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

产 生 以肾为主 导 。而 经血 的按期 而泻 ,又与肝 藏血 ,主
*国 家 中 医药 管理 局重 点学 科 建 设 项 目 NO:国 中 医 药 (2009年 ) 疏 泄 ,司 冲 任 ;脾 运 化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
1 月 经 过 少 的 发 病 因 素 中 医 认 为 月 经 量 少 的 发病有 虚有 实 ,虚 者 多 因亏 少 ,冲 任血 海 亏 虚 ,经 血 乏 源 ;实 者多 因气滞 血瘀 ,或痰湿 阻滞 ,冲任 壅塞 ,血行 不 畅而月 经过 少 。临床 多表现本 虚标 实 ,虚 实夹 杂 ,以肾 虚 、血 虚 、气 滞 、血 瘀 、痰 湿为 多见 。
手 术 所 致 多 见 育 龄 期 官 腔 手 术 操 作 直 接 作 用 于 胞 宫 ,妇 女包括 堕胎 、小 产 后 清 官手 术 ,或 无 痛 人流 及 药 物流产 等手 术 ,均 可直接 损伤 胞络 ,致 肾一天癸一冲任一 胞 宫轴失 调 ,瘀 血 内停 ,新 血不 生 ,冲任 、胞 宫失 于滋养 且 瘀血 内阻 ,经脉不 畅 ,冲任 阻滞 ,发 为月经 过少 。 ’ 2 月 经过少 的发病 机理 中医认为 肾主藏 精 ,既 藏先 天之精 ,又藏后 天之 精 ,精 血 同 源 ,肾精 所 化 之 肾 气 主 宰 着 天 癸 的 至 竭 及 月 经 的 潮 止 ,肾气 盛 则 先 天 之 精化 生 的天 癸在 后天 水 谷 之精 的充 养下 最 后 成熟 ,通 过 冲 任 胞 脉 而 达 于 子 宫 ,促 成 月 经 的 出 现 ,因此 月 经 的
减少 ,或 行经 时 间不 足 2d,甚 至 点滴 即净 者 ,并 连续 出 气 为用 ,盖肝 乃血 之府库 ,肝 即受病 ,经候衍 期 ,或多或
月经量过少中医秘验方

⽉经量过少中医秘验⽅⽉经过少⽉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经过少”,亦称“经⽔涩少,经量过少”。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性腺功能低下、⼦宫内膜结核、炎症或刮宫过深等引起的⽉经过少。
⽉经过少伴⽉经后期者,可发展为闭经。
本病属器质性病变者,病程较长,疗效较差。
[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精亏⾎少,冲任⽓⾎不⾜,或寒凝瘀阻,冲任⽓⾎不畅,⾎海满溢不多⽽致。
常见的分型有肾虚、⾎虚、⾎寒和⾎瘀。
⼀、肾虚先天禀赋不⾜,或房劳久病,损伤肾⽓,或屡次堕胎,伤精耗⽓,肾精亏损,肾⽓不⾜,冲任亏虚,⾎海满溢不多,遂致⽉经量少。
⼆、⾎虚数伤于⾎,⼤病久病,营⾎亏虚,或饮⾷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脾虚化源不⾜,冲任⽓⾎亏虚,⾎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三、⾎寒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冷,寒邪伏于冲任,⾎为寒滞,运⾏不畅,⾎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四、⾎瘀经期产后,余⾎未净之际,七情内伤,⽓滞⾎瘀,或感受邪⽓,邪与⾎结,瘀滞冲任,⽓⾎运⾏不畅,⾎海满溢不多,致经⾏量少。
[辨证论治]以经量的明显减少⽽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也可伴有经期缩短。
治疗须分辨虚实,虚证者重在补肾益精,或补⾎益⽓以滋经⾎之源;实证者重在温经⾏滞,或祛瘀⾏⾎以通调冲任。
⼀、肾虚型主要证候:经来量少,不⽇即净,或点滴即⽌,⾎⾊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鸣,⼩便频数,⾆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不⾜,精⾎亏虚,冲任⽓⾎衰少,⾎海满溢不多,故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淡黯质稀;精⾎衰少,脑髓不充,故头晕⽿鸣;肾虚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虚膀胱失于温固,故⼩便频数。
⾆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益精,养⾎调经。
⽅药举例:当归地黄饮(《景岳全书》)加紫河车、丹参。
当归、熟地、⼭茱萸、杜仲、⼭药、⽜膝、⽢草⽅中熟地、⼭茱萸、当归、紫河车补肾益精养⾎;当归、丹参养⾎活⾎调经;杜仲、⽜膝补肾强腰膝;⼭药补脾资⽣化之源;⽢草调和诸药。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月经减少中医门诊病历模板

主诉:月经量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感冒后出现月经量过少,色淡,质稀,周期正常,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日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后无明显改善,贫血貌,体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无三高,无输血史,无传染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天:关元,神阙,内关,各穴灸15分钟第二天:膻中,涌泉,三阴交各穴灸15分钟每日加灸八髎穴10分钟,循环灸2个月,灸7天停2天。
病例2主诉:经行量少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前刨宫产第二胎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常感胸闷,呕吐,带下量多,黏腻,自行服中成药少腹逐瘀丸,症状稍有好装,停药复发,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滑。
既往史:既往剖宫产1次。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痰浊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日:丰隆,解溪,命门,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关元,三阴交,膻中,各穴就20分钟每日加灸神阙穴10分钟。
循环灸一个月,每灸7天停1天,灸2个月经量正常。
病例3主诉:月经量少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半年以来出现经量偏少,经色淡黯,经期尚正常,头晕耳鸣,经期腰骶酸痛,夜尿多,面容憔悴,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身体状况可,无传染病史,无三高。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肾虚证治疗:悬灸穴位:第一日:命门,神阙,八髎穴,各穴灸10分钟第二日:三阴交,关元,涌泉,大椎,各穴灸20分钟循环灸:灸10日停2日,连续灸3个月,诉经量已正常,经期无明显不适。
头晕耳鸣症状消失。
病例4主诉:经血量少6月余。
现病史:患者6个月前因小产后出现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伴有经期乳房胀痛,小腹胀痛不适,自行于药店购买益母草颗粒,服药后效果不明显。
观其面色晦暗,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既往史:剖腹产一子,人工流产一次,无其他遗传病。
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证属血瘀证治疗:悬灸取穴:第一天:关元,太冲,膻中,大椎,各穴灸10分钟主诉:月经量少3年余。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

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及调理方法有哪些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而月经不调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不少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以及相应的调理方法。
一、月经不调的中医常见症状1、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这种情况多由气虚、血热等因素导致。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
其原因可能是血虚、虚寒、气滞等。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而提前,时而延后 7 天以上,连续 3 个周期以上。
这通常与肝郁、肾虚有关。
2、月经量异常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正常范围。
多因血热、气虚、血瘀等所致。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
可能是血虚、肾虚、血瘀、痰湿等原因引起。
3、月经颜色和质地异常月经色淡:经血颜色较淡,质地稀薄。
往往是由于气血不足。
月经色紫暗:经血颜色发紫发暗,有血块。
多为血瘀、寒凝所致。
月经质稠:经血质地黏稠,多与血热有关。
4、经期异常经期延长:月经持续时间超过 7 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净。
常见于气虚、血瘀、湿热等情况。
经期缩短:月经持续时间不足 2 天,量亦甚少。
可能是血虚、肾虚等导致。
5、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中医认为,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等。
6、闭经女子年逾18 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 个月以上。
闭经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
二、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方法1、中药调理辨证论治: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然后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对于肝郁气滞型,常用逍遥散等。
中成药:市面上也有一些针对月经不调的中成药,如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等,但使用时也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标准一、病症诊断标准1. 外阴瘙痒:患者出现外阴瘙痒感,可能伴有红肿、糜烂等症状。
2. 白带异常: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量增多、颜色、质地、气味发生改变。
3. 月经不调:患者的月经周期异常,如经期提前、延迟、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4. 阴道炎:患者出现阴道炎症状,如瘙痒、灼热、白带增多等。
5. 子宫肌瘤:患者宫腔内或宫壁发现肿块,伴随下腹痛、月经过多等症状。
6. 卵巢囊肿:患者出现下腹坠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且阴超检查发现卵巢囊肿。
7. 子宫脱垂:患者下腹坠痛、排尿困难、月经过多、性生活困难等症状。
8. 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后不规律等症状。
9. 子宫颈糜烂: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呈现红斑、糜烂,伴有白带增多等症状。
10. 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肿块触知,伴随乳房胀痛、周期性加重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及原则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血养气等方剂,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
2. 艾灸疗法: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艾叶的药性,刺激经络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活化气血,达到治疗效果。
3. 针灸疗法:使用针刺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循环,平衡阴阳,改善病情。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病症。
5. 膏方外用: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膏方外用药物,如抗菌、消炎、止痒等药物,对疗效明显的病症起到良好作用。
三、辅助诊疗措施1.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2. 彩超检查:通过彩色超声波检查,帮助确定子宫、卵巢等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经络疏通:通过经络疏通技术,刺激经络穴位,促使气血畅通,帮助治疗妇科疾病。
4. 营养调理: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注:以上为一般妇科疾病的标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建议遵医嘱就诊。
《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月经过少》评价与修订

对月经过少的定义、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对该疾 病有更全面的了解。
增加中医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阐述中医对月经过少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更新诊断标准
更新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诊断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疗效评估修订
详细描述
修订后的疗效评估标准包括
2. 好转
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仍未 达到正常水平,伴随症状减轻 ;
总结词
根据最新临床经验和专家共识 ,对疗效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 和完善。
1. 治愈
月经量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 失;
3. 无效
月经量及伴随症状均无改善。
04
修订后指南的预期效果
提高临床适用性
增加辅助检查
根据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适当增加相关辅助检查项目,如性激素水平检测、超声检查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病 情。
完善治疗方案
优化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优化和完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提高 治疗效果。
增加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增加西医治疗手段,如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1. 女性年龄>18岁;
诊断标准修订
2. 连续3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量明显 减少;
4. 无其他内分泌失调症状,如多囊卵 巢综合症、高催乳素血症等;
3.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的疾 病,如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 多次刮宫术史等;
5. 可伴有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等月经失调现象。
治疗方案修订
指南修订后,将更加符合当前临床实践的需要,提高 指南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月经过少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修订了月经过少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月经过少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修订》。
月经过少 hypomenorrhea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
月经过少亦称为“经量过少”、“经水涩少”、“经水少”。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1,2]
人工或药物流产史;宫腔手术史;口服避孕药史;结核病及其患者接触史;过度减肥史;工作压力大或精神过度紧张;肥胖;过度运动;宫内节育环史。
3.1.2 症状[3]
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行经时间缩短,甚至点滴即净;月经色淡红或暗红。
3.1.3 体征
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排除妊娠等[4]。
3.1.4 辅助检查[2,5,6,7]
3.1.
4.1 B型超声检查
了解子宫情况。
3.1.
4.2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测定E2、P、FSH、LH、PRL、T、甲状腺功能(FT3、FT4、TSH)以了解生殖内分泌功能。
3.1.
4.3 妊娠试验
排除妊娠。
3.1.
4.4 宫腔镜检查
了解宫腔有无黏连、子宫内膜厚度与形态等。
3.2 鉴别诊断[5,8]
3.2.1 胎漏
有停经史,阴道少量流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或小腹下坠,妊娠试验阳性。
3.2.2 异位妊娠
妊娠后常有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可伴有腹痛。
血β-HCG测定及B型超声检查可助鉴别。
3.2.3 激经
受孕初期仍按月行经,经量少于既往,无其他症状,又无损于胎儿,待胎儿渐长,其经自停,妊娠试验阳性。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5,8]
根据月经的色、质、周期及有无腹痛,结合全身症状、舌脉辨其虚实。
4.2 证候[5,8,9]
4.2.1 肾虚证[10,11,12]
经量渐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暗,质稀薄;面色晦暗或有暗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质淡,舌苔薄,脉沉弱。
4.2.2 血虚证[13]
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皮肤不润,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小腹绵绵作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4.2.3 血瘀证[14,15]
月经量少,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排出腹痛减轻,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4.2.4 痰湿证[5,16]
月经量少,质粘稠;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呕恶痰多;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滑。
4.2.5 血寒证[2,8,9]
月经量少,色黯质黏或清稀,或有血块,排出不畅,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体畏寒,面色青白;舌质暗,舌苔白,脉沉紧。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虚者补肾养血,实者活血调经。
5.2 分证论治
5.2.1 肾虚证(证据分级:II/推荐级别:C)[10,11,12]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
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山茱萸、当归、熟地黄、山药、茯苓。
5.2.2 血虚证(证据分级:II/推荐级别:C)[13]
治法:调补气血。
主方:滋血汤(《证治准绳》)。
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
5.2.3 血瘀证(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14,15]
治法:活血化瘀,和血调经。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桃仁、红花、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
5.2.4 痰湿证(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5,16]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或二陈加芎归汤(《万氏妇人科》)。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
陈皮、茯苓、当归、川芎、香附、枳壳、半夏、甘草、滑石。
5.2.5 血寒证(证据分级:II/推荐级别:C)[2,8,9]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主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当归、川芎、肉桂、莪术(醋炒)、牡丹皮、人参、牛膝、甘草。