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蟹宴演变史
阳澄湖大闸蟹当然蟹状元

阳澄湖大闸蟹当然蟹状元阳澄湖大闸蟹是中国四大名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美食之一。
在秋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家都会聚集在江苏省苏州市的阳澄湖畔,品尝这一珍馐佳肴。
尽管在中国有很多美味的蟹,但阳澄湖大闸蟹却成为当之无愧的“蟹状元”。
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能够成为顶级美食,与其种植生态、生长过程、口感等息息相关。
阳澄湖大闸蟹种植在阳澄湖畔,这里的湖水质量清澈,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矿物质,是适宜大闸蟹生长的理想环境。
阳澄湖大闸蟹一年生育两次,分别是5-6月份和9-10月份,后者成长时间更长,质量更好,所以也被称为秋蟹。
采收到的大闸蟹要经过筛选、分级,只有体形完整、色泽鲜艳、脚肥肉厚,到达一定重量的才能成为顶级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的口感也是其吸引力的关键。
顶级的阳澄湖大闸蟹蟹黄丰满,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脂肪含量丰富。
这种口感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每一个美食家都需要亲自品尝才能体会。
阳澄湖大闸蟹的独特口感来自于它们的饮食习惯和生长环境。
阳澄湖大闸蟹主要以藻类和微生物为食,这些食物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让它们的肉质拥有更好的口感。
另外,阳澄湖大闸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其食用方式非常多样化。
从传统的夹蟹肉、吃蟹腻到现代的蟹粉、蟹泥、蟹奶等多项创新,各有千秋。
当然,对于真正的大闸蟹粉丝们来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刚捞上来的活蟹现场大快朵颐的独特体验。
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餐饮美食之一。
它的味道和品质是众所周知的,而它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美食家们,都向往品尝这款“蟹状元”,并将其视为品尝江南美食的代表。
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阳澄湖大闸蟹更成为了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在中国的主要节日和仪式上,阳澄湖大闸蟹也是必不可少的菜品之一。
每一只大闸蟹都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传统的视觉和味觉的体验。
最后,我们来回答一下题目,为什么阳澄湖大闸蟹当然“蟹状元”呢?因为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与种植条件、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以及丰富的口感博得众多美食家的喜爱。
阳澄湖大闸蟹蟹八件的由来

阳澄湖大闸蟹蟹八件的由来金秋十月,正是江南吃蟹的旺季。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杭沪宁俗称“蟹八件”。
上海的蓝翔先生慕名收藏蟹八件,六七年中几乎跑断腿,依然不见芳踪。
不过收藏者总有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一天蓝翔先生在上海福佑路古玩市场地摊上突然发现一堆铜器,眼睛为之一亮,没有露出“求贤若渴”之态,不然摊主会狠敲竹杠,虽然如此,蓝翔先生还是以500元成交。
据《考吃•食蟹》载:“吃蟹开始讲究,是在明代,明代有能工巧匠发明了一套小巧玲珑的食蟹工具,初创时共有锤、镦、钳、匙、叉、铲、刮、针八件,故称蟹八件。
”蓝翔先生收藏的仅锤、镊、匙、刮、钩、斧、箸七件,缺镦,为觅镦他又寻找了大半年。
一次友人约蓝翔先生去南京欣赏他收藏的瓷器,顺便到朝天宫古玩市场觅宝,说来也巧,偶然在地摊上发现比银圆大一点的厚铜饼,遂购之带回上海。
真巧,无论式样、铜色和阳澄湖大闸蟹蟹七件一比,工艺风格皆和谐统一,能在六七年中凑齐梦寐以求的蟹八件,真乃天助也。
1996年国庆节,常州举办古今工艺美术收藏展,蓝翔先生应邀赴常州参展。
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遗孀夏依乔见了展柜中的蟹八件,蛮有兴致地说:“很久没见到这赏菊食蟹的工具了,现在却成了收藏品……”夏老太太话音未落,一位参观的女士向蓝翔先生提出转让“蟹八件”的要求。
然而,他千方百计苦苦寻觅将近十度春秋的藏品,怎会忍痛割爱呢?人家说,收藏靠缘分,三年前有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听说蓝翔先生收藏了清代蟹八件,即将他家传的铜蟹转让。
这真是锦上添花,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老古话。
2013年,送礼就送阳澄湖大闸蟹礼券,有面子、上档次,送的出手、送的放心!而且购买也方便,一个电话,阳澄湖大闸蟹礼券就送上门了。
当别人还是提着大包小包去送礼时,您一张阳澄湖大闸蟹礼券就OK了,潮流、时尚。
送礼送阳澄湖大闸蟹礼券,意旨好,2013年送礼,就是要送健康、送绿色、送环保......送礼也要跟国风接轨,这样,才算走在潮流的前线。
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发展简介

一只蟹里说“文化”——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发展简介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一只小小的阳澄湖大闸蟹,衍生出“赏蟹、品蟹、咏蟹”的蟹文化,商、仕、文以及平民等各阶层人士皆以蟹会友、以蟹传情,推动形成了阳澄湖蟹文化节。
阳澄湖蟹文化节的由来如果说,发源于巴城傀儡湖的昆曲是文化的大雅,那么,源出于巴城阳澄湖的大闸蟹则是文化的大俗。
大俗与大雅,都属于巴城。
巴城得天地之灵气和特别的眷顾,巴城是文化集中的展示。
2004年,农业部命名巴城为“阳澄湖蟹的故乡”。
对于大闸蟹,历代文化人多有诗词歌之咏之。
在当代,1974年,作家杨守松写了阳澄湖“蟹司令”,先是对台湾播出,稍后在香港《大公报》发表。
80年代初期,民间文艺家丘维俊,最早对蟹文化做了全面挖掘,之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蟹文化”。
镇政府自1997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12届蟹文化节。
一年一个主题,每届都有出彩之举。
真正做到了以蟹传情、以蟹会友、以蟹招商,阳澄湖大闸蟹和巴城的名字一起蜚声海内外,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阳澄湖蟹文化节的发展历程1997年昆山巴城阳澄湖蟹文化节1997年5月,党委和政府决策,建成了阳澄湖畔第一个大闸蟹交易市场,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举。
当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举办了首届巴城阳澄湖蟹文化节,旨在发挥独特的自然资源,使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了解巴城的蟹文化,品尝名扬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游览美丽的阳澄湖,参观潜力无限的房地产开发成果,从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1998年中国苏州巴城阳澄湖蟹菊文化旅游节菊花盛开季节,中国苏州巴城阳澄湖蟹菊文化旅游节在阳澄湖畔如期举办。
这次蟹菊文化节在首届蟹文化节的基础上,突出了“品蟹赏菊”这个主题,因此除了分别在上海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在阳澄湖畔进行了开幕式和招商说明会暨旅游项目签约仪式外,还精选了上千盆各色品种的菊花,摆成各种造型,举办了菊展,吸引大量的游客伫足观赏,拍照留影。
阳澄湖大闸蟹的历史 [大闸蟹文化历史]
![阳澄湖大闸蟹的历史 [大闸蟹文化历史]](https://uimg.taocdn.com/61945e08e009581b6ad9ebb3.webp)
阳澄湖大闸蟹的历史 [大闸蟹文化历史]我国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历史。
在长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
这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至今还不敢吃河蟹。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人们发现,在我国三个地区生长的河蟹品质最好,即中国有三大名蟹:地处苏皖两省的古丹阳大泽河蟹花津蟹;河北白洋淀河蟹胜芳蟹;江苏阳澄湖河蟹阳澄湖大闸蟹。
历史上,古丹阳大泽包括: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边地区一大片低洼湿地,面积近300万亩(15亩=1 hm2,下同)。
这块湿地横跨苏南和皖南,呈三角形,号称河蟹金三角。
在这三大名蟹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古丹阳大泽的花津蟹。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饕客们怎可错过这个大快朵颐的好时机,这不,吃大闸蟹的季节又到了!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
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有关大闸蟹的饮食文化又成为了大家的话题。
何谓大闸蟹?河蟹也,但不是所有的河蟹,品种一定要是中华绒鳌蟹,个头一定要是三两以上。
据说大闸蟹之名是有来头的:当时苏州、昆山一带的捕蟹者,在港湾间设置了闸门,闸用竹片编成,夜间挂上灯火,蟹见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闸,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故叫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久负盛名,附有蟹中之王的盛名,就在人们赶着吃蟹的时候最不能忘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大家都为能吃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沾沾自喜。
如今各种菜系的酒楼都推出阳澄湖大闸蟹菜肴,无论是粤菜馆、川菜馆、朝菜馆,但是天南地北美食的发源才有正宗可言,想必江南经营的阳澄湖大闸蟹才是名正言顺,无论是大闸蟹的来源、口味都将发扬江南的美食文化。
并从大闸蟹的一蟹一螯,百般滋味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
古代常用的阳澄湖大闸蟹的做法

古时候怎么烹制大闸蟹
现在我们吃蟹,最科学的烹调方式就是清蒸,可是在宋朝,多数北方食客并不懂得清蒸,他们热衷于采用以下几种匪夷所思的烹调方式:
一是油炸。
《东京梦华录》里提到东京汴梁街头出售一种“炸蟹”(参见《东京梦华录》卷2《饮食果子》),做法如下:大蟹洗净,去沙,剁去爪尖,剔去内脏,剁成四段,撒上面粉,搁油锅里炸黄,然后捞出来控油,蘸着面酱,连壳带肉,咯吱咯吱大嚼。
这样吃蟹,把螃蟹独有的鲜味儿全给弄没了,真是大煞风景。
二是水煮。
《事林广记》别集《饮馔类》提到北宋时中原饭店常做一道“螃蟹羹”,也是先把螃蟹治净,再剁成四段,扔开水锅里煮到蟹肉发红,最后撒盐浇醋,喝蟹汤,吃蟹肉。
三是生腌。
这种吃法最不可思议,可是在宋朝却非常流行,甚至连皇帝的御宴上都会出现生腌螃蟹。
生腌倒无所谓,关键是腌完就要生吃,煮都不煮。
把蟹治净,用刀噼里啪啦剁碎,什么蟹黄蟹膏蟹螯蟹肉统统不管,剁得跟烂泥似的,铲到盆里,用盐、醋、花椒、茴香、橙汁、蒜泥之类的调料拌一拌,直接就吃。
南宋浦江女厨师吴氏在其专著《中馈录》里管这道非常生猛的“大菜”叫做“蟹生”,南宋江南美食家傅肱在其专著《蟹谱》里则管这道菜叫做“洗手蟹”,意思是这样做蟹非常快捷,不用蒸煮,不用油炸,这边客人刚洗完手,那边主人就把一盆生蟹端到客人面前了。
问题是,这样做出来的蟹真的好吃吗?。
阳澄湖大闸蟹什么时候吃最好

阳澄湖大闸蟹什么时候吃最好引言:阳澄湖大闸蟹作为中国四大蟹种之一,以其嫩滑的肉质、鲜美的味道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种顶级的美食,阳澄湖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誉。
那么,阳澄湖大闸蟹到底什么时候吃最好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阳澄湖大闸蟹品尝的最佳时间。
一、秋季:阳澄湖大闸蟹的主要产季阳澄湖大闸蟹以秋季为其主要产季。
一般而言,阳澄湖大闸蟹的出产时间在每年的9月份至次年的11月份。
这一时段正是大闸蟹肉质最为饱满、蟹黄最为丰盈的时刻。
因此,秋季是品尝阳澄湖大闸蟹的最佳时间。
二、季节之外:阳澄湖大闸蟹的储存和供应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阳澄湖大闸蟹在其产季之外,也可以通过储存和供应的方式让人们品尝到其鲜美的味道。
阳澄湖大闸蟹储存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冷冻、蒸煮等。
通过这些方法,阳澄湖大闸蟹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并且在季节之外供应给消费者。
这样一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享受到阳澄湖大闸蟹所带来的美味。
三、活动和节庆:阳澄湖大闸蟹的消费热潮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其味道的鲜美,还与其独特的消费场景密不可分。
每年的秋季,阳澄湖大闸蟹的收获都会引起一股淘金的热潮。
各种大闸蟹品尝活动和节庆活动会在阳澄湖地区举办,吸引着大量的消费者慕名而来。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大闸蟹的捕捞和加工过程,领略大闸蟹文化的魅力,并且品尝到阳澄湖大闸蟹的鲜美。
四、个人口感:阳澄湖大闸蟹的品尝偏好除了以上所说的时间节点和活动,阳澄湖大闸蟹的品尝时机还与个人的口感偏好有关。
有些人喜欢吃嫩滑鲜嫩的阳澄湖大闸蟹肉,而有些人则更喜欢吃蟹黄丰盈的大闸蟹。
因此,每个人对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品尝时间都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阳澄湖大闸蟹在产季的初期,蟹肉较为嫩滑;中期,蟹黄丰盈;晚期,其肉质更为饱满。
因此,根据个人口感的喜好,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来品尝阳澄湖大闸蟹。
结论:综上所述,阳澄湖大闸蟹的品尝时间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
总体而言,秋季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主要产季,也是品尝阳澄湖大闸蟹的最佳时间。
阳澄湖大闸蟹的各种趣谈
阳澄湖大闸蟹的各种趣谈阳澄湖大闸蟹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里,常被诗人歌咏,被文学家著述,被画家点染。
蟹之名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
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
”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
凡骂民贼、贪官,常借用于它。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一次国民党浙沪警备司令宣铁吾的宴会上,被邀请挥笔作画。
他在宣纸上画出一只大螃蟹,题跋:看你横行到几时?;“四人帮”倒台后,画家黄永玉画了一壶美酒和4只煮熟的螃蟹:不但是象征,也表达了那些日子的欢乐。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的笔,写出了“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阳秋空黑黄”的食蟹名句,讥笑怒骂那些两脚蟹,读后使人倍感痛快淋漓。
蟹俗语如牛吃蟹,喻牛头不对马嘴;老蟹,喻妇人老而猾之称也;叫化子吃死蟹只只好,义同拾到篮里就是菜;撑脚蟹,借喻无阳刚之气的胆怯者;大闸蟹坐飞机——悬空八只脚,喻相去甚远。
蟹谚语“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起,螃蟹肥,西风响,蟹脚痒”,说明螃蟹成熟,进行洄游繁殖,正是捕蟹的季节。
“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均表示农历九月雌蟹卵满,黄膏丰腴;十月雄蟹性腺发育最好、最美,黄白鲜肥。
这段时期,正是持螯赏菊的最佳季节。
“立了冬,影无踪”,说明天气寒冷,蟹要“埋泥”冬眠了。
但是,如果气候温暖,生长环境良好,“小雪前,闹踵踵”,照样还是可以捕食到阳澄湖大闸蟹的。
蟹馔我国有不少名菜就是用鲜蟹做成的。
如天津的“金钱紫蟹”、“熘蟹黄”,广州的“芙蓉蟹片”、“脆皮炸蟹螯”、“姜葱炒肉蟹”,山东的“蟹黄鱼翅”,江苏扬州的“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镇江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浙江的“敦煌斗蟹”等都是中外驰名的蟹馔名菜,江苏的“中堡醉蟹”还出口到国外。
蟹诗阳澄湖大闸蟹是我国诸多美食佳馔中的珍品,历来受世人青睐。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概况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概况一、阳澄湖大闸蟹的发展历史阳澄湖大闸蟹早在夏禹治水时期,已有巴解利用以火光诱蟹,成为天下第一食蟹人的传说,但由于历史跨度大,其真实性有待考究,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生产历史无法详尽考证。
解放以后,阳澄湖大闸蟹从生产沿革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阳澄湖大闸蟹生产完全依赖生殖洄游,自然生长,自由捕捞,国家收购的形式来完成生产周期。
每年的秋末冬初,成熟个体洄游到浅海中交配繁殖,卵于翌年3—5月孵化,蟹苗从海水中迁入淡水发育成幼蟹,逆长江而上,经长江支流进入阳澄湖生长育肥,由沿湖渔民用丝网、渔簖(迷魂阵)自由捕之。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该阶段生产水平落后,产量低而不稳定,但河蟹规格比较大,一般单个在4两以上。
阳澄湖区渔业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国营水产供销部门。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沿长江拦坝筑闸,基本切断了河蟹生殖洄游通道,蟹苗无法进入阳澄湖。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采用人工移植的办法,将长江捞取的大眼幼体或幼蟹,人为放流至阳澄湖,让其在湖区自然生长。
由沿湖渔民使用丝网、渔簖(迷魂阵)进行捕捞。
该阶段湖区成立了苏州市阳澄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1985年后实行了划湖管理,由原苏州市的吴县和昆山县负责管理,并对河蟹实行了禁捕期和捕捞许可证管理制度。
由渔管会根据沿湖渔业村劳动力状况,统一发放捕捞许可证。
河蟹销售由统一收购逐步走向市场经济,阳澄湖大闸蟹逐步走出国门,但数量比较少。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随之河蟹的人工繁殖得到了技术性突破,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阳澄湖的围网养殖得到空前发展。
1992年,现阳澄湖镇的16户农民率先在阳澄湖东湖开始进行围网养蟹试验,取得较好的效益。
从而引发了整个湖区的围网养殖风潮,1996年至2001年围网养殖达到了顶峰,全湖区围网养殖面积达到14.27万亩。
2001年10月恢复苏州市统一管理体制后,市政府对阳澄湖的围网养殖进行了全面整治,目前已将围网养蟹面积压缩至3.2万亩,形成了20个整齐划一,设置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秋风起,来一场舌尖的“蟹”逅之旅
秋风起,来一场舌尖的“蟹”逅之旅作者:秦改梅来源:《科学之友》2017年第09期秋风起,蟹脚肥。
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
在层出不穷的饮食风尚里,吃蟹,也要讲究格调,从烹法到搭配,全然不同的吃法,在各地成为美食风向标,或许满足嘴瘾的同时又能吃出几分趣味。
食蟹的季节感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
”这本身意味着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螃蟹是一种时令性很强的食物。
我们当下把吃螃蟹视为一种与换季的景色和美味相关的景象,然而对古人来说,这却是一种与自然节律同步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季节与食物的对应,原本都带有与宇宙变化同步的意味,不同的时间节点要食用相应的食物。
古人没有所谓的“反季节蔬菜”,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季节都要食用相应的时令食物,否则将会致病伤神。
然而,螃蟹作为一种蛰伏洞中、潜藏于水的生物,且是秋季肥壮,正适合于这一季节的特性,因而蟹肉、蟹黄在中医理论看来一直是偏寒性的,需要佐以生姜、黄酒以拔除其腥味及寒气。
所谓“七尖八团”(阴历七月吃雄蟹,八月吃雌蟹),这对国人而言几乎是常识的一部分。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品蟹文化,从魏晋时有“蟹神”之称的毕卓开始,一直影响着古人的品蟹观。
此种吃蟹方式,被文人雅士视为高雅闲适的情趣。
这种情趣,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秋深、菊瘦、蟹肥,于是,持螯赏菊,饮酒作乐,成了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一种优雅享受。
“无酒不欢,无蟹不宴”不仅被江南民众所熟知,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大闸蟹也成为中秋餐桌上的必备珍馐。
国人独爱吃蟹中国人大概是世界最爱吃蟹的民族,近年来据说仅上海每年就要吃掉5万吨大闸蟹。
吃蟹早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林语堂在1935年出版的《吾国吾民》中就曾说过:“但凡世上所有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
出于喜好,我们吃螃蟹;如若必要,我们也吃草根。
把大闸蟹做成一幅画__上海人吃蟹有多讲究
上海人与蟹的不解之缘螃蟹自古以来作为珍馐佳肴,在史书上均有记载。
有史书可考的吃蟹历史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汲冢周书》。
明代文学家张岱就曾说食大闸蟹“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
到了清代,文人雅士更将啖蟹视为至乐。
每到秋风送爽季节,持螯、饮酒、赏菊便成为我国江南一带的一大趣事。
乃至于到后来,还有了分门别类的吃蟹工具。
明代初创的“蟹八件”为:锤、镦、钳、铲、匙、叉、刮、针,亦即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八件。
从明代到清代,一直到民初,在此基础上,又精简为三件,即鼎、签子、锤。
也有四件、六件、十件、十二件的,最多为六十四件。
清代上海士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九十团尖膏满筐,老饕筵佐醋和姜。
无肠牵挂成和尚,蝴蝶双粘壁上僵。
”可见,上海历来就有食蟹的习俗。
讲究精致生活的上海人,每年秋冬之时总要仔细品尝或者痛痛快快地吃上几次大闸蟹,谓之曰“蟹季”。
把蟹吃成一种非遗品蟹的风靡催生了众多制作蟹菜的酒家,王宝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制作蟹宴的集大成者。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上海小东门咸瓜街开了一家名叫王宝和的酒馆。
至今已有二百六十五年的历史,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一。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酒家迁至今天的南京路山西路一带,1936年又迁至福州路浙江路口现址,更名为王宝和酒家。
以专营“王宝和老酒”和清水河蟹闻名于世,素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
王宝和酒家在经营清水大河蟹传统方法的基础上,1979年10月推陈出新独创了“菊花蟹宴”。
以锦绣全盘的大冷盘开导,有三色蟹卷、色拉、油爆虾和鱼鲞,中间衬上一朵用蛋丝拼制的菊花,五彩缤纷,接着上桌的是雌雄各半的大河蟹,雄的每只足有四两以上,雌的三两左右,每位顾客可吃到一雌一雄。
然后,上桌的是刚刚炒好的芙蓉蟹粉、炒虾蟹等热菜、大菜,最后以蟹粉两面黄作点心,宴席的每道菜都离不开“蟹”。
蟹宴:无人能抵的美味王宝和的蟹宴,可以说是好几代上海人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的品蟹文化,从魏晋时的毕卓开始,影响着古人的品蟹观。
此种吃蟹,被文人雅士视为高雅闲适的情趣。
这种情趣,后来发展到吃蟹、饮酒、赏菊、赋诗四位一体,成为金秋的风流韵事。
秋深,菊瘦,蟹肥,于是,持螯赏菊,饮酒作乐,成了别的季节所没有的一种人生优雅享受。
“无酒不欢,无蟹不宴”“无蟹不成席”不仅被江南民众所熟知,如今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风俗,大闸蟹也成为中秋餐桌上必备的珍馐。
魏晋之前的时期,对于蟹还称不上“品”,所以也无蟹宴一说。
东汉郑玄注《周礼·天官·庖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
”何为“蟹胥”?晋吕忱《字林》:“胥,蟹酱也。
”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吃蟹品种。
因为那时的饮食中,酱是比较流行的。
可见,古人吃蟹,从蟹胥开始。
后来,随着物质与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吃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魏晋时期开始,吃蟹开始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字茂世)嗜酒,间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许多人。
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而且渐渐发展为聚集亲朋好友,有说有笑地一起吃蟹,这就是“蟹宴”了。
隋唐时期,蟹宴走进皇室,地位空前提升。
隋朝时期,有一道名菜叫“镂金龙凤蟹”,据《清异录》记载,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壳上面贴上用金箔刻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而成。
相传,这一奢侈的名蟹菜肴,是隋炀帝所创。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大闸蟹交易网。
到唐代,糖蟹更受欢,后此蟹菜为贡品。
黄庭坚曾写过“海馔糖解肥,江醪白蚁醇”的诗句。
苏舜卿也说:“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
宋元时期,出现《蟹经》和《蟹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本关于蟹的专著。
宋朝人创作出了蟹肉、蟹黄包子等多种蟹粉名点;元朝新增了“蜜酿蝤蛑”、“芙蓉蟹斗”等品种。
宋代著名美食家林洪说:“……尖脐蟹,秋风高,团者膏,请举手,不必刀,羹以蒿,尤可饕。
因举山谷诗曰:‘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
真可谓诗中之验,举以手,不以刀。
尤见钱君之豪也。
”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白煮蟹,也就是把蟹放在水里煮熟,佐以调料,与今天的蒸蟹相差无几。
明清时期,蟹宴文化达到顶峰,品蟹专业工具“蟹八件”出现。
刘若愚《明宫史》记载明代宫廷内的蟹宴:“(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
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
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
以佐酒。
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大闸蟹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