒。

3、健全法律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公平有序有效竞争。

4、开放市场为竞争提供优势。

高度市场经济:不实行金融管制、不设外管局、不设外汇管制、不设物价局、不实行物价管制、不实行发票管制、不实行关税制、不实行员工低工资管制。

减少贸易壁垒与撤销使国家经济与周边国家竞争中占得先机。

不实行管制,在某些环节一定时期较少国民收入,但从长期可较少国家与民众、雇主与劳工间纠纷,增强双方选择性,提高经济运转活力。

5、全民教育和精英人才促进经济决策可行性有效性。

三、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借鉴。

1制定科学、稳定、有效发展目标,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利关系,实现速度、结构、效益、投资、消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推动经济主要靠工业带动向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高新技术产业,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生态环保治理,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路,严格控制产能过剩严防新上项目。

3、加快分配改革,真正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

提低控高扩中。

4、法制建设。

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公权置于法律框架之下,接受组织与民众监督约束。

法制是加强社会管理、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但随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工资增长率不断上升,新加坡经济再次进行调整,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了经济的”华丽转身”。

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加坡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目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同时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其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交通要道和东西国际航线的枢纽。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克服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的不利条件,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到石油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经济结构,形成了特色的新加坡经济增长奇迹。

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一)经济发展初期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中的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从国外进口工业品,同时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利用在国内生产的工业品逐渐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

殖民统治下的新加坡经济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主要是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转口贸易,1960年的新加坡经济中,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为78%,同时也出口锡、橡胶、石油等初级产品。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加坡人口快速增长,政府意识到传统的农业和转口贸易越来越难于无法维持充分就业,解决失业的办法在于制造业的扩张,为此当局针对劳动力过剩、技术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进口替代战略。

但是,面临的实际困难在于新加坡国内市场容量比较小,于是与马来西亚组成了共同市场,同时成立经济发展局,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不足的问题,同时经济发展局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工业发展规划。

(二)经济腾飞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面对国内市场狭小和大量失业的存在,1965年新加坡政府转向“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重点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并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带动金融、交通运输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在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加坡国内实行强制储蓄的政策,为国内投资提供资金。

在新加坡工业化过程中,国内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

1968年是新加坡经济起飞的时期,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其他政策有:(1)1968年底实施“经济扩张(豁免所得税)法案”,鼓励面向出口的企业,为出口企业提供减免所得税的优惠。

(2)缩小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和进口额度范围。

(3)1968年建立国家船队。

(4)1969建立4个自由贸易区以增加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5)1975年投资15亿新元建成亚洲最先进的樟宜国际机场。

(6)金融市场方面,1968年10月批准开设亚洲美元市场。

(7)1969年4月批准设立黄金交易市场。

(8)1973年批准离岸银行和证券银行经营亚元业务。

(8)旅游业方面,大力新建世界一流的旅游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政府强力推动工业化的结果是1966-1973年新加坡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1966-1973年GDP增长率平均达11%,这个时期新加坡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产出中制造业的比重快速增加,占总产出的1/3。

农业和采矿业的比重下降到不足2%。

同时,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新加坡建成远东自由贸易港和金融中心。

(三)工业化后期的经济转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新加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遇到了双重难题,国内劳动力供给日益短缺,工资水平不断上升,按照刘易斯的发展理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农村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此时经济系统中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的工资取决于维持工人生活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个阶段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曲线不再是水平的,劳动力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劳动供给由剩余状态变为短缺,于此对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再水平,开始向上倾斜,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发展经济学中把连接经济发展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新加坡1973年工资增长率为9.7%,1974年为17.7%,1975年为13.8%,出现了一个峰值。

接下来石油危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随着中国和印度实行经济改革,亚太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使得新加坡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逐渐丧失竞争力。

为了摆脱经济增长的困境,新加坡政府决定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各个部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化和信息化。

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措施:(1)连续3年的高工资为核心,1980-1982年用提高劳动工资率的办法迫使产业结构升级。

(2)政府进行产业政策支持,对于技术和知识密集的产业,不仅可以享受新兴企业的优惠待遇,而且可以享受更多的税务优惠。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新加坡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967年-1979年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注册人数年均增长率为3.7%,而到了80年代增长率翻了一倍还多,同时政府增大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达5%,高素质的劳动力为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新加坡经济结构出现新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技术革命开始兴起,主要是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加坡紧跟时代的脚步,增加对电子工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经济中电子工业的产值在逐步增加1980年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8%,1984年为23.4%。

同时,新加坡出口产品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以高科技代表的电脑芯片和集成电路出口额稳步增长。

伴随着经济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形成,由于劳动力短缺形成的工资上涨压力逐渐下降,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新加坡经济有了新的增长引擎,年平均增长率为9%左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加上国内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和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使得企业有资金进行新的投资和技术研发,新加坡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改革,利用庞大的人口基础、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利用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也存在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的问题,就像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出现“刘易斯拐点”,借鉴一下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经验,如案例所分析的,上世纪70年代的新加坡面临着工资增长率快速增长,劳动力短缺的局面,石油危机的存在使得工资增长率由于外部需求降低而下降,然后新加坡政府看到了经济的弊端,主动连续3年提高平均工资,通过政府干预来加快经济的转型,虽然高工资必然给企业的转型带来阵痛,然而事实证明新加坡的宏观经济决策是正确的,从新加坡的历史经验分析今天的中国,人民币汇率走强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雪上加霜,但是从长远看是有利于改变我们目前这种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一个更让人深思的问题是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其实已经暴露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那个时候我国没有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低汇率和低劳动力成本,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

按照新加坡的发展历史,如果当时国家对于经济增长模式应该反思,同时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如果我们提高工资水平,进行主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比我们现在要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同时1998年到2000年左右,中国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然而如果当时我们提高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准,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抑制紧缩,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逼迫出口企业转型,调整一定会带来失业和经济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然而10年之后的2008年我们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维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政策建议1、经济发展要充分依据本国的国情。

中国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比新加坡要丰富,而中国的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资源特色,所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要因地制宜,发展出地方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每个地方的发展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规划一方面带来重复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经济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生态中,产业门类不同,那么面对外部冲击,受到影响的程度就会不同,有些部门需求上升,有些部门需求下降,整体的经济风险和波动性就会下降,多样化的经济布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2、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划,2012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但这依然低于世界4.5%的平均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持,而教育是其基础。

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经济转型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资金投入,因为这些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而目前的中国非常的缺乏。

3、为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世界经济低迷,外部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同时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问题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小的冲击。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显了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

危机一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另一面也带来了经济转型的机遇。

在经济转型的艰难时期,这包括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实行奖励或者税收优惠,对于研究周期比较长的重大项目给予补贴。

同时,中国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经济转型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避免经济转型中的盲目性和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2]孙安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借鉴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1998,(02).[3]张卓元.适当放缓经济增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6,(04).[4]张卓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改革是关键[J].宏观经济管理,2006,(10).[5]马凯.以“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2007,(12)(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