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第三章社会美和自然美

美学概论第三章社会美和自然美

美学概论第三章社会美和自然美美学作为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关注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还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美的存在和价值,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交往。

社会美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美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社会美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它们不仅是个体审美体验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另一方面,社会美还包括社会制度的优美、道德行为的美等方面。

社会制度的优美体现在合理公正的社会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等方面,道德行为的美则体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关爱、互助与奉献等。

社会美不仅是一个社会共识,更是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往的目标。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

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然美主要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美与人的交往。

自然美表现在自然景观、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等方面。

自然景观是自然美的集中体现,如山川河流、林木湖水等,其壮丽和优美给人以心灵享受和精神愉悦;自然物体的美指的是其形态、颜色、纹理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它们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自然现象的美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审美性的现象,如日出日落、雷电暴雨等,它们的美在于其独特的形态和奇妙的变化,给人以震撼和启发。

总之,社会美和自然美是美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美的存在和价值。

社会美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美,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美的关系;自然美研究自然界中的美,探索人与自然的美的关系。

社会美和自然美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美的观照。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保护社会美和自然美,通过艺术创作和社会行为的美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同时保护和维护自然界的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1. 引言自然美与社会美是人们对美的不同观点和理解。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大自然中的景色、动植物以及自然的规律与秩序。

社会美则是指人类社会中的美,包括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人类创造的美。

本文将探讨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特点、联系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2. 自然美的特点自然美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美的感受和评价。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多样性自然界中的美十分多样化,包括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森林中的翠绿和鸟鸣声,夜空中的繁星和月光等等。

每一种自然景观都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2.2 自然性自然美强调的是其本身的自然性和纯粹性。

自然界中的景象和生物是自然生成的,没有经过人为的改变和加工。

因此,人们常常将自然界中的美与纯真、真实联系在一起。

2.3 和谐与平衡自然美强调的是各个元素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大自然的景色常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同时也充满了柔和和谐的美感。

例如,大海的浩渺与宁静相融合,山川的险峻与宽广相和谐。

3. 社会美的特点社会美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的美的感受和评价。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人为性社会美的存在是通过人类的创造和努力实现的。

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美的表现形式。

因此,社会美更加强调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2 多样性社会美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都有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观点。

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于社会美的定义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3.3 反映社会价值观社会美往往与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密切相关。

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美往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趋势。

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追求秩序和对称,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独立性和突破传统。

4. 自然美与社会美的联系尽管自然美和社会美是有所区别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关联。

4.1 影响人的审美情趣自然美和社会美都可以影响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人们通过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作品和景观,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
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自然的某些
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
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
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一、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本质 (三)社会美的特征
(四)社会实践的主体
二、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产生
(二)自然美的现象及其根源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
美{
现实美 艺术美

社会美 自然美
第三章
一、社会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本质,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实践主体:实践活动中人的美。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实践主体:实践活动中人的美。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二)社会美的本质,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三) 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直接关系
2、社会美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 3、社会美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人 体 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基本上属于自然美 人体美的实质 1、人体美主要通过人体的自然因素表现出来 2、以自然因素为基础构成的人体美,是劳动实践的产物 人体美的特征
1、首先是指身材、相貌之美
2、除了自然性的因素以外,还有人工修饰的因素 3、风度,是人体美的重要表现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类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

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

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

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

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

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线是点的移动轨迹,具有 方向性、连续性和长度。 线的不同形态和组合可以 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如水平线表现平静、垂直 线表现崇高、曲线表现优 美等。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具有 二维空间的特征。面的不 同形状和组合可以形成不 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如 方形表现稳重、圆形表现 圆满、不规则形表现自由 等。
色彩是形式美中非常重要 的要素,具有色相、明度 、纯度三个基本属性。色 彩的不同搭配和运用可以 产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效 应,如冷暖色调的对比、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等。
形是点、线、面等要素的 综合体现,具有三维空间 的特征。形的不同变化和 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立体 感和空间感,如对称与均 衡、节奏与韵律等。
形式美的原则与运用
• 对比与统一:对比是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主题、强化视 觉效果;而统一则是将对比的双方进行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运用中 ,要注意对比的强度和统一性,避免过度对比或缺乏对比。
• 比例与尺度:比例是指图形或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则是指图形或 物体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运用中,要注意比例关系的协 调和尺度的适宜性,避免失调或不合比例。
PART 04
艺术美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艺术美的定义与特点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的 形态和内涵,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 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和情 感表现。
PART 05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 艺术美的关系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都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审美活动中共同构成了 一个多元化的美学体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固然常说美的颜色,美的天空,美的河流,以及美的花卉,美的动物,尤其常说的是美的人。

我们在这里姑且不去争辩在什么程度上可以把美的性质加到这些对象上去,以及自然美是否可以和艺术美相提并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

如果我们只是普泛的说: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等于还没有说出什么,因为所谓“高于”还是完全不确定的说法,还是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左右并列地摆在同一观念范围里,所指的还是一种量的分别,因此,还是一种表面的分别。

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出来时才真正是美的。

就这个意义来说,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比自然美高,就是因为,艺术美是人的作品,是人的精神的显现,自然只有在见出生命意味时才有美可言。

有人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有人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在人们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参照,互为标准。

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艺术美与自然美应该拥有同样的高度,站在同样的位置。

艺术美与自然美都存在于人们的知觉或想象这一媒介中,只不过,前者存在于通常心灵的转瞬即逝的一般表象或观念中,后者则存在于天才人物的直觉中。

艺术美,是人类在劳动实践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根据自然的形象,融合人的思想感情而加以表现的作品美。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与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与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与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与媒体的创作力。

人们至今对美的定义还没有公认的定论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就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

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与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

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有三种,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就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就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与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就是自然美。

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社会美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与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就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直接体观人们自由创造,它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进步的实践要求与先进的理想具有一致性,就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美与理想有着紧密联系。

社会美直接体观了人的自由创造,而自由创造联系就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进步的思想包含着真与善。

社会美侧重于内容,这就是社会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说的‘心就是美’,‘性格美’,‘内在美’都就是强调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美的。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根据审美对象的美感生成方式,可以把审美类型区分成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是审美认知中最重要的理论划界。

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

艺术美是有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的感受是一切美学的最终目的。

自然,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而艺术是在有人类以后由人来创造的。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他认为是心灵产生了艺术。

黑格尔将自然与艺术相比较,认为它们是有高低层次的,自然是低等的美。

在他看来,自然物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然的以机械的物理的方式分立的个别的物体,这些物体是毫无灵魂的,比如说石头、木头。

第二类是较无灵魂的东西高一级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具有自由独立的存在的特性。

第三类自然物是生命,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

他认为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能与理念完全一致就是至美,艺术要有独特的手段即是“自由创作”。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是供心灵取舍的材料,但他却忽视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即他所主张的心灵的自由创作是对自然的模仿,自然物才是创作的蓝本。

康德认为,“一种自然美是美的事物,艺术美则是对一个事物的美的表现”。

自然美是本身美的事物,而艺术美则可以对不美的、丑的事物进行“创造”。

西方人历来采取自然美与艺术美二分的方法,强调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是,又同等地保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合法位置,并不以自然美打击艺术美,更没有以艺术美反对自然美。

自然美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在成为艺术作品之前是在艺术家脑中的感受或是对一件事物的体会、理解,但是最后是以客观事物的状态而存在的。

不管是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事物的心理感受和评价。

相比而言两者都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环境中同一事物对人心理的影响,所以两者是在客观基础上的感性的具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关系
我们从远古时代的洞窟中所发现的岩壁画,到历代不同时期所创作出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形成的画作媒体,以及到现今的广告海报和前卫的数字化视觉媒体等知悉——“艺术”本身都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科技的演进而有所改变,并不断借着“艺术家”来诠释和展现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题材和媒体的创作力。

人们至今对美的定义还没有公认的定论
今天我们展开一页页的艺术发展史,从远古的石窟岩壁上所勾勒出的人类生活形状,以致到了现今人们利用电脑描绘出的图象形状,都同样是展现出多样“视觉艺术”的风貌。

艺术家”借着其媒介的表现技法,用构图、线条、色彩、声音或文字等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学、情感和理念的内涵,通过艺术的活动来传递给具有共同经验的共鸣者。

美的普遍本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态有三种,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
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

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美。

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社会美
社会生活中的美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直接体观人们自由创造,它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进步的实践要求和先进的理想具有一致性,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美和理想有着紧密联系。

社会美直接体观了人的自由创造,而自由创造联系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进步的思想包含着真和善。

社会美侧重于内容,这是社会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说的‘心是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美的。

▲艺术美
艺术形象的美根据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艺术美是指各种建筑、雕塑、工艺、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等,它是社会存在的集中反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塑美和审美的统一。

它不仅显示自然和社会的美,而且表现了艺术家的心灵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

因此,艺术美也
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

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

我们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是广泛多彩的。

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那些动人的景色、欢乐或哀痛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他们都是艺术形象。

自然美的形式胜于内容
社会美的内容重于形式
艺术美则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关系
在美学史上,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成为争论的问题。

有自然美优先说,如朴素实在论,柏拉图等,还有将艺术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优先于自然美的观点,如黑格尔,进而又有将艺术美作为本来的美,完全否定自然美等等见解。

在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上,别林斯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

别林斯基一方面肯定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又承认艺术在一定意义上高于生活。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艺术美低于生活美。

这一看法是片面的。

艺术美虽然没有现实美那么丰富多彩,也的确不能代替现实美,但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而具有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总之,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

艺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人们需要艺术美。

艺术美体现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美植根于生活,它是生活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反映。

生活中的美是自然形态的美,它依附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艺术美则是观念形态的美。

人们对生活美的感受和追求,用语言、声音、色彩、形体等物质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徐悲鸿画的奔马栩栩如生,是无数真马的高度概括,嘶鸣奔腾的雄姿,反映了画家高昂的精神面貌。

艺术家总是先在生活中寻找美,然后创造出艺术美。

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这是因为:第一,生活美容易消失。

美丽的鲜花总要凋谢,画家笔下的鲜花永葆美丽。

海市蜃楼转眼即逝,能观赏的人不多,但人们阅读作家对它的描绘,就可领略这一自然美景。

其次,生活美往往是粗糙的,它常常伴随许多不美的、丑的或偶然的东西。

如公园的美难免伴有枯枝败叶、废纸杂物,英雄的美也难免与缺点、错误相连。

艺术美则是对生活美的再创造,它舍弃了与美无关的东西,突出体现生活美。

再次,生活美往往比较分散,艺术美则把分散在生活中的美集中起来,使它更加鲜明突出。

黄河两岸有着许多名胜古迹,但从地理位置上看是分散的。

一尊名为《大河上下》的牙雕,既表现了黄河的全部流程,又把沿河许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城市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将黄河及其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可见,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更高更集中地反映了生活美。

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生活美,但并不是所有艺术作品都是美的,凡是脱离生活、歪曲生活的作品,不能成为艺术美。

艺术美可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鼓舞人们为实现美的理想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