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
抗凝及止血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F . L
4
用 l . 华 血 病 志,0, ( ) o 一0 . 本)i 中 心 管 杂 2 4 21 :f 1 3 l 0 3 2 1。 6 董兰, 君 围 术 血压[l中国医刊, 0, () 韩曙 . 手 期高 J・ 2 54 6 : 0 0
2h 4 后减半, 一般认为连续应用不应超过 7。硝普钠可致 d
kl N ln Sed G e a Te m a m eie e , i o t h i l l f a [] Wes r Ke M,znr , . de m o im d t 7
p oe te eesnttaad reotps oe r pri hprno : t oe t, opn s - e av y t i o n p a r t r e o u r
硝普钠和硝酸 甘油注射液 p - 受体阻滞剂如普蔡洛尔和艾
司洛尔注射液;一 a受体阻滞剂如乌拉地尔和酚妥拉明注射
液; 钙离子拮抗剂如尼卡地平和盐酸地尔硫草注射液; a+ 0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注射液等。() 一 1硝普钠: 其起效 快, 半衰期短, 心脏指数不变或稍增。其主要副反应是发纷 和氛化物积蓄中毒, 应限制静脉注射速度< m/ ・ ) 1 (g h , gk
・1 4 ・ 0
』. . . L
于需要禁食, 不能口 服降压药物的病人可使用静脉降压药
物治疗。
L
咤
,
曰
. J
.
S u a H Sf M . d sl b o p s ristib- m ln ar Te t c d se yoc y , a E h i o l r u n l y ai o e s p t snJ.n Ie d 0 () 一3. ee i [ n r M , , 2 : 3 27 rno ]A n n e 20 1 3 2 t 0 3 3
PCI围手术期用药及二级预防课件

IIa
IIa
IIa
IIb
IIb
IIb
III
III
III
I
I
I
IIa
IIa
IIa
IIb
IIb
IIb
III
III
III
IIa
IIa
IIa
IIb
IIb
IIb
III
III
III
I
I
I
IIa
IIa
IIa
IIb
IIb
IIb
III
III
III
I
I
I
IIa
IIa
IIa
IIb
IIb
IIb
III
III
III
I
I
I
IIa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药物 其它:他汀类药物等
PCI围手术期主要药物
抗血小板用药
ACC/AHA/SCAI 2009 PCI 指南(阿司匹林)
已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应在PCI术前服用 75 mg ~325 mg 阿司匹林 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PCI术前24小时内服用300 mg~325 mg 阿司匹林 PCI术后,如患者无过敏或出血危险,每天至少服用162 mg~325 mg的阿司匹林,BMS术后1个月,SES术后3个月, PES术后6个月。此后,应长期服用75 mg~162 mg阿司匹林
Eur Heart J 2007 28(15):1814-9
P>0.05
P<0.05
DES术后高维持量氯吡格雷治疗的近期疗效
随机对照研究30d结果
Yaling Han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9;122:793-7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

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口服抗凝药物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脏病、脑血栓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患者增加,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数量逐渐增加。
在患者进行拔牙手术时,抗凝药物的使用会给手术过程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对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针对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在手术前是否需要暂停抗凝药物存在争议。
一方面,暂停抗凝药物可能增加患者的血栓风险;另一方面,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增加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因此,如何平衡抗凝药物的使用与手术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护理策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在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拔牙前抗凝药物暂停管理策略、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拔牙后出血处理方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和抗凝药物恢复时间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总结出最佳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在拔牙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也可以为抗凝药物患者在其他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提供参考,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1.3 意义和价值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拔牙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多。
这些患者在接受拔牙等口腔手术时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管理,因为口腔手术容易引起出血,并且抗凝药物的影响增加了手术的风险。
口腔手术是常见的临床操作,很多患者都会在生命周期中接受拔牙等口腔手术。
在抗凝药物患者中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指导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出血处理方法,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指南

率30-60:3d;肌酐清除率15-30:5d;术后1-2d可恢复使用。
出血并发症:轻度:中断用药,等待药物自身清除;重度:可
考虑活性炭吸附、透析、输注凝血因子等方法进行逆转。
骨科患者的预防
对于骨科大手术(,,)选择进行血栓预防,优于优于磺达肝癸钠、
高危 任何二尖瓣假体 老一代的主动脉瓣假体( 或 ) 6个月内中风或发作 中危 双叶主动脉瓣+以下其一:房颤、中风史或发作史、高血压、
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年龄>75岁
低危 双叶主动脉瓣不伴有房颤或其他中风危险因素
桥接(过渡抗凝)治疗
()
术前5天停用华法林 ,将调至正常,若术 前1-2天>1.5,可口 服维生素K 1-2。
收益风险比?
? ?
术前是否有必要停用抗栓治疗?
对于需要行大手术或大型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中止抗栓治疗 能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围手术期继续或阿司匹林治疗会 增加出血风险。
接受外科小手术的患者(如牙科、皮肤科或白内障手术), 推荐继续抗栓治疗,根据需要加用止血剂。
如果术前中止抗栓治疗,是否有必要桥 接抗凝?
病例1
68岁女性,长期口服华法林治疗复发性(最近发生在1年前),需行
局麻下拔牙术。
患者担心出血……该不该停用?何时停?
方案: 继续使用,必要时加用口服止血剂; 或术前2-3天停用 。
病例2
54岁男性,节置换术。
问题:华法林何时停用?是否需要桥接抗凝?
血栓栓塞危险度分层:房颤患者
高危 2评分 5-6 3个月内中风或发作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中危 2评分 3-4 低危 2评分 0-2 且没有中风史或发作史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新型抗凝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抗凝效果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将为 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未来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凝血功能、手术类型、并发 症风险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抗凝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
汇报人:XX
目 录
• 引言 • 抗凝药物概述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使用原则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估与监测 •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减少血液凝固,从而预 防血栓的形成。在围手术期,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等原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进行预防。
特殊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眼科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或出血风险较高, 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局部抗凝药物或采取其他预防措 施。
04 围手术期抗凝药物风险评 估与监测
出血风险评估方法介绍
病史询问
实验室检查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出血病史、家族史 以及相关用药史。
降低手术并发症
血栓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汇报范围
抗凝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介绍常用的抗凝药 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以及它们的 使用方法、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抗凝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分析抗凝药物在 预防血栓方面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 和其他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如何平衡抗凝药物 的疗效和安全性,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抗凝及止血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_包睿 (1)

于需要禁食,不能口服降压药物的病人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治疗。
常用的静脉降压制剂有: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如硝普钠和硝酸甘油注射液;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艾司洛尔注射液;α-受体阻滞剂如乌拉地尔和酚妥拉明注射液;钙离子拮抗剂如尼卡地平和盐酸地尔硫艹卓注射液;α+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注射液等。
(1)硝普钠:其起效快,半衰期短,心脏指数不变或稍增。
其主要副反应是发绀和氰化物积蓄中毒,应限制静脉注射速度<1m g/(k g·h), 24h后减半,一般认为连续应用不应超过7d。
硝普钠可致停药后高血压,合用β2-受体阻断剂或A C E-I可避免。
高血压合并高血压脑病、急性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更应选用。
(2)硝酸甘油:2~5m i n起效,不引起冠状动脉缺血,无停药后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冠心病者。
开始剂量1μg/(k g·m i n),可增至3~6μg/(k g·m i n)。
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高血压更多选用。
(3)美托洛尔注射液:5m i n起效,半衰期为3~6h,静注后无需静滴维持。
第1次静脉注射5m g美托洛尔,如不能给予口服美托洛尔,应在1~3h后静脉重复注射5m g美托洛尔。
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和病死率,因此也是围手术期的一线降压药物。
(4)艾司洛尔注射液:是超短效的β-受体阻滞剂,半衰期9m i n,20~30m i n后作用完全消失,主要用于血流动力学较不稳定的病人。
首剂静脉注射500μg/k g,1m i n 推完,静脉维持50~200μg/(k g·h)。
(5)尼卡地平:舒张周围血管和脑、冠状血管,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和心率改变小。
首剂静脉注射0.5m g,2.0~2.5m i n发挥最大作用,静脉维持剂量10~250μg/(k g·h)。
(6)地尔硫艹卓:单次静脉注射10m g,1m i n缓慢注射;静脉维持5~15μg/(k g·m i n)。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围手术期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不罕见,常见原因为患有凝血功能方面的基础疾病或因药物治疗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对确诊或怀疑存在与全身性、代谢性、内分泌疾病相关的凝血功能异常的外科患者,均应认真地进行术前讨论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需要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血液病专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商量决定治疗方案,使手术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难以应对的出血意外。
如果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应在术前充分准备相应血液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对于这些患者围手术期平时常规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停药,要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个体化处理。
如果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衡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大部分手术的术前INR应<2.0 和APTT<1.5倍正常对照值。
1抗血小板药物合理应用第一类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该药使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乙酰化,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对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在整个血小板10天生存期内持续抑制该途径。
对于大多数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治疗,建议停药5天。
对于与阿司匹林明显相关的术中或术后出血的处理,建议考虑输注血小板。
第二类抑制二磷酸腺苷活化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该药是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围手术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欧洲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理指南》建议停用氯吡格雷间歇期不超过5天,术后氯吡格雷的首次用药应不迟于皮肤缝合后24小时,但首次用药剂量不应为负荷剂量。
第三类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潘生丁,该药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滞剂,如阿昔单抗,该药是一种静脉应用的对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尽管此药的半衰期短,但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且需输注大量血小板才能逆转其作用,这是因为抗体对供者血小板也有作用。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使用ppt课件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围手 术期应用
13
抗凝药物应用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围手术期 处理可分为:(1)术前停用华法林3—5d,术后 尽快恢复华法林治疗;(2)减少华法林剂量使 INR维持在1.5左右;(3)停用华法林,改为静 脉应用肝素抗凝直至恢复华法林治疗。采取何种 策略应根据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定。对 于动脉栓塞30d以内的高危病人,应推迟其择期 手术或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
4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
UFH 的剂量-效应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 随剂量增加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但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 随剂量增加。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UFH 100IU/kg 时半衰期为1 h,可立即起效。UFH 可以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其抗凝效应,比例为1 m g 鱼精蛋白中和100IU UFH。小剂量UFH(100 IU·kg-1 ·12 h-1 )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抑制凝 血因子Ⅹa 的活性,但一般不会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变化。 皮下注射40 ~50 min 后达到作用高峰,可持续 3 ~4 h。UFH 经肝脏代谢。
10
抵克力得,即噻氯匹啶;波立维,即氯吡 格雷均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 抑制血小板功能。噻氯匹定的副反应为血 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氯吡格雷更安全 更容易耐受,其半衰期约7—8h。
11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伯西马、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此类药 物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阻断纤 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发挥其抗 血小板聚集作用。停用8~24h后血小板功 能恢复正常。由于缺乏特效的抗血小板药 物拮抗剂,在一些急需恢复血小板功能的 情况下,输注血小凝血酶抑制剂
主要包括:水蛭素 (Hirudin)和阿加曲班 (argatroban)。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不需要抗 凝血酶Ⅲ的参与,因此,抗凝效果确切且可预测 性强。直接抗凝血酶药物治疗剂量窗口非常狭小, 且无特异拮抗药,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规范化抗凝治疗
神经内科:王丽君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管理
围手术期 抗凝治疗管理
出血风险
栓塞风险
手术出血风险的评价标准
缺血性卒中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2017 ACC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抗凝管理决策的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出血风险评估及处理 中国实用内科医学杂志
术后重启抗凝治疗的策略
①确保手术部位完全止血; ②考虑出血后果,尤其是出血高风险手术,如开放性心脏手术、颅内手术、或脊柱手术;
③考虑患者个体因素,其可使患者易于发生出血并发症(如出血体质、血小板功能异常、抗血小板药 物)。
术后重启DOAC抗凝治疗的策略
①手术部位完全止血后,考虑具体手术出血并发症,评估个体患者出血风险因 素,以及术者和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确定重启抗凝治疗。 ②如果手术后出血风险低,需临时中断抗凝治疗,术后当日恢复全剂量DOAC 治疗是合理的。
原则同上
应根据个体风险以及手术或介入的性质考虑是否桥接治疗
急诊手术紧急处理原则
术前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若需急诊手术, 可予以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其它止血药物(抗纤溶药物、重组凝血因子) 对于术前口服华法林等药物的病人,若需急诊手术,而INR比值明显延长,可以 给予维生素K 2-4mg 静脉注射,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对于特殊的病人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可长期停药的情况下,建议优先使用替罗非班, 起效快(5min),半衰期短(2h)。
椎管内麻醉
阿司匹林治疗不增加椎管内麻醉的出血风险,建议需要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在椎管内 麻醉期间继续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其他抗栓药物或阿司匹林与其他抗栓药物联用均有增加椎管内麻醉脊髓血肿的风险。
骨科手术
阿司匹林可能增加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但并不增加出血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 率,同时鉴于阿司匹林可以用于骨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因此建议需要阿司匹 林治疗的患者在骨科围手术期继续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抗栓及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 (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凝血酶抑制剂,凝血因子抑制剂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抑制TXA2 2-15h ADP受体 拮抗剂 6h 7-10d 5-7d
抗凝药物
华法林 低分子 肝素 新型抗 凝药物 维生素 K拮抗 剂 抑制Xa 和IIa因 子 凝血酶 或Xa抑 制剂 72h 2-4h 1-4h 36-42h 2-5d 4-7h 7-12h
①确认完全止血,考虑手术特异性出血并发症,评价患者特异性出血因素,以及术者和一线医务人员参 与重启抗凝治疗决策; ②手术后出血风险较低,如果有指证,注射抗凝治疗可于术后24 h内启动,术者与治疗团队要协 作; ③手术后出血风险较高,注射抗凝治疗应至少延迟至术后48~72 h; ④当重启VKA治疗时,桥接期间需要仔细监测INR以降低出血风险; ⑤当INR达到目标范围(≥2.0),应停用LMWH或UFH;由于阿加曲班使INR升高,故当使用 阿加曲班时需修改该方案。
③如果手术后出血风险高,达到完全止血后,恢复DOAC治疗前等待至48~72 h是合理的。
④DOAC的剂量应该反映术后肾功能。
⑤通常不需注射抗凝剂桥接治疗。
机械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危险分层 非常高的血栓形成风险
任何二尖瓣假体,任何笼式球或倾斜 盘主动脉瓣假体,6个月内中风或TIA 发作
高血栓风险
谢谢大家
王丽君
服用新型抗凝药物的术前停药
服用华法林的桥接治疗
1 血栓栓塞低风险的患者(每年<5%),即CHA2DS2-VASc积分≤4以及无缺血性卒中、 TIA、全身性栓塞病史,术前可停用VKA及术后恢复治疗,不需要桥接治疗。
2 对服用VKA以及血栓栓塞风险中等的患者(每年风险5%~10%),即CHA2DS2-VASc积 分5-6分,或既往缺血性卒中、TIA、或外周动脉栓塞史(3个月或数月前),桥接治疗合适 性的共识声明,应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以决定是否桥接治疗:①如果出血风险增加, 推荐中断VKA而不桥接;②如无明显出血风险,对既往卒中、TIA、全身栓塞患者,考虑使 用注射抗凝剂进行围手术期桥接治疗(通过临床判断可能桥接),对既往无卒中、 TIA、全身栓塞患者,不建议使用注射抗凝剂进行围手术期桥接治疗(通过临床判断可能不 桥接)。
中度血栓形成风险
双盲主动脉瓣假体和以下一种或多种 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中风或TIA病史 ,高血压,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年龄大于75岁
双心瓣主动脉假体无房颤,无其他危 险因素
机械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危险分层 非常高的血栓形成风 险 高血栓风险 中度血栓形成风险
应采用普通肝素(UFH)静脉注射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皮下注射的 方式进行桥接治疗 如果患者采用 UFH 作为桥接治疗,应在术前 4~6 小时 停止 UFH 治疗 如果患者采用 LMWH 作为桥接治疗,应在术前约 24 小时 最后一次给药 如果患者采用 LMWH 作为桥接治疗并且接受出血风险较高 的手术,应在术后 48~72 小时开始重新给药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 建议CABG围手术期继续应用阿司匹林治疗。
· 建议术前停用氯吡格雷5~7 d,术后可以考虑尽早添加氯吡格雷治疗。
血管支架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抗栓
· 建议择期手术推迟至冠脉支架治疗6个月后进行。 · 考虑到冠脉支架后6个月内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建议冠脉支架治疗 6个月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继续应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要充分考虑到双重抗血小板 治疗可能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有限的证据表明阿司匹林与肝素联合用于骨科围手术期似乎是安全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抗凝药 物可以代替阿司匹林用于骨科围手术期卒中事件的预防。
腹部手术
抗血小板药物很可能不增加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并发症,建议需要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 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继续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普通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建议卒中低风险的患者在普通腹部 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 d;建议高卒中风险患者在普通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 物治疗,但要告知患者可能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缺血性卒中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策略
围手术期栓塞风险评估
既往有卒中病史,特别是近9个月内发生的卒中, Essen评分大于3分皮肤科围手术期 建议需要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2 眼科手术 白内障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不增加出血风险,建议需要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白内 障手术围手术期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卒中低风险患者术前停 用阿司匹林7—10 d,卒中高风险患者围手术期继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青光眼手术围手术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建议卒中低风险患者术前停用阿 司匹林7~10 d;建议卒中高风险患者在围手术期可以考虑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要充分告知患者 很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桥接治疗:有创性操作前和(或)之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而用皮下或静脉注射抗凝剂替代的过 程 CHA2DS2-VASc量表 HAS-BLED积分
CHA2DS2-VASc量表
HAS-BLED评分
服用华法林的术前管理(中断VKA治疗原则)
①临床后果不重要出血风险或低危出血风险的手术,同时不合并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因素, 不应中断VKA治疗。 ②中高危出血风险的手术;或手术出血风险不确定但合并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因素,应中 断VKA治疗。 ③临床后果不重要出血风险或低危出血风险的手术,但合并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因素;或 手术出血风险不确定但不合并出血风险增加的患者因素,依据临床判断以及与手术医生协 商后,考虑中断VKA治疗。
④该共识决策适用于择期计划手术患者,非亚急诊或急诊患者
⑤中断和恢复维生素K拮抗剂(VKA)治疗推荐特指华法林,因为其是美国最常用VKA,如果 美国之外的国家,应明确该VKA的药代动力学并行相应调整;
⑥该共识假设临床医生从开处方医生、心脏病专家、手术医生获取额外信息,指导临床判断, 需结合患者意愿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中的概念
· 鉴于上述证据主要来自于冠脉支架的研究,目前缺乏其他外周血管支架及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围 手术期处理的循证证据,因此无法对这部分患者做出推荐,针对这部分患者可以参考关于冠脉支架的 推荐酌情处理。
2017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共识
①该决策仅适用于NVAF患者; ②该共识假设患者具有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并使用合适剂量的抗凝药物 ③该共识假设患者未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术后重启抗凝治疗的策略
如果使用常规治疗剂量,多数情况手术后最初24 h内可重新VKA治疗。
①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中高危风险患者,可考虑术后注射抗凝剂桥接治疗; ②出血风险高危的患者,术后应恢复VKA治疗(多数情况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而不使用注射抗凝剂 桥接。
术后重启抗凝治疗的策略
血栓风险中高危患者手术后注射抗凝治疗启动的共识声明
3 CHA2DS2-VASc积分7-9分或近期缺血性卒中、TIA或全身血管栓塞(近3个月内),应 考虑注射用抗凝剂桥接治疗
服用华法林的桥接治疗的策略
①虽然UFH或LMWH最常用于桥接治疗,但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急性活动期或有既往史的患者,应 依据医院策略以及肝肾功能选择使用非肝素类抗凝剂; ②到INR低于治疗范围时(如NVAF患者<2.0)开始使用注射抗凝治疗; ③术前≥4 h停用UFH,UFH的残余抗凝作用可用aPTT检测; ④术前至少24 h停用LMWH,LMWH的残余抗凝作用可用LMWH特异性抗Xa因子试验检测。
手术出血风险的分层
缺血性卒中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