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4

中医医师第 1题:A3/A4型题(本题1分)某,男,36岁,因暴怒后,胁肋胀痛2周,胁痛走窜不定,甚者牵及肩背,嗳气连连,嗳之后胀痛稍舒,腹胀,口苦,纳少,大便不畅,烦躁易怒,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小数,B超未见异常。
本病例当辨何证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气郁化火C.肝气犯胃D.肝阳上亢E.肝阳化风【正确答案】:B第 2题:A3/A4型题(本题1分)某,男,36岁,因暴怒后,胁肋胀痛2周,胁痛走窜不定,甚者牵及肩背,嗳气连连,嗳之后胀痛稍舒,腹胀,口苦,纳少,大便不畅,烦躁易怒,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小数,B超未见异常。
本病例的治法为A.疏肝理气,清肝降火B.疏肝和胃C.平肝潜阳D.镇肝熄风E.活血化瘀【正确答案】:A第 3题:A3/A4型题(本题1分)某,男,36岁,因暴怒后,胁肋胀痛2周,胁痛走窜不定,甚者牵及肩背,嗳气连连,嗳之后胀痛稍舒,腹胀,口苦,纳少,大便不畅,烦躁易怒,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小数,B超未见异常。
本病例选方A.柴胡疏肝散B.小柴胡汤C.大柴胡汤D.血府逐瘀汤E.一贯煎【正确答案】:A第 4题:A3/A4型题(本题1分)某,男,36岁,因暴怒后,胁肋胀痛2周,胁痛走窜不定,甚者牵及肩背,嗳气连连,嗳之后胀痛稍舒,腹胀,口苦,纳少,大便不畅,烦躁易怒,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小数,B超未见异常。
本病例气郁化火,当加哪些药物A.枸杞、菊花、首乌、栀子B.丹参、赤芍、当归、元胡C.山栀子、丹皮、黄芩、夏枯草D.茯苓、白术、半夏、陈皮E.大黄、芒硝、青皮、陈皮邓【正确答案】:C。
中医内科学便秘ppt课件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气 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则致阴阳俱虚。阴虚则肠 道失荣而更行干枯,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亏则肠道失于温煦, 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11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及肛门 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引起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 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2
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及感受 外邪。病机主要是大肠传导失司。
13
(一)病因
1.饮食不节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大便干结 。或恣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与脾胃受 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厥论》日:“太阴之厥,则 腹满腹胀,后不利。”《素问·举痛论》日:“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汉代张仲景则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 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在治疗方面,张仲景 提出了便秘有寒、热、虚、实不同病机,创制了苦寒泻下的 承气汤、温里泻下的大黄附子汤、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理 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内服以及蜜煎导、猪胆汁导等外治通便 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
痢疾 PPT课件

20
三、证治分类
(一)湿热痢
1.症 状: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黏稠如胶冻;
兼症: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3.治 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4.代 表 方: 芍药汤加减
2.兼症: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可配合消导 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 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3.禁忌: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 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 借鉴。
(三)临床治疗:
1. 张仲景有效方剂白头翁汤等一直为后世沿用。 2.《丹溪心法·痢病》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
3
三、范围
1.以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 疾为主。 2.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出现类似本节所述痢 疾的症状者,均可参照辨证处理。
4
【病因病机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 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 络受 伤而成痢。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湿热、疫毒、饮食 壅滞于肠中,与气 血相搏,肠道传化 失司,脂膜血络受 伤,腐败化为脓血
湿邪内伤,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 浊内生,混杂合污 而下
大便次数虽多而 量少,排赤白脓 血便
大便溏薄,粪便 清稀,或如水, 或完谷不化,而 无赤白脓血便, 腹痛多伴肠鸣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8泄泻

机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 清浊不分。 治法 散寒化湿 主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互结,损伤脾胃, 宿食内停,阻滞肠 传化失常。 胃,传化失司。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四)脾胃虚弱证 1、症状: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 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有补气健脾 、渗湿和胃的作用,对脾虚神疲、倦怠纳少、 大便溏者适宜。
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暴泻-----重在化湿,参以淡渗,结合运 脾; 久泻-----以健运脾气为先,佐以化湿利 湿; 夹有肝郁----抑肝扶脾; 夹有肾虚----补火暖土。
三、证治分类: (一)寒湿证: 1、症状: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 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 寒,又能理气化湿,除满健脾,用于外感寒邪,内伤 湿滞的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头痛之证。
5、常用药: 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健脾补虚。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升清止泻,与术、芍配伍,辛 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 泻之功。
6、加减: 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加柴 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 若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 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 。 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焦山楂、甘草 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泄泻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第 1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此时辨证属于A.肝气犯胃B.肝胃郁热C.瘀血停滞D.饮食停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2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经治疗后未见好转,而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而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 A.柴胡疏肝散B.大柴胡汤加减C.逍遥散加减D.养胃汤加减E.化肝煎加减【正确答案】:E第 3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症见吐血,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治疗宜A.黄土汤B.归脾汤C.泻心汤加减D.半夏泻心汤加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4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治疗宜A.益胃汤B.理中汤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第 5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根据患者上述临床特征,此时患者中医辨证应诊断为A.痞满B.梅核气C.噎膈D.郁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6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此患者考虑辨证为A.痰气交阻B.津亏热结C.瘀血内结D.气虚阳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7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如此,下列方剂中哪项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剂A.启膈散B.五汁安中饮C.通幽汤D.补气运脾汤E.右归丸【正确答案】:A第 8题:A3/A4型题(本题1分)贺××,男,56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范围
1、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 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 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 证施治。 2、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 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寒、热、虚、实、气、血腹痛的区别简表
病因病机
寒 热
主症
发病 病程
急骤 较短 较急 较短
寒凝气滞不通则痛 腹痛暴做得热痛减 邪热雍滞腑气不通 腹痛急迫痛处灼热
虚
实 气 血
气血不足脏腑失养 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腑气不通传导失职 腹胀腹痛拒按有形 气机不畅腑气不通 腹痛胀满痛处不定 气滞日久血行淤滞 腹部刺痛痛处不移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关系及 相似点 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 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 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 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在腹痛恶心、嗳 气等见症,较少见。
2.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腹痛病证: 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六节
腹
痛
田志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 腹痛。” (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 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 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血证论》中曰: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 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 天台乌药治之。”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用化虫丸(鹤虱、苦楝根、槟榔、芜荑、使君子、枯矾);安 虫法,用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人参、黄连、黄柏、 附子、干姜、川椒、当归)。 (二)少腹痛 少腹属厥阴,病以肝气为多,痛时的特征均兼 作胀,或牵及胁肋,得矢气轻减,治以疏肝理气法,用金铃 子散(金铃子、延胡)加青皮、荔枝核等。肝寒气滞作痛者, 兼有肢冷,脉细,或吐清水酸水,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 枝、白芍、细辛、通草、红枣)。若痛时下控睾丸亦痛,或 多立即觉少腹胀痛,须防疝气,用济生橘核丸(橘核、金铃 子、延胡、木香、厚朴、枳实、肉桂、海藻、昆布、海带、 桃仁、木通)加减,散寒理气之中兼有软坚作用。
较缓 较长
较急 较短 较急 较短 较缓 较长
附:人身背为阳,腹为阴,故腹痛证多偏于寒。从部位来分,
上腹部即中脘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为少腹属厥阴,脐下 为小腹属冲任奇经,一般多根据这部位结合病因和证状作出诊 断。除上腹痛已详胃脘痛外,兹分脐腹、少腹、小腹叙述如 下: , (一)脐腹痛 脐腹虽属少阴,一般仍包括太阴及大、小肠。痛 时多在脐腹周围,喜手按或温罨,伴见肠鸣,自利,饮食少味, 消化迟钝,舌苔白腻等。这类腹痛,暴痛多由受寒或啖生冷引 起,痛无休止;久痛则为脾肾虚寒,时轻时重。前者宜散寒和 中法,用排气饮(藿香、木香、乌药、厚朴、枳壳、香附、陈 皮、泽泻),寒重加肉桂,亦可用天台乌药散(乌药、高良姜、 小茴香、木香、青皮、槟榔、金铃子、巴豆),但巴豆当慎用; 后者用理中汤(党参、白术、炮姜、甘草),寒重者加附子。虫 积痛亦多见于脐腹,其特征为时痛时止,痛时剧烈难忍,痛过 又饮食如常,兼有形瘦和面色萎黄等证状。治疗有直接杀虫法,
三、证治分类
l.寒邪内阻证
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
兼证: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 兼证: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预防调护
1、腹痛多与饮食失调不关,平素宜饮食有节,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饭 后不宜立即参加体育活动。 2、虚寒者宜进热食;热证宜进温食;食积腹痛者 宜暂禁食或少食。 3、医生须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腹痛部位、性质、 程度、时间、腹诊情况、二便及其伴随症状,并 须观察腹痛与情绪、饮食寒温等因素的关系。 4、如见患者腹痛剧烈、拒按、冷汗淋漓、四肢不 温、呕吐不止等症状,须警惕出现厥脱证,须立 即处理,以免贻误病情。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一女性患者,三十八岁,每日早起面部浮肿,冬季更 明显,月经后亦较甚。经来每月超前,色紫挟块,量或多 或少,多时较为舒畅,少则反觉头晕,浑身不适。经行净 后有四、五天腹痛,兼下坠感,腰连两下肢亦酸痛乏力, 手足冰冷不温,脉象沉细。患者就诊的目的主要为经后痛。 据述痛时气力毫无,最为难受。我从证状分析,肝肾虚寒, 冲任亏损,中气亦不能提挈。虽然经来色紫挟块,亦由血 海虚寒所致,不同于瘀热。处方用熟地、附子、仙灵脾、 艾叶、阿胶、藏红花、黄芪、白术、桂枝、白芍、茯苓。 先服十剂,无不良反应;再服十剂,经行量多,色转红, 净后腹痛轻减,仍有下坠感,原方去红花加升麻调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二、病机
外 感 实 邪 情 志 因 素 饮 食 不 节 阳 虚 脏 寒
寒凝 热结 气滞 (血瘀) 病 邪 结 于 腹
腹 部 脏 腑 经 络 受 病
气经 机脉 淤痹 滞阻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食积 湿热
脏腑失温 脉络失养
腹部经络不得舒展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腹痛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按) 腹痛证从部位、原因、证状等方面综合来看,可以找出 一般规律,即:少腹痛多气属肝,脐腹痛多寒属脾肾和大小 肠,小腹痛多淤血属冲任二脉。因而有几个基本处方:气痛 用疏肝理气法,当归、白芍,青皮、香附、延胡、金铃子; 寒痛虚证用温运脾肾法,白术、附于、干姜、甘草,实证用 疏肠散寒法,乌药、木香、砂仁、陈皮;瘀血腹痛用活血祛 瘀法,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泽兰、延胡。当然这不是 绝对的,并且应考虑其他病因,适当地结合。例如气痛有寒 可加肉桂,经前痛可加茺蔚子;瘀痛挟寒可加艾叶,挟气可 加香附;寒痛兼呃可加丁香。至于腹痛热证,多见于伤寒、 温病邪传中焦,大便秘结,很少单独出现。我尝治一中年患 者,腹痛时缓时急,自觉内热甚重,但无烦渴现象,大便干 燥,隔日一行,脉滑有力。因忆朱丹溪曾说:“腹中常觉有 热而痛,此为积热,宜调胃承气汤.”即用炒大黄钱半,生 甘草一钱,玄明粉一钱冲,加入木香八分,黄连五分调气清 热。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先热后痛)疼痛一般不 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腹痛:多后发热,(先痛后热)疼痛剧烈,痛有定 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